2024年党建理论文章

云海 分享 时间:

党建理论强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组织力,确保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党建理论文章”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目录

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6

2、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与意义 12

3、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 16

4、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研究生: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1

5、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回答 28

6、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急物资储备司: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35

7、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一级巡视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诀要 38

8、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47

9、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53

10、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60

11、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从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69

12、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73

1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80

14、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86

15、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93

16、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100

17、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106

18、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13

19、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20

20、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党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论 126

21、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牢记"三个务必"奋力谱写新时代绚丽华章 139

22、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博士研究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144

23、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研究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48

24、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深刻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154

25、宜宾开放大学副校长: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158

26、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精神之"强"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成果 162

27、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167

28、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170

2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部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关注点 177

30、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83

31、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190

3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 198

33、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208

34、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215

35、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221

36、中国史学会会长:深刻领悟自我革命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225

37、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牢牢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 234

38、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质 240

39、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年大党独有难题如何解 246

40、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砥柱天地间--谈坚持人民至上 252

41、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亦因亦革与时变--谈坚持守正创新 260

42、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长风破浪会有时--谈坚持自信自立 268

43、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 276

44、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把握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实质 284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指明了党的中心任务及其实现路径,深刻阐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它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凭借以工业化为基础铸造的坚船利炮,加紧了对古老东方民族的疯狂掠夺,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艰辛探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用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迎来了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发展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为指引取得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并逐步推进"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取得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做了全面论述、系统阐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实践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人类现代化诸多难题提供了新答案。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中国式现代化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回答。其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化过程的内在关系。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与西方发达国家依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的"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体现了"稳"与"进"良性互动的辩证法,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其二,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既出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普遍交往的进步,也出现了社会矛盾的增多、西方对东方掠夺的加剧。对于这种现代性悖论,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就进行过深刻的批判,而拉美依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起也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其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何保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往往是现代化的一大难题。一些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表明,见物不见人、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人的发展"滞后于"物的建设",结果容易造成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两手抓"、强调"两手都要硬",着力避免物质富有、精神匮乏的现代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其四,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人们曾简单地将自然当作征服和改造的对象,结果往往带来水土流失、空气污染、资源枯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以"生态文明论"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的理论超越,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实现了对"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实践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深刻表明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坚定与自信。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等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五年奋斗,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预料,只要我们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前进,并在前进道路上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第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但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积极成果,但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内在结合。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多重超越。其一,它"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单一模式。其二,遵循中华文明历史逻辑、现代化发展逻辑和社会主义实践逻辑,从中华文明中把那些跨越历史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发掘出来,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现代发展。其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要求,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和词句,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使之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总之,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这在世界上史无前例。这无疑会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创造人类文明的崭新面貌,将在人类文明史上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路径与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论述蕴含着对人类文明史的深刻把握和理解,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一、路径选择

中国为何要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世界上已有的其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契合中国的实际,而且那些现代化模式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境。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数量仍然相当有限,多数国家仍处于不发达、欠发达水平,而且各国现代化程度和样态极不均衡。由此可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伴随着残忍的殖民掠夺和疯狂的资本扩张,以及因侵略殖民地、抢夺海外市场等爆发的一系列战争。可以说,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充满了血腥、贪婪、屠戮,充满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全世界劳动人民、被压迫民族与人民的血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能选择西方那种殖民侵略的现代化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40余年的时间内,不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践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丰富内涵

实际上,被一些人长期奉为圭臬的西方现代化文明形态,只是在人类文明史中影响相对较大的一种文明形态。但是,经过与日益兴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比较之后,尤其是一些国家照搬西方模式非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陷入动荡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文明的实际效用有其局限性,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都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来看,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如,在政治制度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经济方面,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方面,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把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科技文明、生产发展等方面,我们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我们应及时总结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将之上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以进一步弘扬和光大,绝对不能盲目学习西方、迷失自我、走上弯路歧路。

三、价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

第一,走出了西方中心论认识惯性的误区。在文艺复兴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文明中心论长期成为一种垄断型的思维方式。即便是当今的世界体系,基本上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划分。实践已经证明,这一体系并不公平、公正。实际上,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不能够享受西方文明的阳光雨露。

第二,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性。我们现在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所体现的独特之处进行系统总结,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走中国道路的自觉、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

第三,推动了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融合。从人类文明的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中的一些有益做法丰富到人类文明当中去,推动了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融合。

第四,充分发挥中国在世界现代化中的示范作用。面对百年变局下"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传递中国经验、中国智慧,极具示范作用。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长期处于低迷徘徊状态,社会亦动荡不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理念和实践方式能够提供宝贵借鉴。

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人民至上,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高度,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要求。

站稳人民立场。"为国者,以民为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从根本上说,党的理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论,党的路线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路线,党的事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原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体现人民利益。"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始终服务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要求和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出发,时刻站在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增进人民福祉。古人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我们必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之具体、现实地落实到治国理政各方面。

尊重人民创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伟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总结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把群众作为力量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源头活水,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同时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开展新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集中人民智慧。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倾听人民呼声,虚心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从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14亿多中国人民的力量,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前行路上,我们要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让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迸发出来的磅礴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确保人民共享。"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同时,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也必将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研究生: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识,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总结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独特优势和光明前景,反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实施路径,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三对辩证统一关系

彰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现代化的共性,如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国际化等。但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其个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特定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和社会属性的现代化,其任务更艰巨、历程更复杂、性质更特殊。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体现整体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有九句话,彼此之间既相互统一,又各有其自身特点。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主线和本质属性是坚持人民至上。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与西方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化逻辑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人民、主体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具体性表现在,既涵盖了根本政治保证、发展方向,又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球治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形成的文明成果和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九个方面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统一。

突显自主性和开放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任何现成模式,而是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特征,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志不改、道不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也不是盲目排外。现代化就是开放的过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打开国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加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同时也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从根本上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为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与根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很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我国经济具有更强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的全新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核心在"人民",人民是民主行使的主体,民主权利由人民享有并实践;重点在"全",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在"过程",是一个合作治理的过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强调共治共建共享,形成的是最大公约数。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足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自觉本质才可能得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具有底气、朝气和充沛丰盈的精神力量、民族气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其次,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由物质富裕不断向精神富裕延伸扩展,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最后,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承认也允许由于发展基础及条件状况等因素所形成的不同地区、群体、个体富裕以及在程度、时间、速度、步骤上的合理差别。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共谋人类文明的和谐永续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推动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开辟道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中国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维护者,致力于引领各国团结合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打破了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成果和文明结晶,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崭新形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历史性实践和丰富完善的过程,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规范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向,在促进其不断前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价值引领和价值选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辩证地、具体地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回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1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了科学回答,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富内涵、根本依据以及实现路径。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回答,对于深入学习、始终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丰富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基础维度、本质维度以及具体维度三个方面科学回答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什么"的问题。

其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之中,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智慧、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时代潮流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础内涵是指,以新时代新征程为背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境界。

其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本质上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不断深入认识"三大规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也就是说,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本质上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当然,理论创新要以揭示本质规律为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大本质标识,即是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也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否开辟新境界的重要标准。

其三,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从具体维度来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也是党领导人民在新征程中继续深入贯彻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

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维度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前提性问题。

首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再次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下,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唯有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传承并弘扬这一根本历史经验,才能延续党的光荣传统,创造新的历史奇迹。

第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二十大报告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强调为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否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关键就在于能否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第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如果不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党和国家事业就无法继续前进。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科学回答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进一步回答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怎么办"的问题。

一是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起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捍卫、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基础上,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二是强调"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两个结合"怎样"结合",能否与时俱进地有效"结合",关系到我们事业发展的成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旨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并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换言之,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实践,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旨在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深入人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路径和科学方法。

三是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始终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始终遵循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而言,报告明确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首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人民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使其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正确理论。其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观点。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性,形成独立自主的理论发展态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世界难题。最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方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价值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方法体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急物资储备司: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必须认真实干,而实干的关键需要强大的执行力。要紧紧围绕报告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部署,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坚决扛稳管好"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的政治责任,以储备的确定性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涵盖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各环节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灾害应对等大战大考的现实检验。

粮食储备基础持续夯实。我国原粮储备不断充实,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口粮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守底线、稳预期的能力不断增强,保供稳价的物质基础扎实。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15天以上。另有部分省区结合应对疫情保供稳市经验,要求所有地级市均建立10至15天或以上的成品粮储备。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底,全国现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应急储运企业4199家、应急配送中心3047家。2021年、2022年,经过严格标准和审核程序,选定中粮集团、中国邮政集团等119家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统一授牌、任务引领、重点扶持等方式,指导其承担粮食应急保障任务,有效发挥应急保障作用。

粮食应急保障制度持续完善。近两年不断修制订粮食应急保障相关制度,2021年9月,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意见,确定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同期,印发《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管理办法》,明确企业选定条件和标准,规范选定程序,强化管理和监督,督促企业落实应急保供义务。2022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通知》,指导各地充实县级粮食应急保障网点数量,不断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2022年9月,印发《关于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积极发挥粮食应急保供作用的政策措施指南(试行)》。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通知》,部署加快构建系统化、可操作化粮食应急预案体系。

当前正在按照"一二三四五"总体部署,全力推进粮食应急保障工作。"一个目标",即构建体系强、品种全、结构优、方式多、数量足、布局广、管理精、预判准、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两个牵引",即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和关于完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意见的顶层牵引。"三个支撑",即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和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四个保障",即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和粮食应急信息系统平台的有力保障。"五项任务",即修订出台国家粮食应急预案、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提升粮食应急加工配送能力和研究建立成品粮产能储备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一级巡视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无比光明,使命无上光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阔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举世瞩目,世人惊叹。回顾这一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其诀要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把握"。

一、把握理论逻辑,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保持"中国定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19世纪中期,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的创作出版,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著作,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化。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发展着的活生生的理论。正如恩格斯说过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次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先后创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不仅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而且为新中国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个坚持""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又一次新的飞跃。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把握历史逻辑,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彰显"中国智慧"

世界社会主义有着近500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幻想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渴望建立一个财产公有,财富平等享有,婚恋自由,没有战争、欺骗、盗窃、诉讼和掠夺的共产主义制度。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还不发达的时代"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但是他们"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体现了不少"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当时,苏联是被资本主义重重包围的一座社会主义孤岛。帝国主义国家为防止苏联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不断强化对苏联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并策划着新的武装干涉。苏共党内对于苏联一国能否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围绕这一问题,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同托洛茨基为首的"左翼"反对派之间展开了争论。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斯大林领导苏联以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目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使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了抗衡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鼓舞了反帝反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苏联长期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长期僵化地对待社会主义,长期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期放松执政党自身建设,加之西方国家趁机进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于资本主义制度;"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社会主义中国将因"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这一历史剧变而倒下。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空前的压力与挑战面前,中国共产党岿然挺立、从容应对,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到"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民主监督"到"自我革命",从"群众路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全面从严治党",从"两个维护"到"两个确立"等等;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公有制经济"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从"坚持改革开放"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粗放式发展"到"新发展理念",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从"开山造田"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等等;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维护世界和平"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反对强权政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感悟越来越深切,认识越来越深刻,思想越来越深邃。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乃是人间正道!

三、把握实践逻辑,在认真总结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创造"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政策,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通过,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逐步建立起来。

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的过程中,苏联模式同时也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广。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效仿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类似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别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输出"和强加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尽管经历了曲折甚至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经济建设方面,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55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6846亿元,29年间增长倍,年均增长9%。农业发展方面,农业总产值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增长倍,年均增长%。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一批重要成果。同时,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事业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涌现出雷锋、王进喜、焦裕禄、时传祥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和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当家作主人的精神风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砥砺前行,守正创新、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在狂风暴雨中一路坚定破浪前行。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汲取历史教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审时度势、果敢抉择,敢于斗争、善作善成,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等等。归结起来就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谱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没有消失、没有失败。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立足点在于走好自己的路,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这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认为革命、建设、改革主要靠自己,必须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找准症结就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启示。自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锚定奋斗目标,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宏伟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依靠中国人民力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

二、坚持团结奋斗,增强历史主动

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是斗争形势复杂,越要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团结奋斗、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风雨无阻向前行。

坚持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求全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就能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真正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强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历史主动,创造性地解答和解决事关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发扬斗争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要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迎难而上,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打硬仗、善打胜仗,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三、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真正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

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夯实应对世界变局的战略基石,以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要保持战略自信、战略耐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着力增强对国家安全的主动塑造能力。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内容,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

一、自我革命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自我革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强调"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017年10月25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纳入"十个明确"之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他强调:"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党的二十大新修订的党章增加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等内容。

从中华文明发展史来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王朝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直没有跳出历史的周期率。这说明,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百余年来,我们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人民民主、人民来监督政府,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自我革命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这两个答案,一内一外,辩证统一,形成合力,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苏共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搞多元化、历史虚无主义,丢掉了民主集中制,官僚主义盛行,特权阶层利益固化,没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丧失了自我革命的能力,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了严重曲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这一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就不能很好地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百年奋斗培育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是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种精神品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崇高使命,就应该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保持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这种能力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

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忘记这个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自我革命是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然要求。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回答,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今天我们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自我革命新的伟大实践,开辟了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继续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锻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这"六个必须"是新时代十年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伟大自我革命的经验总结,也是在新征程中继续做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要求和行动指南。

新时代新征程,自我革命要以提升"四自能力"为实践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自我净化上下功夫,不断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在自我完善上下功夫,健全监督机制,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在自我革新上下功夫,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在自我提高上下功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这四个方面,有破有立,既有施药动刀的治病之法又有固本培元的强身之举。

新时代新征程,自我革命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要着重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自我革命关键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要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国关注、世界瞩目。中国人民关注二十大,根本在于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都紧紧系于中国共产党,而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又紧紧系于党的二十大。世界瞩目二十大,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党,中国是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世界要了解和读懂今天的中国,就要了解和读懂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就要了解和读懂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担负起全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辉煌成就和10年伟大变革的高起点上创造新时代更大荣光的大会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共召开了19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时间坐标上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具有特别的里程碑意义。

回望过去,党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时代10年,伟大成就伟大变革是全方位、历史性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淬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业的高起点上怎样创造新的伟业,在非凡10年的高起点上怎样创造新的非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怎样以新作为新成就铸就新的更大荣光,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之问。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的二十大高瞻远瞩、擘画未来,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大会批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明确了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大会批准了中央纪委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为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批经验丰富、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为实现二十大确定的宏伟蓝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再次全票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表达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拥戴,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我们就能经受住任何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考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根本的政治保障。这是党的二十大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之所在。

二、这是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大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身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阐释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二十大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展开进行了科学阐释,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对"两个结合"的新阐述新要求,必将有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十个明确",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重大问题,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四个坚持",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这一思想的实践要求。"十三个方面成就",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变革,涵盖了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同样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坚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拓展了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呈现了这一思想全面系统完整的理论形态。

三、这是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会

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精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理论逻辑、实践特征和战略部署,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人类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帝国主义扩张崛起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体系。近代以来,中国的革命先驱和先进分子也曾幻想通过学习西方现代化、走西方发展道路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通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也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我们党带领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环顾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37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合计为亿人,其中多数国家只有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中国式现代化,将以十多亿的人口体量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这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版图和态势,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可以预见的辉煌未来,必将开创人类历史和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奇迹,必将以累累硕果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四、这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大会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宣示中国在变局、乱局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主张和坚定决心,为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始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相互交融、相互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重申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党的二十大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愿望和真诚。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世界政党政要广泛、持续来电来函热烈祝贺习近平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多国领导人接踵访问中国,再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和期待。锚定党的二十大部署行而不辍,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继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就能够凝聚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这是推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大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这是党的重要文献首次使用"大党独有难题"这样的表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如此超大规模的党,具有不可估量的强大势场,具有排山倒海的强大能量,具有其他政党难以比拟的显著优势,同时教育管理党员和党组织的任务极其艰巨,不断清除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的任务极其艰巨。特别是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对我们这个百年大党来说,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是任重道远的历史性课题。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这是保证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之道,也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之道。

党的二十大作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始终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就一定能够把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从跳出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之间有一段著名的"窑洞对"。"窑洞对"的要义,是回答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确保政权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两个答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保持自身纯洁性先进性、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蕴含着坚持人民民主、努力为民造福,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坚持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丰富智慧和催人奋进的重要力量。

一、坚持人民民主、努力为民造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减轻人民负担,赢得了人民信赖拥护,领导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党开展土地改革,建立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同时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带领人民群众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迎来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新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两个答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为民造福,才能赢得人民,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二、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

是否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敢于刀刃向内,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我们党正是通过一次次自我革命,及时消除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更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践发展的要求,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焕发出旺盛的生机活力,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治腐败,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坚决整治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质,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从"两个答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三、坚持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前者主要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实行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后者主要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我革命,是一种内在的压力。人民民主,让人民监督党和政府,表现出的是一种虚心听取人民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努力改进改善工作的智慧和态度。自我革命,表现出的是一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讳疾忌医、敢于刮骨疗毒、直面问题的大无畏勇气和智慧。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跳出历史周期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两个答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民主与自我革命两者的有机统一,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民主权益、让人民更好当家作主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断警醒自己,突出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自我革命兴党强党,让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长盛不衰,让人民群众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鲜明主题,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举旗帜、凝聚力量、总结过去、定向未来,对新征程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党在新起点上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擘画了愿景,指明了方向。必须科学把握和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无比巨大,使命无上光荣。顺利实现这一使命,首先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70多年前的延安"窑洞对"中,毛泽东同志给出了跳出这一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民主,即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使政府不敢松懈。这成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到今天并迈上新征程的关键所在。经过不懈努力,历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巍巍巨轮"的掌舵人,中国共产党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了守好初心、实现使命,中国共产党以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独有的清醒与坚定,慎终如始地推进从严治党。从党的一大建党之初即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到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内法规",西柏坡会议提出"两个务必",1962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党要管党",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从严治党",治党从严、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本色一直都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不变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举旗定向,明确提出并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八项规定"引领党内法规制度及其执行力建设深入推进,突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要求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通过抓"关键少数"带动"普通多数",全方位、多角度、无死角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回顾并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建党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拥有超过9600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历经千锤百炼依旧朝气蓬勃、不断焕发生机,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向好、不断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从严治党对我们党的革命性锻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清除损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病毒,始终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栉风沐雨、淬火成钢。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必然选择,也是党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而对自身建设伟大工程的核心经验做出的深刻总结。

二、全面从严治党是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一项造福人民、惠益世界的艰巨而复杂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全面从严治党,运用高标准严要求管好党治好党,是办好党的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伟业,没有现成的路好走,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可循,通向这一事业的道路注定充满风险挑战。走好前进的路,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一伟业,必须有一个充满智慧、无比坚强且能够应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义无反顾承担了这一光荣角色,引领中国人民劈浪前进。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全方位建设好我们党,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才能够不惧一切困难艰险和挫折磨砺,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真正做好且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牢固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不求特权、不谋私利、无私奉献、不惧挑战、敢于斗争、善于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先天具有无私无我、无畏艰难、敢于斗争且善于胜利的特质和气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在于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敢于直面问题、直面挑战,敢于自我革命、自我牺牲。不谋私利,才会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做到与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愿,才敢于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豪情气魄和使命担当,不惧向自己亮剑、无畏对自己开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自信牢牢守住人民的心,守住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也是确保自己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内在要求。

三、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赶考之路目标更为宏远,任务更为艰巨,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更为复杂,需要党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为坚定的步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答卷人,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中国共产党迈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能否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的、让人民满意的新答卷,真正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只有以更高要求和更严标准毫不动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机活力,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定政治引领和坚强政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内核是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需要有敢于让刀刃向内、勇于对自己亮剑和直面自身问题、不惧刮骨疗毒的勇气,需要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更需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毅。只有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坚忍,才能不畏艰险阻隔,无惧风险磨砺,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将自我革命推进到底,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迈上新征程,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更为宏远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更高标准和要求,更加坚定地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继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华章。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全党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始终成为一个坚强政治堡垒,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实践伟力;必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善于用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的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确保党自我革命的法规制度落地、落实,为党始终具备并不断增强长期执政能力夯实制度保障;必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铸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干部队伍,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证;必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始终保持广大党员干部人民公仆的纯粹底色;必须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深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以零容忍态度和斗争到底的决心反腐惩恶,坚决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用最为彻底的自我革命守好人民的红色江山。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好、运用好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就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问题是破解时代矛盾、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为直接的着力点。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范畴,已经成为直接决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需求、社会矛盾最为直接的外在呈现,是理论的发端,贯穿、存续其生成、丰富、拓展的全过程。

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起始范畴,对欧洲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和时代发展任务问题的探索与揭示,直接催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萌生。作为指引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伟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之所以永葆青春活力,就在于能够"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有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不同时代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确立了问题意识、坚持着问题导向,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民族化、时代化发展。"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欧洲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全人类解放事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回答,直接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变革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中国前途与命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方案与方法指导。正是在问题意识指导之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全方位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问题,着力规避教条主义错误、程式化陷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条件下,问题导向已经实现了与道路探索、理论发展、制度创新、文明弘扬的深度耦合,使中国元素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践探索中得到了全面彰显,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规律性问题得到了深度诠释。

二、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动力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强大动力。问题始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对于超越现有理论、激发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原则始终贯穿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如何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东方农业大国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时代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深度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与规律,以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实现理论自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坚持问题导向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概括、问题导向方法论的成熟应用,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体现,始终强调以解决群众问题、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独立自主,实际上就是强调一切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国情出发,着力解决好中国社会的时代难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实现问题导向方法论的理论创新,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将问题导向方法论贯穿应用于新时期党的各项事业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面对新的时代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进问题导向方法论与当代中国时代问题、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深度契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完成,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问题导向方法论与新时代新课题新挑战相耦合,着力解决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办成过去想办而又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的创新与丰富,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时期时代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总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发展将会面临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的系列难题,对党的理论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我们要着力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持续"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回应时代诉求、解决时代难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直面时代难题,经受住了多维风险挑战考验,使得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面向未来,发展又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唯有始终秉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新的发展阶段下的突出问题与主要矛盾,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立足于问题导向倒逼改革深化、积极推动问题导向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方能真正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领域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方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解决新时代问题的伟大实践之中,形成于认识解决中国与世界关系,妥善处理国内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形态的系列问题之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成果与鲜明呈现。新时代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面向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续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中,必定会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实践新探索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提升理论对现实的说服力,进而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让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总结出的基础性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有很多系统性工作摆在我们面前,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系统观念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作用。

一、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如果头脑里没有系统观念,就不可能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就不可能真正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看问题,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乃是系统观念的根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看问题、作决策、抓工作,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明确指出:"系统地解决问题才叫做科学,不是系统的而是零碎的,就是正确的也不是科学的。"毛泽东同志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全局在胸""学会'弹钢琴'""'四面八方'政策""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综合平衡"等思想和工作方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系统观念的创造性贡献。邓小平同志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系统工程来认识。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邓小平同志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探索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顾此失彼、畸轻畸重,就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贯穿着鲜明的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鲜明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之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方法论指引。

二、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把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邃思考、整体谋划、系统部署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形成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系统观念,也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和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刻历史性变革。

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系统观念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重要指导意义,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比如,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面,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方面,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才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注重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社会建设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方位改善,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得出并经新的实践充分检验的规律性认识,是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三、坚持系统观念是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创造新伟业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概括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及其战略安排。以什么样的姿态迈上新征程、运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实现使命任务,首先要解决好立场观点方法问题。坚持系统观念,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必然选择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坚持系统观念,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一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科学预见形势发展的未来走势,洞察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走向未来。三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找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四是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自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问题,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等关系,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五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从根本上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出真正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党的建设、国际变局所面临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六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七是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科学预判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经受重大考验的准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错综复杂。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越要坚持好和运用好系统观念。要深刻把握系统观念蕴含的根本要求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更具创造性地把系统观念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更好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

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使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团结带领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了自身的彻底解放,进而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同时,"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有机统一起来。"为了广大无产阶级、团结广大无产阶级、依靠广大无产阶级"不仅是共产党人自身的阶级使命,也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治保障,更是始终具有不惧惊涛骇浪、勇毅前行不竭动力的政治密码。

二、人民至上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和理论创新史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兴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和理论创新史,"人民至上"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的一大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纲领,二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工人阶级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占第一位"。为了践行初心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付出巨大牺牲、前仆后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视角观察世界、分析社会,牢牢把握满足人民需要这条主线,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矛盾,毅然扛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要矛盾随之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也使中华民族大步赶上了时代。伟大的实践造就伟大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同样闪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不论是把"群众路线"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之一,还是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论男女老幼,每一个生命都得到护佑,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聚焦人民之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五级书记"共抓扶贫,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大地上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面对疫情延宕反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趋艰巨繁重的形势,党中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并全力扩内需、稳市场、保民生,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不断指导实践,在实践和认识的螺旋上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也在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不断深化。

三、在新征程新实践和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中继续坚持人民立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新征程新实践必然面临新问题新困难,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一,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为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历来是统一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独立于人民之外的特殊利益,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密码。历史也一再证明,任何欺骗人民、忽视人民利益、损害人民利益的个人或阶级,最终要被人民所埋葬。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本身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人民立场,要求每一位党员要把党的宗旨与我们每一项具体工作联系起来,把人民立场贯穿于每一项工作中,真正倾听人民心声,了解和把握人民意愿,并用"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只有真正为了人民,才能真正汇聚人民力量。

第二,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夺取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必由之路。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之源在人民,攻坚克难的智慧之源也在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事业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磅礴力量。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党的历次理论创新,无不是在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基础上提炼、检验获得的。

第三,牢固树立人民立场,就要坚持把"创新理论大众化"作为理论创新的归宿。党的理论来自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但必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用以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产生巨大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诗句,生动描述了党的理论成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过程。列宁曾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党的创新理论要成为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实现大众化,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有着极其深刻的哲学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就为其大众化打下基础,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基础上,实现了从"历史经验"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升华。深刻阐释和领悟"坚持胸怀天下"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一、站稳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真理的光芒照耀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其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守和践行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解放人类这一价值立场的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起就把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自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大地,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书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新版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和可能,助推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的激励下,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慷慨献身;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帮助新中国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又开辟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崭新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复杂深刻变化与国内发展转型的迫切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精准判断,持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经济全球化浪潮为契机促使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往新格局,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情世情党情,坚持胸怀天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新时代十年,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全球发展倡议到全球安全倡议等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担当和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

二、创新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观点,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

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马克思主义阐明了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指明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并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王国和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原则设想等,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类情怀和世界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胸怀天下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大势;围绕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方案;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也包含着对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义利合一""协和万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倡导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文明平等对话,澄清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的理论迷雾,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中国智慧和世界眼光。

三、增强坚持胸怀天下的方法自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前进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前提,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创新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经创立就被供奉起来的教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和发展,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在把握理论源头与时代潮头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自觉中,处理好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再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世界,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彰显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的感召力。

前进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要处理好传承中华文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单一文明不可能实现繁荣发展,不同文明之间也具有文明共通性。坚定中华文化的历史自信,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化,不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结合起来,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在文明发展的普遍与独特的时代张力中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让天下成为天下人的天下。

前进征程上,坚持胸怀天下,要统筹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征程上,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促进世界现代化发展相贯通,实现对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世界大同的统筹发展,把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故事相结合,为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持续贡献中国力量。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壮阔历程,就是一个持续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奋进历程,就是一个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谋求发展的复兴历程。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千秋之伟业,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唯有守正创新才能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守正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之道

守正,意为恪守正道,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迈上新征程所要坚持的"三个不动摇",为我们从事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指明了举旗定向、固本强基的守正之义。

守原理之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守原理之正,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回首百年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面对世界变局风云激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被反复验证、人民性和实践性被充分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被不断彰显。放眼民族复兴千秋伟业,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故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立足大变局、面向新事物、迎接新挑战、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之要,如若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守方向之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山雄有脊,房固因梁。忆往昔峥嵘岁月,正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硝烟弥漫的年代里以星火燎原;风起云涌诗难颂,正是中国共产党吹响了中国革命最嘹亮的冲锋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以众志成城;波澜壮阔唱大风,正是中国共产党领航了中国事业最恢宏的新篇章,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以精魂筑梦;勇立潮头担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交出了应对挑战最有力的新答卷,在严峻复杂的变局里以勇毅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政治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历史已经证明,守方向之正,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这是中国人民开创奇迹的核心密码;历史必将证明,守方向之正,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千秋伟业的根本保证。

守道路之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形势越是变化、改革越是深入、挑战越是急迫、风险越是升级,越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坚守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才能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才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守道路之正,守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道路、是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道路、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可见,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由什么政治力量来领导、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守正绝不是守旧,而是为了在不走样、不偏向的前提下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夺取新的胜利。

二、创新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行动之策

守正道而开新局。创新,既要创理论探索之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也要创实践发展之新,"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创理论探索之新,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但中国共产党从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而是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时刻铭记恩格斯的告诫,"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才会始终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才会不断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会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

创实践发展之新,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呈现诸多新变化和新要求,只有热忱对待新事物、积极拓展新认识,才能切实解决新问题、走好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正在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光明且艰巨、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既要坚决规避因受各种冲击而丢弃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风险考验,又要避免循规蹈矩、以旧方法和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的错误做法,而要积极主动开辟新局,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拥抱伟大时代、创造伟大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我们越是能够自觉探索人类文明之所需、深入了解民族发展之所求、精准把握时代问题之所迫、科学部署风险防控之所举,就越能够以创新精神开辟世界之问的新指向、以创新思维攀登社会主义的新高峰、以创新举措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三、守正创新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活力之源

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守正的保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充分借鉴和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回答了"为何守正创新""守何之正、创何之新""如何守正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命题,才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功,才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成功实践者。建党之初,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坚持用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们经历的"三件大事",每件大事都是历史性的胜利,每次胜利都是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是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与创新,才能始终沿着历史正确的方向而行进;正是贯彻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领域和维度,才能始终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得以丰富和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而守正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赢得历史性胜利的信念所在、定力所指,亦是我们勇毅前行、赢得未来的活力之源、奋进之举。只有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推动的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经验和本质规律角度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性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我们党是在领导人民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从根本上讲就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明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点,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新阶段和新高度。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二、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国特色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才能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彰显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凝聚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植于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必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强大正能量。

一、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取得重大理论成果。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新时代十年,我们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建设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历史、大趋势中来审视,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所面对的时代之呼、人民之需,深刻论述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要求、使命任务、战略关键、根本原则,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重大理论成果,有力引领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取得重大制度成果。新时代十年,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文化领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建立健全重要制度、具体制度,在进一步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这些重大制度成果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取得重大实践成果。新时代十年,我们党两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指明奋进方向。文化事业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深化,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推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融入日常生活、走进人民大众,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滋养。

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着时代的风华,更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价值引领、强化理论武装,礼赞英雄楷模、厚植理想信念,依法管网治网、净化舆论环境,创新文明实践、培育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显著增强。

高品质精神食粮更加丰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推出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大片"。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末,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和%。截至2022年6月,全国94%的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93%的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均实行免费开放。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活起来"。

人民精神力量得到极大提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有力彰显党心民心、国威军威,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和浸润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全球引起广泛共鸣,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出版4卷、37个语种版本,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重要思想之窗。我们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积极构建多主体、立体化大外宣格局,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相融,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三、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的非凡成就,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自信自强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实践,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人民而兴,也为人民而兴。我们要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努力创造和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始终坚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归根到底靠创新创造。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探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路径,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不竭的创新动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党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述论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要命题并阐述了其科学内涵。其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党的领导人重要讲话、党的重要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此次大会的主题之一,进一步凸显了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何从学理高度、历史厚度、哲学深度来认识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一年多来,理论界对此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理论研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回顾和梳理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进而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支撑。

一、研究状况分析

从发文量上看,伟大建党精神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分析样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检索词,检索文献题目和篇名中包含"伟大建党精神"的论文研究成果,检索时间为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理论界已经刊发研究论文1347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共259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人民论坛》《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政治学研究》《贵州社会科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探索》等期刊刊发此类主题文章较多。

在研究作者方面,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祝灵君、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天津大学颜晓峰等学者对该主题有较深入的研究。引文量是反映研究成果在理论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在目前刊发的学术论文当中,引文量大于等于20次的共有11篇,其中,刘建军在《思想理论教育》刊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一文被引次数达61次、下载量达14098,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显示了一定的学术认可度。此外,蔡志强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机理与实践要求》、白显良的《基于四重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王炳林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探析》、董振华的《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马报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结构维度及实现路径》、张志丹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诠释》、张明的《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关系研究》、代玉启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三重逻辑》、蒲清平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丁俊萍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曹景文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等文章,都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理论阐释,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发文机构上考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发文量较多,为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从涉及学科上看,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等学科,文献量占比分别为%、%、%、%、%,辐射的学科范围较广。

在基金立项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都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作为重点资助对象。例如,在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关系研究",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建设规律研究",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起源研究""李大钊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突出贡献研究",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立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案例教学研究"四项。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基于红色家书文本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弘扬研究"。这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极为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二、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

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主要围绕形成背景、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价值地位、践行路径和价值意义等多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形成背景的研究。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条件,伟大建党精神亦是如此,理论界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环境、阶级、国际环境等方面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背景进行探究。例如,有学者认为,近代上海工商业的发展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经济基础;五四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渐壮大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阶级基础;以十月革命为代表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也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产物。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特别是党的一大的召开直接促进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产生是多重"历史合力"的结果。学者们提出的思考和见解都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将伟大建党精神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充分考虑了国内国际的客观环境。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理论来源,伟大建党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质。伟大建党精神还充分汲取和转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质禀赋一脉相承。此外,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同时汲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是其诞生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特别是系列建党活动是其生成的实践逻辑;有学者认为,北京、上海和嘉兴是伟大建党精神养成的主要空间场域。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研究。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多维的解读,将其看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责任目标和价值追求。例如,学者们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在真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政治性以及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互动中不断衍生新内容。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和理想信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和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此外,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建党伟业中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精神风貌和价值情怀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和强党的精神力量。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根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核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底色。总的来说,学者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解读和逻辑关系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有的从内容上进行概括,有的从政党品质上进行解读。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是完整和严密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进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把握其基本特征。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携带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蕴含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因此具有真理性和信仰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人民性也赋予伟大建党精神斗争性和人民性特点,其中,斗争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规定,人民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规定。第二,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其基本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横跨时空,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连接着党的精神血脉,因此它具有厚重的历史性和强烈的历史感。第三,从具体实践中把握其基本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具象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具体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此外,还有其他视角。如有学者从哲学的视角把握其基本特征,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知情意行融合、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集体精神和个体精神交织、历史性和当代性兼备的基本特征。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地位的研究。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地位,认为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价值构筑,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价值力量的显现,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精神的领悟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有学者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辩证关系来明确其价值地位,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之源、宗旨之源、意志之源和品德之源,正因有了伟大建党精神,精神谱系才有方向、动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正是有了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才进一步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源泉作用和动力作用。也有学者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作用来界定其价值地位,认为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也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密钥,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践行路径的研究。如何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因而受到理论界的重点关注,代表性观点包括:第一,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有学者认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底气。第二,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合理利用红色历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利用好红色历史资源对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将红色资源作为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第三,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弘扬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起点和落脚点,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此外,加强党的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引导、创新传播载体、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等,这些都是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方式。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价值意义的研究。理论界主要从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第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推动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伟大历史成就,淬炼出党最鲜明的特点和特质,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也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宗旨的重要体现。第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意义。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的概念,它有效地整合了建党初期多重精神的表述,准确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科学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完整性的问题,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光辉历程。第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意义。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涵养党内政治文化、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有效地维护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政党形象,进一步提高党的声望。同时,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能够激励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团结一致,凝聚起最广泛的精神合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除了上述研究议题之外,理论界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还包括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如何用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用伟大建党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如何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等。显然,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创新。

第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具有概括性和中国特色的概念和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构建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的重要体现。而目前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研究层面,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鲜有涉及。例如,如何厘定和明确"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之间的关系。在还未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时,理论界就将"红船精神"等同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之后,如何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否将红船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组成部分?如果保留红船精神的称谓,那么红船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应该如何界定?或是认为红船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表达?这些问题在个别学者的文章中虽有所涉及,但仍需要理论界进一步作出理论回应和更有说服力的解答。此外,要注意整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相结合。因为伟大建党精神贯通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具体体现。同时,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贯通起来,探寻伟大建党精神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内容。目前理论界已经有部分研究成果涉及伟大建党精神与某一类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徐求真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试论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内在逻辑及时代价值》,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与井冈山精神之间的关系;李文瑞在《苏区研究》发表《从伟大建党精神到苏区精神:内在逻辑、赓续传承与弘扬路径》,初步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与苏区精神之间的关系等。但是目前理论界对此类问题还关注得比较少,还需要继续深化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为深刻说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提供有力的事实支撑和学理根据。

第二,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目前,理论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重点集中在科学内涵、价值构成、价值意义和传承路径等方面分析,这样的研究范式奠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基础,但仅从这些方面开展研究必然会大量出现重复性和同质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何拓宽研究视角,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提高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学术水准是理论界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一方面,要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这样必然会形成比较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因此在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上应该要辅之以其他学科,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视角,在多学科的参与下进一步丰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议题。同时,注重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深入跟踪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党政机关、企业、农村和社区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效果,有助于深入准确了解国内外传播情况,为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机制和规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而避免纯理论式的研究和空泛化的论证。最后,拓宽研究视角既要立足国内也要走向世界,坚持本土研究和面向世界相结合,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重点关注他们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他们从何种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从中吸取有益借鉴。

第三,要加强科研协同和合作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尽管理论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系统为主要研究力量的研究群体。但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之间学术合作关系不够密切。这说明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和群体,但是合作密度不强,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协同力度较低,这是一个值得加强和改进的一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0月,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市成立了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并设立了若干研究中心和协同单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共一大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等红色场馆成为重要的协同单位,这有助于发挥不同单位的学术优势和特色专长协同攻关,激发科研活力,为进一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平台。因此,理论界可以加强学术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合作与协同,进一步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入研究。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牢记"三个务必"奋力谱写新时代绚丽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一重大论断是对全党提出的"赶考"新要求,彰显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高度清醒和战略自觉。新征程上,全党必须牢记并践行"三个务必",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牢记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鲜明地体现了全党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要求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初心使命、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新坐标上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与勇于担当、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每个党员都要在思想政治上不断进行检视、剖析、反思,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始终以钉钉子的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历史主动,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自觉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70多年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价值。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三个务必"的新号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警自励的政治智慧和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党的创新理论和光荣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为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赶考永远在路上,思想建设也永远在路上,全党必须时刻保持冷静清醒,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发展壮大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征程上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党担负新的使命任务,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关头。越是重大历史关头,越是面对复杂的风险考验和严峻的困难挑战,越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仍然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我们仍然不能忘记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才能确保我们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斗争创造历史赢得未来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鲜明体现了百年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坚定意志和必胜决心。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是党和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具有的精神状态和政治品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变革进行深刻总结中提出的又一重要经验和重大原则,科学揭示了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新时代10年,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经受住了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和考验绝对不会比过去少,必须准备同一切问题和困难作斗争,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和英雄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破解难题、破解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新征程中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面对任何风险挑战时刻准备进行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在实践中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积蓄奋斗力量,直面矛盾问题,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其博士研究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化团结奋斗的规律性认识,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大力弘扬团结奋斗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团结奋斗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动力源泉。历史由人民创造,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创造历史。唯有团结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历史合力,创造出最为辉煌的"历史结果"。团结才有力量。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事物、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团结的本质就是就是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达到同一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只有团结才能披荆斩棘,通往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奋斗创造未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奋斗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奋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开辟了人类的美好未来。一方面,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切伟大的梦想和崇高的追求,只有在具体的实际的奋斗中才能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实现目标的过程充满着各种艰辛困难和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挑战,只有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才能攻坚克难、所向披靡。

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百年辉煌的重要历史经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团结奋斗刻在旗帜上、融进血脉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经过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团结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重要密码。

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新伟业的现实需要。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创更美好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团结奋斗。

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风险挑战,我们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团结奋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从国内来看,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共同奋斗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研究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等"五个必由之路",并将其上升到"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的高度,要求"全党必须牢记""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放在首位,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主心骨、定盘星的作用。

一、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是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具体反映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方面,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个历史阶段。在这些特点和特征中,党的领导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其他特点和特征都是由党的领导所决定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发展、发挥作用、彰显优势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决定的,它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世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作为最高领导力量决定着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的无产阶级使命型政党,自成立以来,既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又始终胸怀天下,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进入了新时代,进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创者、引领者、推动者。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十条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到了第一条。

二、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之中,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事业中,我们党始终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统领地位。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全面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生动体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上,它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无论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和发挥了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优势。环顾世界,向来自诩自由民主的西方国家近年来党派恶斗、朝令夕改、社会撕裂等乱象频发;反观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奇迹"和"中国之治"充分证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形成制度优势、增强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奥秘所在。

三、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它是从5000多年接续的中华文明中来,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中来,从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创业和艰辛探索中来,我们要倍加珍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了中国强起来的飞跃,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最根本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定海神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只有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深刻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中心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百年大党的理想信念与道路自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体现了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彰显谋划复兴伟业、擘画强国蓝图的历史主动与执着追求;体现了百年大党深刻把握历史、时代大势,总结历史、现实经验,始终坚持立足自身、结合实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锚定中心任务奋勇向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不同时代的重大课题,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社会实践发展一步,理论创新就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只有从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调整党的中心任务,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从时代背景出发不断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曾动摇的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时代,精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把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确立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中心任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及时调整党的中心任务,开始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时期,党准确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中心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党确定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中心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决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奋进。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确立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这五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牵牢牛鼻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五年之际,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中央科学判断国内国际形势,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从中国现实出发科学制定的宏伟蓝图。面对布满荆棘又充满光明的前进道路,必定风雨同行,"危""机"共生。新征程上,面对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坚定党的中心任务不动摇,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五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面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宜宾开放大学副校长: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意义重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点、有着中国风格的现代化之路。我们务必要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一、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世界上既不存在固定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022年11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时指出,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目标,但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身实际作出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独特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制度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决定的,也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长期实践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意领会以下几点: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第二,"五个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色。"五个是"中,人口规模是现实背景,14亿多人口大国决定了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文明相协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昭示了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坚定信心。第三,"五个是"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开不可割裂,必须统筹考虑一体推进。

二、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两个优势"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和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起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航定向的保证作用;其次,"六个建设要素"即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对外等各方面工作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奋斗目标的路径、方式和要求;最后,"一个宏伟目标"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本质要求。这九个本质要求紧密联系、内在贯通,蕴含了新时代十年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三、深刻领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人类现代化演进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影响是空前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实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历史经验与现代化路径,它深远的世界意义是在吸取人类现代化有益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精神之"强"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要成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之"强"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不仅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更要追求精神财富的巨大丰富;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更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方位,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攀高峰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十年精神文明建设伟大成就的里程碑意义。

一、成功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意识形态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态势和客观规律,把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极端重要的地位,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重要部署。如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扩大主流思想舆论,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旗帜,确立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走深走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引领新时代奋进之路;在宣传思想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持续加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指导,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成功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有力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中国人以更加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中国与世界、历史和现实的关系,重塑自尊自信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基础,瞄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以改革为动力补齐短板提高效能,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发展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强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使中国话语更加响亮,中国故事广为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驱散了西方中心主义散布的文化迷雾,提振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的信心。中国人正以更加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自我与他者、中国与世界、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重塑自尊自信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气质,并以更为丰富的实践,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和精神境界。

三、广大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充分激活,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巅峰

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团结奋斗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展现,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伟大事业共同奋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新时代精神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和筋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断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实迈进,夯实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协调各方利益、组织动员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方面的政治优势,强化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制度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人人出力献计、共襄复兴盛举的生动局面。新时代的十年,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和自觉持续高涨,使命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日益富强、民主、自由、公平和正义的新时代充分激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巅峰,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凝聚了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伟大的梦想,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精神是一个悠久民族赖以长久生存和延续的灵魂,是一个现代国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的关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赢得主动、把握未来,必须依靠更为有力的精神支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勇于站在时代前沿,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大威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为走好走稳新时代的长征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知行合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启航。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全国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以知促行、以行践知、知行相互促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在全面学习上下功夫。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知者行之始",知是基础、是前提。要读原文、悟原理,要把学习大会报告同学习大会系列讲话和相关文件结合起来,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联系着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拓展学习方式。综合运用有效学习培训、有力宣传报道、深入集中宣讲、理论研究阐释等多种方式,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语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实现最优化的学习目的和效果。

在全面把握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这些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全面落实。只有坚持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相结合的办法,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进行反复揣摩,才能全面掌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避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和行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知的功夫既能引导行的功夫,也能成为行的检验,二者不是分开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成果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效加以检验,这样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也有助于知与行的深化。

在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都会沦为空中楼阁。抓落实不是漫无目的地蛮干,要树立正确的知行观,"行者知之成",行是重点,是关键,是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是最终目的,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明确要求,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党的二十大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党和国家的事业规划了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认真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到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和安排好今后工作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日益丰富深刻,实践要求日益科学明确,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日益清晰,彰显出特色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和人民性的现代化表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党的百年奋斗十大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诸多经验总结,第一条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必将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成就、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深刻的思想性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两个行"的创新理论概括,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理论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就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数次历史性飞跃以及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历程,我们会有更加清醒的理论判断、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指引下,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指引了不同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五大特征概括为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并创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原则。这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做出的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必将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三、长远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的战略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长期奋斗目标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领导一个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协同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纵观中国共产党七十多年的执政历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从来都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再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总体战略安排,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探索。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战略谋划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亲自擘画、部署、推动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棋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带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两步走"的总体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全面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等12个方面具体战略安排。透过这些战略安排,可以深刻领会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方向更加明确、战略目标更加完善、战略步骤更加科学、战略路径更加清晰、战略规划更加完备。

四、厚重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力量源泉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理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秉承"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理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伟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交出这样一份亮眼成绩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报告在部署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时,描绘出这样一幅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前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都充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14亿多中国人民被凝聚成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部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科教兴国战略关注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大部署,并以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前瞻时代眼光,提出"坚持'三个第一'、实施'三大战略'、开辟'两新方向'"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把党对当代科技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

回望百年党史把握兴国之要。重视教育、支持科技、关爱人才,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从"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延安自然科学社,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鲜明体现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党的二十大以强大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坚决担负起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责任,以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

完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篇、一体设计、贯通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对这一基础战略工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系统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坚持党管人才,是党中央统一领导的核心要义,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政治保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必将迎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破浪前行。

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人才引领驱动科教协同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我们指明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科教改革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克服改革倦怠,以自我革命的胆略信心,不断破除教育协同创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束缚,把蕴藏在各类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浪潮。

开启国家创新体系效能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系统勾画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定位布局,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纵深推进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是"点火器",也是用好科技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快变量",把握"科技热战"历史主动的不二选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通过深刻的效能革命,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平战转换"动员能力,锻造"夺隘拔哨"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化政府与企业的创新伙伴关系,打破产学研边界藩篱,形成适应创新变革的新型举国体制。

坚持"四个尊重"为党和人民事业集聚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观点方法。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人才引领驱动的关键在于尊重人才的创新创造。要切实扭转"项目、帽子、表格"式管理方式,简政放权,破除各种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打破学术"山头主义",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让一切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形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三、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四个面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了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基点在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以精兵策略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关键。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国际格局演变规律,准确把握世界潮流浩荡脉动,从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四个方面高度概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阐述,明确了把握"四度"发展趋势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主战场所在,为我们在新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和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中,把握原理、掌握方法提供了指引。领域之"新",源于跨学科深度交叉,根技术广泛集成、开枝散叶,"高原"之上形成"高峰";赛道之"新",集中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渗透,数字、生物、能源、太空等经济科技领域方兴未艾,"两新"共同推动世界进入崭新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多极化发展,跨界创新、无边界组织创新催生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在这场事关国运的竞赛中,传统竞争格局和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颠覆,故步自封、刻舟求剑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新是第一动力,开放是活力源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必须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基础设施",对内贯通产学研协同枢纽,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对外畅通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联结渠道,依托我国具有的巨大、多元应用场景,加速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新型开放创新格局。

自信自强繁荣发展创新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鲜明指出了科技界奋力创造的精神所在和价值坐标,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方向。科学的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党领导科技发展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引领时代风尚的精神文化先锋。坚持行为世范,践行优良学风,以所研报效国家、以所学服务人民,高举服务大众的科学旗帜,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勇做创新文化的旗手,奋力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科教兴国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行动指南,更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根与魂"。我们既要对其中深刻蕴含的"大道理"了然于胸,更要以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不断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不畏难关、敢拓新途,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主动,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通途大道。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一、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赓续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以各种方式苦苦探寻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我们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在如此规模巨大的人口基数上谋划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整个人类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党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广泛调动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撕裂对抗。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深刻理解和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容易导致物质主义膨胀、精神世界空虚。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深刻理解和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纵观人类现代化历史,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实现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对外战争转嫁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种种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括从领导力量、方向道路、发展方式、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文明境界等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

三、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

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迎接挑战、化解风险中向前推进的。党的二十大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精神状态等方面确立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为我们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革命性锻造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实践充分证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注重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面临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条重大原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回顾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百年来,从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证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只有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获得成功。

像中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且现代化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要整体实现现代化,承担任务的艰巨性和面临矛盾困难的复杂性史所罕见、世所罕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没有成功的模式可鉴,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信任、取得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必然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回望历史,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前进道路上,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恩格斯曾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靠的是改革开放,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是改革开放,迎来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靠的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

五、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百年来,斗争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成为我们党不断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消除金融领域隐患、保障和改善民生、治理生态环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全面依法治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展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把握这一实践逻辑,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刻领悟我们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必须牢牢掌握的重大原则。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需要,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反映了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改变世界的进程,世界各国逐渐实现工业化,并在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中塑造现代文明形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但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观、两极分化的社会状况、物质主义膨胀的精神现象和对外扩张掠夺的态势,反映了愈演愈烈的现代性危机,也使西方工业文明陷入歧途。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从步入实质性进程的初期就摒弃了这种发展道路,以劳动逻辑取代资本逻辑,形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寻找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中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伟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开始探索"中国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起用10到1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从农业国过渡为工业国,"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4年,他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国民生产总值到20世纪末翻两番,"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4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自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渐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大实际,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人民稳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的时代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明确的历史方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目的在于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是有史以来的空前规模,必将重绘世界现代化的版图。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从国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式现代化使人们摆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努力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文明唯一连续不断的世界历史民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强调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们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反对征服自然、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与凭借战争崛起的现代化和以霸权主义推动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摆脱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倡导和平崛起、合作共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党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党科学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党明确将新发展格局作为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立坚实的物质基础。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凝聚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整治,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中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深刻领悟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未来五年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人民民主作为应有之义,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内在要求,将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为战略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前进道路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与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在。我们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破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形成了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新发展观,使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使现代文明向更高形态跃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质的规定性。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确立了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深深熔铸于党的奋斗历程中,体现了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觉担当。在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向和实践要求,保持历史耐心,保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定力。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的前提。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汇聚起十四亿多人民的强大意志和磅礴伟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品格。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实际体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呈现了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人民健康稳步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过程。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际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我们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将发展作为解决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开辟发展新领域和新赛道,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格局取得重大进展。

"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我们党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是改变世界的根本方式,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的精神意志。超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险阻,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抵制保守主义、霸权主义等力量的干扰。我们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上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重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刻领悟我们党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必须牢牢掌握的重大原则,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经验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首新中国成立73年来历史,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在这一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探索。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但当时是要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等基本具备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力后,再采取和平方式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3年中国开始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总路线的本质就是走苏联创造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参照苏联的经验,设想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时间,在大力推进和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生产关系也相应地、逐步地以和平方式向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但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却在1956年底就提前完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没有发生苏联当年出现的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情况,反而保障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建立起能够保障国家安全的现代国防工业和相对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一开始是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弊病的纠正。这种纠正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开眼看世界感到落后的压力;二是人民生活贫困的压力;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四是整个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和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中国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逐渐成熟。中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中国由此跳出了思想和理论教条,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已经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经济的总量也由1978年的%上升到2012年的12%左右。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集中凸显出来,其中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居民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三个问题最为突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仅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深刻改革,续写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奇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日益成熟、特征日渐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从横向来看,它是各领域全面进步的小康;从纵向来看,它意味着中国要具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能够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乘势而起,加快奔向现代化。这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中国不能只满足于经济的增长,而要转变发展方式,在领域转型升级,打造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核。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离不开改革。因此,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以往摸着石头过河不同,新时代的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转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现代化治理体系,必须紧紧依靠法治,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因此,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科学立法、公正执法、严格司法、全民守法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国现代化道路有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中国要实现艰巨繁重的现代化任务,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健全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根本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取得并巩固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进。在经济领域,中国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政治领域,中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文化领域,中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在社会领域,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在生态领域,中国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外交领域,中国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

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经过7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至2035年,将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也正在破解目前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很多方面引领着人类进步方向和潮流。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

回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总结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经验:

第一,中国的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人民的意志主要通过执政党来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不留治理死角;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不各行其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动现代化的合力,也才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永葆生机活力。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本质归根结底是让最广大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国家的主人,决定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这就需要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让国家的决策及其执行都能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中国的现代化任重道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在制度建设和发展战略谋划上,既要行稳致远、统筹兼顾,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要立足基本国情,在统筹"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发展来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建设。二是要把握好地域上和群体上的先后,允许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先富起来,进而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协调好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第四,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的过程,要始终保持斗争精神和勇于创新。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东西还没有成熟就过时了,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没有完成时、创新是第一动力。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历史任务不断更新,要及时研判形势,辨明历史方位,争取历史主动,通过理论、制度、实践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创新,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一部分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注重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史为鉴,有利于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开创未来。要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就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感悟其深远影响。

一、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内在地含括党的十九大以来5年的工作。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10年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具体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16个方面,科学概括、系统展示了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全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二、伟大变革意义非凡

新时代10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件大事"和"里程碑意义"这两个维度进行深入理解和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一,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长为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其三,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对"三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走过百余年历程,在新时代10年的革命性锻造中,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团结统一、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70余年历程,新时代10年书写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改革开放走过40余年历程,新时代10年推动我国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世界社会主义走过500余年历程,新时代10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1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无比光明的美好前景。

三、规律性认识弥足珍贵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五个必由之路"规律性认识弥足珍贵,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根本保障。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品质。我们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世人瞩目的新的奇迹。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就一定能够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的10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为进一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主体上看,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进程上看,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可能齐头并进,在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需分阶段扎实推进。也就是说,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物质富足,也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精神富有。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些都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要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一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三是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此外,还需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特别是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在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加强法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国内看,我们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都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法治建设需积极回应新的要求,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法治环境。要在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消除各种市场壁垒,使各类资本机会平等、公平进入、有序竞争。要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中国史学会会长:深刻领悟自我革命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原因和重要经验。要继续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持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需要深刻领悟自我革命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源自实践、引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表明,纠治"四风"和坚决反腐败,必须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才能打牢自我革命的根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不动摇。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还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必须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才能确保党长盛不衰、长治久安。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一、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本质属性上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正是因为具备这种独有的政治品格,我们党才能穿越百年风风雨雨,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没有第二人。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只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环顾世界,真正能够做到自我革命的,唯有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答案。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正因为无私,才能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经常检视自身、常思己过,才能摆脱一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围猎"腐蚀,并向党内被这些集团、团体、阶层所裹挟的人开刀。

二、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上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

十年磨一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积累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经验。这主要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总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是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加自觉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如何在新时代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守自我革命根本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淬炼自我革命锐利思想武器;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必须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锻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方向、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方法路径,为我们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基本要求。

打铁必须自身硬。怎样才算过得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要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所在。自我革命实际上就是自我锤炼、革命性重塑。只有过好自我革命这一关,才能不断以全面从严治党的优异成绩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对新时代发展具有根本性、决定性意义的时代课题。

三、从探索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得出的全新答案来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能否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是对每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死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演变的教训,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只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出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就出不了大问题,我们就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为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共产党经过了长期探索。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面临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重大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必须使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考验,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考验摆在全党面前。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一考验的长期性、复杂性,告诫全党:"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坚定地表示:"事实证明,共产党能够消灭丑恶的东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针对"七个有之"等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严的基调,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抓住"关键少数",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特别是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上那么多执政党,有几个敢像我们党这样大规模、大力度、坚持不懈反腐败?有些人吹捧西方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那一套,不相信我们党能够刀刃向内、自剜腐肉。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实践给了他们响亮有力的回答。"

四、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上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

我们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这一伟大社会革命,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要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中国共产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要看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将长期存在。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千辛万苦斗争得到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还要看到,在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在新时代,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不能健忘失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反应迟钝,处理动作慢腾腾、软绵绵,最终人亡政息!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牢牢把握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是事关党的千秋伟业的重大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地位与生死存亡,也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对于这一问题,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历经党的百余年奋斗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跳出历史周期率本质上要求我们党继续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牢牢把握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要求,以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引领和激励伟大实践,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如何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要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这"四个相统一",不仅深化了自我革命的内涵,也为党员干部的自我革命实践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开展党的一切工作,解决党内一切问题,都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任何对党的领导的虚化、弱化和边缘化倾向,都会导致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解决党内问题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要求。敢于直面并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品格,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保障。危急关头的力挽狂澜,关键时刻的正本清源,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集中体现了解决党内问题对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关键作用。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重视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否则党的领导地位就可能会被弱化虚化、难以持久下去;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必须着眼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否则党的自身建设就可能会迷失正确方向、难以取得成效。只有坚持二者相结合,才能相互推动、相得益彰,才可以产生自我革命的叠加效应。

其次,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切实将坚持正确方向的定力与勇敢开拓创新的自觉高度统一起来,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的一条成功经验。守正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前提、根基和归宿。"正"者,大道也。"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按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守正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根和魂,坚守本色、本真,不变质、不变色。勇于自我革命,首先要守正,要始终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做到永不动摇。创新是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源泉和路径。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创新就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上,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大胆变革、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不断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党各个方面的创新。勇于自我革命重在自我革新,要求我们党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难题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探索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新路数,切实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办法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开辟美好未来。守正与创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其中,守正夯基础、承历史、重传承,创新把关键、谋未来、求发展;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创新的根本和基础,创新则是守正的保障和发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明确的方向;只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不竭的活力源泉。在新征程上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就要深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坚持守正和创新并举,切实将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实现更好的坚守,在守正创新以及革故鼎新中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从而源源不断地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生机活力。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自我革命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再次,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严管不是捆住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手脚,而是让权力、制度成为"建功立业"的指挥棒,切实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让党组织的厚爱更实在、更有温度。严管才能让党员干部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保持警醒,不犯错误;厚爱方能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使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为完成历史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投入到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的宏伟目标中,使我们党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又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因此,健全党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制度的激励和约束,切实放开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手脚,真正捆住少数不作为、乱作为人的手脚,从而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最后,要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党的自我革命意味着党员干部主动接受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教育和洗礼,是同一切有害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错误思想倾向和行为导向开展的伟大斗争,是党员干部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自觉性、政治坚定性和思想先进性。这就决定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绝不能仅仅依靠党员干部的个人主动,而是必须依赖于组织推动与个人主动的有效联动、组织教育与个人学习的内外互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组织推动是根本保证,组织强则战斗力强,依靠强大组织推动,解决各类问题就能势如破竹;个人主动是基本前提,党员是组织的细胞、活动的主体,人人都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主动检视自我,提高政治免疫力,筑牢抵御"病菌"侵蚀的防线,我们党就能永远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组织推动、个人主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驱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向前。靠组织,也要靠自己,批评和自我批评双管齐下,党员干部的政治免疫力自然强而更强。因此,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都是责任主体,要做到守土有责,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以相应的制度和权力保证党的自我革命的推进与取得实效,坚决防止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现象。同时,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面对批评、接受批评,自觉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改正自身错误,时常扫去身上的"政治思想灰尘",让自我提升的革命进行到底,才能一身正气,从而保证党内的风清气正。

中央党校督学、教授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两个大局"而提出的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是在国际视野中对"人类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作出的历史性回答,是对当今世界国家关系以及国际交往准则的科学概括,其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的意义,对于国际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关系的思考、社会与国家结构关系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观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诉求,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解决全人类共同问题、实现世界共同发展的国际担当。"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观基础,从时代认知层面指明了和平与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性要求,从制度建构与运行逻辑层面规正了公平正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法则,从目标层面指明了民主自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性要求,从整体上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建立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维度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在和平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构建公平,在公平中维系正义,在正义中实现民主,在民主中收获自由,这不仅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的文明观的当代回应与延伸,更是立足于物质与精神维度,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解放",致力于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之路,这条路的前方注定是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推动世界历史走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要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前提下,坚定信心、起而行之,携手同行、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发展、共创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普世价值"的批判反思与超越升华

"普世价值"将资本主义宣扬为"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与"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构筑起"种族优越论"与"文化优越论"的乌托邦图景,将人类文明进向引入内含资本主义价值特性的"历史的终结"的"太虚幻境"之中。无论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还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普世价值"不能代表"普世"而导致的集体性焦虑。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不仅在理论维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和合"思想,还在价值主体上呈现出包容、开放、平等、民主的理论品质,同时以"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价值愿景和异中求同、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价值原则,在深刻对比中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平演变"的道义伪装,在价值选择与理论特质维度上呈现出在多元中追求价值公约数的共性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我们唯有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宽广博大的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在求同存异中促合作谋发展,方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共建实现"天下大同"的价值共识,更好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拾级而上的价值选择

价值存在是一种既不是实体存在也不是属性存在的本体论存在,是一种因人而异的存在方式。在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目标与价值选择。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追逐和攫取剩余价值为价值目标,共产主义则立足于"人"这一价值主体,在经由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以及文化解放所创造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下,力图消除私有制,以"自由人的联合体"取代市民社会体系和国家,最终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

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言,其实质性蕴意同"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等话语相关联,展现出的开放包容、共存共赢的价值图景,与"差别的普遍性"氛围下的全新价值体系相融通,体现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一种既客观存在又事实存在的统一体,更是一种在共产主义向度下能为人类文明带来新的发展希望的价值尺度。这一价值尺度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表现形式,以坚持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为核心概念,从文明指征上指明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拾级而上的价值选择,是能够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提供方向指引的科学价值观。

四、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党气度

梁漱溟先生有言:"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究其根源,中华民族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仁义至上、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天下情怀,构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理论框架。华夏民族"万物一体"的情怀,不仅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生育交融、共生共存的标识性密码,更熔铸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与"世界大同"的大党气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世界眼光,在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整体性视角。从毛泽东同志"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邓小平同志"对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国之大者";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体现出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天下胸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不仅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天下担当,表现出中华民族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共同理想与德行致远的淑世情怀。

99年前,陈独秀在《中国青年》第一期上的《青年应当怎样做》一文中指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我国已经顺利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代青年更应该主动承担时代责任,肩负千秋伟业,乘千舟,破巨浪,怀初心使命,越百年芳华。中国之青年亦是世界之青年,大国青年更应该自觉维护祖国的国际形象,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让公平正义撒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民主自由插上翅膀自由飞翔。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唯愿我们的大国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只是向前,不避风雨。

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年大党独有难题如何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深刻把握"大党独有难题",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一、百年大党如何管--党要管党

管,是困扰大党的首要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同时大也有大的难处。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

一个政党要壮大力量,首先要发展党员,但数量的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力量的增强和能力的提升。倘若组织涣散、党员作风散漫,这种"大"便是"虚胖",越大越容易出问题。所以"大"必须伴随"管",管好党员、管好党务,让所有党员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步伐,让党的运转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此才能形成严密的组织体系,将每个党员的个体力量汇集为集体力量。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如何确保党的团结统一?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党要管党,不仅明确了"要管党"的目标,还明确了管党的主体,即党应该由党来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事务绝不能由外人插手,必须立足自身从严管党治党。

管党要严。如何管党,与每个政党的纲领、章程、组织体系、党员构成和党的历史等自身条件以及所在国家国情等因素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重大的责任和远大的理想,注定了党的事业是光荣且艰巨的事业,管党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全体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管党要全。万山磅礴,必有主峰;船重千钧,掌舵一人。谁来抓总?要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如何抓全?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好党的组织优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各级党组织履行好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同时,管好党员,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百年大党如何治--全面从严治党

治,同样是困扰大党的难题。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政治目标,完成目标,有了成就,才有能力、有底气领导人民、管理国家。所以不仅要管党,更要治党,要激发党的活力,提升党的能力,如此才能实现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1945年,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黄炎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之问,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化,强调"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一个政党,最难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经过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长期存在,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确保党始终坚强有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百年大党如何长期执政--坚持人民至上

稳,也是困扰大党的难题。能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治好国、理好政,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百年历史伟业是人民创造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延安红色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农村改革是小岗村村民冒险摁红手印开启的,乡镇企业是苏南群众在改革大潮中摸索出来的,新时代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网购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是亿万网民推动兴起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宣传口号,绝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全方位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扎实提升上。只有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带领人民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党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百年沧桑,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正因如此,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砥柱天地间--谈坚持人民至上

首都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东侧,一处红色地标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这里巍然矗立。展览馆西侧广场上,耸立着五组雕塑。一面火红的《旗帜》,代表着方向;四组汉白玉雕塑,分别命名为《信仰》《伟业》《攻坚》和《追梦》,展现着百年来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奋勇前进的奋斗历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真正彻底的理论一定是人民的理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来到陕西延安,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是对我们党人民情怀的坚定宣示,照见的是党的性质宗旨,诠释的是党的使命担当。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源于马克思的人民观。1835年秋,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写了1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短文。在文章最后,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面临着毕业、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有的人羡慕现世的功名利禄;有的人渴求来世的永恒救赎;有的人追求远离实际的精神享乐。与众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为人类求解放,视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在漫长的斗争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他矢志不渝,始终忠实于青年时代的誓言。坚持人民至上,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深刻、最本质的精神基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欧洲发生着贫困与富裕的两极分化、高尚与堕落的双重积累。广大人民群众遭受着日益加剧的物质贫困与精神匮乏。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直接把底层劳动者遭遇不幸的根源,判定为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谋杀"。当时,许多人也关注到了这样的事实,但正因如此,很难相信有如此遭遇的人民群众拥有独立自主变革现代社会、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与这些人相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观点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为工人阶级革命与全人类的解放找到了根据、鼓舞了斗志、指明了方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高呼,"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相信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奋斗下,人类解放必须实现,也必然能够实现。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无可置疑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超越性,也正日益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强大真理力量。

二、党的理论来自人民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它体现着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着人民的现实诉求、凝聚着人民的热切期盼,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客观现实依据。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严重旱灾,秋种面临困难,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和农民冲破旧体制限制,开始包干到组、包产到户。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书上按下手印并承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生动再现了这段历史。这18户农民按下手印时,心中十分忐忑。因为,他们一方面渴望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境遇,一方面不确定这种行为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害怕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后来,历史逐步证明,这种冒着"巨大风险"的开拓性尝试,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乡村,深化了党和政府对农村改革、经济发展乃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提供了客观依据。

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主观价值引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世纪50年代后期,每个家庭都渴望拥有"四大件",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也被人们戏称"三转一响"。到了90年代,"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到了本世纪,人人渴望的"四大件"再次"翻新",变成了手机、电脑、汽车、住房。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得到巨大提升,推动人全面发展,而非单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逐步成为党的工作重点。这种转变,不仅是具体政策层面,更是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果说,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对旧体制的突破,或特殊历史条件下人民的某个创造性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在客观政策层面推动党的理论创新,那么,当我们立足更长的历史时间轴,便容易发现,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整体,其实也在主观价值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价值指向。

三、党的理论为了人民

古人云,"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党的理论是为人民服务的,始终把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当作自己的根本目的,推动并引领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四、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质上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路径和目的。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生活化。青年时代的艾思奇把自己的文章汇编成《哲学讲话》出版,后来改为《大众哲学》的书名再版。这部著作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而生动的事例,把抽象的哲学理论直观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例如,以"雷峰塔的倒塌"为例阐释质量互变规律;以"无风不起浪"为例阐释事物之间的普遍有机联系。《大众哲学》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今天,时代已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也已得到巨大发展,不过要想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仍旧需要认真对待《大众哲学》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念,使党的理论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不断激发中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理论掌握群众的目的,是使群众应用并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实现理论贴近群众,更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实现群众对理论的自觉践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认真了解贫困群众的现实境遇,倾听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精准扶贫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满足了人民的需要,发挥了人民的创造,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广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以身殉职,年仅30岁;重庆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历时七年在绝壁上凿出"绝壁天路",带领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让革命精神、爱国情操、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代代相传。这样的时代楷模还有很多。他们是伟大中国精神的时代写照,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强大意志的生动体现,是党的理论的凝聚力与感召力的历史表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人民消灭了绝对贫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全人类的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亦因亦革与时变--谈坚持守正创新

1942年早春的延安,春寒料峭,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座无虚席,暖意浓浓。2月1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校长毛泽东做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这种不良风气,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指出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其中第三条就是"坚持守正创新"。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对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引。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一、守正创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守正创新是一个老问题,马克思在世时,就有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马克思曾经自述: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怎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呢?这就需要从恩格斯和爱德华·伯恩施坦的通信谈起。爱德华·伯恩施坦是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在其思想发展中,曾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法国工人运动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马隆、布鲁斯为首的"右派",另一派是以盖德和拉法格为代表的"左派"。"左派"又称"盖得派",他们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1882年10月26日,伯恩施坦致信恩格斯:"和《激进报》编辑决斗的喜剧以及《公民报》编辑在'果达尔'问题上极不体面的举动,是盖得派以及由于他们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如此威信扫地的原因"。伯恩施坦认为,在法国,盖得派威信扫地的同时也连带着让马克思主义威信扫地。恩格斯在回信中批评了伯恩施坦的错误判断。在恩格斯看来,盖得派威信扫地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威信扫地。因为盖得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这些准备建立工人政党的法国朋友们,全都毫无例外地在最近12至15个月内犯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而且,第一个错误就是盖得犯的"。恩格斯还告诉伯恩施坦一个信息:面对盖得派对自己思想的曲解,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有什么问题,他并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可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的意思是说,盖得派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准确。针对盖得派的幼稚病和叙述马克思思想的不当方式,马克思提出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他不是盖得派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自述"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首先需要守正,只有守正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者。守正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守正,也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准确守正,才能正确创新。盖得派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这反而为攻击者提供了把柄,他们没有守住"正",也就不可能正确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样的事情不仅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也同样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和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国际上,马克思主义再次遭遇危机。美国学者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认为共产主义失败了,历史在资本主义这里已经终结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式的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确实是失败了,但是这不等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失败了。苏联式的教条式马克思主义本身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也就是站在守正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文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差异巨大。面对盖得派,马克思只能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教条式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恐怕也会说这句话。

二、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守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同时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两者是一个统一整体,既不能因为对守正的强调而忽略创新,也不能因为对创新的强调而忽略守正。在我们党百年奋斗史上,围绕着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出现过"教条主义"与"中国化"之争。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翻译的多了,读的人也多了。但在毛泽东看来,书多了,读书的人多了,并不等于我们党的理论水平已经提得很高了。毛泽东指出:相对于中国革命运动的丰富内容来说,我们在理论方面就显得非常落后。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和革命实践相平行,更不去说理论应该跑到实践的前面去。我们还没有把丰富的实际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我们还没有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

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又引出一个问题:什么叫理论家?他指出:我们读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能不能就算是理论家呢?毛泽东认为不能这样说。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根据实际创造出来的理论,从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中抽出来的总结论。我们如果仅仅读了他们的著作,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如果我们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却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么,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

因此,毛泽东得出结论:我们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毛泽东讲的既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又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讲要把"守正"与"创新"作为一个整体。守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完全正确,创新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需要以条件变化而转移。1872年,马克思在给《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就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当然,"一般原理"与"实际运用"是一体的。"一般原理"之所以"完全正确",是因为我们"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来运用"一般原理",如果我们没有"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去运用"一般原理","一般原理"就不可能是鲜活的,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死的""臭的"。之所以我们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来运用"一般原理",是因为"一般原理"完全正确,如果"一般原理"不是完全正确,不管怎么"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来运用都没用,我们不能把一个错误的"一般原理"通过"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来运用使其正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如果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不行,我们就没法说马克思主义行。反过来也一样,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如果都不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怎么可能行呢?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三、守正创新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

首先,守正就是要守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变化和改革"是常态,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和改革","正"要守住。从守正的路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守正就是要守住规律,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我们守正就是要守住人民立场,要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我们守正就是要守住实践第一的方法论,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邓小平曾经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我们守正就是要守住理论的整体性,坚持完整准确系统的观点。

其次,创新就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创新何以重要?19世纪70年代,俄国民粹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万能钥匙,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地区、一切国家。也就是说,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那么,一切民族、一切地区、一切国家要想实现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发展了资本主义,才可能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主义。针对这种理解,马克思指出,自己的理论是根据西欧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得出的,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万能钥匙,如果把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理解为万能钥匙,"会给我带来过多的荣誉,也会给我带来过多的侮辱"。可见,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万能钥匙,就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步伐,就给了马克思过多的侮辱。从创新的路径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创新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创新就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即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河南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长风破浪会有时--谈坚持自信自立

历史的光影镌刻在岁月深处。67年前,刚刚回国的钱学森,面对陈赓大将"中国能否搞导弹"的问题时,如此霸气回应:"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罗布泊戈壁滩上的一声巨响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时间的指针标注着一个个高光时刻: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龙深潜,大兴机场"凤凰展翅"、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特高压输电跨越千山万水??创新成果竞相喷涌,"大国重器"横空出世,重大工程精彩亮相,全球的目光注视东方,"自信自立"的中华民族正在书写"当惊世界殊"的瑰丽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坚持自信自立"是一个重要方面,居于重要位置。自信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炼就的精神气质,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坚持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新时代我们党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历史伟业的关键因素,也是奋进新征程、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让我们自信自立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形成自信自立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基因,首先在于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深刻精辟的论述充分揭示了自信自立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源头活水,就是因为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我们自信自立,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遵循的是规律,是因为明确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当然,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遭遇巨大挫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但这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也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只是说明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以僵化封闭的态度理解社会主义。也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才变得更为科学、更加正确。在此意义上,确实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真理,但其必须要同具体的现实实践和时代条件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改变世界的指导作用。即使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如果只是将其作为头脑中的观念与本本上的理念,而不去运用发展,也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毛泽东强调的"有的放矢"意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也是这个意思。所谓"要精",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所谓"要管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解决实践与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建党百余年,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并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在此意义上,中国共产党能够自信自立,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毛泽东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到邓小平的"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自立。

二、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让我们自信自立

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确立自信自立的过程,也是确立自信自立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创造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不懈探索中将自信自立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基因。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民族解放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致力于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这一时期,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探索并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变化,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百年光辉历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因自信自立而成功,因成功而更为强调自信自立。伟大探索归结为一点,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可以说是自信自立的最为集中的体现。

三、在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中更好做到自信自立

自信自立积淀于过去,同样也要运筹于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既然如此,如何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如何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答案就在于更好做到"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也才能更好地做到自信自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个别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总结党成立以来17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而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若非如此,党无法更好地做到自信自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讲,一种外来文化要在文化传统迥然有别的国度中获得认同并广泛传播,就必然要与该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否则无法在该国生根。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实现在中国的成功移植,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生长点和结合点,尤其必须与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某种价值与思维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上的相容或相通性,正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改造、提升、超越,也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做到自信自立。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自信自立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将之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只要我们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毫不动摇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推进和拓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超越。

在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两个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体系统,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每个"全面"都要放在整个战略布局中来理解和把握。

在现代化的指导原则上,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从理念层面回答了现代化的动力、路径、目标等重大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内在逻辑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上,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用好市场这个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又要把国内国际循环统筹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在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在现代化的世界方位上,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关系,以新的战略思维和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和新范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一般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充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要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走出来的。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注重效率,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做大"蛋糕",又促进公平,完善分配制度,更高水平地分好"蛋糕",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统筹协调推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具有内在关联性和根本一致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柱。协调推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更加重视两个循环的平衡和协调,把国内国际循环统筹起来,形成相互促进、彼此支撑、融合发展的新发展局面。畅通国内循环的关键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之有机结合起来,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畅通国内循环体系的基本环节,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畅通国际循环的关键是提升控制力和稳定性,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强化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既要发挥制度优势又要提升治理效能。制度好不好,是可以从治理效能中体现出来的。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关系,需要把握两个彼此关联的环节。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成熟定型、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完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体制机制。要不断加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集中突破"中梗阻",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推动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二是强化制度的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提高制度执行力,把制度执行到位、将政策贯彻到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把握好"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实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述,既辩证生动地回答江山与人民的本质关系,又充分彰显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执政理念,科学阐明与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属性。这就需要深入领会我们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的鱼水深情,深刻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精神实质。

集中体现我们党在"为谁执政"的立场上特别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这个最具分量的词汇,才是我们党最为鲜明的政治底色,更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最牢根基。一方面,一以贯之扎根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为民执政的制胜法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极其重视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每一份调研无不亲力亲为,真正做到掌握真情况,发现与解决真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田间、码头、车间等基层一线,足迹遍布祖国大地,目之所及皆为察民之情,耳之所闻皆为听民之声,行之所至皆为解民之忧。另一方面,一以贯之依靠人民。我们党执政70余年来,历经诸多磨难与考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方封锁孤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大洪水、大地震,再到新时代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总能够依靠人民群众一次次战胜万难险阻、化危为机,一次次走出生死绝境、化险为夷。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的"赶考"还未结束,必须深刻把握"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本质要求,始终把为人民执政这个"看得见"的职责使命贯彻好、坚持好。

集中体现我们党在"为谁用权"的问题上特别清醒。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人民是我们党的成功之本,造就了我们党的非凡气质,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一方面,深刻认识权为民所赋。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十分重视如何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提出,地方委员会的财务、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探索人民监察、群众监督等制度,不断推动人民民主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创中国式人民民主的新局面新境界。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源于我们党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清醒认知与坚定。另一方面,自觉践行权为民所用。百年来,我们党始终保持"两个先锋队"本色,坚持人民至上,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用实实在在的为民行动书写"为民用权"的优异答卷,让人民拥有成色更足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的幸福感、更有保障的安全感。

集中体现我们党在"为谁谋利"的行动上特别坚决。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是为人民拼搏。回顾百年党史,无论是推翻三座大山,拯救人民于水火,还是实施精准扶贫,破解绝对贫困的千年难题,我们党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拼搏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无数革命先辈先烈更是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二是为人民奉献。从入党宣誓之时起,每一位党员要用一生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不计得失,不惧生死,砥砺前行,尽显为民奉献的政治本色。三是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永恒的宗旨,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无论时局如何变换,无论处境如何艰难,始终是这一根本宗旨最为忠实与坚定的践行者。始终立足于人民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投入,一心一意践行,真正为民谋利、为民服务。

67 3776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