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聚焦职能职责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强整改措施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聚焦职能职责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强整改措施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聚焦职能职责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强整改措施1

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苦努力,经济由不增长到增长,从缓慢增长到高速增长,目前已经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向、提升发展动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倡导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一种立足根本、掌控全局、着眼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它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内外环境、破解当前的发展难题,在全面判断时代环境、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旨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模式、提升发展动力的宏观战略。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聚焦职能职责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强整改措施2

习近平经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不仅能够有力引领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对当代经济理论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分析。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把握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进入新时代,确保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无不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在新时代更好发挥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领导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党能够综合运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集中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全国一盘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我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之所以能够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理论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二者结合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制度,这是实践发展的使然,也是理论认识的飞跃。

实现了发展理论重大创新

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实现了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创新发展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创新概念。西方经济理论大都是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研究创新,而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创新的整体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协调发展理念包含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西方经济理论一般把经济增长看作某些因素的变量,而协调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社会有机体理论、合力论在经济发展上的运用和发展,是为了对社会有机体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各区域各领域的平衡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最大合力。

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有利于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同时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为主要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

努力在实践中破解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在世界范围内,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论和实践上莫衷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同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说明,“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要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

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视野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立足我国国情、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大国经济的优势和特征。其一,“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其二,“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实践证明,我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进一步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就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理论的价值在于揭示和反映规律,更在于引领时代、指导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创造了发展奇迹的中国经济实践前沿,并且为引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稳步前行提供了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彰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贡献。

聚焦职能职责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强整改措施3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再次强调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

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而言的。广义的实体经济是指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实体部门,而虚拟经济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非实体部门。比如,房地产部门、金融部门在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属于实体经济,而在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投资投机中形成的虚拟资本(资本化、证券化)及其交易系统则构成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必要基础。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例是发展变化的,但不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虚拟经济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片面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经济泡沫和金融风险。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运行基础和支撑力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城乡体系、区域体系、经济制度体系、经济运行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对外开放体系等诸多方面,实体经济贯穿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构成了各个体系运转的经济基础,支撑着各个体系的发展变革,还影响着各个体系的相互关系。可以说,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实体经济出现了大的波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受到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新提法,也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新概括。从根本上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相一致、相适应的,体现的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布局和系统安排,这就是推进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包括产业和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城乡和区域体系的现代化、经济制度和机制体系的现代化、经济运行和调控体系的现代化、对外开放和竞争体系的现代化等建设。在这个大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加快实体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为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动力。显然,没有实体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缺乏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重视发挥实体经济的作用。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关键在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基本表现是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有以下两大方面: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自2017年达到%的高点之后,已连续两年明显下滑,在短期内看不到回升趋势的曙光。全球经济下行对各国经济增长产生普遍性影响,各国经济回落反过来又制约全球经济回升。尽管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率先重启货币宽松的刺激政策,但并没有扭转实体经济下滑的态势,并没有改变通胀率持续低于目标水平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多数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悲观预期。

世界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特别是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国内需求低迷,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却继续主导着世界经济的走势。根本性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和老龄化过程加快,影响了经济生活的活跃度;二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扩大,制约了社会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三是大量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新业态、新模式的机会与风险并存,不稳定不确定性仍较多,左右着企业界的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四是新科技在各国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有所突破,但对新一轮产业革命还缺乏基础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投资需求的重大引领效应尚未爆发出来;五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较强的逆全球化潮流,使国际贸易和投资机制中本来存在的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内在拉动效应受到了新的制约;六是美国政府对许多国家挑起的贸易摩擦和贸易战,使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受到了大范围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和扩散。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改善主要取决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驱动,这种驱动主要来自于成长中经济体的需求增长动力和活力,但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对国际市场活力产生了很大的抑制和冲击。

国内经济新常态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的说就是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国内工业品市场基本饱和,商品出口市场的数量扩张大体告一段落,国内资源流向缺乏规模经济性和可贸易功能的服务业部门,总需求的增速持续回落,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高速增长时期的结束。我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或新阶段后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总需求不足使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而深层问题则是结构性矛盾,即供给结构和质量不适应需求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加大了总量矛盾及经济减速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及带来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部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重视深层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已经标志着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开始,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已经由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所取代。只有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生产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作用,才能真正消除经济下行的压力。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要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引导和推动实体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重点是坚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体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过剩,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部门,产业发展前景不明朗,供给市场存在过度竞争,企业经营发展比较困难,转型升级受到多种问题尤其是体制障碍的制约。在这种条件下,要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政策支持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的办法化解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改善营商环境,解决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企业的中长期融资,加大力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推动降成本、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位,帮助实体企业度过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既增强国资国企的经营活力,又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好以开放促改革的政策效应,提升实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稳增长与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预期工作,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带动扩内需、稳增长,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一是推动高质量投入,促进制造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更新投资,带动高新技术设备投资;二是推动高质量产出,促进制造企业扩大高水平技术设备和优质原材料的生产,提升高端装备和优质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和国产化率;三是推动高新技术研发,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的发展,创造和拉动新的市场需求;四是推动消费品更新换代,促进高质量、高档次、高端品牌、绿色环保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增长,适应和带动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化解产能过剩结合起来,促进制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为企业加快固定资产更新、增加研发投入创造规模经济条件。

坚持处理好制造业与房地产的关系。房地产市场过度扩张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抑制作用:一是房地产市场吸引了过多的社会资金,导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入不足;二是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大幅高于制造业部门,扭曲了制造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预期;三是房地产市场大量拉动钢材、水泥等中低端产品需求和传统制造业发展,影响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范金融风险的正确选择,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动摇,并在因城施策条件下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切实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并扭曲市场资源配置的格局,使资金流向有利于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70 1015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