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事迹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杨利伟事迹精编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杨利伟事迹1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的授课。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秘感变得深刻起来。

他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联想到,中国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动人诗篇,更有万户等人做出了极其悲壮的尝试。如今,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变成现实!

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

当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之为“上天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他们没说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十几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部队时,为他送行的师长曾对他说:“你的身体和训练,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的挑战。”当时,杨利伟对这话并没太在意。

这会儿感触深了。他给老师长打电话:“让您说中了呀!现在我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天天在背功课。”

杨利伟天生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更是废寝忘食。他回忆说:“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过去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考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前额高高突起。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旋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酷苛刻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同样做得十分出色。

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非常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苛刻的老专家十分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是最出色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好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据他说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严格要求自己,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光荣地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次。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迅速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身经百炼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飞船在实际发射时,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按程序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开始见到舷窗外的天空。然而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一位老总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

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的事,他还能不知道?!”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这4篇杨利伟事迹是来自于山草香的杨利伟事迹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杨利伟中国航天员英雄个人事迹2

随着“神州”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的首飞航天员。当他征服太空,圆了中华飞天梦的那一刻,我也深深地喜欢上了他,喜欢上了飞船,更喜欢上了那充满奥秘的太空,我多么希望也能像杨利伟叔叔那样在太空中遨游。

杨利伟叔叔真勇敢。飞机进入太空轨道。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这时杨利伟叔叔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头朝上脚朝下,十分难受。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这时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坚强的意志,勇敢地战胜了这种错觉,很快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非常迷人。杨利伟叔叔用摄像机拍摄下了这一壮观的景色。飞船绕地球飞行第14圈进入返回阶段,这是整个飞行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危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飞船要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穿越黑障区,船体要经受2000摄氏度高温的考验,航天员要承受比发射升空时更为难受的载荷冲击力。杨利伟叔叔以超强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战胜了困难。

他真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佩服他。

杨利伟事迹3

刻苦学习,生活俭朴,这是杨利伟从小就有的优秀品质。杨利伟上学时肯学习,很有韧性,小时候深得爸妈的喜欢,邻居们也常常夸他。在杨利伟的书桌上的那些解答难题的课外书,里面都是圈圈点点划满了记号,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杨利伟在每道题旁都留下了该题已做过几遍的标记。上初三那年,一天放学回家,杨利伟手里拿着几张卷子,一声不吭地径直进了自己的小屋。姐姐杨丽君见了,觉得弟弟不对劲,便追进屋里问其原因。原来杨利伟数学考试一道几何难题没做出来,丢了12分,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杨丽君劝道:“不就一道题嘛,下次认真就行了,先吃饭吧。”杨利伟却说:“这次难题没做出来,下次再有难题咋办呢?”说完,饭也不吃,就伏在桌上埋头演算起来。杨丽君知道弟弟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再劝也没用,只好笑着退出了屋里。1个多小时后,杨利伟终于把这道几何题解了出来,仿佛打了一场胜仗,脸上一扫刚才的愁容,露出了笑意。姐姐看到,杨利伟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杨利伟有一个弟弟要杨俊伟,32岁的杨俊伟显得比哥哥杨利伟瘦弱。说起哥哥,杨俊伟有一份难以平静的激动。他说哥哥是他生活中的老师,总是以行动教育自己,他很敬佩哥哥。其中,儿时的两件小事,杨俊伟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杨俊伟上小学一年级,他刚刚加入少先队不久,崭新的红领巾系在脖子上。一天,正在操场玩耍的杨俊伟不慎摔倒,膝盖上立刻流出很多血来。俊伟也不知怎样才好,随手扯下红领巾包扎住伤口。晚上放学回家,红领巾仍然绑在小俊伟的腿上。杨利伟看见了,忙帮弟弟把红领巾解开,拿出土霉素敷在伤口上,一边敷一边对弟弟说:“你能系上红领巾多光荣啊!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应该爱护它才对啊!”随后又和杨俊伟一起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 还有一件事,杨俊伟也感受很深。那时候杨利伟已经参军了。有一年探亲回家,俊伟推着自行车刚进家门口,只见哥哥从屋里走出来,冲着自己大喊一声“ 立正”。俊伟当时一愣,条件反射似地站住了。杨利伟以军人特有的步伐,非常正规地走到俊伟面前,把他歪斜地挂在运动服拉锁扣上的校徽摘下来,端端正正地别在了弟弟的左衣襟上方。杨利伟当时没有多说什么,但俊伟却感到哥哥的行为似乎比千言万语更让自己懂得了尊重的涵义。从此,他的校徽总是端正地别在衣襟上方。

在杨利伟的小伙伴的印象中,杨利伟一直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他们到邻近的农村看电影《林则徐》。回来的时候,已是黑黝黝的深夜。别的小伙伴当时很害怕,紧紧拉着杨利伟的手。然而杨利伟却一点儿也看不出害怕,依然有说有笑。在路上聊未来的志向的时候,杨利伟坚决地说道:“我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军人,保卫祖国,要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 杨利伟简短的一段话,在黑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格外有力。

少年时期的杨利伟有着远大的志愿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为他将来成为一名航天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挑选航天员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当初前苏联宇航员在一年时间内,要骑自行车1000公里,滑雪3000公里,越野跑步200多公里。美国选拨登月宇航员,每天要穿着几十公斤重的宇航服在炎热的佛罗里达沙漠中行走20到30公里。类似高强度训练并没有成为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们开始时的障碍,只有当教练把第一本书《载人航天》递到杨利伟手上时,他才真正体会到当一名航天员的艰难。当初离开飞行团去参选航天员时,师长对杨利伟说:“你的身体,你的训练,我没什么担心的,但是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果真,来到训练中心不久,杨利伟就给师长打了一个电话:“师长,让你说中了,现在我就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 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这些新知识,杨利伟感到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坐不住,从不喝茶的他,拼命地喝茶,好让自己不犯困。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这些新知识,杨利伟感到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坐不住,从不喝茶的他,拼命地喝茶,好让自己不犯困。第一个阶段结束后,杨利伟被告知他的阶段总评全优。打基础的前两年,晚上12点以前睡觉的时候很少。正规的理论学习让他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太空环境十分艰苦恶劣,人在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巨大的加速度、噪音、振动、失重、宇宙射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宇航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完成复杂的驾驶、操纵、实验和观测任务。正因如此,对航天员的训练非常严格。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尤其是飞船在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此时,离心机抗负荷训练是提高航天员超重耐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杨利伟说,在8个 G负荷的旋转中,人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整个脸只见高高突出的前额。头盆方向超重时,血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善于动脑的杨利伟都及时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他达到了8个G以上,“越做越轻松”。做大载荷他最高心率才达到每分钟110下,跟平时基础心率没什么区别,成为同伴中抗负荷成绩的佼佼者。而在做转椅训练时,教练则干脆跟杨利伟说:“你可以免试了。”在每分钟转速24圈的转椅上,不仅要18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快速运转,而且上下前后摆动。但“杨利伟的身体太棒了,转15分钟,如果不是要他不停摆头的话,他简直可以在转椅上睡着了”。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返回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己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现在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提供信息:哪个地方不合适,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然后马上切换到返回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必须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可以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终于,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出征时刻,杨利伟心情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希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考虑,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杨利伟中国航天员英雄个人事迹4

宇宙探索无止境,太空奏响中华曲。每一次神舟发射总是激动人心,为祖国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总是鼓舞人心,为时代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美丽启航,我们欢呼。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精彩!

飞天梦瑰丽,乐章总嘹亮。每一次神舟发射都会给我们奏响诸多“首次”交响乐——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创新的成果,每一个首次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正是在这些“首次”中,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荣,任务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壮美事业的伟大音符,是总结,是升华,是更上层楼的力量凝聚。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还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所以说,其任务意义非凡而深远。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结合,抒写完美中国太空新记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员王亚平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70 56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