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精编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一篇】
xx的红色文化、陶瓷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红色打拉池是1936年秋红军会师圣地,古韵陡城、水泉支部,都有革命先辈们留下的足迹,所有这些都是xx独特而厚重的旅游资源。
对于更好发展xx文旅产业,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
1、通过走访联系各乡镇、村、社区,更深地挖掘xx民间艺术各类人才。如剪纸、刺绣、雕塑雕刻、手工艺制品编织等方面的人才。
2、建议局领导协调各乡镇、村、社区成立手工制品作坊,作坊大小根据各乡镇、村、社区的情况而定,搭建手工制品平台。
3、各乡镇、村、社区可以邀请手工艺老师进行手工制品的培训活动,各乡镇、村、社区进行相互、互动学习交流传统手工艺制品的技法和创新手工艺制品的技巧。
4、每年在定时、定点地点举行xx区手工艺制品展销会。
5、在各大活动场所、组织进行手工艺制品展销宣传活动。
6、成立xx区手工艺制品精品展销馆,打造xx手工艺品牌和旅游景点。
7、通过各媒体、电视台、公众号、抖音、快手、微信大力宣传xx手工艺制品,让xx手工艺制品走向市场,走向全国。
全区共61个行政村,平均一个行政村按照10人的手工艺制品作坊来计算,61个行政村是610人,可以解决610个劳动力,全区的30个社区加起来,我想有可能解决一千人以上的劳动力。这只是我个人的思路和建议。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二篇】
摘要:现在,人们对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虽然很多部门或学校愿意承担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扬,各大院校也愿意加入到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目前,急需研究出系统完善的方法,让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三篇】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州和张家川县,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州和天祝县,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州,裕固、蒙古、哈萨克族分别分布在河西走廊的肃南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在很长的社会发展中,甘肃地区各少数民族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娱乐与健身活动项目。这些体育项目来源于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融入到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里,不仅成为了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在体育方面的重要体现。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多种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形成的。基于文化视角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好地推动其发展。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四篇】
[摘要]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遗产丰富,技艺高超,是民族思维与心理的凝聚,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品种繁多,如竹编、草编、木雕、蜡染、泥塑、剪纸、工艺铸件、民间玩具等,本文以剪纸为例,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小议。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的手工工艺,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刻)刀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轻软媒体艺术,它的灵感主要源于民风、民俗和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基于它简捷的制作方法和特殊的镂空技术,又为后来的民间工艺装饰服务。
纸的折叠性使工艺师的雕镂工艺变成剪刀的掏剪、对折与多折剪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
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化功能与民间工艺美术存在着一种审美共性:装饰、实用。
“镂空”是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运用到平面设计、服装刺绣、建筑界面装饰等各个领域,属于劳动者的艺术,是最经济、简捷、最便于抒情的民间艺术形式。
人们以唾手可得的纸和最原始的剪刀工具创造了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剪贴艺术,它扎根于民间,服务于人民,作者和欣赏者众多,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艺美术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承载着新的文化传承任务;而从国内、国际各个设计领域来看,剪纸艺术面对着与新时代发展的脱节和边缘化问题,同时,这种边缘化倾向也为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民间工艺美术在新的知识、技术、观念的冲击下将面临着自身的延续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和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俱进上。
在现代生活中,民间工艺品的实用功能在逐步减弱,其审美功能更加受人们的关注。
在当下发展潮流中,人们寻求一种脱俗怀旧既没有失去现代的功效又与现代的样式形成反差的审美方式,其“实用”的背景以及严峻的内涵已经逐渐消散。
“因此,一种放弃民俗深度追寻的浅表感,一种注重物质实效的笃实感,一种热衷声色气氛的浮艳感以及一种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感,可谓民间美术蜕变形态表现于现阶段的一些品格特征”。
[1]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受其传承方式的影响也难以与时代同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民间工艺技法的风格慢慢地走向程式化,难以与时俱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过“轴心时代”的理论,“每个文明都有它成熟的自给自足的阶段,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该文明所依赖的土壤已经不能再提供更多有效的养分时,这种文明必须借鉴其他的文明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该文明虽然存在却缺乏活力,逐渐成为一个走向衰落的文明。”[7]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贵在传承与发展,重在与时俱进,在社会化大发展中,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不断促使着剪纸艺术汲取其他工艺元素的优点与精华来充实自己,以致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使其能够很好地复苏与蓬勃发展起来。
41保持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剪纸艺术作品特有的民族气质、性格及其特有的美学观念,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剪纸艺术作品。
尽量避免采用将传统的图形与符号在表现形式上进行重组和挪用来传达某些历史信息;而是应该基于民族传统又结合生活实际,对剪纸手工艺进行挖掘与创新,突显出剪纸的民族特色。
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创新,使得剪纸的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剪纸文化进一步升华,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地完善自己。
42在原有审美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如果对民间工艺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整合,然后再在原有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深入地提炼再创造,这样既延续了民间艺术,又可以进一步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
传统的手工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艺术品,我们应该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将它转化为设计作品。
艺术重在表现个性、表现生活,感性内容较多一些,而设计的目的是用于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生活的节奏,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所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民间艺术可持续性地发展。
正如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里所说的一样:“在艺术的继承中,人类审美意识的连续性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6]虽然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是人们的审美判断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管过了多少年,东施依旧是东施,终究不会变成西施,嫫母也不会变成毛嫱丽姬。
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突然断裂是不大可能的,突然断裂而完全另起炉灶的审美观念就丧失了为人所理解的基础,以此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很难服众。
因此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保证民间工艺发展的继承和创新。
43遵循市场规律,探析发展对策。
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般原理,当剪纸艺术作品由自娱自乐的单纯目的的作品走向市场谋取利润时,剪纸艺术作品就具有了劳动价值,就转换成了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剪纸这项民间工艺也就成了艺术生产劳动,它面对的消费者就是那些花钱来购买剪纸作品的人,生产与消费的规律就开始了,确切地说这就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规律,要想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市场经济里的规律也就是要满足市场供求关系。
据分析,传统民间工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工艺创新匮乏、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无以形成市场化。
剪纸艺术作品要想持续性发展下去也应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技法应精湛。
商品只有经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剪纸这种工艺美术作品不经过流通也是难以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剪纸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剪纸商品消费中才能得以体现,工艺美术师生产出的剪纸作品,无论其蕴含有多少劳动力,有着多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如果缺少了市场的需求,没有消费者的购买,那它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活态的形式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才是实现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从古至今,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振兴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都需依赖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工艺品便无从传承、发展与振兴。
因此,剪纸艺术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大趋势的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44提供剪纸艺术生存的土壤。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究其根本,是因为现代社会不能再为它提供一个生存的土壤”。
[9]要想让剪纸艺术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首先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剪纸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他们对剪纸艺术作品的认同感,甚至积极投身到剪纸艺术的创作中去,这样可以填补人才的断层,使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剪纸艺术的发展便是纸上谈兵。
任何艺术想要发展都必须遵循“技术是血液,人才是资本,质量是生命,发展是生存”的理念。
[8]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
5结论。
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乡土风情中,同时也依赖于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深切期望和无尽关注。
民间工艺美术可谓是“纯正的国粹”,[10]我们急需根据现代人们的流行意识、市场意识,寻找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五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
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
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
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
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
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
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
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
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
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
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
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
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
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
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
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
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
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
“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
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
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
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
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
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
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
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
)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
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4).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六篇】
湖南地处中部,景观丰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多达20处,数量全国第一。此外,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遗产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0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雅士对湖南的风光赞不绝口,如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的《泊岳阳城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几千年的历史中,湖南人才辈出。爱国诗人屈原,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文学家贾谊、周敦颐、李白,或是湖南人,或在湖南生活游历。近代名臣陶澎、贺长龄;思想家魏源;湘军代表曾国藩、左宗棠;维新志士谭嗣同、熊希龄;辛亥群体黄兴、宋教仁、蔡锷;新民主主义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等人,都诞生在湖南这片热土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湖南得以留存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湖南省有180多处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古迹,包括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走马楼三国吴简,南岳衡山,岳麓书院等。此外还有还有以韶山、乌石寨、花明楼为代表的新中国领袖故居。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在湖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文化消费和品牌优势。
2000年,湖南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130元,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55元,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增长到663元和79元,年均增长分别为%、%。这是湖南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湖南的文化产业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文娱演艺、网络与广告等文化产业体系,成立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集团、长沙广电集团、三辰卡通、宏梦卡通等一批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闻名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挂牌成立,在品牌研究中心发布的133个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中,“湘”字号文化品牌有29个,占21%。在品牌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2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被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核心层主要包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艺;外围层主要指网络、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湖南目前文化产业的格局是“四轮驱动,两翼齐飞”,“四轮”指广电、出版、报业和娱乐,“两翼”指旅游业和会展业。湖南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是发展的大头,占的比重较大,外围层,即网络、数字、动漫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竞争力不足。作为相关层的文化旅游、会展业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都比较低。此外,受地理、市场、文化资源、和传媒等因素的影响,除了旅游业外,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省会长沙,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长远看对文化产业的对外延伸和可持续发展是有阻碍的。
从业人才匮乏。
在国内,文化产业走在前列的有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城市。深圳从政策、待遇、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引进全球的文化创意人才,数十年间汇聚了全球数十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人才,打造中国的“设计之都”。杭州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如“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居住杭州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等,为杭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由于地域、经济和机制等原因,在湖南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数量远远低于以上城市。此外,湖南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只占小部分比例,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尤其缺乏具有国际性眼光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因此,湖南的文化产业在某些方面缺乏创新力,出产的文化产品模仿痕迹重,缺乏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国际合作程度低。
如前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也形成了一些在国内极具影响的文化品牌,但总的来看还是以本土化发展战略为主,缺乏国际合作,没有具体的国际化发展计划和领域,在人才引进、市场策划、统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标准、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军没有形成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系统政策。正因为如此,湖南目前尽管拥有为数众多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但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即便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集团,其在跨越式合作、经济效益、国内国际影响力方面还是和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文化集团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也使得湖南的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首先,有计划地制定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政策。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平台和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于国内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应启动专项资金和专项计划予以资助,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及时掌握人才的工作和流动情况。其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湖南省高校众多,仅长沙市就有34所高校,全国与设计、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校更是数不胜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工作和锻炼的平台,使之更契合文化产业机构对人才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并保证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轻易流失。再次,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进修机制。文化产业是全球性的事业,知识和技术更新快,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外出培训、业务交流和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
首先,深入发掘湖湘文化特色,积极与其他产业在资源、内涵上深度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创新因素的产品。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开放与包容的,并且,一个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来获得更大的机遇和提升。如金融危机其间,日本broccoli株式会社和animate社合并,共同开拓动漫市场,营业额大幅度增加,美国卫星电台服务商sirius和xm的合并,实现共赢。而在湖南,电视湘军和出版湘军重组,成立了“经世图书出版研发中心”、湘西自然区旅游与特色文艺表演相结合、歌厅文化与电视媒体相结合,都是不错的尝试。
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
如前文所述,湖南的文化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几个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建设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带是湖南文化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首先,维持并提高现有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相关的附加产品,形成品牌系列。其次,充分促进各文化部门的协同发展,如媒体、出版与娱乐业的配合;旅游、休闲、餐饮、酒店的一体化服务,尽可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1+12的效益模式。再次,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中心,以湘西、湘南地区为两翼,构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有序、特色鲜明的开放性文化产业带。尤其坚持将长沙作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品牌城市”来打造。
尝试开拓国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对湖南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熟悉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前沿动态、操作模式和运行规则,从而制定合理合法的参与政策。其次,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审美需求、文化习俗和信仰等因素,以避免遭遇“文化折扣”,影响到文化出口。再次,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对外业务、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产品经理人,能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协调国内外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出口等问题,分类别、分步骤地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等特征和优势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它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充分认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是湖南文化产业走可持续之路,为湖南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七篇】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翻译学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翻译与跨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由于文化差异问题带来的翻译问题也时常出现。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元文化的背景,通过研究多元文化对翻译的干预来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全球化;多元文化;翻译;干预。
从翻译的本质来看,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对翻译的干预是不言而喻的。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对于文化的阐释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因此翻译也就可以分为表层翻译与深层翻译。在表层翻译的层面,实际上就是语言方面的翻译,而深层翻译则是透过文本而透露出的文化内涵。因此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翻译本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不同的文化因素自然会对翻译过程产生干预,而同样的,在翻译中翻译本身也会对文化而产生干预。因此为了使不同文化可以更好的交流传播,那么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纵应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翻译中的干预研究。
在翻译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外语译成母语,我们称之为“译入”。而相反的,把母语译成外语,则称之为“译出”。在翻译中,作品是“译入”还是“译出”对最后的成果是具有很大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我们可以用“干预”来理解。翻译本身就可以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中,多元文化的干预实际上就是异化与归化的问题。翻译可以认为是跨文化活动的桥梁,任何的翻译活动与文化都是息息相关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人对本国的文化理解都存在差异。尤其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更是各不相同。因此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现实情况下,要用另一种语言来阐释这种文化,并且能展现其文化内涵同时为人们所接受就是难上加难。在文化对于翻译的干预中,异化与归化的问题长久以来在翻译界都是讨论的核心问题。在异化法中,译者主张以原文作者为切入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所代表和流露的文化内涵。相对的,在归化理论中,则主张翻译的作品应当以译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为主要切入点,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倾向来代替原著中的文化表达方式。而异化和归化在实际的成果中,各有优势。异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利于保存源文化的精髓,促进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二是有利于读者了解原著国家的文化,了解对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性,拓展视野。三是有利于丰富语言文化的表达形式,促进翻译的准确化和多样化。但是,同样的,异化也会存在劣势。用异化法翻译出的作品,读者不仅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因此就会出现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不顺畅的现象,甚至会引起误解和文化冲突。因此异化法翻译的作品,对于读者自身的文化水准要求是比较高的.。相对于异化来说,归化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打破了原文的限制,消除文化差异的隔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觉得语言流畅,理解相对较为容易,因此归化法翻译的作品往往比较容易受到读者的接受。因此不可避免的,归化法产生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使得源文化的特色被遮掩,有时会误导读者理解原著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翻译策略操纵研究。
多元文化的视角下,翻译中干预的产生是必然的,异化与归化是常见的两种干预形式。而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究竟应当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进行操纵呢?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产生的,不同的翻译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西方翻译史中,英美等国家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在政治经济上获得霸权地位后,在文化方面也出现这种霸权主义倾向。在翻译中,译入采取归化,译出则采取异化,企图通过这种手段来体现其文化霸权地位。而在19世纪的中国,中国的翻译家们在翻译外文文献时,需要译成文言文才能被当时社会所接受。上世纪九十年代可以认为是翻译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后,很多学者认识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应当随着多元文化趋势的发展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变。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乐于理解别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可以正视来自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距。鼓励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努力吸收别国文化中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来看,21世纪的翻译中,异化将成为最主要的趋势。虽然从全球化背景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看来,异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归化策略就失去了作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度的异化会给读者造成很多阅读上的障碍,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有良好的文学功底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一些关联到民族文化内涵的部分,如果与原著中传达出的文化有冲突,最好还是应当进行规划处理。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他们存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翻译工作者更好的工作,针对不同的作者、文化背景以及读者对象,要合理的使用异化与归化手段,通过二者适当的结合来进行翻译工作。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我们要用平等的观念来对待不同的文化,坚持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基本原则,避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立。无论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文化的交流。只有在大量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促进翻译策略的完善与进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中国翻译.(02).
[2]狄东睿.浅议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局限性[j].内江科技.20(11).
最新徽州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第八篇】
我叫xxx,魏家地煤矿职工,业余时间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歌八骏成员,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2019年定点生活资助项目,先后获得过甘肃第五届黄河文学奖三等奖,第六届黄河文学奖二等奖,主要从事诗歌创作,也兼顾小说、散文创作,有1500多篇(首)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三号”齐全的刊物上。
这样的座谈会,在xx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史上为数不多。这必将是xx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几年来,xx的文旅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xx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为了更好宣传xx,讲好xx故事,促进xx文旅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有过个人不成熟的思考和想法,现提出来,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建议概括为“六个一”
——打造好一条旅游风情线。文化对于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作用历来是不可估量的:张继之于寒山寺、崔颢之于黄鹤楼、迟子建之于额尔古纳河等等,我不再赘述。几年前,我的一位武汉作家朋友,从媒介上看到黄河风情线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专程从武汉跑到兰州参观黄河风情线,全程我陪同。回去后她创作了好多文学作品,对宣传黄河风情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举这个简单例子,充分说明打造一条旅游风情线很有必要。我们可以以红山寺为起点,沿打拉池—屈吴山——王进宝将军墓—磁窑遗址—陶瓷小镇—小黄湾沿线,着力打造一条有xx特色,具有亮点旅游风情线,完善硬件设施,提升软件质量,并通过扩大宣传力度,让风情线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xx旅游参观,带动xx经济,把xx打造出一座有风味,有风情、有风度的旅游城市。
——编排一台文化大戏。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为宣传云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借鉴人家的做法,聘请专业人才,组织xx精尖人才,着力打磨一台具有浓郁的xx“四色”特色文化的舞台剧,就像敦煌市的《丝路花雨》,通过不间断演出来宣传xx。不要害怕投资,对文化的投资,收益是长远的、持久的,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据我所知,电影、电视剧以及话剧等,绝大多数都是盈利的,就看敢不敢去做,敢不敢去投资。我们xx完全有这个实力和能力,做白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办好一份文旅杂志。我读过一本叫做《甘肃旅游》的杂志,好像属于内刊,但这本杂志办得很好很有特色,我印象很深刻。这对于推动甘肃旅游事业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我们也可以办这么一份杂志,挖掘xx旅游资源,研究xx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每年可以出两期,然后给各大旅行社、各大车站机场、各大宾馆派送,让更多的人了解xx旅游、关心xx旅游。只有了解了才能喜欢,只有喜欢了才愿意掏钱去旅游。这种带着文化去旅游,一定是不一样的。比如兵马俑,对于普通群众来说,着实没有看头,但正因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有那么多的人去参观。
——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xx虽然建区时间不长,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人才。就作家而言,全白银市一共6位中国作协会员,我们xx占2人。当然我们还有魏宏胜、朱耀东、杜金泉等全国知名的艺术家。作为政府部门,在团结和组织好这些优秀人才的同时,更重要的要把更多精力用在培育和发展新人上。要善于利用文化宫这个阵地,采用“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省内外专家来平进行讲座,给我们现有人才“开窗递光”,让他们尽快成长。近年来,甘南、陇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花小钱办大事,提升xx文艺人才队伍素质。
——构建一个文化旅游胜地。旅游的前期投入很大,但后期收益一定是丰厚的。我们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力量着力打造一到两个4a级甚至5a级旅游景点,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带动xx经济。小打小闹可以,但必须要有拳头项目、亮点景区。景泰的黄河石林,这几年发展势头很猛,我们能不能把陶瓷小镇或者小黄湾打造成黄河石林那样的旅游景点?这就需要我们科学谋划,特别是在红色旅游方面,我们更有资源,更有特色。沙坡头的旅游发展我们也可以借鉴,只几年工夫,无论软件或硬件,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xx不缺少资源,但需要我们要有战略眼界,战略魄力,科学谋划。
——建立一个文艺奖项。如何带动文艺事业的发展,如何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实行激励政策,设立奖项,对作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是很有效果的。外省的不说,省内的一些县,早已设立了文艺奖,对带动当地文艺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知道泾川县就有这样的奖项,敦煌市也有。特别是嘉峪关市,对凡涉及嘉峪关的文艺作品,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我想,我们xx也可以探索一下,看能不能设立诸如像“沁川文艺奖”或者“惠川文艺奖”,或者什么名字的文艺奖,每隔三年或者五年集中奖励一次,对于出精品、出人才很有促进作用。
上一篇:党建品牌创建做法及成效精彩4篇
下一篇:模范自治区研讨材料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