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坚
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同志们: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一丝不苟地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围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学会运用系统观念,做好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协同创新,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点带面、全面系统地推进改革各项目标任务,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形成改革合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构成的整体。所谓系统观念,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认识事物,把认识对象作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并且多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动态中探索和把握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争取实现最优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核心要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万事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系统而发展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没有隔断历史的“飞来峰”,也没有孤立存在的原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只有用顾全大局的观念、整体系统的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科学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我们想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特别是要重视分析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
内在逻辑,善于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变化规律。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要求,对领导干部开展工作、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科学思想方法论,即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看待问题,对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战略谋划,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展开的方法论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变革程度深、推进难度大,既需要强化整体推进,又需要加强点面结合,推进各项举措顺利落地和贯彻实施。这个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集成,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集成到相互关联的整体系统之中,使各个领域协同推进、各类资源充分共享、各类要素相得益彰。这当然离不开以整体观念来谋划改革全局,离不开以系统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更加”二字,凸显了系统谋划和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
增强工作的系统性;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要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管当前、不管长远,这就体现为通过历史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四是善于把战略性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策略中,审时度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不封闭僵化和刻舟求剑,这就体现为通过创新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五是善于把手段的灵活性问题放到战略的原则性中看待,在原则性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不离开原则性去讲灵活性,避免机会主义,这就体现为通过底线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突出重点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过程。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永葆自身的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着眼点,既不回避问题,又能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在战胜一个个问题挑战的过程中完善自身。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
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也是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论。根据唯物辩证法,现存的事物总是有限的。所谓事物存在的有限性就具体表现为现存事物本身不是绝对完美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首先不能回避问题,必须承认问题的客观存在。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和矛盾,关键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内部总是同时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也就决定着问题的表现内容和形式。因此,坚持问题导向,解决事物暴露出来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重点论,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性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问题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找准改革方向。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要解决问题就要针锋相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改革的过程正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所在,才能明确“应该怎么改、往哪个方向改”的重大要求。只有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只有持续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确立清晰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增强改革动力。突出问题导向能帮助我们更好识别和理解矛盾的本质,从而找准改革的关键节点。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化解当前的矛盾,还能预见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突出问题导向能够有效提升改革的可持续性,激发各方面的动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朝着更加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前进。
只有突出问题导向,才能提升改革实效。改革实效的提升正是依赖于我们对问题的精准把握和解决。如果我们对矛盾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回避或掩饰,那么这些矛盾就有可能在未被解决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突出问题导向是确保改革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手段。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更多新的更符合发展要求的政策举措。
(三)着力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问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转化,并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项历史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出现了许多新的突出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解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实现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质量落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通过实现协调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实现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通过实现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实现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着力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必须做好发展和安全这两篇大文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高质量发展带动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
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坚决防范改革发展领域可能出现的一切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同一切危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势力做坚决斗争。
三、坚持实践观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是针对现存世界的不足与局限进行变革,消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实践性跃进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以实干为先,实事求是谋划和推动改革,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使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让广大人民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真理。马克思在实践范畴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深刻提出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命题,强调对客观世界改造的重要意义。坚持实践观点,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在实践中实现理论推陈出新,用变化的实践丰富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更要保证改革思路与实践相符合,不断推动改革实践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来源,实践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两大任务相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个基本原则正是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不至于陷入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也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够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做到有效改造客观世界。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二)实事求是谋划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做任何事,既需要整体谋划、绘制蓝图,更需要贯彻落实、干出实效。否则,再好的宏伟蓝图也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处理好科学谋划和抓好落实的关系,首要的就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高度来看,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抓好落实,就是干事创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既要实事求是地
深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矛盾和问题,又要持之以恒地推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我们既要重视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绘制好工作蓝图,科学制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更要重视把这些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到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使之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改革合力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和推动,才能够达到改革的目标,成就伟大事业。
凝聚共识,形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基础。凝聚共识是形成改革合力的基础,没有共识,改革难以进行,更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深刻调整中,需要我们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下更大功夫来凝聚共识。我们要注意解决执行中统一思想的问题,把推进改革的道理讲清楚,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解决不同观点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找到可以达成一致的最大公约数。
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合力。我们应当重点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
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鼓励支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推进改革中来,共同推动改革事业的成功实施。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更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倾听人民声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到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凝聚起14亿多人的磅礴力量。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坚持“三个更加注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篇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家长会演讲稿精选3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