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坚持三个解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好学生 分享 时间:

 

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党课:坚持“三个解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进一步凝聚了强大力量、擘画了宏伟蓝图、发出了改革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和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又1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必将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连三个“解放”,非常鲜明,而且都要“进一步”。“解放”,本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用到这里极具分量。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三个解放”,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既能为行动注入强大的动力,又可能成为行动的巨大阻力。纵观人类社会每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想解放及其形成的先进理念和认识,为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方向指导和理论武装,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解放思想是前提。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只有思想解放了,观念更新了,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大胆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36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每当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是思想解放廓清了认识误区,也是思想解放引领了改革潮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由此引发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邓小平南巡讲话消除了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疑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形成;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打破了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势,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在新的阶段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可以说,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推动着改革开放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反之,没有思想观念的突破,改革开放就寸步难行。当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各种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更大幅度和更深层次地继续解放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突出了两个方面,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第一个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面临的,今天仍然需要进一步突破、进一步解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愈益深入,解放思想也会触及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开放就很难再继续前进和深入。第二个方面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显现出来的,很多问题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都得到了利益和实惠,但由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也会有利益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的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某些已经固化但不合理的利益结构就要作适当的调整。为此就要解放思想,努力使分配结构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仅如此,解放思想还涉及更高、更广的层面。党的二十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这就是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高度,探索规律,创新理论,推进实践。这样,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领域、问题就更多了,所要解放的思想内容也就更多了。因此,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高水平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立足国情与认识“世情”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自身素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始终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还要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治理国家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归根到底是为了消除原有制度和体制中与社会生产力不适应的内容,使社会生产力摆脱各种羁绊,获得迅速而更大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都是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制定的,都要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虽然本身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实际上,都是为了使各种生产关系获得一个最佳组合,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获得一个最佳环境。4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使得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书写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示出更为光明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上下更大的功夫。长期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一直以工业化为核心内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信息化、智能化等。无论工业化还是信息化、智能化,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展和标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继续完成中国工业化任务的同时,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和进步。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指随着现代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类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可持续特征的、具有很多新优势的新型生产力。它是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出现跃进式提升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而获得的生产力的大进步。新质生产力有的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改造而获得的重大进步,有的则是由于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而产生的新兴领域和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集中表现为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三要素的全面提升或改造。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和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在核心理念、核心技术、核心材料、核心装备上,都具有某种质的提升和飞跃。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既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科技革命的进步,也取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人才、创新这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也需要这三大要素继续合力推进。新质生产力概念和理念的提出,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指明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前沿目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关键性的路径。中国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基本面是传统的,但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新质生产力的萌芽和要素,有的甚至已处于与世界并跑的水平。未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既需要传统生产力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又要下更大的气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

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既是治国理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强国必须长期注意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当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改革开放是由人推动和实施的,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由人干出来的。人愿不愿干事、能不能干事、能不能比较顺利地干成事,反映着社会有没有动力和活力。人有没有动力和活力,社会有没有动力和活力,关系着中国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还是停滞、僵化还是迅跑的问题。中国人民有巨大的聪明才智,中国社会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关键是能不能发挥、怎样发挥、朝哪个方向发挥,根本上是通过什么样的体制和机制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把整个社会的动力和活力激发和调动起来。科技常识告诉我们,研究或设计一个机械设备,一般都要首先考虑它的两种机制,一种是动力机制,一种是平衡机制。上天的飞机,对动力和平衡的要求更高。没有强大的发动机产生巨大的推力,飞机不可能上天。但如果飞机的质量配置不平衡,左右两个发动机的功率不一样,那它很快就会掉下来。甚至旅客乘坐飞机,所坐位置都要左右前后均衡分配,不能全部坐在一边。同样道理,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深层次上来说主要取决于两个机制。一个是动力机制,一个是平衡机制。没有动力,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没有平衡,社会就会混乱、动荡。任何社会的长短优劣,根本上都是由这两个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决定的。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主导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各居其位,不可有任何越位和跨界,干什么不干什么,都要听从上面的指令,不能由自己决定。这种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办成了不少大事,但弊端是统得太死、捆得太紧,把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束缚住了,结果造成社会的僵化和停滞。从社会运行机制上来说,就是在重视平衡机制时,忽略了动力机制的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措施很多很多,归结起来,就是邓小平概括的一个词—“搞活”。中国40多年的巨大变化,根本上是因为形成了新的强大的动力机制,把社会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的内在活力大大激发出来了。社会活了,对社会原有的机制和秩序也形成了一定冲击。社会的组织程度相应降低,适应新的动力机制的平衡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怎么掌握“死”和“乱”的平衡点,成为治国理政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把握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着力建设和完善动力与平衡相协调的社会运行机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一是要发挥战略的指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但必须保护和激发老百姓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又变成国家决定一切,计划指挥一切,运动调度一切。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如此。从严治理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必须辩证掌握严与活的关系。既要严,又要活。不能只讲活不要严,也不能只讲严不要活。不能因为增强党的活力而放松严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坚持严的规定而限制了党的活力。对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生,就及时发现,严肃查处。但对于领导干部工作干事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加以保护和支持,鼓励他们干事、创造、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躺平”现象。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些难题,都或多或少与“躺平”有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敢干事;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不想负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不敢研究、不愿说话、不能创新,社会就必然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活力。针对这种现象,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发展、鼓励投资、鼓励创业、鼓励担当。最近一段时间出台的很多宏观政策和措施,都是要激发社会的活力。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都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好动力与平衡的关系,把激发活力与保持稳定结合起来,形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时时注意这个关系。在注意动力、活力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稳定、秩序;在注意稳定、秩序的时候,别忘了还要有动力、活力。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强调秩序、稳定、规则、纪律、协调、平衡之外,必须在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下更大的功夫。三是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创造;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和保护人们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把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解放出来、激发出来;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和消除各种“躺平”现象,使社会每一个层面的人都不想“躺平”、不能“躺平”、不愿“躺平”。“躺平”的要站起来,站着的要动起来,走着的要跑起来!

69 324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