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爱情格言【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英语爱情格言【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英语爱情格言【第一篇】

高中生英语学习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就必须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而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力课堂,激起学生内心对英语学科的喜爱与激情,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浅谈几点看法。

一、展现教师魅力,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可以说,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于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喜爱程度。要想让学生喜爱上英语学习,首先就必须要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尊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于单纯的教学关系,师生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之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信息输出者,学生是被动机械的信息输入者,这样的师生关系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愈加不感兴趣。

1.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热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虽然高中生的身体与心理日益趋向成熟,但他们同样需要来自于教师的关心与热爱。这样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热爱,自然可以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对英语学科的喜爱。

2.要做一个有活力的教师。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年轻富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成为一个拥有活力的教师。试想,如果一副老学究的样子,严肃呆板如何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呢?为此教师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来展现年轻与活力,这样更能从心理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要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新鲜的事物充斥着学生的视野,只有趋于新颖别致的事物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创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现特色化教学,向学生展现教师独一无二的教学风格与人格魅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共识,激起学生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

二、运用情景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

传统教学采用的是枯燥而机械的讲解,将原本生动活泼的语言课上成了枯燥的记忆课,这样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滋生厌倦情绪,同时还不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真正掌握,更谈不上灵活地用于交流与交际。而采用情景教学法,并不是孤立地讲授词汇与语法,而是在丰富而生动的场景中展开,集情与境于一体,这样更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更能展现语言学科的生动与活泼,更加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热情,而且可以实现语言的音形义用四位一体,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来掌握语言,内化语言,在更多的操练中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情景。在以往的教学受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不能动态而立体地展现教学内容,而只能是静止而枯燥的讲解,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移植情景,将静止而枯燥的教材转换成真实、生动而形象的场景与活动。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虚拟的情景之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从而能够实现学生灵活地运用语言来展开交流。

2.学唱歌曲、讲故事、演话剧等创设情景。歌曲、故事、话剧这些都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形式,将其引入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来欢快地学唱英文歌曲、主动地讲英语故事、形象地表演话剧等,将学生从机械、呆板而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轻松的环境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消除学生的疲劳,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更有乐趣。

三、开展课外活动,向学生展现更自由宽广的空间

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学习与运用空间,正是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与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这对于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带领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这样更能放松学生的身心,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操练中来将头脑中的语言知识不断地转化为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1.英语辩论赛。高中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与求知欲,他们的知识视野也更为宽阔,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成立辩论小组,选取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抑或是针对教材主题来展开辩论。学生为了更好地辩论,会积极地查阅课外资料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英语见闻。

2.角色表演。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来针对一些经典英语作品,或是围绕主题来进行自主创作来进行情景剧的表演活动,这样更加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场景与角色来深刻地理会语言,这样更能促进学生语言水平的整体提高。

英语爱情格言【第二篇】

[关键词]英语诗歌;意象;韵律;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38-2,5

一、把握诗歌主题意义

主题是诗歌的核心部分,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凝结。了解一首诗的主题才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传统英语诗歌的主题主要包含对自然青春美的赞美,对生命死亡时间的感悟以及对爱恨情仇各种情感的表达。例如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总是向我们展示出自然的美和他对自然的热爱,浪漫主义诗人彭斯的诗则时刻散发出浓烈的爱情气息,而感伤主义者托马斯・格雷却通过诗来感叹生命和死亡。现代英语诗歌的主题与传统英语诗歌的主题略有不同。现代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反映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失落感、挫败感和孤独感,或对现存价值观念的怀疑,比如,20世纪英国诗人缪亚创作的《马》被称为“原子时代伟大而可怕的诗篇”。诗人假想在一场核战的浩劫过后,生活回到了朴素的农耕时代。此时出现了一群神秘的马,这些在机器时代已经被淘汰不用的马的到来象征着一种古老友伴关系的重新恢复。诗人通过马的重新回归表明在经历了残酷的现代战争之后,人们也许可以从返朴归真中得到希望,重新开始。全诗体现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负面作用的担忧。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诗人或同一时期具有不同背景的诗人对诗歌主题的选择各不相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时,既要考虑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又要考虑诗人本人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总而言之,把握主题是诗歌赏析的第一要素。

二、体会英语诗歌的音乐性

由诗歌的起源可知,诗歌最初是一种用以吟唱的口头文学形式。那么,音乐性必是其本然属性。正如英国文学家毛姆所言:“词有其音、其形、其力,惟有考虑这些才能写出醒目悦耳之句。”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是通过韵律的使用来实现的。韵律是指英语中声韵的节奏和格律。声韵即相同或相似声音在诗行中的重复,它又可细分为尾韵(行末声音重复)、头韵(一个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同辅音(相同或相似的辅音重复出现)、同元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复出现)和行间韵。以济慈的《秋颂》为例:“Season of mistsand meHow fruitfulness,/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sun;/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With fruit the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aves run;/……/For summer haso’er-brimmed their clammy eeHs,”第一行诗中的m是头韵的用法,第一、第三行诗结尾处押尾韵s,第二、第四行诗结尾处押尾韵n,而最后一节诗中则是同辅音的用法,[m]重复使用了三次,一方面它形象地表达出蜜蜂在花丛中嗡嗡飞舞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又给人一种暖洋洋粘糊糊的感觉。这种表现手法与诗行的内容相互配合,增强了诗行的音乐美。

“节奏”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流动。诗中轻重音的搭配形成自然的流动谓之节奏。重音多,节奏缓慢;轻音多,则节奏轻快。如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的第一行:“The curfewtoH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中重音多且多为长元音,再加上辅音叫的配合,读起来悠扬缓慢,与当时迟暮的景色极为相称。节奏不仅取决于轻重音的安排,而且与行末和行间有无停顿有关,分为:行末停顿end-stopped、行间停顿internal pause、续行run on line。传统韵律学认为音节的多少决定了诗行的长短,meter这个本意为测量仪表的词被用到韵律学中来描述诗行的长度。一音步称作monometer,以此类推,二音步dimeter,三音步trimeter,四音步tetrameter,五音步pentameter,六音步hex-ameter,七音步heptameter,八音步oetameter。其中三音步与五音步在英语诗歌中最常见。依照每一音步中重读音节(扬)和非重读音节(抑)的排列方式,可以把音步分成不同类别,我们将这些不同类别的排列称为格律。常见的英语诗歌格律有以下四种:抑扬格iamb、扬抑格trochee、抑抑扬格anapest、扬抑抑格dactyl。将音步的数目与格律结合起来,我们又可以将英语诗歌分成许多小类,如扬抑格四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抑扬格五音步等,其中五步抑扬格是英语诗歌中最常见的格律。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和弥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等,都是用抑扬格五音步写成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诗人不断从词语中发展或发现了新的音响效果和节奏模式。譬如,现代诗人常常采用不押韵的声音模式来体现对墨守成规的押韵诗的反叛。一些成功的例子表明这也能体现诗歌之美。如20世纪英国诗人奥登(Auden)的《安眠曲》一诗开头的几行:Lay your sleepinghead,my love,/Human on my faithless arm;/Time and feversburn away;/Individual beauty from;/Thoughtful children,andthe grave,/Prove the child ephemeral,诗中没有一个真正的韵脚,仅仅使用了几组半韵(1nve/arm;away/grave),但整个诗行舒展自如,相同的元音和辅音组成低回往复、缠绵不尽、富有极大的韵律美。

三、注意英语诗歌语言的运用

诗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人类语言本身是一套神奇的符号系统,而诗歌又是语言最微妙的运用,是人类心灵最丰富的交流。诗的语言远比日常语言富于表现力,当然也较难把握。诗人们在创作中会采用各种基本的语言技巧,如:表义与涵义、意象与象征、修辞手法等。所以,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旨与含义,了解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意象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语言表现手段,用于描述人类感觉经验的语言,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验,对读者的感官起作用,使其“感同身受”。英语诗歌中的意象很多,有听觉意象、视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动觉意象以及抽象意象等。读者在意象的指引下迅速进入诗的意境,沉醉在诗情画意之中。英国诗人济慈的长诗《圣亚尼节前夕》的第一段就出现了好几种意象:

圣亚尼节前夕――啊,彻骨的凛冽!

猫头鹰披着厚羽也周身寒冷;

野兔颤抖着拐过冰冻的草叶,

羊群拥挤在羊栏里,寂静无声

寥寥几句诗行包含了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意象,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寒冷冬夜的寂静、孤独和凄凉。而故事发生的这一背景与之后恋人激情的会面、私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生与死、爱与恨的对立。

倘若一种意象与某种意义相关联并被反复运用,就构成了象征。象征也是诗歌常用的手法。它是“诗人自己创造景物,并在景物的具体细节上建立情感联系。这种情感与景物牢牢融为一体,目的是在读者身上唤起一种思绪和情愫,留给他们既清晰又神秘的感觉。”正如在济慈的诗中,冬天与黑夜象征着死亡与仇恨,而年轻的恋人们则象征着爱与生命。再比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诗《没有选择的路》,诗中以林中两条小路的意象来象征人生所面临的种种选择,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修辞是英诗中常用的另一种语言手段。它是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内容。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metaphor)、拟人(personification)、夸张(hyperbole)、双关语(pun)、借代(metonymy)、呼语(apostrophe)、通感(synaes-thesia)、似非而是(paradox)、用典(allusion)等。在一首诗中经常会使用多个修辞手法,如:

狂放的西风啊,你是秋天的浩气

你并不露面。把死叶横扫个满天空

像鬼魂在法师面前纷纷逃避

这短短几句里就使用了呼语、隐喻、明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诗歌的语言是复杂而精巧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敏锐注意诗人在语言技巧上表现出来的巧智和变化性、力度和微妙之处,这样才能够提高对英语诗歌的欣赏能力。

四、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渊源,英国的传统文化渊源当然应追溯到历史久远、灿烂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现代的西方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因为诗歌语言极为精炼,所以品读英语诗歌更是如此,只有深谙其中的典故才能品出味道,读出精神。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的名诗《尤利西斯》(Ulysses)就是很好的例子。尤利西斯是爱萨卡岛的国王,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希腊名为奥德赛(Odyssey)。他是荷马(Honer)所著《奥德赛》(Odyssey)中的主要人物,又作为一个次要人物出现在但丁(Dante)的《神曲》(DivineComedy)中。在但丁的《神曲》中,奥德赛在特洛伊城(Troy)陷落之后再也没有返回自己的家乡,而是说服他的追随者一直向西,开始新的探索。丁尼生依照荷马的叙述在但丁《神曲》的基础上加以改动写成了这首《尤利西斯》。丁尼生把这个希腊神话诠释为人类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愿望与勇气。其中的一句:“It may be we shall touch the Happy Isles,/And seethe great Achilles,whom we knew”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一词也是有典故的,他是古希腊的王子,爱萨卡岛上无往不胜的英雄,但是由于他有一处致命的弱点:脚跟(英语习语中也有“Achilles’heel”一词,意为“致命的弱点”),最终在特洛伊战争中牺牲。传说他死后居住在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去的极乐岛上。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再结合整首诗歌的意思与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就能领悟到诗人丁尼生在痛失好友之后仍然激励自己应该像尤利西斯一样不畏艰险,努力向前,勇于搏击,并不断探索新世界,学习新知识。

五、关注语言本身的发展历程

英语爱情格言【第三篇】

论文摘要:英语教师首先是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使得他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英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

讨论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不应该离开教师的神圣职责,即培养学生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人品格。作为教师,其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为教育事业做奉献的精神。教师的品德一方面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优秀品格将为学生所崇拜和效仿,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的智商不同,个性、家庭、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也不同,教师只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如同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自主地在学习中发挥出聪明和才智。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性格,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伙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就会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语言教师不仅要有所教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知识,以及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掌握语言学的知识对语言教师有两大益处:一是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语言的本质,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二是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选择并使用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教学方法,不但明确“教什么”,而且要知道“如何教”。课堂语言的使用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基本素质的缩影,因此,语言教师更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英语教师特有的专业素质

在对英语教师知识需要的调查中还可以看出,学生除了希望老师能讲流利的英语之外,还应拥有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许多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而更愿意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进而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学生们认为他们对背景知识的获取来自多方面,但主渠道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认为教他们的英语教师最好出过国,因为他们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有亲身感受。学生们渴望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更多的异国风情、社会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来丰富自己,开拓视野,逐步认识世界。

英语教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每堂课前几分钟,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英语词转译,例如darkhorse(黑马),指的是出人意料的胜出者,blacksheep(害群之马),greenhand(生手),yellowdog(形容卑鄙小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能在学生中间交流。例如:美国“麦当劳”的汉堡包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平民所用,而我们的学生发现,它在中国却成了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逐步增加西方文化的了解,逐步学会准确恰当地运用英语语言,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应设法为学生多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使他们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扩大视野,提高文化素质,这也有助于他们从深层去理解和掌握语言。

三、英语教师要为自己设计独特的视觉形象

许多学生说,他们喜欢英语学科是由于喜欢任课的英语教师。他们不但崇拜老师的学识,而且喜欢老师的风度与气质。因而,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英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表、举止,为自己设计独特的视觉形象。然而,这种视觉形象容易被淡漠,因为着装与教学的统一还没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很多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在着装上应该与众不同,应该突出学科特点。还有占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着装鲜艳、明快、活泼、大方的英语教师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我认为,英语教师的着装不仅能体现个人对服装的品味,而且常常还可以构成英语教学情境的一个因素,教师奇妙的着装构思不仅可以吸收学生,引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服务于教学需要。

四、教师要具备“活”的性格,永保自己心态上的年轻

学习英语,较重视语言交际,所以性格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性格外向,锻炼语言的机会就多些,学英语就容易些;反之,若性格内向,一般先要过“开口关”,学英语就吃力些。然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不一定学不好英语,这些学生在发挥自己其它优势(如听、读、写)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当这种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对口语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以自身的性格去感染、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性格得到积极的发展。英语教师的自身性格还可以影响着教学班级和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轻松、愉快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有交际的倾向,并乐于交谈,进而促进英语学习。

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新时期的英语教师应该有崭新的形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在知识和教学能力诸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应采取自主性原则,不断接受新的理念,勇于创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每个教师的教学实践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在新课改中,教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实践,善于研究,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英语爱情格言【第四篇】

关键词:语码转换;语用功能;《形影不离》;电影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72-03

一、语码转换现象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可以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出现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法体系或亚体系的言语片段[1]。Scotton和Poplack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或是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2,3]。《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英英英汉双解》则将语码转换的定义为:

Code switching is a change by a speaker (or writer) from one language or language variety to another one. Code switching can take place in a conversation when one speaker uses one language and the other speaker answers in a different language. A person may start speaking one language and then change to another one in the middle of their speech, or sometimes even in the middle of a sentence.

语码转换指的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方言,另一方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时讲某种语言,中途却换成另一种语言,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4]。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语言的使用其实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语言使用者都是在不断地选择语言以顺应特定的语境[5]。因此,语码转换就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双语或多语的说话人(即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码的人),出于对语境的顺应而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语码选择。

在国际化思潮的推动下,一系列全球推广的影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单一的中文对白加英文字幕已经满足不了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于是一大批混杂着中英双语对白的电影悄然而生。至此,对于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不仅限于在文学作品、报刊杂志、英语课堂、网络媒体、大学校园等场景,电影同样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语料来源,其中《形影不离》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中英语码转换的例子。

二、语码转换的形式

Poplack认为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但是它的发生是在单个句子、单个成分甚至是单个词的限度内[6]。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Myers Scotto把语码转换分为有标记模式(marked model)和无标记模式(unmarked model)。后来Myers将标记模式加以完善,提出了“主体语言框架”理论(Matrix Language-Frame Theory),为语码转换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即:说话人在主体语言(Matrix Language, ML)和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 EL)之间的选择。主体语言是使用较多较活跃的语言,它能够限制嵌入语言的使用[7]。

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根据嵌入语言的结构不同,语码转换可以大致被划分为:

1.词内语码混合(Intra-Word Code-switching),如:减肥ing,幸福ing,,快乐ing;

2.句内语码混合(Intra-Sentence Code-switching),如:由黄奇石作词 刘诗召作曲的一首歌《爱的奉献》(歌曲)“爱是love,爱是amour,爱是rak,爱是爱心。”

3.句间语码混合(Inter-Sentence Code-switching),如:What do you mean?为什么不还钱?

4.语篇语码混合(Discourse Code-switching),如:

例1 黑心老板:我们公司没有现金。拿我的钱包!

李越:We don’t want your money. We have another plan for you! Take off you cloth!

……

黑心老板:Who are you? Why are you doing this? You want cash, how much you want? I got a safe in the bathroom.

在电影《形影不离》中共出现16次中英语码转换现象,除1处(例2)是以英语为主体语言以外,其余15处均为以汉语为主体语言,嵌入英语的语码转换。

例2 男天使:HLF?

李越:Yeah,活雷锋,you know?

16次中英语码转换现象形式分布统计如表1:

三、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主要可以归纳为:1.回避社会禁忌功能;2.改变社会场景3.强调交际者身份功能;4.缓和语气功能;5.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功能;6.方便功能;7.修辞功能[8-11]。

通过对电影《形影不离》中语料的分析,并结合上述常用功能,大致可以将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增强交际的有效性

其实,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最基本的功能是增强交际的有效性。如在男天使与李越第一次见面时发生的对话(例3)中不难发现,李越选择英语语码是为了让彼此的沟通更清楚,减少了李越与这个陌生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而男天使在得知用英文交流时更方便时,择很自然的选择了英语。

例3 男天使:Ni shi Li Yue, dui bu dua? Dui ? De bu dui? (你是李越,对不对?)

李越:What is it?

男天使:You speak English, thank good!

例4 妻:站在那儿,OK?

例2、4也都符合方便原则。在例2中,李越用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也就是引入HLF的中文来解释这个缩写的意思。而人们在询问时普遍用“OK?”来替代“好不好?”或“怎么样?”,并认为这样说更时髦、方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帮助交际者实现多种心理动机

例5同事:在公司叫我英文名,Valentino,OK?

交际者通常是带着一定交际目的进入交际过程的,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根据自己的交际需求把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来时间自己的交际目的。再叫记者顺应心理动机的过程中,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交际者实现多种心理动机[12]。例4中同事把自己的名字转换为英文名时,他其实是在强调自己的更高一等的身份,拉开自己与李越这样的小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时,电影中穿插人们熟知的品牌名称Valentino是在对话中自然的语码转换,这不但不影响观众的理解,反而加深的喜剧效果,带有一丝制造幽默的意味。

说话者在对语言做出选择时要顺应和遵循特定的社会规约。而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Howard Giles提出的言语顺应理论指出当说话人不想赞同对方时,会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言语风格故意偏离对方的言语风格,趋近偏离或增加距离,也就是趋异(divergence)现象[13]。这种趋异心理在说话者做出语言选择时同样存在。在交际时选择一种不属于自己日常生活的语言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帮助说话者摆脱其不赞同的规则约束,回避社会禁忌,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心理动机。如:

例6 妻:好了,该我了!I love you!

在中国,对于感情的表达相对含蓄,这种原则在女性身上的体现更为明显。李越的妻子选择用英语来表达爱意,可以很好地避免中文环境中的害羞和尴尬。再如:

例7 同事:这事儿跟阳总(女)最近总找你私聊有关系么?……王总要是知道这件事情就麻烦啦。因为王总对这件事情……

李越:行了行了,别老王总王总的,就说你姨夫。我们都知道公司上市有多重要,用不着你提醒我。

……

男天使:What’s the matter?

李越:I’m screwed. That noisy ass-kissing son of bitch gonna get me fired, riding on that stupid motorcycle. Bullshit! ... Sun Biao, Mir. By the book, the only reason why he got promoted is because he is family connected...

如从例7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文语码所代表的主人公的现实生活环境十分窘迫,有来自公司上市的压力,女老板的骚扰,和老板有亲属关系的同事的欺压等等。当李越进入自己的幻觉世界,转换英语语码与男天使进行交流时,就可以说脏话,可以表现出对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同事的不懈,能更加无顾忌的,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宣泄内心的不满,用语码转换回避了一些在主体语言环境中无法言明的禁忌。

(三)区分不同交际场景

在例7中,英语为李越营造了一个更宽松、无害的语境,来表明他对整个现实世界的态度,帮助他暂时远离现实生活。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的导演通过运用大段的语篇转换营造出了不同的交际场景,实现了现实世界与幻觉世界的区分,以及身患精神分裂的主人公在双重性格之间的转换。

在影片的前半段,当李越还没从医生那里得知自己患有短期精神分裂时,表现现实生活使用中文,如:与妻子吵架,与同事交谈,应付女上司等等。而在幻想世界中与男天使的沟通全部使用的是英语。甚至当李越和妻子以及幻想出的天使三人共同出现时,也是在英文和中文间不断地转换。电影通过这种方式清晰地区分出了现实世界和幻觉世界。此外,这种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区别在例8、9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在现实生活中外国人首选语言是中文。

例8 李越:Are you there?

老外邻居:什么?你找谁啊?

例9 黑心老板:公司没有钱,拿我钱包。

李越:We don’t want your money. We have another plan for you.

随着电影的发展,李越在医生的诊断下证实众多英文场景其实都是自己的幻觉,其实幻想中的男天使就是自己分裂出的另一重人格。但李越愿意接受自己的幻觉,此时电影继续用中英语码转换完成了一个患有暂时精神分裂的患者在其双重性格之间的转换。如:

例10 医生:我来给你开些药,对你的幻觉病症会有所控制的。

男天使:Bullshit! Bullshit! Bullshit! They always find the way to push the drugs, right? Don’t listen to this gay.

李越:Hey! I appreciated. Will you just go out for a smoke or something? 大夫,你百分百确定么?

在这段对话中李越的现实人格还是相信了医生的话并开了药,而从他与男天使的英文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另一重人格很冲动并不信任医生。这段语码转换直观的表现出两种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通过两种语码帮助观众区分了主人公的两种性格。

四、结论

作为一种浓缩的文化载体,电影中有地道的的口语表达,真实的语言环境。深入的学习电影(如《形影不离》)不仅仅可以学习英语,还可以在中英语码转换的过程中体会中、英文化的异同。

同时,在国际化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深受公众喜爱的娱乐方式,巧妙的融合了多元文化。而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恰恰就是这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直接产物。除了文学作品、网络媒体、外语课堂等场景中的语码转换以外,电影为深入研究语码转换现象提供的更多样的语料。电影中的语码转换不单单是因顺应电影中语境的变化而产生,它还能清晰的为观众营造一个新的情境,就像电影《形影不离》中主人公用大篇幅的英语语码把观众带入到他的幻觉世界一样。因此,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有着更多未知的,也更为丰富的语用功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Gumperz, John 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Myers-Scotton, C. Code-switching [M].Coulmas, 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97.

〔3〕Poplack, S. Codeswitching (linguistics) [A]. In Smelser, N. &Baltes, P. (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C].Elsevier Science Ltd, 2001.

〔4〕Jack C Richards.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New York, Sydney, and Auckland:

〔6〕Poplack S.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ode- switching[C].Durand R. LatinoLanguage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 . Norwood NJ :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8.

〔7〕Myers-Scotton, C. Duelling Languages: 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Code-switching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8〕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席红梅。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J].学术交流,2006(07):133-134.

〔10〕张艳君。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J].学术交流,2005(05):141.

〔11〕曹乃玲。流行语中语码混用及其修辞价值[J].修辞学习,2005(5):60-63.

71 509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