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观后感(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夜袭观后感(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夜袭观后感1

今年整个四月档期,内地院线只有一部恐怖片上映,即《笔仙惊魂3》,且取得3500万优质票房。尽管这数字无法与动辄上亿甚至数亿大片相论,但就制作成本及拍摄周期而言,亿已然不错。撇开影片质量不说,该片热卖至少说明国产恐怖片市场前景光明。

但国产恐怖片发展至今又遇瓶颈。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极大,观众渴望看到更多更好上乘佳片以满足心理慰藉;院线希冀有更多精品填补市场空缺。遗憾的是,种种原因下,国产恐怖片整体质量欠佳,即使不少影片票房傲娇(过亿或近亿),但口碑实在难以恭维。

国产恐怖片屡遭诟病,尤其雷同题材,让不少观众看了开头就抱怨“怎么又是这玩意?”,并猜到结局。观众难买账,让恐怖片从某种程度上讲成了导演、资方、演员自己吓自己的娱乐方式。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国产恐怖片在制作水准尤其是音效、视觉等方面提升不小,但核心关键剧本问题尚未解决。内容、剧情不吓人,视听再震撼,再饕餮,也难恐怖到眼光日渐挑剔的观众。

将于6月13日公映的《夜半梳头》为迎合观众重口高需,狠下工夫大做剧本文章。据悉,影片主要情节源于民间流传“见鬼十法”中的“半夜梳头”。讲述年轻夫妻阿慕晓梅去孤山别墅度蜜月时遭遇奇葩离奇的魑魅魍魉事儿。

在民间流行的“见鬼十法”(新版:杯仙、室内打伞、十字路口敲碗、倒着看、鬼捉迷藏、换眼角膜、孕妇跳楼、尸泥涂眼、装死人、半夜梳头发;老版:蜡烛阵摆六芒星、铜钟钟声响起时抛银币、夜里玩翻花绳、在长满蔓藤的老宅子里面朝四方、对着逝者遗照烧香磕头、红木梳插头发、半夜十二点对着镜子削苹果、烧红衣洋娃娃、凌晨三点哼“鬼谣”、夜半梳头)中,“半夜梳头”可怖程度排名第一。电影《夜半梳头》以此为材,将“女鬼”打造的孤漠、阴郁、鬼魅、森冷,看后让人真的不敢“半夜梳头”。

作为首部将“半夜梳头”搬上大银幕的电影作品,《夜半梳头》摒弃了国产惊悚片翻拍、复制的陋习,而是从中国民间寻求突破点,打造出了一部有着东方文化属性的民间惊悚电影。如果说,一部电影成功的50%的因素是最终成片效果,剩下的50%恰是取材。

首先不论其成片是否确实具备恐怖的音效和视觉彰显力,也遑论电影票房未来能否超越《笔仙惊魂3》,但从其选材就可以看出,《夜半梳头》意欲稳住民间第一部超实力惊悚电影的野心。取材民间传说,植根现代生活,贴合观众需求。它以情节取胜,靠故事引人,令影片“软硬”双件都恐怖吓人。就取材而言,《夜半梳头》完全摆脱了国产恐怖片重复、抄袭、翻拍的尴尬,开启了国产恐怖片故事新、剧本新、手法新,且能立足本土的新时代。

作为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夜半梳头》似乎比其他同类型电影更加淡定。寥寥一张海报、几张剧照,全靠新媒体使力,这种不靠宣传物料就敢出来打硬仗的电影着实少见,但也不排除其后期猛料侵袭的可能。从演员阵容上可以看出,这部影片不只是打了“接地气”、“超惊悚”两战牌,还有一张“肉弹牌”——女主角王李丹妮,这个从当年“震精”神州的《一路向西》脱出来的女星,不知会不会继续在《夜半梳头》秀沟展臀,香艳到底。

夜袭观后感2

今天下午,我们来到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夜袭》。

这其中有许多伟大的人,比如陈锡联,在夜袭飞机场时就被鬼子用刀刺伤了,而他却坚强的站起来继续作战;比如"小飞刀"他死的很惨,他想知道飞机是什么做的,正好团长派他去侦查,他就跑过去用刀磨磨飞机,看看是什么做的,可他却被飞机里睡觉的日本兵给打死了,不过他的死也是光荣的;还比如赵大力,他看见小鬼子的飞机来了,就拧开手榴弹,这时小鬼子的飞机正好撞住他,飞机被引爆了,他们同归于尽了。

这些人是伟大的,他们用鲜血打败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才建立了我们新中国,才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

夜袭观后感400字(二)

天亮了,太阳光芒四射。而我的思绪却一直停留在《夜袭》这部电影的一幕幕画面中。

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一些同学认为郭记者是个"害人精".没事干嘛吧、跑到机场去拍摄照片?使得那么多人为了救她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我却不那么认为,其实郭记者也是冒着生命去机场的呀!她要是不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今天,又有多少个人能知道当年战争的危险?又有多少人知道日本大帝国的凶恶与狠毒?所以,对于记者,我们应当存着尊敬的心,他们也是伟大的人。

阳明堡战役只是我们抗日战争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有更多比这个更残酷的战场,我们的抗日艰难曲折,在我们伟大的抗日战场上,多少战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勇牺牲!多少军队为了保卫家园,就把炸药包绑在身上与敌人同归于尽!

有人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那就让我们像詹天佑那样各出所学,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上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夜袭观后感400字(三)

1937年10月19日凌晨,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得到设计图后,和现机场对比,做出策略后,突袭了位于山西代县的日本侵华军队"阳明堡"机场。该团的六百多名勇士冲进机场,在机群中与日本士兵展开白刃刀。

夜袭观后感3

关于古典诗词,人们常说的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没有人会否认,“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的心灵,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他们通过诗词的创作,或言志,或叙事,或写情,或描景……又不断给它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更加丰富。

自清末民初之后,古典诗词的创作随着阿拉文库的崛起而逐渐消退。由于教育制度的变迁,古典诗词随着古文一起,被阿拉文库所写的现代诗所取代。然而,古典诗词的地位仍不可取代。在陶冶性情等方面,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难以言喻的亲近感。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一股解读古典诗词热在书市悄悄兴起。名不见经传的80后女子安意如凭着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写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迟迟归》。这些书本本畅销,多次在卓越销售排行榜名列前茅。按照发行方北京华文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辛继平的说法,“安意如的书有这么大的销量,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后来我们分析,这是因为社会很浮躁,所以读者需要追求内心的平静。而安意如解读古典诗词的文字又很优美,恰好适应了这种审美需求。”

之后,媒体爆出了安意如涉嫌抄袭网友江湖夜雨的负面消息,安意如在博客上向江湖夜雨表示了歉意,同时否认抄袭。因为安意如的走红,江湖夜雨也签约最早出版安意如三部著作的公司,近日推出了解读《全唐诗》的《长安月下红袖香――盛世浮华下的女子背影》。

对比安意如和江湖夜雨的著作可以发现,两人文风确有不同。有读者评论称,“听江湖夜雨谈诗词,如坐山中松下听高士论道,剪烛论心,天苍苍野茫茫,自知‘人间正道是沧桑’;听安意如说诗词,如听恋爱中的小女儿说情话,执子之手,情切切意绵绵,只愿‘人生若只如初见’。”而一部分对古诗词毫无兴趣的读者则表示,通过江湖夜雨和安意如的解读、品味,感觉理解了诗词的意境,江湖夜雨所讲述的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引述,不仅能加深读者对于诗词的理解,还融汇了很多古代社会、文化的知识。

夜袭观后感4

那是一个秋季的寻常夜晚,亚平宁半岛南部一个名叫塔兰托的港口摆脱了一天的繁忙,海风轻拂,静谧安详。就在此时,一阵越来越近的飞机轰鸣声扰乱了岛上居民的好梦,当人们还在诅咒这讨厌的噪音时,从天而降的炸弹已把整个港口映照得亮如白昼。塔兰托遭到了突袭。

当时,炸人和被炸的人都没有想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会成为今天各国海军军校必学的著名海战,这就是第一场揭示航母重大价值的战役—奇袭塔兰托。

装甲防护首屈一指

1940年,英国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对意大利海军的塔兰托军港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突袭,一夜之间令意大利海军战列舰损失一半,逆转了地中海的力量对比,也由此成为航母战史上一次经典的战例,甚至有人讲,塔兰托之战是后来日本突袭珍珠港的前奏,或是一个预演。在突袭塔兰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英国海军在二战开始前夜开工建造的,在二战爆发后才建成下水的“光辉”级航母的首舰“光辉”号。

“光辉”号航母的原型是英国海军最经典的航母之一“皇家方舟”号。“皇家方舟”号采用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和外伸强力式飞行甲板,设有双层机库,富于开创性的设计使这条排水量仅为22000多吨的航母竟能创纪录地搭载70架飞机,成为当时各国仿效的样板,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新建的“光辉”号航母并未继承“皇家方舟”号这个最大亮点,反而把载机量削减到36架,并用节省下来的载重空间极大地强化了另一方面—装甲防护。

“光辉”级航母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型专门设计建造的装甲航母。考虑到“光辉”级航母未来作战的战场环境,一个战场是地中海,环境相对封闭,若没有足够的闪转腾挪空间,容易遭到对方岸基防空兵的攻击;另一个战场是北大西洋,水域虽然相对开阔,但是当时德军

潜艇已经布满北大西洋,一旦遭到对方潜艇突袭,如果招架不住水雷的攻击,那么生存概率将微乎其微。因此注重装甲防护,以坚盔重甲作为设计的主要要求,成为“光辉”级航母的一个重要特色。

“光辉”级航母的防护能力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虽然同战列舰无法媲美,但是在当时普遍轻装甲甚至无装甲的航母时代,它的装甲防护能力应该说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比如,它的水平飞行甲板的装甲经过加强之后,装甲厚度达76毫米,可以抗击对方500磅航弹自2000米高空自由落体式的攻击。

“对塔兰托军港的光辉判决”

1940 年5月,“光辉”号航母建成服役。一个月后,法国战败投降,此时,英国面对的战争局面异常严峻。因为需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上同时迎战德国和意大利海军,英国海军的兵力颇有些捉襟见肘。

在大西洋上,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肆无忌惮地大打出手,英国海军被迫抽调大批舰只为运输船队护航。这样一来,英国能投入到地中海战场上的兵力大大减少,而地中海的主要对手—意大利海军,此时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实力。当时意大利海军共拥有战列舰6艘、巡洋

舰19艘,还有众多的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墨索里尼狂妄地宣称,要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

意大利舰队的主力常驻塔兰托军港,掌握着地中海中部的制海权,在岸基飞机的掩护下,可以随时袭击英国在地中海上的运输船队,使在埃及作战的英军后勤补给陷入困境。因此,削弱意大利舰队,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保障运输船队的航行安全,已成为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当务之急。

提起意大利海军,人们通常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它战斗力很弱,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意大利海军刚刚参加二战的时候,它的实力是不弱的,特别是在地中海战场,特别是在巨舰大炮领域。当时英国地中海舰队在地中海战场面对的意大利海军,如果从绝对海战主力这个关键角度计算,如果进行战列舰的对比,英国海军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因为意大利海军有6艘战列舰,而英国地中海舰队只有3艘。英国海军在数量上稍逊一筹,在质量上也不占上风。意大利海军的这6艘战列舰中,4艘为新舰,2艘为老舰;而英国地中海舰队的3艘战列舰中,只有1艘新舰。所以无论是3:6的总体数量对比,还是1:4的质量对比,差距都是非常大的。

在亚历山大港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部里,一位鬓发斑白、精神抖擞的军人正在心中默默地计算着双方的兵力。他就是当时已负盛名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安德鲁·坎宁安海军上将。英意海军力量对比是他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坎宁安于1898年15岁时加入英国海军,40多年的戎马生涯锻造了他沉着果断的军人素质。此时,他敏锐地看到自己惟一的优势就是拥有2艘航母,而对手的弱点也正在于此。

但是,事情毕竟没那么简单,决战只是坎宁安一厢情愿。就在英国新组成的地中海舰队驶入地中海海域,准备寻机歼灭意大利海军舰队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对手情况有变!

意大利海岸线长,意大利海军深知自己虽然在兵力对比上具有较大优势,但缺乏空中掩护和支援,与英军对阵绝对占不了便宜。所以,海军司令坎皮奥尼采取消极避战的策略,只有为北非航线护航时才出海,而且只要一发现英军有所动作,就立即掉头返航,龟缩于塔兰托军港,任凭英军如何引诱,就是闭门不出。

塔兰托军港,位于酷似长靴的亚平宁半岛足跟脚弓处,分为内港和外港,内港面积较小,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通过一条狭长水道与外港相连。外港水面又宽又深,是意大利海军的主要锚地,周边的两个岛屿,犹如两尊门神守在入港的航道上,绵延数千米的防波堤从这两个岛一直延伸到岸上,如同两条臂膀将整个塔兰托港揽入怀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完善的后勤保障设施,使塔兰托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港内驻有众多军舰,其中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几乎占意大利海军的70%!意大利在外港惟一的入口处设置了坚固的防御体系,部署有21个102毫米高射炮连,其中8个连部署在港内的浮动筏上,加上军舰配置的对空炮火,共有300门高炮和84挺高射机枪,再加上22个探照灯、90个拦阻气球等辅助防御设施,塔兰托军港完全称得上固若金汤!想从海上攻入港内,可谓难于登天。

意大利舰队的保守战略激怒了坎宁安。坚毅果敢的他做出一个重大抉择:空袭塔兰托!

以航母舰载航空兵突袭塔兰托,英国除拥有航母这一作战优势外,另一个优势可以说是战史上一个经典的巧合。

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作为应急措施,英国曾制定以老航母“暴怒”号为核心的、以舰载机袭击塔兰托军港的作战计划,但随后计划搁浅被束之高阁。1938年,出任地中海舰队海军航空兵司令的立斯特海军少将,无意中发现了这份被深锁在保险柜中的作战计划。1940年,英国将派遣地中海舰队的两艘航母去迎战意大利海军时,这份本来很可能被扔进垃圾桶的作战计划派上了新用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坎宁安一确定空袭塔兰托军港的决心,一个非常周密的作战计划马上就形成了。这份由“光辉”号航母为主要执行者的作战计划最后被命名为“判决”,后来通常被习惯地称为“对塔兰托军港的光辉判决”。

“判决”计划一波三折

当时,用航母袭击军港在战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先例。“判决”计划进入倒计时,一个个意外却接踵而至。

制定“判决”计划后,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一系列周密而细致的战前准备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对舰载机进行相应的改装。

众所周知,“光辉”号航母是一艘刚刚下水服役仅几个月的全新装甲航母,军舰很新,但舰载机很老。在36架舰载机中,特别是担任主要攻击任务的24架鱼雷机,是老式的“箭鱼”式鱼雷攻击机,还是双机翼,最大航速只有130多节,即200多千米的时速,恐怕还不及现在的直升机航速。用区区20几架“老掉牙”的飞机执行攻击意军重镇塔兰托军港的任务,风险可想而知。为使“光辉”号航母尽可能在安全水域起降航空兵,需要尽可能增加“箭

鱼”的航程,当时的解决办法只能是多加装油箱。为此,专门把飞机成员减少一名炮手,装上一个270升的副油箱。把副油箱塞在飞行员的座舱上,这恐怕也是航空史上的一个创举了。

要想成功袭击塔兰托军港之夜,如何对付军港上空设置的多重防空体系是英军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难题。

在开罗,年轻有为的英国情报官波洛克海军上尉用一种老式的投影放大片,对侦察机从空中拍摄的塔兰托军港照片进行了认真判读。他发现港内防御兵力很强,大约有300门高射炮和22个探照灯具。然而,使波洛克迷惑不解的是,所有照片上都有一些小白点,这或许是洗印时出的毛病,或许是相机镜头有污斑。然而,小白点的排列颇有规律,间距大致相等。这是什么呢?

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和补充侦察,波洛克终于发现,这些在照片上看起来很小的一个个像气泡一样的东西,原来是意大利军队在塔兰托军港周围最新布置的大量拦阻气球。拦阻气球是由金属线或钢缆系留在空中一定高度上的障碍物,间距约270米,通常设在港口、舰艇和重要军事目标的上空,以防敌机低空突袭。当飞机从低空进入时,就有可能撞上钢缆。这些钢缆像一把把锋利的切割刀,高速飞行的飞机一旦撞上它们,整个机翼就会被切掉,机毁人亡。这个发现意义重大!

既然要夜袭塔兰托军港,在当时没有任何夜视器材和装备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飞机准确钻过这270米的空隙而不撞到钢缆?英国海军大费周折、冥思苦想之后,想出了一个妙策——采取空中照明。英国计划对塔兰托军港发起两个攻击波的空中大集中,每个攻击波都有几架飞机不带鱼雷,而是带照明弹。也就是说,高空负责照明引导,低空负责攻击,东边照明、西边攻击,东边在高空照明佯动,吸引对方的防空火力,西边主力在超低空进行鱼雷攻击。经过实验,证明这个方案可行。

这个天大的难题解决了,空袭计划完善了一大步,坎宁安舒了一口气,他决定于10月21日发起突袭。他选择这天是颇费心机的。首先,根据气象预测:21日晚上是满月,皎洁的月光有利行员发现目标,也有利于返航时找到自己的航母;其次,这天是英国海军的吉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率领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

然而就在21日早晨,这个精心安排的时间不巧被一颗意外迸起的火星付之一炬。在“光辉”号航母的机库里,一名地勤人员往“箭鱼”后座上装副油箱时不慎滑倒,手中的螺丝刀碰到了一个电源开关,电火花点燃了油箱内漏出的汽油,烈火迅速吞噬了两架“箭鱼”。机库灭火器喷出的盐水很快将火灾扑灭,可是机库和飞机都得用淡水冲洗、干燥和重新装配,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坎宁安只得把袭击时间推迟到11月11日。

“光辉”号航母的舰长是博伊德上校,绰号“犟牛”,这不仅因为他体格健壮,性情暴躁,还因为他有一种认准目标后便义无反顾的性格。凭着天生的犟劲,他硬是从一个普通的轻巡洋舰舰长,晋升为英国海军中为数不多的航母舰长。博伊德早年是巡洋舰上的一名鱼雷长,然而他却对飞行有着特殊的兴趣。当他还是个年轻中尉时,就私下学会了驾驶飞机。鱼雷长出身的博伊德,对鱼雷感情深厚,当讨论攻击塔兰托军港是使用鱼雷还是炸弹时,他坚定地选择了鱼雷。在他看来:从舰底进水比从舰上进空气有效得多!

意大利海军也非常清楚,对于守卫军港的战列舰来讲,最大的威胁就是对方的鱼雷,所以他们在塔兰托的港口布设了防雷网。战列舰吃水多深,防雷网就能覆盖多深,换而言之,若英国鱼雷想打击意大利的战列舰,只要在这个深度上驶过,就一定会撞上防雷网而提前引爆,所以英国的鱼雷不会对意大利的战列舰构成任何威胁。英国该如何解决防雷网的难题呢?

防雷网是一种用金属制成的防雷设施,设置在大型军舰的周围或侧旁,防护军舰最大吃水线以下的舰舷。所以,即使鱼雷投掷再精确,也只能炸毁一段防雷网,而奈何不了战列舰。为此,博伊德启用了刚刚秘密研制成功的磁性鱼雷。这种鱼雷不同于一般的触发鱼雷,它的引信装有一个感应装置。当鱼雷从敌舰船底通过时,感应装置受舰船磁场的影响而动作,从而引爆火药,使雷头爆炸。舰船底部比两舷的防护力差,易于损毁,因此,磁性鱼雷的攻击效果比触发鱼雷好得多。

这一系列的作战准备逐渐就绪之后,英国地中海舰队以“光辉”号航母为核心的塔兰托突袭,可谓如箭在弦,随时可以准备射出去了。

然而,就在空袭计划进入倒计时的前一天,一架“箭鱼”从“光辉”号起飞执行例行的反潜巡逻任务,刚飞起来不久,便一头栽进大海。紧接着,又有两架也莫名其妙地坠海。

仔细查找原因后发现,原来又是一个小环节在“作怪”。“光辉”号航母上的一个汽油舱遭受污染,混进去一些沙子和海水,且已长出一些海藻。由于汽油成分不纯,老式“箭鱼”一旦加入这个汽油舱的油,就会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接连3架飞机坠海。如此一来,空袭塔兰托军港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进一步缩减到21架。然而,正是这21架飞机成为了“光辉”号航母突袭塔兰托军港的利器。

“光辉”航母堪负重任

11月6日13时,一波三折的“判决”计划终于正式启动。坎宁安乘坐“沃斯派特”号战列舰,率队从亚历山大港起航,浩浩荡荡地向西挺进。

坎宁安站在旗舰舰桥上,他感到肩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这一战关系到大英帝国今后在地中海上的命运。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次袭击成功的关键是出敌不意。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英国舰队的一举一动都在意大利人的眼皮底下进行。航母要横渡地中海,驶抵离塔兰托军港只有180英里的海域,而又不被发现,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敌人在空中有飞机侦察,水上有潜艇出没。如果英军的意图过早暴露,导致意大利舰队出击,那么整个袭击计划就会前功尽弃。

为隐蔽企图、迷惑敌人,坎宁安专门组织了一个佯动编队,代号X部队,由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而且,在地中海舰队出航前后,英国还加强了地中海东部南北之间的航运。为以防万一,他又命令由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组成的掩护群,随时准备截击离开基地的意大利舰队,同时还加强了侦察力量。

就在此时,意大利海军高级指挥部的作战室里,一张大幅军用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有意方和英方舰船的位置。这里是意大利海军的指挥中枢。值日官陆续收到侦察报告:英国地中海舰队已驶离亚历山大基地,正在向西航行。同时又发现一支运输船队驶往马耳他。为此,意大利海军派出9艘潜艇开往这一海域巡逻。但是,意大利从西西里机场起飞的25架轰炸机前往攻击,却未能发现目标……一连几天,纷纭杂乱、相互矛盾的情报充斥着作战室,而英国航母编队所要去的东地中海反而被忽略了。此时,寂静的塔兰托军港并不知道,危险已经越来越近。

1940年11月11日下午,以“光辉”号航母为核心的英国地中海舰队主力特混舰队抵达塔兰托军港附近的预定攻击舰位。此时,一直保持情报侦察报告的意大利海军主力5艘战列舰全部停泊在塔兰托军港内。如此,空袭塔兰托的时机、战机已经成熟,“判决”计划在11月11日幸运的月圆之夜正式打响。

11月11日傍晚,淡淡的月亮刚刚从东方海平面升起,“光辉”号航母在4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悄悄出现在意大利东南250海里的水域。19时45分,12架“箭鱼”依次从航母上起飞,在空中编成第一攻击波,迅速向塔兰托军港飞去。

经过3个多小时的长途飞行,第一攻击波的“箭鱼”于当晚23时02分抵达塔兰托军港,开始展开攻击。两架照明机在东面投下照明弹,其余12架攻击机分别从西北和西南两个防线超低空向港内的意大利海军主力战列舰发起攻击。

这一夜,塔兰托军港失去了往日的静谧。深夜23时,沉睡的居民和士兵被警报吵醒。英军机群飞临塔兰托上空,意军21个连的高炮奋力还击。

空中的拦阻气球间距约为270米,飞机完全可以从系留钢缆中间飞过。但是,在黑夜,飞机以130节的速度摸黑飞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单纯凭借月光根本看不清钢缆。为此,几架“箭鱼”改挂照明弹和炸弹,在港口东岸投放照明弹照亮目标,照明弹由小降落伞悬挂,设定在1370米高度燃烧,把整个军港映照得亮如白昼,这也是命令“箭鱼”开始攻击的信号。

英军领队威廉森少校在回忆录里描述了当时的情形:7000英尺、5000英尺,四周炮弹爆炸形成一个个巨大的火球,一个个火球又联结成一张火山爆发似的立体火网,飞机在网眼中迅速穿梭,探照灯的强光令驾驶员们睁不开眼睛。我按下LA4机机头向港心飞去,5000米以外的意大利“加富尔”号战列舰的庞大舰体已隐约可见。我驾机以小角度高速俯冲,一串串红蓝色的火球从机身下一闪而过,飞机贴着水面飞行。海水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映出了满天炮弹炸开的火团,像是海底有另外一个世界。“加富尔”号战列舰特有的上层建筑渐渐清晰起来。舰炮加入了岸炮的行列,朝鱼雷机怒射。我不顾一切地向“加富尔”号直冲过去,在飞机眼看就要撞上战列舰的时候,我立即按下按钮,投下鱼雷。飞机由于突然释重,机首遽突然抬起,机尾一抖,我感到不妙,机尾被击中了,飞机立刻失去了控制,直向海里冲去。就在这时,我听到了一声巨烈的爆炸声,是鱼雷击中了“加富尔” 号……

23时55分,从“光辉”号航母上起飞的第二攻击波“箭鱼”抵达塔兰托军港上空,在两架照明机的支持下,再次对港内的意大利海军展开攻击。英军两个攻击波下来,战果赫赫。这21架老旧的“箭鱼”在一夜之间击中意军3艘战列舰,击沉1艘、重创2艘。在短短的65分钟之内,英意双方在地中海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此前是4:6,意军占优;现在是4:3,制海权重新收归到英军手中。

时间已过午夜,深沉的夜色笼罩着无边的海洋。此时,坎宁安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博伊德上校的报告。尽管这次突击绝不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冒险,但确实蕴含着极大危险,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很大……

1时12分,雷达荧光屏上相继出现一个个尖头信号。雷达兵大声报告:飞机归来。不一会儿,飞行甲板上开始忙碌起来,飞机相继降落。只有领队威廉森少校和第二波的1架飞机没有回来。袭击成功了!

在航母战史上,突袭塔兰托是大规模航母舰载机对敌方军港内的军舰实施攻击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第一”往往都带有极大的技术突然性,再加上一个战术突然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突袭塔兰托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夜袭观后感5

主题词:桐梓 土司土官 存在 性质 研究

在人类历史方面,桐梓一地,有着许许多多未解之谜,至今未能破解。譬如,考古研究确定,二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乃至用火的遗迹。可是其后,旧石器时期的“桐梓人”,就好像在地球上蒸发了似的,居然二十多万年不见踪影。人不见人,墓不见墓,毫无踪迹。直至两万年前,才又在县城郊的马鞍山偶现尊容。随即,又消失在莽莽野山之中几达两万年。仅仅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始在今桐梓县境置了个夜郎县,就此,历史学界的历代专家们还争论不已,这个县置于何处,迄今尚无定论。据说贬了个诗仙李白来夜郎流放,有说来了有说没来,还辈辈代代吵个不休。不管如何,在这块地方,总算又有了人的迹象。但是直到如今,除了县名和李白的流放,中国历史上关于这块地方仍是一片空白。这个夜郎县置于何处,管辖凡几,人为何种,数有几多,官为何衔,姓甚名谁,等等等等,举凡一切封建行政建制所应有的一切,竟然正史、野史、方志全无记载,一片空白,除了传说还是传说。即令县境方志偶有涉及,也难辞牵强附会之咎。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硬要说属于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实物记载,实在说,今存最早的只能首推元代元统元年癸酉(1333)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的摩崖了。可是这迄今仅七百来年的古迹,对于有二十多万年古人类历史的桐梓,对于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神州古国来说,这点历史未免也太短了吧。而作为人类活动历史特别重要的佐证之一的墓葬考古,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贵州、重庆等省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桐梓县境内历五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了数十座宋墓,获得了大量有重要意义的丰富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却从未发现过除清代宋代之外的任何墓葬。这就奇了。文字的历史可以毁于兵燹水火,用泥土石头修之唯恐不牢固的墓葬,却不是可以全部顷刻之间消失于一旦的。就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都是自生自灭,那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四千年里,周遭都有人群在生产生活,不可能就桐梓这块地方没有人烟吧。既有人群,就不可能不死人不埋人吧。为什么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乃至元明,几千年的这么多朝代都不见墓葬呢?这样整整齐齐的历史断层,不是太有点离奇了吗?!

所以我认为桐梓一县的历史还大有研究的广阔疆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仅就桐梓一县的土司与土官,自古已有之。但于此的研究,却长期以来几乎是空白。实感遗憾。本文试图就此做一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经余多年探究,感觉桐梓一县的土司土官,似与他地甚是不同。其特点为出现晚,辖地窄,势力弱,延续短,以汉族为主体,均为外地奉旨迁入,以战功受朝廷封赏,奉朝廷为正统,以朝廷的名义统治辖地,与辖地居民的关系乃官与民、族长与族人的关系,等等。与其说是土司,还不如称其为朝廷封赠的羁縻建制的世袭土官,更为确切。详见于后:

一、唐代置夜郎县以前,今桐梓县境无土司及土官

经本人长期反复搜寻和研究,至今尚未发现,今桐梓县境内在唐置夜郎县以前,有过土司和土官设置及存在过的确凿证据和文字记载。因此,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似可以认为,在唐代设置夜郎县以前,今桐梓县域内,没有土司和土官的存在。

二、置夜郎县至建播州期间未见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设置

在唐代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壬寅,下同)置珍州夜郎郡下设夜郎县,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丙申)朝廷遣杨端复播州,并世袭其守的234年之中,今桐梓境内亦未见有关于土司土官的文字记载和实物佐证。同理,也可以认为,在此期间,桐梓境内仍然没有土司土官的存在。

三、置播州后桐梓县境长期未见土司土官及流官之设置

在播州的前期,虽然因为战功,朝廷封赏了若干的功臣官职并敕其迁族人居播地“世袭其守,永镇边夷。”但是实际上,分封于桐梓境内的几位杨端属下的重要部将,都几乎是在封赏的同时,因朝廷调用和自返原籍而离开了今桐梓县境,实质上并未赴其职守。(此情以下将详述之)所以,播州前期的两百多年间,今桐梓境内依旧没有土司土官的直接存在。只是笼统地分别归属于南边的播州、北边的珍州、溱州所属的带水、夜郎、溱溪、荣懿、扶欢等县。只有县境南部蒙山以南的地区才属于播州土司杨氏土官的辖区。

四、宋元间始有土司土官设置

实际上,在今桐梓县境内,进入正史的关于土司土官而又和县境直接相关的历史记载,最早的恐怕就只有下述两条了:

《贵州通志·土司土民志》载:“真州副长官骆氏 《宋史·徽宗纪》大观元年(1107),涪州夷骆世华骆文贵内附。二年六月乙酉以涪夷地为珍州。《地理志》珍州下,大观二年,大骆解上下族帅献其地,复建为珍州。《诸蛮传》高州蛮下亦云:大观二年,有骆解上下族纳土,复以珍州名是,是真州之骆,出世华、文贵无疑。”上下骆解,即今之桐梓县与正安县接壤处的黄连乡的上骆解(今已讹称为上螺蟹)下骆解(今已讹称为下螺蟹)两地,该乡该地长期以来一直属桐梓县管辖。迄今两县接壤处骆姓居民甚多。

“珍州田氏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七月,珍州刺史田景迁(“迁”有作“千”、“仙”、“平”者,待考)内附。(太祖)开宝元年(968),珍州刺史田景迁言:本州连岁灾沴,乞改为高州,从之。(考《宋史·高州蛮》云:高州蛮,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迁以地内附,赐名珍州,拜为刺史,以地多火灾请易(朝廷允准改名高州,时称西高州)。今年(徽宗)(大观二年1108)有骆解上下族纳土,因复以珍州名云。”

这是今桐梓境内土司土民存在史实中,最早、最准确、最完整的正史记载。这足以证明今桐梓境内自宋朝始有土司土官。只是而今的上下骆解仅有两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孑遗在今桐梓境内,遥想千年前,骆氏两土酋内附时,所纳之土定当不止于此,许应包括今正安、绥阳、道真和桐梓四县的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否则,朝廷岂肯以一弹丸之地,在已废多年后复以珍州为名,并封其为副长官,后改称真州副长官。

在今桐梓县境内,川渝黔交通重镇松坎场,有一处史志学界公认的古迹:贵州省境内仅次于遵义县大水田的,建筑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松坎堰。在该堰中部一侧悬崖之上,镌刻着一通摩崖,上书:“大元岁癸酉张长官开修此水元统元年记”。此乃今桐梓县境内于元代即有土司土官的铁证。这里的文字和实物都明白无误地记述了,元代有张姓长官曾经镇守此地,并开修了松坎堰,“陂爬抓溪之水,沿场后石壁三里而入沙湾之田,右沿马鞍山而入黎氏坝之田。……溉田多亩。”虽然,至今我们尚未能考察到该张长官的名讳、职衔、何方人氏、任免时间等等,但有几点则是明确的,即张长官确有其人,张长官开修松坎堰确有其事,摩崖犹存石壁,堰水依旧溉田,民众还在受益,人心依然思张。

“《遵义府志》云:按《元史·地理志》,八番顺元蛮夷官,后有管番民总管。其属诸等处注云,各设蛮夷军民长官,播州军民安抚司所属当亦然。史载府一,等处十九,不称等处十二,大率皆有土官,今其地且半不可考矣。……曰:溱洞涪洞等处,桐梓县郭外有溱溪,有方家洞,水暗达涪州,即其地。……据此则桐梓之有土官固不殊于各等处矣。”(末句见民国《桐梓县志·土官》)

此外,根据家族谱志记载,自元朝起,陆续又有些来自中原的豪雄大户,奉朝廷旨意率兵入播,以战功分封为“世袭其守,永镇边夷”的土司土官,其中就包括再次入播的令狐、成、娄、梁、赵等大族。

五、桐梓县境存在过的土司土官

在桐梓县境内,很久以来就流传着“成、胡(在桐梓方言中,通称令狐为hu)、杨、赵、王、张”的口诀,以前没做深究,天然以为就是藉此通称桐梓的大族,但又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丁兴旺分布亦广,并不亚于上述六姓的大族又不在其内。近来反复研究之下,方才弄清楚这就是土官土司和其他氏族的界限。仅仅是没有包括下娄化里的娄、梁二姓而已。这六姓就是早年的上娄化里的六姓土司土官。其时上下娄化里几乎就是今桐梓县全境。所以,可以认为,在土司土官全盛时期,桐梓的土司土官就是上娄化里的成、令狐、杨、赵、王、张和下娄化里的娄、梁八姓。至于其他久居桐梓的大大小小的氏族,则是在不同年代以不同的原因,先后从外地迁入桐境。以至于今日之桐境,六十八万人口中,早已无一本来意义上的土著、原住民了。关于这一点,虽然史无明载,但根据现有方志及各姓族谱所载,即可互相佐证之。仅引述于后: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瓮安县志》云:“会南诏陷播州,久弗能平。(唐)僖宗乾符二年(875),下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太原杨端应募,帅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犹)崇义其一也。”令狐、成、赵、娄、梁五姓封于今桐梓境,以归化司名之,隶于杨氏播州。但事实上,该五姓以各种原因均未就任,又几乎都是至元代中期,才又以各种因由再度入桐境定居并仍任土司。犹崇义“封于瓮水”“设司江界河”。其后一支迁桐梓元田坝,五世孙犹道明中进士在朝廷供职,殁后葬于桐梓元田坝,其地有犹道明故宅读书处及其墓。(《犹氏族谱》)

其中,杨氏因其统辖全播,族人世代散居于播州各地,繁衍生息,为当然之义,且以其贵族身份行土司之权也是必然,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其他五姓则情况各别。此下将详述之: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然而,当日桐梓,仍旧夜郎。时隶播时隶珍时隶渝之南平军,播有宣慰宣抚安抚各土官,……惟桐梓由州而县由县而驿,上而长官下而把目土舍,未必不如真州之郑氏葛孙后裔、骆氏世华文贵,仁怀之袁鐤可以确定其地确指其人者。特以年湮代远方策无存,仅据父老之传闻,乡里之遗迹,土官原委祗得大概而已。”

成姓:《成氏家史》载:“唐僖宗乾符二(应为三)年,帝命我四十五世祖展公率师(十四姓)诸公入播,平南蛮反叛,奋战六年,平定南诏,帝命平南诸将永镇边夷。而我展祖仍返原籍山西太原,又传二十余代,历时四百春秋。至元太祖十六年己卯岁(1280),因古夜郎即川黔地有铁头僧诱惑诸夷作乱,帝命我昌公祖率师平播,力战数月,败铁僧于鼎山城。播地平定捷报传京,元帝加封昌公祖太尉平播大将军,都戎指挥使,赐地夜郎里溱水涧坝(今三座寺上坝一带),领照为业,定居至今。”

“于元须(顺)帝三年乙亥(1335),昌公祖奉命平乌黎之乱,为流矢所中,殁于王事,乃送灵柩回太原安葬,行至(元田)西山铺途中,绳子突断,灵柩坠地,经三续三断,故停柩于此。又名栖丧铺。请巫占卜,意及昌公不愿回原籍,愿安葬于此。于是测定朝阳山腰(今三座村后泥坝)为昌公安息之所,其谭氏亦墓于斯。迄今近七百年,传代二十余世。”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心斋随笔》载:唐时入播七姓,……之后当亦世为土官,今无考矣。县中令狐、成姓最蕃。即其后裔采册:唐僖宗……成展敕封中军右护卫将军,总领镇戎侯,平播奏凯旋师。其后裔成昌,在元时敕封平播参军,追封奉议大夫,赐剳安居。子成俊袭职,籍管提调重庆播州等处地方。三世成嗣宗袭职管军,升授同知都匀军民府司马大夫,又授云骑尉,升奉议大夫。其墓俱在涧坝村,子孙世居,其官称不可晓。”此即成氏于分封后,返回原籍,四百年后,后裔再度奉命入播,再度立功受封于桐境,遂为土司。

令狐姓:《令狐氏续修谱志》及《令狐氏史话》载:“公元876年即唐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頡第四十九代嗣孙令狐滈,官拜左护卫将军,偕同杨端、成展、安增、郑畋、罗荣、骆世华等七将军领兵入播,,奋战六年平服南诏后,官拜左护卫将军,镇抚播地。后加封为西川节度使,世袭相传,并奉旨永镇边陲。令狐滈殁后,国葬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其子令狐振袭爵,任左护卫将军,镇守葫芦关等关隘。”

“第六十五世(令狐)元,字维新,配谢、李氏子益、武。(注:明太祖时即公元1368——1398年期间,四川阆中人,令狐元任镇殿将军、义勇侯,监管粮饷,督军事。时年七十多岁,率子益、孙彪,平乱入播。益袭父职。武回山西原籍猗氏县承宗祀。)……令狐元……率子益、孙彪,平溱、播二州,大战捷阵溪,智夺鼎山城,功成留守,镇抚播地。”“……智诛蛮僧,安抚余众,逆者逐于不毛之境。令狐元三代获功,受赐永镇边陲。其子孙世承祖业,后世居川黔滇三省,尤以黔北桐邑为多。”“子益孙彪俱世袭,曾孙昌官封宣慰使司宣慰使,兼管军民事。生八子,钦、鉴、镜、钟、锡、铨、鏞、钢。迄今一、二、三、五房仍居原籍(桐梓)”“元、益、彪、昌四代祖墓葬蒿芝坝团圆堡(即今桐梓县城南三里旧城坡南侧)。”此即令狐氏入播分封升迁、再入播、再受封、定居桐邑并传承至今的历程。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鼎山城土官 (黄志)明初明玉珍据有蜀地,遣铁头和尚前来鼎山争据县城。相传,铁头和尚身硬如铁,枪刀难伤,土官令狐氏知其不可力争,扬为欢迎,阴怀毒计,一日酒后,餂以甘言。和尚自言,惟喉下难逃武器。令狐土官遂醉而杀之。据此令狐氏亦任鼎山土官。特缺其名,无由参考。又芦里仙凤山宝藏寺钟上铸有‘正都阃杨、管长官令狐、提调府鲁智宗、头目赵青等施主’,惟鲁与赵有名,而杨与令狐只有姓。后书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吉旦,可知明之中叶桐梓土地仍归土官管理。”据前令狐氏家谱所载,其土官即是令狐元及其子孙无疑。

赵姓:《天水赵氏西南总谱》载:“扶欢赵氏远祖赵贵之八世孙赵赞,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以户部侍郎迁判度支,同年被李怀光诬劾,贬迁播州司马,为扶欢赵氏入播始祖。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平蛮入播,赵赞之六世孙赵开黄应募参赞军务,因功世袭綦江扶欢长官司,落业四川綦江扶欢堡。开黄曾孙赵祯,官讳高峰,宋神宗元年登进士第,出任长沙太守,政绩卓越。……峰祖年八十,三续焦氏,生一子名参仰,又名一娃,后复任长沙太守。……参仰生二子,长子外政,为乐山房其后居夜郎剑坝、吼滩、杉木台等地。次子学政,为西山房,其后居四川綦江扶欢坝。”扶欢坝一支后裔又迁居桐梓夜郎坝,传承至今。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夜郎坝土官 在今夜郎坝,土官坟墓至今尚存。旧传夜郎坝有太白坟,其实皆前代土司坟也。查坟上碑碣,有绝诗四首,中有“赐姓随龙,金枝玉叶”等语。惟宋代皇族系属赵氏。按《宋史·诸蛮传》大观二年,木攀首领赵泰以地内属,或者赐姓于宋,世为土官欤。且《何志》称,赵泰墓在夜郎坝凤凰阁下,亦足互证。又据《何志·寺观门》,夜郎显灵庙系明时敕建有祀土官赵二司赵五司等语。据以上诸说,唐宋以来夜郎坝土官系属赵姓,但名灭不传,无由参考。又赵氏家谱,其先祖赵世禄任明代土司官。”《志》《谱》两相对应,至少可以证明赵氏族人从宋代起,即在扶欢和夜郎两地长期担任土官(扶欢一地曾长期隶于桐梓县,)。

王姓:《太原王氏》载:“……元开祖字民康,室马氏,宣德初,因大败云贵叛逆,战阵有功,正德四年己未(1439)授渝州提督总戎。正统五年,为平荆州(今赤水土城)蛮夷之乱,公奉命率八卦(?或为封)南征。至天顺二年(1458)加封奏凯将军,克定留守播州仁怀,择地小溪里官坟坝,又名王村。后落业桐梓县桑园坝(今三元坝),是为吾族入桐始祖。元开公生九子,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晟是也。元开祖以战功起自陕西省周至县八甲里巫坝黄板桥……因之入播,上谕镇守各地,分承宣慰世袭掌边,略地承粮受丈,各经数十里,各房分镇各地相厥攸居。”“成化元年(1465),元开公正寝桑元坝,葬于水龙岩。……故祀公为入黔始祖。公生九子……三子礼字艮斋,配李氏生良恭,配刘氏生辅、佑二祖,分承宣慰世袭掌边,驻节柜岩,其子孙落业桑元新站。”

张姓:《张氏族谱》载:“张之先自……今北直广平府清河县,此清河郡之由来也。后迁江西吉安,再迁楚北麻城。至统、总二祖,因避红巾,潜奔巴蜀,派衍荣、华、富、贵、金、玉、满、堂八房,聚处五世,各分东西。……如侬一支,荣祖分派由璧山入播。张烨始(任)武骧卫。至嘉靖元年,播州宣慰司杨鉴,拨黄平头目移立松坎驿。伯曾祖张涌授安抚司。十四年,曾祖洵继司位。……传祖绍宗及父烛。及应龙肆虐……堂叔炉时为草塘头目,从总兵马孔英入南川,陷阵桑木关。父烛从总兵刘綎,三溪交锋……父陷阵战殁(于娄山关),汉、土官兵暴骨无算,自此司卫俱亡。此老谱之所以不留,人丁之所以仅存者也。后贵州苗叛,……烛子张承胤为总兵,戊午(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胤殁于王事。秋七月上诏,为死事总兵官赐名旌忠,加祭三坛。令礼官议谥,云嗣无传。荣宗亦无传,嗣亦无传。此入播之长房休矣。”《嘉靖四十二年一月廿八日立分关遗嘱 父张绍宗》称:“……祖父由璧山入播,业于松坎,世授朝廷安抚司。……以烛继,受管地方,上抵三元坝王应界,下抵锣鼓池綦贵芳界,横抵魟头(原谱阙二字)祖父遗置田土山场人民。”

又,《赵氏家谱》载:“明天顺成化时,一世祖伯善住播川驿,在张长官衙内任教读,其子清生随父读书。张长官见其聪颖,以女妻之。称婚媾焉。据此则播川土官多系名族,惜代远而名无考,难详颠末。去播川驿四里有地名官家湾(未设流官以前,惟土官可称官家)想亦当时土官别院云。”民国《桐梓县志·土官》亦有此载。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松坎沙湾土官 (桐筌)考沙湾水堰为元时张长官所开。而张氏家谱乃谓松坎安抚司张烛来于明时。岂讳其土官而饰为宣抚乎?况烛既籍松坎,即为杨酋所属,家谱又谓死于征播之难。岂元时长官一人,明时安抚又一人耶?盖松坎当入川驿路,当未设安边同知之先,官斯地者大率皆土人而已。”

娄姓:《续修娄氏家史序》载:然我娄氏因何而居斯土?查谱,天福之孙凌云之子长殿辉、次殿扬,我祖殿邦行三,受总戎之职,镇江南徐州沛县,同山西太原杨端将军讨南诏。唐乾符四年平播后,杨端封播疆侯,殿邦祖开拔牂牁关险有功(高岩山黑神垭,即后娄山关),奉旨敕为夜郎边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之地,名曰娄化里,以为世守封邑,代袭其职。遵义与桐梓连界地名高岩山黑神垭,殿邦祖守此关,生一子名珊,故曰娄珊山。珊祖十六岁即膂力过人,与梁宗理同为守关副将,故有娄山梁关之说,后名娄山关。接着,珊祖继续讨南诏,平安顺后升安顺提督,遂居安顺普定县,历唐末五代宋元明约五百年。至明洪武七年,华国祖自安顺归桐梓,明廷仍敕华国祖世袭殿邦祖之职。然上娄化里已属他人,仅得下娄化里——狮溪、水坝塘、羊磴、及綦江、南川县境之地而已。……世守封疆。”

《娄氏家乘叙略》(明世宗乙卯科举人嗣孙娄麟于焚经草堂)载:“……至唐乾符四年,天福之孙凌云之子长殿辉、次殿扬,我祖殿邦行三,受总戎之职,镇守江南徐州沛县,与大将军杨征蛮入播。而蛮酋授首没族。旨下以杨封为播疆侯,以慰苗民之心。加封宣劳。又以殿邦祖开拔牂牁关险有功,奉旨敕为夜郎边副土司侯,裂播地之壤接綦南者五百里,名归化司,以为世守封邑,永为司镇,代袭其职。……生一子名珊,扼守黑神垭,取名娄山关,与梁宗理同为守关副将。后任安顺提督。”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归化司土官 在今娄里水坝塘。据娄氏族谱云,其先娄殿邦从杨端引兵攻取高砦山黑神垭,生子娄珊,继守其地,更名娄山关,以记功勋,世袭归化长官司职。至明万历庚子改土归流,称曰娄化里。谓是里皆开化于娄家也。至今附近有官仓坝,即官家立仓之地。有城隍庙,即归化司之城隍也。是为归化司设土官之始。”

梁姓:《梁氏族谱》载:“……而等天祖家声丕振,七世则成鸾祖入川落籍。我祖宗理,忠勇著于楼山关,殁葬黑沙坝。越一世,迁南川箐溪沟,越二世,复移我桐梓下坝。嗣是而瓜瓞繁昌,兰牙迭出。……”

《梁氏族谱》载:“据娄梁二姓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梁)等天祖之九世孙梁宗理同郎舅娄殿邦同为副将,奉旨随大将军杨端入播,驻守现遵桐边界之高岩山黑神垭。其后殿邦之子娄珊、宗理之子梁关继承父业,镇守黑神垭。再后娄珊梁关奉命南征,在安顺一带立业。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遂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后称之为娄山关。”

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续修通志采册:有唐自宣懿来,南诏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令狐、成、赵、娄、梁、韦、谢七族复之。朝命世有其地,遂仿分封之制,以随征之有功者分司其土,仍命世袭。后遂名之曰土司官。”(韦谢二族未封于今桐梓县境)

又按于凖《请广举贡疏》云:“贵州土官,世系皆楚豫秦晋之人。时因有功分封袭职世守其地,并非本地之土苗也。其子孙族属,原系汉人,自应照汉人之例,一体考试举贡,俾图上进等语。邱《志》混列苗族。讵知苗族酋长称为夷目,而土官则在未改流之先,以其本地汉人充任之,或世袭之。如所谓土知府土同知土知县土县丞,各职衔名称不一,通谓之曰土官云。”

此即为桐梓县境的有名有姓有谱录有志载的土司土官存在的状况。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今桐梓县境历史上的土司土官的面貌。此外,尚有所谓陈头箐土官、新站土司城、铜佛坝土官、司土坝土官、石门隘土官、溱溪、涪洞等处土官等等,只因代远年湮,档册无存,其姓氏、籍贯、职衔、任免时间、传承世系、所辖疆域等等,均全无记录,又无旁证,仅有历代方志抄录辗转,愈渐渺茫。是以无法考证,无以确认,无奈只有付诸阙如矣。

至于而今在桐的若干大姓氏族,如金、傅、李、胡、苏、苟、邓、周、陈、程等等,则全系元明清民国时期以各种因由移民入境,均从未任过土官土司之类职衔。

《遵义府志》云:“唐蒙谕夜郎侯多同,约置吏,使子孙为令,西南始郡县焉。而蛮夷王侯君长,相承不废,有丞,比郡县,即后之土官也。遵义在汉以夜郎旁小邑为县,其时必有如漏卧、钩町侯、苴兰君长比者,特史未之及耳。自唐末归杨氏,统诸姓八百余年,宋中叶间设州、军未闻有流官及播、珍、溱者,其皆土人为之可知。元之宣抚、招讨、万户,明之宣慰、安抚长官,亦不出数姓。…… ”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引赵翼《簷曝杂记》云:“凡土官之于土民,其主仆之分最严。盖自祖宗千百年以来,官常为主,民常为仆,故其视土官休戚相关,直如发乎天性,而无可解免者。土官虐使土民,非常法。所生女有姿色,本官辄唤入,不听嫁,不敢字人也。有事控于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负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虽有官辖土司,不敢上诉也。贵西之水西,本朝初年已改流矣,而四十八支子孙为头目如故。凡有征傜,必使头目签派,辄顷刻集事,流官号令不如头目之传呼也。倮人见头目答语必跪,进食必跪,甚至捧盥水亦跪。头目或有事,但杀一鸡沥血于酒,使各饮之,则生死惟命。余在贵西,尝讯安氏头目争田事,左证皆其所属,倮人争奉头目所约,虽加以三木无改语。至刑讯,头目已吐实,诸倮犹目相视,不敢言,转令头目谕之,乃定谳。”

《贵州通志·土司土官志》云:“《志》云:土司之职类于封建。其先世皆有功德于民,懋赏酬庸,始食其报,其保世滋大,亦非倖获。惟封虽成,为国纪纲法度皆凛王朝,故日进于文化,土司则多取羁縻,竟存放任。如太公之洽治齐,简其礼,从其俗。朝廷不事苛求,但其地皆边系,人尽苗蛮,非有变之道,即当为夷所变,大较然也。……盖其流积者厚,用能变夷,而不变于夷也。今者土职已罢,然其溯其祖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勤劳有如在目前者,故为论次如左。”

综上所述,桐梓境内历史上的土司土官,和云贵川大多数地区的土司土官有所不同。桐梓境内的土司土官,尽管也是朝廷赐命,家族统治,世袭罔替的,但都是由汉人奉朝廷旨意,从外地率兵进驻该地,因战功获得朝廷奖赏,奉旨将族人由原籍迁居该地,“世守其地,永镇边夷”的。并非当地土著倚势大族众,割地自雄,以武力扩充地盘,迫使朝廷承认其所索地位和需求,朝廷往往也因国力不逮,鞭长莫及,有限度的降诏“从之”,以示“恩宠’,视作”羁縻”。对于这样的土司,只要一有机会,朝廷就将毫不犹疑的予以血腥镇压,夺回失地。而桐梓的土司土官全属朝廷任命,以朝廷的名义进行统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是官对民、族长对族人的关系。绝非奴隶主与奴隶那样的人身依附关系。土官与族长对属下居民和族人并无生杀予夺,随意买卖赠与的权力。而且,一旦土官犯了朝廷法度,或没有归降新建立的王朝,其职司和权力就会被褫夺,将不再存在。桐梓境内的土司土官,设置较晚,疆域较小,势力有限,且多为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渐渐自行消亡了,从未出现过举兵反叛朝廷的情况。因此,称桐梓历史上存在过的这种现象为土司,并不准确和贴切。我认为应当直接称为土官更为恰当。实质上,桐梓一县的土司土官,是属于封建制度下的羁縻建制,且出现较晚,延续较短,势力较弱,实管区域较狭,与朝廷关系更为密切,与民间关系更为松散,迥然有别于其他一些地方存在过的奴隶制度下的土司土官。仅从民国《桐梓县志》只设志,而仅将土司列于其下的编纂方法,也可以看出昔日志界前辈对此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参考文献

《贵州通志·土司志》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旧唐书》 《新唐书》 《遵义府志》 《续遵义府志》

《平播全书》(李化龙著)

《桐梓县志》(1930年版)犹海龙 侯树涛 赵元隽编

《桐梓县志》(1997年版)胡大宇主编

《桐梓历代文存》(2004年版)胡大宇主编

《播州杨氏族史》(2000年版)杨金鳌主编

《关西杨氏族谱》 《关西杨氏宗谱》(杨昌智主编1997年版)

《令狐氏史话》令狐昌淮汇编(2007年版)

《令狐氏增修谱志》(令狐世强编1988年版)

《娄氏家谱》(1988年版) 《梁氏族谱》(戊辰季春版)

《梁氏族谱》(梁隆炎 梁后火编2006年版)

《追苗安汉纪实》(胡绪六校点胡周文) 《金氏族谱》

《桐梓傅氏宗谱》(傅伯能傅辅坤编修2008年版)

《太原王氏》(王光德等编1997年版)

《张氏族谱》 《成氏家史》(成佑贤主编2001年版)

《天水内江魁山赵氏仲生祖房族谱》(赵光华主编2004年版)

《天水赵氏西南总谱》(赵用书主编2005年版)《犹氏族谱》

71 687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