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_海上钢琴师参考影评【汇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影片通过钢琴师的音乐与人生,展现了自由与束缚的对立,深刻反映了人性与选择的复杂。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_海上钢琴师参考影评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

01

1.丹尼 布德曼 TD莱蒙 1900身世之谜

1900在头等舱被发现,父母身世不详,天生会弹钢琴的天才又岂是泛泛之辈。

2.船上的人们为什么会强烈向往美国

20世纪初的世代背景,资本主义国际竞争激烈,美国崛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3.在三等舱,1900才会演奏属于自己的音乐

电影的阶级立场是什么?三等舱里的人们真的赞赏1900的音乐吗?

嘿,康恩,怎么了,晕船了?

02

1900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见上层人士在爵色魅影间醉生梦死,在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与钢琴邂逅。他在钢琴上的天赋注定是个天才,而天才是孤独的。

当他弹琴时,他的思绪在旅行,而又每一次都会到达不同的地方,伦敦市中心,乡间飞驰的火车,烈焰熊熊的火山边,或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尖顶下,瞻仰圣容。

人们喜爱他的音乐,却从未懂过他。唯一的朋友也不懂他,可是尊重他。

这三十年来,在船上他对世界冷眼旁观,却得其神髓。他也曾渴望与外界交流,当他盲打外界的电话,得到的却是谩骂与不解。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根本不存在

03

对1900来说,那晚就像一幅画突然从墙上掉下来了,它经年累月的挂在墙上,毫无征兆的“biang~”它掉下来了。没人碰过墙上的钉子,可突然,它掉下来了,而周围的一切,完全没有动过,甚至连只苍蝇都没有飞过。

5月13日12点45分,在海中央,1900决定下船。因为陆地上能听见海的声音,就像是在呐喊,告诉你人生十无限的,你一旦听到就明白生命应该如何度过。

“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1900与朋友告别时,独白如是说。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总是在分别。

那天在舷梯上,1900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是他看不到的,那些漫无边际的城市,没有尽头,他看不到东西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所以他选择回到船上,即使粉身碎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2

对我而言,有时候很容易遗忘,我明明看过《致青春》电影,并且在观看的时候热泪盈眶,可是,后来却全忘记了,连主要情节都不记得了,以为自己没看过电影。有些经历被大脑遗忘了,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有时候想想还挺可怕的。

言归正传,还是来谈谈《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吧。《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师1900的故事,具体他是如何学会弹琴的,电影没有交代,仿佛他是无师自通,为钢琴而生。

他出生在船上,在船上成长,一辈子生活在船上,最后随着船消失在人间。除了Max,没有人知道他曾经活在这世界上,也没有地方曾经记录过他的信息,他仿佛来过人间,又仿佛从未来过。

对于历史长河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记录下来的,只有少部分人,对于芸芸众生,他们是历史长河的一滴水滴,他们真真切切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却找不到任何记录。

我们也会如此。虽然现在记录非常方便,虽然我们通过不同方式记录着自己的生命:文字,图片,视频,告诉世界,我曾生存过,可是几百年后,谁又能找到你记录的东西呢?他们会被淹没在数字长河中。

你要怎样证明,你曾来过这个世界?

对于1900而言,他只想生活在船上,他不想证明自己曾来过这个世界,他宁愿别人不知道。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

Max一直劝1900下船,只要他跨出那么几步,来到陆地,他就可以得到一切:金钱,名利,房子,女人……全世界会为他痴迷。

而1900却一直不为所动。

他在船上遇到一位自己喜欢的女孩,那位女孩告诉他,她们居住的地址。他也曾下定决心要下船去。走到一半时,他停住了,望着远方的高楼大厦,他停住了。停了几分钟之后,他义无反顾地返回了船上,从此,再也不愿意下船。

他说:“我返回,不是因为我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我没有看到的东西。”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在船上的生活,就像伊甸园,很纯粹,无忧无虑,他只需要与钢琴为伴,不需要考虑其他事情。

当人们为了美国梦而沸腾时,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从一个洲来到另一个洲,看着人们希望的眼睛,为了美国梦而沸腾。而他的眼睛,一直都是清澈而平静的。

他有能力获得普通人想要的一切,只要他迈出那一步,而他却始终不愿意迈出。Max想了各种方法,想让世界知道他的音乐,而他却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呢?我们以为,我们是活在客观的世界中,其实,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

只是,我们的世界或多或少都在追求世俗的成功,而1900的世界里没有这些。

曾有位朋友,她在PPT和学习领域小有名气,而她却选择了激流勇退,回归家庭,种花种菜,开始学吉他。在黄昏,弹着吉他与儿子合唱。当大家都在为内容创业疯狂时,她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也常想,如果她在这时候回归人们的视野,她的影响力,必然会比之前更大。而她却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选择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对1900而言,纯粹地做音乐,与钢琴为伴,是他想要的,那些金钱和名利,并不是他想要的。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的选择。

真正的天才是纯粹的

人与人的差距也许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一大部分。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我看了朋友3岁小外甥的小视频,我被深深震惊。

当大部分3岁的孩子连1-10都数不清时,她的小外甥可以从10的一次方,一直算到10的25次方,算到最后,他爸爸都晕了,孩子还能继续算下去。他只是三岁的小孩子,还坐在婴儿小推车上!

那个小孩,出生几个月,就对数字产生热情,在逛超市时,喜欢盯着价格牌看。

就像蔡志忠说的,真正的天才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他举了一位物理学家的例子,7他自己也是3岁就决定岁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而他自己4岁半决定要画画,15岁成为漫画家,此后一生都在画漫画,著作等身。

蔡志忠在接受采访时说:一直过着有如四岁半的生活习惯,人生的价值观和物质生活,也没有因为自己变得比较有钱有名而随之改变。我自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还是只有四岁半,我自己也不想改变。

毕加索说:「每个小孩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如何保持他不长大!」

蔡志忠回答:想法纯洁,不受世间污染。不会陷入传统价值观,有益于独特的创新与想象。

蔡志忠的生活非常简单:我没有手表、手机就是为了不让时间被切断,以便能一鼓作气连绵不断做一件事。SOGO百货公司在台北营业近三十年有三个分馆,我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没有东西需要买。基本上我生活得很单纯,专心进入自己的焦点,不随意出席公开活动,不太跟别人来往。别人当然有权力邀请,我有权力不出席。因此不会被打扰到工作,也不必协调。

对于天才们来说,一生注定是孤独的,曲高和寡。而在这个世俗的世界,想要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并且不被世俗的集体观念影响,是非常不容易的。

就像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在回答:“这么多年,你为什么不回国?”这样的问题时,他说:“如果我回国了,送外卖的我还是我吗?”在美国,他送外卖,还是自己,但是,到中国,他也无法忍受亲人们的期盼,那份期盼就会淹没他对数学的追求。

也许,到达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应该是纯粹的。

这是天才们的世界,我们凡夫俗子还是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裹挟天才们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留在船上,是1900的选择。

整个影片充满着孤独的味道。他出生被遗弃,养父去世,从此就开始孑然一身。在影片中,除了Max跟他有比较亲密的关系,他几乎没有朋友。他可以一整天不说话,就一个人发呆。

他从小就习惯了孤独地望着大海。

孤独,并没什么不好。孤独是常态,即使在喧嚣的人群中,你依然可以感到深深的孤独。

但说实话,《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并没有完全看懂。导演具体要传递怎样的思想?或许,他只是想讲一个故事罢了,具体故事带给你什么感悟,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71 3676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