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精编17篇】
感动中国人物展现了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传递了温暖与希望,令人深思与感动。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路线学习看榜样,党的干部看彦夫!朱彦夫同志是时代英雄,当代楷模。朱彦夫同志18岁时作战受伤,在战火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他就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可以躺在军功簿上享受以后光荣生活的普通一名士兵了!但他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在他24岁时任村支书,领导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将其本来可以停止的人生延长到极限与无限。尽管他的身躯是残缺的,但他却成为了完美的灵魂播火者,虽然他的四肢并不健全,但他是健全的心灵引导者。朱彦夫同志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基层普通党员的一面旗帜,更是村中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子女心中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是我们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精神高地的坚守者。我们所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或村长干部,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更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可以从身边去找到含有朱彦夫同志精神的典型、榜样,我们每一个教研员,都可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可以从身边小事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情。
听着他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感动着;看着他那残废的身体,我被极大地震撼着;想着他的精神境界,我充满了感慨与惭愧;想象着他给别人带来的人格鼓舞与帮助,我暗自检讨着自己的工作,思考着自己的差距。
1、他本是个普通人,如 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看来,朱彦夫同志是经历了人生巨大的风雨与磨难,才在其人生的天空中显现了美丽的'彩虹与云霞!与其腐烂,不如燃烧!自己则缺乏坚定的意志,稍微有一点困苦就容易灰心丧气,自然界的凄风苦雨往往就令我感冒难耐,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有鲜明的成效。
2、 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一名残疾人,却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自然是我们普通群众、普通党员心目中的神。可为什么能够不脱离群众呢?为什么没有出现“离亲叛众”的现象,也没有“众叛亲离”呢?因为他俯下身子当群众,眼中有民生的疾苦,心中有乡亲们!我们为什么本身就是普通人,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何却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式?为何不能接近一线教师与学生?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到学校去,深入课堂,接触学生,才能将学习落实到实处。
3、传承精神因子,成就精彩人生。
近期的群众路线系列学习,是本人入党以来的一次重要学习活动,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有一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洗礼,是本人提高认识,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攸关本人的专业发展提升,是另一种形式的专业技能鋳炼。反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更是无比的汗颜与羞愧!只有勇于传承朱彦夫等人的伟大精神因子,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精彩的人生。
钱七虎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2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始终不忘初心、心怀感恩,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
——钱七虎院士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感言
不闻军号激越,不见战旗飘扬,眼前耄耋之年的长者埋首青灯黄卷之间,却以穿山入海的雄魄,筑起“地下钢铁长城”,把一生献给了“顶住敌人来犯的风险和压力,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这项伟大的事业。
钱七虎,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中,“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钱七虎的名字赫然在列。一个甲子的时光,他在中国军事防护战线上绘制了无数工程图,主持攻克了无数军事科技难关,护佑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在自己人生的“工程图”上,他始终坚定不移守护着三个坐标: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军事工程科学家,中国人民的儿子。
“爱党信党跟党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
“国家奖励的奖金还剩下多少,捐给武汉!全部捐给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后,钱七虎立即向组织提出这样的要求。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那么多医护人员上前线了,前方需要大量医疗设备和药物,需要建设方舱医院。”钱七虎告诉记者,“我是共产党员,我宣过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我人去不了前线,我的心要去。”
650万元,第一时间捐赠给了武汉抗疫前线。在钱七虎眼中,他与医护人员是“同行”,努力的目标都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只不过医护人员防御的是病毒,他防御的是来犯之敌。
2022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3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通过投票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评出的年度人物事迹,在晚会现场陆续与观众见面,分别用他们不同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感动中国的真实故事,用感动的力量再次唤醒了心灵的春天。
感动是人类最直接的一种情感。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时时感动着我们。他们是宋兆普、黄大年、王钰、邓迎香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他们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他们在用一种心灵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春天。
我们常说,好人就在身边。“感动中国”的人物也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它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好人观,行善观。“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里。
与往年一样,感动中国总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这些感动人物中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民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击与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交织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朴实与感动,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4
苏炳添,这可能是中国百年奥运梦以来,最让我们振奋的选手,亚洲人可以做到和欧美人一样的成绩,可以做到博尔特,贾斯汀加特林,泰森盖伊,尤塞恩布雷克,这些名将一样能做到的事情,记住这个数字吧,这是中国短跑,田径的脊梁,记住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不论决赛会不会受到这个时间短,不能恢复的影响,我们依然相信,这就是中国的速度,亚洲速度,黄种人的奇迹,改变的是多少年的中国田径甚至中国体育的历史。亚洲记录,真真正正的黄种人的记录,没有归化队员,没有任何的一点点的问题。起跑很顺,而且这一枪他肯定是当决赛发挥了全力去打的,到最后也真的能顶住旁边美国队的新星贝克的压力,我觉得真的是不容易,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是让我们非常惊喜。
几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事例论证了我的观点,奥运精神真伟大啊!他让人充满斗志,充满活力。
不过,虽然不是运动员,但却有着同样的奥运精神的,那么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奥运精神,激励亿万人民发奋图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通过宣传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鼓舞广大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努力营造有利于成功举办奥运的舆论氛围。参与奥林匹克事务、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长期的追求。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更加深入和普及,将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十分宽阔的舞台,也将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感动中国苏炳添观后感 篇5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运动� 一个运动员的成就,不仅仅是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还在于是否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否做到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崇拜的奥运英雄苏炳添就是这样的选手,也许他与金牌无缘,但创造的历史值得中国乃至整个亚洲铭记。
苏炳添,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暨南大学2013级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中国男子短跑名将。
2018年2月6日,苏炳添以6秒43夺得国际田联世界室内巡回赛男子60米冠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之后苏炳添多次比赛中都成为百米大赛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苏炳添也着实让世界短跑名将博尔特惊讶到了,博尔特可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飞人,连续三届拿到奥运百米金牌。可是博尔特也被苏炳添惊到了:没有想到站在身边的小伙子居然反应这么的快,起跑的那一瞬间让他不知所措。
博尔特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枪声一响,我身边的小伙子就飞奔出去,我有点不知所措,结果就失足了。”他对于苏炳添的实力也是非常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后面才会拼命追赶上去。
能进入百米决赛是每个亚洲人都不敢幻想的奢望,只有跑进10秒才有希望。为此,苏炳添2014年底,选择了一个比较大风险的决定:就是把起跑脚换了。为什么要换?是因为想要得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新的节奏,这样的话在100米才可能会有一个突破。
而做这个改变和选择太难了,改变之前问了很多的专家:不做出一些改变的话可能很难突破10秒,参考了刘翔的“八改七”,所以苏炳添最后狠下心来做出了这个改变。就像刚开始是用右手吃饭,突然间变左手,你夹都夹不到,怎么不难呢?苏炳添刚开始,连起跑怎么发力都完全不会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三组对决过后,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成功入围男子100米决赛,也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而在奥运赛场上,9秒83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成绩。2016年里约奥运会,博尔特夺取金牌的成绩是9秒81,苏炳添只比博尔特仅仅慢了秒。32岁的中国飞人苏炳添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终于站在了100米跑道上面。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 篇6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如约而至。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等获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在这场颁奖盛典中,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奋斗不止的中国力量和荡气回肠的民族精神,激励国人砥砺奋进、勇敢向前,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力量,奋力走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永葆“一心向党”的忠诚之心,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力,向着宏伟目标不懈奋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革命先辈砥砺前行的强大武器。为国铸就“地下钢铁长城”的钱七虎,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怀揣许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回国,60年来勇攀科技高峰,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国造导弹的沈忠芳,幼年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他们心中那份崇高的、坚定的信仰信念,是为国家、为人民安全。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信念之力,永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信仰,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决心和信念,奋力走�
厚植“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汲取“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力,扎根基层一线舍身奉献。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只要人民过上好日子,他们不计报酬、甘于奉献。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邓小岚,因身世与马兰村结缘,18年间,邓小岚为村里修建了学校,教山里娃学音乐,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种下梦想的种子,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登上了冬奥会开幕式的大舞台;30多年来,“菌草之父”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麦王”徐淙祥坚持带领广大种植户一起种好粮,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脱贫致富。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为民之力,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坚定“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干事原则,放下“架子”深入到群众中,同老百姓同耕一亩田、同种一块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干劲推动各项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永葆“一心干事”的“担当之心”,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之力,在砥砺征程中破浪前行。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四次征战冬奥会的老将徐梦桃,运动生涯20载,一次次伤痛,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十年一剑、梦圆冬奥,靠的是不向挫折低头的斗志;“中国阿甘”陆鸿身患残疾,是别人眼中的“愚人”,但经历无数次挫折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最终收获了事业、人生“双丰收”;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86岁高龄奔走在科研和育人一线,努力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决心带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的杨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瞅准紫黑香糯这一特色产业,卖掉婚房,筹集资金,带领江门村60多户贫困户种植紫黑香糯120多亩,促进增收。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拼搏之力,勇挑重担、敢啃“硬骨头”,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在接续奋斗中实现自我、施展抱负、增长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钱七虎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7
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
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钱七虎院士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
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
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8
今日晚上,我们一家人看了《感动中国》。看完后,我对获奖者的事迹十分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残疾人刘伟。他虽然小时候失去了双臂,但他依然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他开始努力学习游泳。
在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后,他最终学会了游泳,还不断刻苦训练提高技术,最� 对我们而言,奥运会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却在我们认为遥不可及的比赛中似乎已胜券在握了。不幸的是,
他又转学钢琴,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到达了七级的水平。他每一天弹七个小时,练完后脚都磨出了泡,但他依然坚持着。我学了两年钢琴,却只考过六级,还就此放弃了。而刘伟失去了双臂,却以惊人的毅力以比我快整整一倍的速度拥有了七级的水平。这也激励我必须要继续学琴,不能输给条件比我差的残疾人。
其他人物的事迹也同样感人。平凡女孩孟佩杰八岁时就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还照顾着她瘫痪的养母;最美妈妈吴菊萍冒着骨折的危险接住了从楼上掉下的幼儿,即使事实上她真的左臂骨折他也不觉得后悔;党的干部杨善洲植树造林七万亩,使寸草不生的荒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山林,最终却把价值三亿元的山林无偿交给了国家;忠厚的胡忠一家抛弃了富裕的城市生活,去边远的西藏支教……
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感动中国,但能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感动身边人。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 篇9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精神给我的感悟。作为党员干部,更要有这种精神带领群众致富,现在我们村面临的情况,往往不是没有事情干,没有好的创业项目,而是你愿不愿意干得问题,部分村组的党员干部敢不敢带领群众干得问题,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分享内容十分贴合实际,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这种不屈的精神,他们都是些敢干敢做,最后成功的人。
作为一个村的支部书记,要当好这个当家人,就要有这种精神,要不村组的乡村振兴怎么实现,还谈什么发展呢!各位党员干部首先要有的敢干的精神,各个小组都要好好考虑一下,小组怎么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不要怕失败,要行动起来;其次,我们要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想想怎样能带领他们致富,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丢,我们要在脱贫攻坚成果上,让群众在向前进一步;最后,我们大家要团结一致,努力向前,让我们的乡村变得更美更好。
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 篇10
耸立如巨人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已经光荣“退役”。站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下,大风在耳边呼啸。望向四周,高阔的天空下,戈壁滩一望无垠。正是在这里,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启山林。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天事业处于一片空白。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航天人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宇宙进军的号角。
作为人类历规模的航天器,空间站代表当今航天领域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11艘神舟飞船成功发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员队伍叩问苍穹,天和核心舱升空,中国载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关口,梦想逐步变现实。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18篇】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_月_日,飞天英雄再踏征程!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 篇11
3月4日晚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创办人
邓小岚入选
2022年2月4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
一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
在做登台前的最后准备
他们将在全世界的关注下
合唱《奥林匹克颂》
他们能够从大山深处
走向世界瞩目的舞台
都源于一位纯真挚诚的老人
18年的坚守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
有一位北京来的邓老师
从2004年开始
在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
这里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
在高速公路开通前
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
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
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
再换乘公共汽车
走一个小时山路到马兰村
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最初来到马兰时
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
都不会唱歌
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
当时
村里的很多孩子
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
邓小岚:
我就觉得这样的童年太……
不说凄凉吧
反正是太寂寞了
我想我要有时间
我一定教他们唱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
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
这里在抗战时期是
《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
就是报社的社长
在敌后一边打游击
一边办报纸
1943年
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
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
报社同志壮烈牺牲
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
邓小岚降生
此后三年
她一直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
邓拓曾署名马南邨发表文章
以示自己对马兰村战斗生活的怀念
邓小岚也一直
珍藏着两枚印章
一枚是父亲的马兰村人
一枚是母亲送给她的马兰后人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
一把小提琴一直陪伴着她
几十载人生岁月
音乐一直是她最好的旅伴
新校舍建好后
来参加音乐课的孩子
从20个增加到上百名
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
让邓小岚有了新的想法
邓小岚开始组建马兰小乐队
她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家里
搜罗来各种闲置的乐器
并委托退休前的单位
将乐器运到了马兰
对于这些从未见过的乐器
孩子们都表现得爱不释手
从五音不全
到能完整演奏一个乐曲
孩子们用音乐回报了
邓小岚的坚持和付出
在邓小兰不懈努力下
马兰的孩子们
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2008年
马兰的孩子们
第一次走出大山
来到北京演出
之后他们的足迹
延伸到湖南、浙江等地
十几年间
一批又一批孩子
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
而在他们的背后
邓老师温暖的目光
始终未曾改变
邓小岚:
我说我跑到70岁
我就不跑了
结果到了70岁
我觉得我身体还挺好的
不行,我还得跑
北京冬奥会
马兰村的孩子们
站上了举世瞩目的舞台
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
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
在家没待上几天
邓小岚又去了马兰
然而这一去竟成永别
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
邓小岚突发脑血栓
经医治无效离世
在马兰出生
在马兰谢幕
邓小岚用温暖、真挚的坚守
回报了这片生养过她的土地
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
安葬在
“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
邓小岚在烈士们
牺牲的那年出生
79年后
她又安眠在先辈们身旁
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 篇12
在节目中,苏炳添直言:“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运动健儿一次次突破极限,创造佳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队势如破竹,连续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奋勇拼搏,连续第五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东京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造“成绩”。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无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大全 篇13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_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万其珍一家,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农民党员万其珍一家,四代坚持在河边为村民义务摆渡,方便了附近两个县市、四个乡数以万计村民的农耕和出行。现年69岁的万其珍是第三代义渡传人,每天在大沙河上来回摆渡数十趟,已经坚持了16年,并带动儿子、孙子义渡。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 篇14
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准时坐在了电视机前,看《感动中国》,当一个个平凡感人的故事在我们眼前播放,泪水和感动在整整2个小时的静默中伴随着我们。当我们一次次被真情感动,才会体会到,世界原来这般美好,人情原来这般纯洁。该是多么美好的家庭才塑造了这么感人的故事呀!
看了这个节目之后,儿子说:“他们都干了许多好事。”这句话让我受益很多。是呀,世上有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那么地高尚、伟大!是我们人生的好榜样!他们也很平凡,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可他们却在平凡的位置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也使他们的人生也变得从此不再平凡。所以,他们感动着我们。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好人,我们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用温暖来营造,需要用善良来创造。
通过观看这个电视节目,我们一家人也趁机进行了沟通,尤其是对儿子。电视节目使他认识人需要多做好事,做的好事多了终究会让人感动!其实我们都明白如果我们都能用心努力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每一个人都
我觉得我们这些爸爸妈妈们,不应该错过这些好节目,去感受这些单纯的爱,让自己的灵魂经历一次洗礼,让这爱唤醒自己内心深处蛰伏许久的人性的光辉……还有我们正在成长的孩子,希望藉此让他们去感悟什么是追求、理想,什么是人性和爱,还有如何面对荣誉、苦难、付出……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小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让我们用最纯净的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 篇15
2021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大战半决赛,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刷新自己的亚洲记录的同时,闯入奥运百米大战决赛!
这个伟大的日子,永远铭记!那段奔跑的视频,永远收藏!
这半决赛视频一遍遍看下去,看的想哭。1989年出生的苏炳添,在2012年-2016年最好的年龄,两度遗憾止步奥运百米半决赛。而今天,2021年8月1日!32岁的苏炳添,9秒83圆梦奥运百米决赛!这不仅仅是苏炳添个人的突破,这是中国的突破,这是黄种人的突破!
想想,2017年博尔特31岁时,退役了。而32岁的苏炳添,以个人最好战绩挺近了奥运决赛,刷新了自己保持的亚洲记录,让黄种人首次站上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舞台,创造了历史。这是意志!这是奇迹!这是伟大!
半决赛结束,苏炳添坐在了地上,等待最后的成绩公布。公布的那一刻,他激动的掩面躺在了赛道上!他起身单膝跪地呐喊!他站起来攥拳怒吼!他背对镜头走向场外!就在他背对镜头走向场外的途中,他抬手擦拭了一下面部,不清楚擦去的是不是泪水。但是,我看哭了。.。现已深夜,我仍未入眠。.。
苏炳添!榜样的力量!中国健儿励志拼搏的缩影!致敬!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观后感心得 篇16
“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菌草之父”林占熺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一株株“野草”为贫困村民铺出了一条“致富路”,用一朵朵“菌菇”为中非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戈壁滩上随风摇曳的青草、饱满鲜美的菌菇、不同肤色人们脸上的笑容,那是他的“中国梦”。
寸草向春晖,要锻造矢志不渝的为民初心。
林教授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正是这份不变的初心,才使他坚定不移地把菌草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广。作为一名工作不久的青年党员,林教授赤诚的为民之心深深地激励了我。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只有捧着一颗为民的“初心”,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受到群众的支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看清群众需求,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间,不仅要像“草”一样,为默默奉献、不计得失;更要像“树”一样,遮风挡雨、冲锋在前。共产党人的最大幸福,从来都不是“升官发财”,而是以“无我”的状态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为民矢志奋斗的心,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
疾风知劲草,要练就可摘星辰的办事能力。
作为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林占熺表示,电视剧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他孜孜不倦,用自己的双手将“用草养菌”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身处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不仅要有“造梦”的想象力,更要有“追梦”的行动力。基层是最好的“大学”,我们要知行合一,始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逐项提升应急处突、调查研究、抓落实等能力,克服“本领恐慌”。一方面我们要迈开“铁脚板”、化身“联络员”,主动向群众求问题,弄清楚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提升能力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要兼顾好自我提升和教学相长。“充电补钙”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外出参观学习成熟经验、集中研讨碰撞思想火花、精读政策文件吸收干货要点等等,学以致用,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当好“大喇叭”,把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讲实讲细讲生动,将党的__精神宣讲台搬到社区里、搬到田野上,提高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风吹草不折,要沉淀不屈不挠的干事决心。
林教授的“菌草”研究之路并不平坦,上万次试验失败、巨额的负债、亲弟的意外离去,都是这条路上接踵而至的困难。但他从来不提“放弃”二字,而是赌上一切,背水而战。如今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得到了推广应用,给数百万户的农牧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方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伟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既是改革的亲历者,也是推进者。在开展工作时,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神,坚守岗位,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推动质变,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涂”,以行动努力践行“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工作中,挫折和失败不可避免,我们一不能怕,二不能逃,而应该积极正视、主动反思、积累经验,要将挫折当做“财富”、将失败当做“阶梯”,在实际工作中磨砺坚强意志,在战胜挫折中解锁更多“绝活”,在迎接挑战中寻找自己的无限可能。虽然咬牙坚持不一定会成功,但半途而废一定会失败,年轻的我们从不是“温室的花朵”,时间会证明,我们是“傲雪的松”、是“凌霜的梅”,是不会生锈的“螺丝钉”,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石”。我们会让青春在基层一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绽放绚丽之花。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7
《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一部传记电影,导演陈传兴此前曾策划拍摄了在两岸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家、作家的一生,随着《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的成功上映,标志着陈传兴“诗歌三部曲”创作终章。导演陈传兴介绍,为拍摄全景式反映叶嘉莹先生“历经磨难又活得光亮的一生”,电影拍摄团队用时3年,分别在两岸、香港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叶嘉莹先生出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取景,采访了叶嘉莹先生的亲友、学生40余位,力图还原叶嘉莹先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历经烽火硝烟、家道变迁,活出如诗一般铿锵人生的精神世界。
“她内心 ”陈传兴说,这是叶嘉莹先生最让他感动的人生力量和去拍摄这部传记电影的驱动力。他希望透过《掬水月在手——叶嘉莹传》传递一个核心的观念:中国需要有诗。在任何时代,不管是和平、战争、苦难的时代,诗人的存在为什么都是不可或缺?
“叶老师一直在我的拍摄名单里”2009年,陈传兴成立行人文化实验室,策划一部在两岸、香港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主题系列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记录在台湾、香港生活的最重要的几位文学家、作家的一生,他本人还参与了诗人郑愁予和周梦蝶两集的拍摄。
“叶老师作为‘诗词的女儿’,她的生命光辉和精神世界一直感召和引领我。”虽然不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出身,但是陈传兴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种天然的心灵亲近。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传兴在台湾一家书店偶然看到叶嘉莹先生早期诗词研究的一部代表作——《迦陵谈词》,从此就书不离身,爱不释手。“到法国留学时,我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这次为《掬水月在手》的电影宣发来到大陆,14天隔离期中,我还不时翻看这本书。我觉得每每翻看中国古典诗词,都会带给我一种美感,给予我滋养。”尽管此前为拍片,陈传兴多次往来大陆,但此次大陆之行,让他对大陆、对古都北京收获别样的感受。
“我原来不知道北京的钟楼和鼓楼离得这么近,这次和朋友一起坐在什刹海一个茶馆的露天平台上,秋色浓郁的芦苇在眼前飘荡开,好似时光穿梭,我跟着当年的叶先生,穿过什刹海的胡同,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家里吃饭。冥冥中好似天公的安排,让我跨越两岸的时光机,来讲述两岸的一段过往,叶老师就是联结两岸的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