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格式范例开头精彩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观后感格式范例开头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观后感格式范文开头【第一篇】
公司,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被看作是“人类的成就”。公司如何诞生?如何发展演进?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所有疑问凝聚成了一个关于“公司”的故事。金蝶与央视联合摄制大型电视记录片《公司的力量》一一为我们解答。
“公司不举,则工商之业无一能振;工商之业不振,则中国终不可以富,不可以强。”这是清政府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说的,也是我看完《公司的力量》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今天,“公司”一词的出现是如此频繁以至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公司已经无处不在。我们的财富来源、创业理想、衣食住行、情感寄托、人际交往,都与公司这个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下公司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令世人震惊。在数百家乃至数十家跨国公司左右着世界经济运行的今天,公司已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组织。公司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公司推动创造发明、产生新的社会文化;公司改变社会秩序、影响制度建设。但同时,公司也放大了人类的贪欲,带来权力失衡和贫富悬殊。
公司带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将自己发展成一个超越社会控制的权力组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各国都不得不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劳资矛盾、贪欲膨胀、欺诈横行等等。这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时代转型所必须经历的痛苦,它们并非公司之恶、却因公司而被加剧和放大。
公司让人爱恨交织。公司一方面将一切明码标价,是千夫所指的商业化祸首,另一方面又是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再造的助推器。公司似乎身不由己。自利的本能和道德的底线,让公司自身矛盾纠结。作为有机体的公司,既有长大成人的冲动,也有成长的烦恼。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当人们用贪婪和欺诈来解释灾难的根源时,当人们呼吁政府*市加强监管时,当人们担忧下一次危机是否还会降临时,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一个对象就是这个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个已经显示了足以撼动世界的能量的组织:公司。
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公司一路走来的脚步,从官督商办到全民下海,从国家垄断到自由竞争,从中央计划到市场主导,和所有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一样,中国公司历经了发展模式的一次次试验和修正。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的创造力得以解放,法治社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公司开始了真正的成长。
公司能扩展一个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商业活动的高风险。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公司已不仅仅一个经济性组织,而已经成为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在各个领域都极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社会性组织:促进自由公平的竞争、建立和完善法治社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彼此间关系、改变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公司的力量日益壮大——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领域正向推进的力量之外,也不乏因公司自身弊病或制度环境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公司的力量》不是一部介绍各大公司发展历史的纪录片,不是一部介绍公司内部结构、体制、管理方法的纪录片。
它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梳理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探讨其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等诸多层面相互之间的推动和影响。其根本宗旨在于: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市场经济,思索国家发展进步的路径。
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
公司使得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实现了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新篇章。
观后感开头【第二篇】
“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中学生优秀作文评选》(后简称《中评》)一书中所选4篇读后感,《〈珍惜今天〉读后感》,采用的是边述读边发感的形式,其余3篇均采用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读了《高尚的白杨树》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阐明了为什么每行排头和排尾的白杨树比中间靠紧排列的白杨树都矮一些的道理”,进而悟出了“处在同样环境和同样条件里,必须加强竞争意识,积极奋进,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类的成绩和收获”的感发点,这就为写好这篇读后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确立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1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例《中评》一书中《不忘国耻,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电影〈七。七卢沟桥事变〉观后感》这篇文章,我军将士“奋起反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精神,就是从人物上所确立的感发点。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种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中评》一书中《主旋律----读高尔基一段话的中心作为感发点的。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的与此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第三,述读与发感。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中评》一书所选的4篇读(观)后感,在这点上处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在这一点处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一文,尽管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但开头没有必要的述读,是一点缺陷。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联想到校园学习有竞争、民族国家之间有竞争等。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说服力。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
第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读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结尾形式。
第五、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最基本要求。
观后感开头【第三篇】
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由于是向党的90诞辰献礼,所以电影的演员都是国内演艺圈的一线明星,阵容非常强大,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不是会发出一阵惊呼,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所熟悉并且喜爱的明星。欢笑不代表戏谑,在同学们的欢笑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严肃。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始终为某种情愫激动着,热血沸腾。我相信这不是某个我喜欢的明星传达给我的感情,而是他们所演绎的事件本身。我是被感动着的。于是,下课之后,我又自己上网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这也是这篇观后感比其它同学的观后感迟了许久的原因。我把自己的观后感总结为十二个字——少数人的真理,多数人的胜利。
真理的寻求是曲折而艰辛的。首先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尝试。影片开头讲述了辛亥革命初期的状况。武昌起义胜利迫切需要一个领导人来统领全国事务,于是出现了各党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暗杀行为,好不容易孙中山先生重洋远渡回国担当起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又借逼清帝退位的功劳窃取了革命果实,让原来封建王朝的走狗来充任新成立的民主国家的大总统,就已经标志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辛亥革命尽管失败,却仍旧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产和继续寻求真理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已经叫醒了沉睡着的中国人民,并且在挑战中给与最先觉悟的那批中国人新的探索救国救民的契机。这少数的先知先觉者超越了电影前半部中国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角。 青年,长沙到北平,放弃了留法,放弃了军旅生涯,却义无反顾地奔赴上海;先驱陈独秀,视富贵安逸于粪土,视反动政府的监狱为等闲,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毅然决然地进行****宣传,领导学生和工人进行斗争。还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像罗加伦等,也在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特务机构的严密监视,***员的生命安全收到严重威胁,于是全体代表,除开逃跑的周佛海和****代表李德之外,全部赶赴湖南嘉兴。五十个***员代表就在漂浮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成立了中国***,他们投票表决决定了党的名称、党的领导集体、党的纲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建党方式在国内还是头一遭,充分显示了中国***成立的艰辛,也反映出当时为数极少的中国***人对于无产阶级革民所倾注的信心和热情,在他们心中,最重要和最深沉的,不是个人的家庭和幸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安危存亡,是四万万中华同胞的幸福和未来。
[1]
每年的7月1日是党的生日。如今的中国,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的天下,也不是代表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人士的天下,它不是任何个人的货集团的天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天下。人民群众过上了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成立之初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回首过去,那个当初自由一百多人坚信的真理如今被光辉地证明,让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全部人民都获得了胜利,当我们把今天的八千多万和当初的五十人相对比,我们无法不惊叹,无法不自豪。
汇报人:思想汇报网
观后感开头【第四篇】
[关键词]表象意义 符号 镜头
一、引言
《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一发行,如同《英雄》、《十面埋伏》一样,给观众、影评界甚至是学界带来一阵不小的喧嚣和骚动,赞扬声、谩骂声充斥着各种媒体。此时此刻的情景是:“既不得不看,又不得不骂,看的欲望如此强烈,骂的欲望更加难挡。”众所周知,无论是票房奇迹或者是舆论的焦点,张艺谋电影效应的主因应该是电影本身,从研究的角度看就是电影文本(film text)。视觉文本除了具有文字文本的叙事能力之外,还有文字文本无法比拟的感官冲击力。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影像都产生意义,而且有时可能是不止一种意义。电影研究应该多视角、跨学科。换句话说,电影的意义不仅要考虑叙事(目前国内电影研究的热点),而且要考虑视觉震撼力,即符号本身的作用。叙事理论和符号学分属不同学科,关注文本的不同层面。如果说叙事理论关注故事怎么样、由什么构成的话,那么,符号学则关注故事通过什么手段(媒介)表现出来。二者所形成的关系可概括为形式(form)和内容(content)的互为关系。电影是一个复杂的表义系统,它包含了音(声音)、像(图像)、语(语言)三个子系统。而在任何一部(有声)电影里,三者都不应该是彼此孤立地表达意义。这就对电影符号学的研究在方法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它必须是动态的立体研究。毫无疑问,在讨论像《黄金甲》这样的商业/大片时,镜头/画面的流动(叙事)故然重要,镜头/画面本身(符号)的意义也不可忽略。
二、《黄金甲》的表象意义
美国哲学家苏珊・兰格(Suzanne Langer)对视觉符号进行研究,提出了“表象意义”说(presentational symbolism)。她认为视觉图像(imagery)不依靠流动(withoutrelying on linear or temporal development)也能产生意义。视觉图像(笔者认为,从可分析性的角度应理解为镜头(snot)是指由对话、人物的外表和行为以及灯光、画面比例、摄影角度、颜色对比、镜头并置和运动等编辑技巧所构成的综合画面。本文以“表象意义”为依据,分析《黄金甲》中过分扩张视觉效果的镜头的含义。
1、景观镜头:展现奇观异景
由于日常经验和知识的局限,电影观众都有一种猎奇求异的心理。所以,《黄金甲》一开始就给观众来一个视觉上的‘下马威’:用一个中景加深景镜头,展现身穿薄纱、玉体浅露的宫女们早晨起床壮观景象。只见两排通铺并行而去,在视觉上形成了线性透视(linear perspective),加上背景光线穿过混沌黯淡的空气(空气透视法)使空间感更加强烈。随着起床的信号,宫女们如惊弓之鸟一跃而起,顷刻间已站立床头,练兵比武般地穿好衣服。紧接着是一个高位的全景镜头,交代的是皇宫女们低胸露乳、列队缓行的方阵。声势之浩大、场面之壮观可谓是宫廷戏之最。看到这样的镜头和画面,观众只有感叹与惊愕,宫廷的大气、皇室的奢华、统治者的已跃然屏上。不过,待观众冷静下来之后,他们也许会发觉自己因一时的感官刺激而变得不够理性。这些场面都似曾相识,导演只不过是挪用人们司空见惯的场面罢了。观众也许不止一次地目睹军营士兵的起居情景,也许大阅兵的镜头仍历历在目,也许自己的学生时代就有过睡通铺、受军训的亲身经历过。但是,这就是景观镜头的作用,“观众暂时的失去了自主意识,整个视听感知完全被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预见的场面所惊惧、所震撼、所征服。此时此刻观众不知不觉跌入了一种幻觉迷醉的状态。……而那些原本对电影欣赏来说举足轻重的心理反应――比如认同、思索、甄别、推理、感受、联想以及悲喜情感等,都被肢解的“看”和“听”所取代。理性的分析告诉人们:景观镜头似乎“不合情理”,但它却合乎电影消费者的胃口。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知觉已经迟钝,感官已经麻木。只有这种靠摄影技术和人工智能合成的荒诞奇观才能给他们带来一时感官上的快乐,煞费苦心地去苦思冥想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导演也就毫无顾忌地大展景观镜头。
在《黄金甲》中,场景间的转换几乎都以景观镜头开始。从“免迎圣驾”到‘宫中桑拿’,从“台训喻”到“重阳平叛”等,景观镜头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震撼着观众心灵,使他们目瞪口呆。纵观这些景观镜头,它们的奇异之处就在于,每一个景象在规模、结构、形状以及色彩方面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免迎圣驾”展现王气、王威、王权以及王宫之大气豪华。王并没有出现,但整个王宫所营造的恭迎圣驾的气氛、声势、阵势让人折服。华灯初上的晚上,镜头在六个恭迎方阵间来回切换。先是连续三个宫女静候的画面,接着是三个宦官站立的画面。制造了一种人山人海的庞大场面之后,镜头开始突出皇宫的规模。先是两旁宫灯争辉的甬道,接着是武士护卫的三重宫门一道接着一道地打开,最后是红毯墁地的台阶,夜色中延伸到灯火辉煌的宫殿。此时,甬道两旁和宫殿的灯光交相辉映,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蝴蝶图案,夜幕中尉为壮观。随着传谕官健步如飞的脚步以及他特有的阴阳并揉的传令声(“免迎圣驾,各回本宫”),观众的视线穿越了“九曲十八弯”后才看到了翘首以待的王后和王子。尽管观众没能看到王者归来的盛大场面,但是没人会因此而沮丧,因为“恭迎圣驾”的气氛已足以让他们想象。再看另一处景象:“宫中桑拿”。王班师回朝。车马劳顿,理应沐浴祛乏。至于药浴,不要说一国之君,就是普通百姓也并非遥不可及。但是,令观众瞠目的场面是准备药浴的过程。只见御药房内人头攒动,切刀翻飞,药碾翻滚:接着是一排排药锅、药壶,在熊熊火苗上喷云吐雾:然后,青烟缭绕中煮好的药液被一罐罐地加入巨型的浴池。药池之大、工艺之讲究、程序之复杂都让人始料不及。此时此刻,观众没有时间和能力辨别真伪曲直,他们只能是感叹和羡慕:世上也只有国王能有此享受。(不过,冥冥中观众也许会想到电影《红高梁》酒工们蒸料发酵的场面:灰暗、瘴气、忙碌、窒息。)再看“台训喻”一幕。这里张艺谋所要展示的就是人间第一,天下无双。的金黄已闻名久远,大面积的种植也不足为奇。但是,像《黄金甲》中这样用一朵朵金菊覆盖台和大殿之间的空旷场地,着实让人难以想象。张艺谋懂得出其不意,出奇制胜。金色不仅代表皇家的尊贵、 威严与奢华,而且刺激感官、渲染气氛。大地被金菊染色。前移和横摇镜头中饱满的金黄色令人目眩神迷,观众被一种好奇与兴奋所钳制。鲜花编织的巨型金色地毯,所烘托的又将是怎样庄严和神圣的一幕!这就是景观镜头,对背景和气氛的渲染往往要大过事件本身。另一个经典的景观镜头就是“重阳平叛”。
虽然皇宫深宅大院,开阔无比,但要展现两军对垒的古战争场面也非易事。但是,张艺谋做到了,而且相当成功。平叛一幕的中心是打斗,但是,准备打斗的过程可能比打斗本身更具吸引力。一阵刀光剑影之后。只见“叛军”摆开巨型方阵,在远景仰拍的镜头烘托下。排山倒海般地向前推进。在灯光的照射下,士兵的盔甲熠熠发光,人浪此起彼伏。接下来是一个中景镜头:二王子元杰手握战刀,一马当先;其余士兵头戴金盔,身披金甲身穿战袍,手握长毛,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他们穿长廊、占宫门,似洪水决堤,一步步向台逼近。在“叛军”围住台的一刹那,观众不禁为王的处境而担忧。然而。深藏不露、心狠手辣的王更胜一筹。他明察秋毫,已将将要发生的一切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在手中。对于王来讲,叛军靠近台,也就进入了包围圈。平叛军队如同天降,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叛军围个水泄不通。他们灰盔灰甲,不但全副武装而且已排兵布阵,专等叛军束手就擒。特别是他们的移动掩体,铜墙铁壁,战可攻退可守。在肉搏战开始的一刹那,双方军队如海潮滚滚,漫过金色田野,一明一暗,迅速地在广场中间交汇。从场面上看,王是如此的料事如神,他甚至为每位叛军首领事先设计好了死亡的方式。无论张艺谋是否从武侠小说里得到启发,他利用波澜壮阔的场面为厮杀、格斗、血腥等造势,确实能起到一种意想不的效果。
2、服饰镜头:展现古代风土人情
大片(商业片)之所以能吸引大众和它所提供的凝视物(to-be-looked-at-ness)不无关系。除了奇观异景之外,《黄金甲》还有许多其他‘非叙事’的看点。古代(所谓后唐晚期)的服装/饰就是其中之一。从人物角色的角度,《黄金甲》中的服饰大致可分为三类:宫女服饰、武士服饰和王者服饰。
第一,宫女服饰。在《黄金甲》的开头,宫女组成的方阵蔚为壮观,已经构成一景。但是,观众一定不会忘记,这景中之景乃是服饰。《黄金甲》中宫女所穿的服装虽让观众“大开眼界”,但却遭到舆论的一阵声讨。宫女服饰(为便于分析,暂以此命名)一时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每当重要女性人物(例如王后或蒋婵)出现,张艺谋总不忘使用中景镜头来凸现女性的敏感部位。当王后或蒋婵和别的人物对话时,他还不止一次地使用特写镜头。特写镜头中,女性的第二特征呼之欲出,几乎达到了一种戏剧性效果:、丰满、颤动、肉感。王后虽然不同于蒋婵,但女人的共同身份使她们的服饰大同小异。其实。人们对宫女服饰兴致盎然的真正原因是服装和身体的关系:服装装饰身体,服装决定性的暴露程度。正如杰内弗・克莱克(JenniferCraik)所说:“身体的生命是有衣服、装饰及手势支撑的。身体和服装存在一种象征关系。就像身体被衣服所表现一样,服装只有穿在身体上才有意义。”毋庸置疑,《黄金甲》中宫女服饰所展示的是女性的身体,女性的身体和部位成了观众凝视的对象。尤其是宫女的暴露,虽是服饰之“过”,更是人为所致。难怪不少观众指责《黄金甲》‘变相兜销色情’。其实,张艺谋并没有(也不可能)大势渲染性的主题。宫女服饰的魅力不在于它越暴露越好,而在于它露得恰到好处。让观众在一种想入非非中度过影院时光是大片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因此,“通过服饰露点”也就成了张艺谋含蓄表现宫廷糜烂生活的最佳选择。
第二,武士服饰。看《黄金甲》中的服装如同出席时装秀一样,“女模”离台,“男模”登场。如果说宫女服饰展现女性的肌肤之美、性感之美,那么,武士服饰则展现男士的威武和力量。王转驾天福官驿“考察”戴罪立功的二王子元杰。且莫说父子一见面刀光剑影的比武场面,仅是他们的古代戎装已足以引起观众不小的好奇。王子在一个中景镜头中露面。只见他戴银盔身穿银甲,武士的行头将他罩得严严实实。和王子一样,王出现时同样是盔甲战袍,全副武装。不同的是,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走路时金属盔甲的摩擦声)。毫无疑问,导演首先想让服饰引起观众的注意。服装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的外延。从国王和王子的战袍上,观众会联想到武士的骁勇善战:从闪闪发光的金盔金甲上,观众就能领略皇室的尊贵与富有:从高高耸立的龙腾图案(王的盔甲)上。观众就能感受万人之上王的豪气和权利。另一方面,此处武士服饰的展示也是为后面大规模的战斗(“平叛”)场面作一铺垫。在那一幕里,所有的士兵都戴盔披甲,但彼时彼地,服饰显然不会作为艺术为观众所关注。因为观众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打斗的场面上。比较一下镜头观众就会发现,两处武士服饰的设计和安排是统一的、密切相关的。前者使用的是近景或特写而后者则主要是远景和全景。近景突出的是服饰的质地和特色,而远景强调服装的整体视觉效果(色彩对比、阵形移动等)。
第三,帝王服饰。另一种不得不提的服饰就是宫廷中王和王后穿的服装。帝王服饰展现的是特权,显现王者的尊严、权力、优越和华贵。最有代表性的镜头应该是重阳登高一幕。重阳节是故事的高潮,矛盾的激化将演变成悲剧。但是,就在悲剧将要发生的片刻,导演却利用服装渲染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所有人包括王都已准备就绪,就是王后姗姗来迟,她还在化妆。在杰王子催促母亲的一刹那,王后和凤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王后心神不定、表情凝重,而凤袍静静地挂在身后:金光闪闪。镜头似乎在暗示,这身凤袍能让她增长与王抗衡的信心。梳妆完毕之后,王后戴上象征身份的凤冠,穿上高雅绚丽的凤袍。凤冠凤凰展翅,栩栩如生:凤袍珠光宝气,典雅高贵。袍、冠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大气和华贵中还故意显现王后的丰满和性感。然而,精彩就要到来。当王和后手拉手与三位王子缓缓而行时,高位俯拍镜头下的金色服饰,把整个空间烘托得流光溢彩、紫气腾腾。而王和后并步前趋祭祖。龙、凤袍长长的拖在地上,如凤凰开屏,似游龙戏水,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的意境。
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之后,衣服从来就不只是发挥着它的物理功能。到了当代,服装从某种程度上讲,已完全成了张扬个性、突显文化的表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服装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毫无疑问,张艺谋不会错过充分展现古代服饰的机会,更不愿意失去酷爱服装文化的观众。《黄金甲》溯艮装的设计独具特色,既富有历史情调又富有时代感,给观众上演了一场仿古时装秀。
3,武打镜头:观众的迷恋物
如果从情节上看。《黄金甲》可再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言情,主要交待王室中 夫妻、父子、兄弟和母子等感情的纠葛:后半部分言武,展示中华有着几千年积淀的武术文化。观众有目共睹,言情部分已足以令人动容,而言武部分亦让人惊心。就大片来讲,《黄金甲》可以说是张艺谋在这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因为它(《黄金甲》)文戏(色、情等)和武戏(惊险、血腥等)并重。对于观众来讲,“文武并重”才能称得上视觉大餐,回味盛宴才不给人留下缺憾。《黄金甲》中的武打场面从参与者的角度可分为:二人对打、多人混战以及阵地攻坚。
既然希望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那么《黄金甲》的市场定位肯定是国际化。这一点在武打动作的设计上也有所反映。二人对打显然是以视觉形象分解武术的基本套路,使观众看清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黄金甲》中二人对打的镜头不止一处,仅以最具视觉效果的第一处为例。)故事开头,导演就迫不及待地给观众上了一堂武术知识普及课。王天福官驿召见二王子元杰。王子见王行大礼,王并不做声,表情严肃、目光灼人。他用自己的宝剑挑出王子的佩剑,只一个‘来’字,命王子向他攻击。王子心领神会,持剑向他袭来。王气定神闲,以不变应万变。面对王子正面的连环剑,他从容不迫地一一化解。然后,王子三百六十度飞身劈刺,王跟进一步还击。两只宝剑空中交锋,发出清脆的撞击声。紧接着,镜头聚焦王的正面,只见他背对王子,如同后脑长眼似的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准确无误地封堵了王子的利剑。王在侧身的刹那间,一剑“点穴”,王子动弹不得。这时。王面带微笑,借力轻轻一拨。王子就是一个趔趄。接下来,打斗呈胶着状态。不过镜头开始特写武器的力量。只见剑光飞舞,划在盔甲上火花四溅:剑锋对刻,铮铮有声。在展现了剑法、步法和兵刃之后,对打以王的彻底胜利结束。他先用剑发力制约王子,瞅准空当,一剑击中王子的护腕。王子的剑在空翻了几个跟斗应声落地。父子相见二话不说闷头便打,场面颇具戏剧性。不过。偶然之中的必然是,这种教科书式的武打,既可让“内行”看门道又可让外行看热闹。
多人混战出现在追杀蒋太医夫妇的一幕。从灯光、背景到武打设计,多人混战都不同于二人对打。多人混战发生在漆黑的夜晚,山道崎岖、悬崖峭壁。这为武打设计留下了很多回旋的余地。一方面,多人混战可避免武打的单调重复,使观众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多人混战技镜头的使用加强了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程度。夜色笼罩下的山间客栈格外寂静,突然间,抓钩带着绳索呼呼有声地从悬崖飞下,然后乌贼般牢牢地吸附在客栈房檐、屋脊上。朦胧中人影飞跃,钢管和绳索摩擦的刺耳声划破沉寂的黑夜。紧接着,寒光闪闪,杀气腾腾;弯月刀起,人头落地。再接着是惊愕、厮杀、尖叫。蒋太医和夫人在护卫掩护下冲出重围,骑马飞驰欲保护女儿。他们来到一个地势相对平缓和开阔的地带。就在观众以为他们已成功脱险时,他们却处在更加危险之中。因为大王已布下了诛杀他们的天罗地网: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空中有游勇(靠绳索滑行的杀手)。夜色模糊了观众的视线,但喊杀声、马蹄声、武器撞击声、飞刀声所制造出的听觉效果更令人毛骨悚然。多人混战意在重构中国的武术神话:中国人个个飞檐走壁、刀枪娴熟:太医、宦官、王子更是武林高手。
《黄金甲》中的阵地战,一方面展现中国古战争的场面/景象(已在节讨论过):另一方面展现士兵厮杀、肉搏的情景。从武打的角度看,阵地战既包含了二人对打的套路,又包含了多人混战的成分,还包含有血腥的场面。武打已不必多言,血腥有待澄清。武打的另一面就是杀戮,武打是方式,杀戮是目的。伴随着武打的展开,后半部电影充斥着血腥。蒋太医遭追杀一幕实际上已够血腥,只不过是黑夜冲淡了鲜红的血色。在大规模杀戮(反叛被镇压)到来之前,蒋婵和母亲及大王子元祥和小王子元成都眼睁睁地死在刀砍剑劈之下。血光四溅、喊声惨烈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当这些画面还历历在目时,血流成河的场面接踵而至。王后的万人叛军将被斩尽杀绝。所以,当杰王子号令他的军队“攻”、“击”、“掷”时,他发出的是死亡令。一批批士兵倒在乱剑之下,一批批士兵被长毛破肚,又一批批的士兵乱刀下丧魂。也许人们一下子明白了的用意:有多少朵就有多少个冤魂。就在观众惊魂未定之时。所有的叛军首领被当众砍头。鲜血又一次喷薄而出,溅到了刽子手的战袍上。这就是张艺谋,一个靠视觉吃饭的国际级导演。
观后感开头【第五篇】
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由于是向党的90诞辰献礼,所以电影的演员都是国内演艺圈的一线明星,阵容非常强大,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不是会发出一阵惊呼,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所熟悉并且喜爱的明星。欢笑不代表戏谑,在同学们的欢笑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严肃。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始终为某种情愫激动着,热血沸腾。我相信这不是某个我喜欢的明星传达给我的感情,而是他们所演绎的事件本身。我是被感动着的。于是,下课之后,我又自己上网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这也是这篇观后感比其它同学的观后感迟了许久的原因。我把自己的观后感总结为十二个字——少数人的真理,多数人的胜利。
真理的寻求是曲折而艰辛的。首先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尝试。影片开头讲述了辛亥革命初期的状况。武昌起义胜利迫切需要一个领导人来统领全国事务,于是出现了各党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暗杀行为,好不容易孙中山先生重洋远渡回国担当起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又借逼清帝退位的功劳窃取了革命果实,让原来封建王朝的走狗来充任新成立的民主国家的大总统,就已经标志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辛亥革命尽管失败,却仍旧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产和继续寻求真理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已经叫醒了沉睡着的中国人民,并且在挑战中给与最先觉悟的那批中国人新的探索救国救民的契机。这少数的先知先觉者超越了电影前半部中国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角。 青年,长沙到北平,放弃了留法,放弃了军旅生涯,却义无反顾地奔赴上海;先驱陈独秀,视富贵安逸于粪土,视反动政府的监狱为等闲,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毅然决然地进行****宣传,领导学生和工人进行斗争。还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像罗加伦等,也在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特务机构的严密监视,***员的生命安全收到严重威胁,于是全体代表,除开逃跑的周佛海和****代表李德之外,全部赶赴湖南嘉兴。五十个***员代表就在漂浮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成立了中国***,他们投票表决决定了党的名称、党的领导集体、党的纲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建党方式在国内还是头一遭,充分显示了中国***成立的艰辛,也反映出当时为数极少的中国***人对于无产阶级革民所倾注的信心和热情,在他们心中,最重要和最深沉的,不是个人的家庭和幸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安危存亡,是四万万中华同胞的幸福和未来。
每年的7月1日是党的生日。如今的中国,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的天下,也不是代表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人士的天下,它不是任何个人的货集团的天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天下。人民群众过上了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成立之初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回首过去,那个当初自由一百多人坚信的真理如今被光辉地证明,让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全部人民都获得了胜利,当我们把今天的八千多万和当初的五十人相对比,我们无法不惊叹,无法不自豪。
汇报人:
上一篇:植物观察日记大全【优秀4篇】
下一篇:我看见作文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