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近日,在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时,看到这么一段话:“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的不错。”

提到贬官,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在北宋朝野上下掀起轩然大波,“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也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满腹才情,与弟弟同登进士,他的应试之作深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连宋仁宗读了兄弟两人的文章都大为惊叹:“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正当苏轼要一展心中抱负时,却遇王安石变法,本着文人的意气风发,耿直的他多次上书皇帝,反对新法,不曾想遭小人蓄意构陷排挤,一贬再贬,辗转杭州、密州、湖州、黄州等地。

少时读苏轼诗词,最初对他的印象,停留在苏轼与苏小妹斗诗的有趣片段,我才知道才情可拜相的苏轼,长相是有些粗陋的,远不似白马王子的伟岸,小小失落的同时却深深被他有趣的灵魂不断吸引。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苏轼诗词,越发的发现,苏轼与苏东坡不是一个人,这在他被贬前后的诗词对比中可见一斑。

苏轼被贬黄州时,生活是极其不易,他的月银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当时的黄州知州是个惜才的人,他很同情苏轼,就将黄州东门外的一处小山坡交给苏轼耕种。苏轼的手是舞文弄墨的手,却也能扛起锄头,田间地头地耕种了起来。耕作之余,一时兴起,给自己取名“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千古绝唱《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每每读两赋,我仿佛能看到那个遗世独立的身影,他孤独中透着悲凉,极尽的悲凉之中,又是那么的超脱自然。

而我独爱他的《定风波》,这首词是他在黄州沙湖道中遇大雨时所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好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在东坡的眼里,都如过眼烟雨。大学时,每当我们为赋新词强说愁时,班主任老余就跟我们说:“小小年纪,愁啥愁,去把苏轼的《定风波》给我背十遍。”当时不解老余深意,而如今也能明白几分了。

是啊,东坡的一生,我们能窥见的只有一分。合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竟不知自己的思绪跑了这么远,顿时又生出痴想,如果能穿越,一定要变成一个关西大汉,与苏东坡泛舟江上,打着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东坡词,小女子吟诵,总还是差些什么似的。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如果梦想是云朵,那么书籍一定是云朵身后的蓝天,让云朵可以歇息;如果梦想是大厦,那么书籍一定是大厦的根基,让大厦巍然屹立;如果梦想是航船,那么书籍一定是航船的船舵,让航船到达彼岸。我愿圆梦路上飘满书香,然后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书中自有一方世界,一处繁华,所以当我的指尖轻轻翻过《文化苦旅》细细阅读时,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经历一场苦旅,品味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与苦难。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狈与高贵。说信客狼狈是因为他们从遥远的地方带着委托的货品回来,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风雨雨,正如书中所说:“走东路过来,显得极端疲劳;走西路过来,则显得特别窝囊。”他们是极尽狼狈的。说他们高贵是因为他们坚守做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则——诚信。就像那个年轻信客谨记老信客的`告诫。一路上都记着给别人的承诺,说到做到,把委托的货品一分不少地带回来。信客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做着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诚信联系着乡村与城市。信客诠释了“诚信”二字。

信客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苦难的开始,却依旧坚守诚信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诚信。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个戏剧大师黄佐临的爱国之情。黄佐临在英国留学时,中国爆发“七七事变”。呵,一个是和平安逸的英国,一个是战火纷飞的祖国!他却毅然选择祖国,回来‘赴国难’。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黄佐临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用笔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诉战争!和祖国站在一起。黄佐临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源于他的爱国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黄佐临见证了中华文化被掠夺的苦涩,却依旧坚守爱国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爱国。

寻一处僻静,轻轻翻开《文化苦旅》,伴着淡淡书香,我看到一代名导谢晋的执着。谢晋把拍电影作为他的职业,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旧执着。他像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孩子,执着地追求着。在一种叫“敬业”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电影艺术。生活中的他何尝不是如此敬业?他辛苦地把几个子女养大,其中的辛酸无人能懂。他不仅努力做好拍电影这个职业,还努力做好父亲这个职业。

谢晋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大浩劫,却依旧坚守敬业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圆梦路上,伴着淡淡书香,我收获敬业。

正如‘文化苦旅’这四个字一样,《文化苦旅》诉尽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诉尽五千年文化的辛酸历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书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都见证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对中华文化不离不弃,依旧坚守。品读这本书时,就是在经历一场苦旅,苦后却悟得文化历尽艰辛后的甘甜。其实圆梦,何尝不是一场苦旅?但有书相伴左右,便觉得虽苦犹甜。我愿这场苦旅中飘满书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进梦想!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写下了华夏的文化。《文化苦旅》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

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估计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奇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1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我们不得不因历史和那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的莫高窟山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旧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的石壁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化。千年前的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工手中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中,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之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运往国外,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而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绚丽,而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生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华的标本,一种美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残缺被人无情的转换。

“浅者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大自然雕琢出来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中华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般的自在,难怪万年来,许多文人遇到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此隐居起来,但荒山结庐有生活中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到江南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收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着就会带着他们的文学修养到此地隐居起来,借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和官场浮沉是文人失意的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到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启。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初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抱有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太狭隘了,逼得他们只有隐居或者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损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沉思,考量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疑问来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的走向床前,流动的车潮和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感受书中的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粗看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当你细细品味,却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当然,这些精神并不见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凛然,如何的使人崇敬,但它们很真实,很贴近生活。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啬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无知、胆怯漠然,却带着一种农民式的憨厚的王圆篆道士的行为——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微薄可怜的钱财,却让他们搬走一箱箱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典籍;《夜航船》中懵懂无知,却又横冲直撞,行使着“权力”的“小将”,他们是危难的时期中一种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大地无言,但他却能带给我们太多。《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中是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把那儿如水的柔顺却又错综复杂的世态人情写得淋漓尽致。又如《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是以特定的人情风物为骨,以特定时期的文人的人格与处世心态为血肉,描写出了一段关于人格与时代的千古绝唱,还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

如果你没有精力远行,却想踏足四方;如果你欠缺敏锐的洞察力,却想洞察人情,那么——请读读《文化苦旅》,他会让你获得许多感悟。

昔日的辉煌早就我们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辉煌被窃取了,那后果将怎么样……

因老一代创造的奇迹,才造就我们这一辈的骄傲,才是我们摆脱令人屈辱发指的历史。

但如今的我们仍以过去的光辉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历史会倒转轮回至当时,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屈辱。

这个问题不要问别人,而要问你自己,你是否要为自己的出现创造一份价值或是为他人的路上做点点星光……假如你仍为自己的私欲而奋斗,我要问你,这些东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带走吗?有一句形容人的价值及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我是一匹赶路的马,千里风尘之间,哪有时间洗刷自己?也顾不得别人的眼睛怎么看我,只顾睁着眼睛看前面的路。”这就是先生作为“纯粹的文化人”的最高境界。打手在这样纯粹的人面前就不感到羞愧汗颜吗,而这纯粹的人总是不躲闪、不抗拒、不挣扎、不喊叫,在这挨打的过程中,将自己磨练成千年岩雕。

看这本书时,总是忘记自己是在看散文还是小说,先生家的小船必须顶得住不断袭来的大风大浪,它跟着海浪时起时伏,几次都摇摇欲坠,但是每次都幸运地逃离险境。打手永远是打手,挨打的人永远在挨打,这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又似乎违背因果报应的伦理。但在我看来,这善恶终有报自有它的另一番存在意义,善良的人遇事总是从“大爱”的角度看问题,因此,人人都可原谅,事事皆出有因,因而放下的东西也就更多,活得也就更自在。从恶之人,总是挖掘人性中的黑色势力,世道对他们从来不公,每个人似乎都与他们针锋相对,于是乎,他们敌视、仇恨、痛苦,终究活在生命的阴影下不能自拔。

正所谓“种其因者,必食其果”,我们通常看到的“好人不得好报”只是其表象,剥去事件的外壳,更深层的“因果报应”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最清楚吧!

71 1248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