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故事作文精彩7篇
李大钊以坚定信念投身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青年觉醒,勇敢追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人物,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谁能不为之动容?以下是阿拉小编整理的李大钊的故事作文相关范例,供您参考借鉴,感谢支持。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1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一位熠熠生辉的先驱者,他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混沌的时代,他就是李大钊先生。
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一个贫苦的农家,自幼便深知百姓生活的艰辛。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未磨灭他求知的渴望,反而促使他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在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凭借着聪慧与勤奋,年纪轻轻便展露出非凡的学识才华。
青年时期的李大钊,目睹了列强环伺、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内心满是悲愤与忧虑。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东渡日本求学。在异国他乡,他广泛涉猎各种先进思想,试图从中找到拯救中华的良方。彼时的他,常穿梭于图书馆与学术讲座之间,与志同道合者激烈探讨,目光愈发坚定,胸怀愈发宽广。
学成归国后,李大钊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他以笔为剑,以报刊为阵地,向旧礼教、旧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抨击。他发表的1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如《青春》《庶民的胜利》等,犹如声声春雷,唤醒了无数沉睡中的国人,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爱国火焰。字里行间,满是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对自由平等的向往,让人们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
然而,这条革命之路布满荆棘。反动势力对李大钊恨之入骨,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对他进行迫害。但李大钊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期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组织青年学生学习进步书籍,在小小的图书馆里,孕育着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力量。
1927 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李大钊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种种酷刑,妄图逼迫他屈服,供出党组织的秘密。但李大钊坚贞不屈,他钢铁般的意志令敌人都为之震惊。面对威逼利诱,他嗤之以鼻,心中只有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他慷慨激昂地对狱友说:“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最终,李大钊英勇就义,为他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年仅 38 岁的宝贵生命。
李大钊先生虽然离去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每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只要想起李大钊先生那坚定的背影,心中便会涌起无尽的力量,继续勇往直前,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2
在北大任职期间,李大钊平时生活节俭,不吸烟、不喝酒,极少坐车,常年着一身中式灰色长袍,除了生活所需,几乎没有什么开销。以他在北大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绰绰有余,但他将大部分收入都捐给了困难学生,导致一家人的生活处处捉襟见肘。
为了给儿子李葆华添置一件新棉袍,妻子赵纫兰念叨了多年,李大钊就是拿不出这笔“闲钱”。一家人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在1921年春节前为儿子缝制了一件新棉袍。就在这时,一名学生来访,看着学生身着单衣,脸被冻得发紫,李大钊立刻想到了儿子的新棉袍。可儿子得到一件新棉衣也不容易,话到嘴边他又狠心咽了回去。可当学生用冻得颤抖的`声音向他求教时,李大钊最终还是没忍住,回过头对赵纫兰说:“把葆华那件新棉袍拿过来。”
学生见李大钊要送棉衣给自己,连忙拒绝并起身告辞。李大钊拦住他说:“看你都冻成什么样子了,赶紧穿上吧。”在李大钊的坚持下,学生感激地接过棉衣,穿上后离开。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3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4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李大钊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
一九一三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
一九一六年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李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5
在中国近代史的苍茫大地上,有这样一位先驱者,他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苦难的中国点亮了一盏明灯。他,就是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原名李耆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的大黑坨村。他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勤奋。三岁时,他便开始学习认字,五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著作。他的祖父对他要求严格,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大地时,小李大钊便已坐在书桌前,开始了他的晨读。
七岁那年,祖父将他送到了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那里读书。入学之初,他便跳过了蒙学阶段,直接与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尽管这些书宣扬的是孔孟之道,内容陈腐,但在当时,这已是他们能接触到的最高级的知识。李大钊读书异常认真,常常放学后还留在座位上背书,直到老师几次催促才肯离去。他的勤奋和才华,很快便赢得了塾师的喜爱和赞赏。
青年时代的李大钊,目睹了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深感国家的危难和民族的屈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一条出路。在日本求学期间,他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以期在未来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深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未来。
回国后,李大钊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他四处奔走,宣讲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唤醒沉睡中的.民众。在《新青年》上,他发表了《青春》一文,这篇饱含爱国之情与革新之志的文章,如同一声惊雷,唤醒了无数沉睡中的青年。他们开始觉醒,开始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李大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更是一位深具教育家气质的大先生。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大先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他传授知识;在课外,他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和追求。在他的熏陶下,一批批青年学子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4月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各种酷刑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斩钉截铁地说:“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气节。”最终,他英勇就义,年仅38岁。
李大钊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铭记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以他们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6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故事,发生在他的少年时代。
李大钊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坑村,有个二流子,外号叫“堆厮”。
这人早几年在关东做买卖,赚下几个钱,不到三十岁,就回乡享起清福来,成天叼着个烟袋,提着个鸟笼,东游西逛。这天,他摇头晃脑地来到李大钊家,把鸟笼子往门洞上一挂,就对人吹起牛来。
李大钊早就打心眼里讨厌这“堆厮”,他头一扬,理也不理地就出了屋门,在门洞里欣赏起小鸟来了。
多么可爱的两只小鸟啊!闪亮的羽毛,火红的嘴唇,婉转的啼声……一下子把大钊给迷住了。
大钊目不转睛地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这两只小鸟太可怜了。它们一天到晚生活在这小小的笼子里,多憋闷啊!
想到这里,他趁门洞里没人,悄悄搬来一条板凳,站到凳上,打开鸟笼,把小鸟放走了。
两只小鸟刚刚忽闪着翅膀飞上蓝天,“堆厮”就来到了门洞。他一看鸟笼子空了,猜想准是大钊放走了小鸟,就怒气冲冲地找到大钊的爷爷,非让他狠狠教训大钊一顿不可。
大钊的爷爷也看不惯好吃懒做的.“堆厮”,一听说大钊把鸟放走了,心里一阵好笑,可表面上又不得不装出生气的样子,连声说:“我饶不了这小子!”
傍晚,爷爷把大钊叫到身边,只问了一句:“是你把鸟放了?”就让大钊拾粪去了。
这天夜里,大钊睡得格外香甜。
李大钊的故事作文 篇7
今天我跟随妈妈到位于西城区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参观,我一下子爱上了他的家。
那是一个降着小雨的午后,寻寻觅觅我们来到繁华之外的一座小四合院,那就是李大钊温馨而舒适的小家。小院并不起眼,但几棵海棠树和几杆翠竹点缀其间,烘托出别致清雅的气氛,一看就是文人墨客的`雅舍。
参观的人并不多,连服务人员也不在屋中,这让我和妈妈很放松,尽兴地体味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活。我们幻想着穿上了竹布旗袍,手提布书包,来找李大钊先生研究学问。先生热情地接待我们,让我们进到老式客厅,踩在撒过水的青砖地上,坐着古朴的硬木椅,品着先生递上的碧螺春,倾听他谆谆的教诲,累了,先生叫来尚未成年的长子在风琴上弹上一首优美的“长亭外,古道边……”不知不觉我们变成有为的革命青年,正与先生商议这如何发表进步文章,门“吱呀”一想,进来了消瘦庄严的鲁迅先生,他带来尚散发着墨香的《新青年》……
一阵树叶轻柔的沙沙声,将我们带回当今,这样恋恋不舍,那台标着子丑寅时的老座钟那“哒哒”声依然回想在耳畔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