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作文【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出格作文【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出格作文【第一篇】

说起“90后”的作文,除去今年高考时某些作品的“惊艳”,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繁复叠砌的形容词、破碎的逻辑和句子、让人连蒙带猜的火星文。“阅文无数”的赵长天眼中的“90后作文”有哪些特点?

“‘90后’和‘80后’的作文风格的变化,没有‘80后’和‘70后’相比那么剧烈。”赵长天说,“70后”和“80后”在物质环境上差异特别明显,而到了“90后”,环境变化没有那么剧烈,只是社会更开放,资讯更发达,世界化越来越明显,“90后”只是把“80后”的一些特征强化而已,写作上也是如此。

不过另一方面,“90后”的两极分化却比“80后”要明显。“从我们现在接触到的‘90后’学生来看,好的学生要比‘80后’更好,他们的阅读面相当广,知识储备达到让人惊叹的程度,语言驾驭能力也很强,同时他们在待人处事上比‘80后’的孩子们更加成熟,更加自信。”赵长天说,另一类“90后”的孩子却因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阅读面极窄,除了教科书外根本不接触任何文学作品,和优秀孩子的差距正逐渐拉大。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作文是各种考试的必要内容,尤其是高考。该如何让学生们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在高考这样的考试中不落后呢?赵长天介绍说,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出格”与“入格”。“我建议,学生们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们能更多地让他们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表达自我,也就是‘出格’;到了高三的时候,老师再给学生们一些应试的规范,也就是‘入格’。”

“如果说高考作文要进行什么改革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阅卷方式的改革。”赵长天告诉记者,因为数量太多,每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时间都只有几分钟,阅卷老师也是看一下文章的开头结尾几个部分。“这样的阅卷方式,肯定会埋没一些优秀作文。”

“阅卷的时候可以再增添一些专门的人员,来看作文。”赵长天说,水平再高的人,在几分钟之内,的确是很难判断1篇文章的优劣。“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可以看出来已经改变了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宽松,可以更好地扩散思维。但如果阅卷方式不改变,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仍然是一种阻碍。”

相关链接:

精彩讲座:资深老师解读自主招生

全面揭秘参加自主招生成功与否的背后细节

2009年自主招生报考指南

如何获得清华、北大、211重点高校的降分录取?

北大、清华在各高中自主招生人数排名

清华北大不是梦——学而思高三精品15人小班

论坛热论:生物课程准备完毕意见征求

出格作文范文【第二篇】

一、汉语教学提高文学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文学翻译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普通的交际能力不能适应文学翻译的高度要求,文学翻译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必须完成跨语境的交际任务,因此他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还要具备更高的语言能力,这也是汉语教学中要提高的内容之一。各民族国家语言、文化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必然会使译者与作者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受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在作品风格展现上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因此,翻译作品只能和原作品更大限度的接近,但不可能和原作达到一致。如何与原作风格最大程度的接近,这就需要译者来完成了,所以这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文学翻译者要具有高水平的双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汉语教学中对译者的汉语能力进行提高,并促进想象力的萌发。因为译者直接面对的是未经翻译的文学作品,不是直接面对作者或是读者,但是他要凭借自己对文章理解及自己的想象力,来把握译文的准确性,翻译时原作的风格再现,翻译者是通过作者的文章进入到形象里面,译者要先充分了解原作要表现的问题,然后完成原作的风格再现,这就需要译者对字面的充分理解后,利用想象力进入到形象当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再翻译出来,因此,如果双语能力不强、想象力不够是不能进行文学翻译的。

其次,翻译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在汉语教学中得到实现,并且译者要对各种作品风格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特点,译者必须非常熟悉的掌握作品承载的两种文化背景,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对两种语言文字进行转换的同时,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进行巧妙的转换。这一点是文学翻译关键所在,文化素养越高的翻译者,对原文风格的感知力就会越强,对原作风格的再现就会表现的越突出,依据自身的文化内涵对原作的美学特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翻译,最大限度的展现原作的风格。再次,译者要处理好自身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译者的自身风格在面对原作风格时要适时地做出让步,但不是彻底的让步,只是在展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时尊重原作风格,同时也要重视个人风格,在文学翻译中服从艺术再创造的规律,个人在译文时表现的创作个性要呈现出来。这两种风格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既矛盾又有一定的联系,既有只出现一种的情况,又有两种同时出现的情况,两者在译文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果遇到原作风格与译者风格接近时,就很有利于译者的翻译,翻译后也会呈现出非常好的文学作品。

最后,汉语教学帮助译者不断吸取新知识。译者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适应时展规律,提高文化素养,扩大知识宽度及深度,从而更好地来进行文学翻译;并且要经常进行翻译实践练习,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对成熟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学习风格展现技巧,在实践中提高对文学作品翻译的能力。

二、汉语教学语言风格再现的基本步骤

(一)原作风格进行识别。文学艺术是通过风格来进行艺术展现的,一部文学作品没有风格就等于没有思想,没有生命,风格展现的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创作个性。文学译者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首先要正确识别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成功的再现原作。但是,如何正确的识别原作风格一直是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文学作品风格是原作家驱遣文字、运用语言的独特手法,这种手法是每个作家都会有的,但是又各不相同。然而,所有文学作品的风格都是依赖于语言的基本规律存在的,因此,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有规律可循的。风格分有形和无形两种表现形式,在作品的词语、句型、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为了更加全面的发掘原作的语言风格,译者要对原本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仔细的阅读发现作品中每一个可以识别的有形和无形风格标记。有形标记识别是进行风格分析最基础、最直观的一步,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篇章、语域和修辞标记6种,掌握这六种有形标记是识别原作风格最重要的手段;无形标记指的是作品所呈现出的气势、风骨、情调、神韵等因素,风格的这些无形标记可以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因素包括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作家真正为情而进行写作,才能写出令人震撼的好作品,因此,思想和情感是文章的无形标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要非常的关注无形标记,才能真正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境,翻译出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原作风格。2、原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及文章的处理方法和原则。例如“象征性潜隐叙事法”以富于言外之意的象征性动作或情景代替直接叙述,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3、作家的精神气质,作家本人所具备的精神气质支配着作品的语言形式、情态风貌等,一部作品的风格即是作家风格展现。4、阅读者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含文化素养、文学修养、价值取向及时代特征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阅读者对原作品风格的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阅读者的才情素养越高,他的风格识别能力就越强,对原作风格的审判力、感知力等也会越高,风格识别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随之增加,对原作风格翻译出的水平会越高。无形标记的识别是对原作风格更高层次的分析工作,翻译者提高作品风格展现的重要步骤。

(二)原作风格再现。翻译后文学作品要展现原作风格,关键在于在翻译过程中与原作风格的适应性,通常采用的实现方法有3种,第一是对应式的风格转换,第二种是重构式的风格转换,第三种是淡化式风格转换。第一种对应式风格转换即模仿,风格的各种有形标记进行相对应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掌握好这一转换,便能恰到好处的保证译文和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实现原语的各种文体相应地转换成目的语的相应文体,在这些基础层次上实现风格的统一性;第二种重构式风格转换即风格的再创造,这属于翻译作品中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在对应式风格转换无法实现翻译目的的情况下,运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达到翻译目的,其表达效果与原作风格一致。一般在四种情况下要进行重构式转换,1、翻译作品中缺乏与原作品中的有形标记相对应的符号系统。2、时空差出现在原作与翻译作品中造成原作风格的变化。3、在翻译作品中考虑到实际功效时,必须要对原作风格加以再创造。4、各种语言及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一系列差异,如表达方式、习惯用语、思维方式等等;第三种淡化式风格转换即一种权宜性对策,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语言文化障碍时,便会出现淡化式风格转换。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原文中所含的浓郁的民族语言色彩、本国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方言等等。但是,风格淡化并不是风格完全消失,风格淡化也是艺术手段的一种,在遇到以上情况下所采取的风格转换,实现交际功能的强化,淡化是为了适应目的语的交流,也是高于对应式风格转换的一种形式。风格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体,因此在处理原作风格与翻译风格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也会运用多种转换手段。翻译实践证明,不论是对应式还是重构式和淡化式风格转换,各种风格转换方法灵活、适时地运用在译文当中,才会到达与原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效果,这是每位翻译者应该掌握扎实的风格转换方法。

三、总结

出格作文【第三篇】

一。有格:继承――印证――梳理

作文有格指写作者心中既要有可依章法,即典范、框架,又要一定的内容存在,即品格、品质。操作上我们不妨按照“继承――印证――梳理”的路线带领学生触摸体会,夯实行文的根基。

1.有法度,指行文应遵循基本规则。事物运行总有法度,违背这个法度,事物即会异变。作文法度,即作文规则、章法,弃置一旁,则作文粗糙,品质低下;坚守执行,则作文精致,文从字顺。老师最好捡那些优秀传统里最好懂的法度、最实用的技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写作议论文,就得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就得自圆其说,清楚地告诉读者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不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写出来的语言低标准最起码要准确,经得起推敲,清清楚楚,高标准要精美,耐得住品味,入耳入心。触摸法度的过程必然伴随思维训练,藉以印证、领悟。

2.有品质,指作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品味。何以有品味?厚积薄发使然。考前作文指导如果过于看重技巧,则使作文匠味太浓,学生腔满篇,即“高考体”泛滥。目前各地考场真正的厚重作文鲜有。考前试卷铺天盖地,学生何来写作泉源?唯有持之以恒地提高品质,或引领学生精读若干本经典作品,做好读书笔记,或帮助他们网读天下大事,体察人间冷暖,或指导他们精选专题,展开激辩,或不时促使他们拿起笔来,随手书写性灵感悟。如此,考场高分作文才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故此,老师要做的事最好是继承、梳理、印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作文之有格,从而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作文之道,提高自我努力的主体觉醒度。

二。入格:提炼――典范――仿格

心中有了行文之格,入格就较为容易了。所谓入格指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出1篇正儿八经的文章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要紧的是能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审题、破题、揭题的任务。所以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指导他们写什么文像什么文,即入格。

比如可利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陈情表》一文教学。此文系蜀汉后臣李密不愿应诏为太子洗马,而写给新兴皇帝晋武帝的表文。晋武帝览表之后甚为感动,大赞李密名副其实,允其不仕。何以至此?细察本文即知,李密恪守辞官侍母之意,例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真情表白奉孝之心、坦示辞官之由、流露进退维谷之情。起笔言“臣密言”,即为表文的规范开头,运笔即展开叙述,言辞恳切,四字一句,铺排修饰,兼以多字句式错综相连,写足辞诏理由,委婉以请,勾起晋武帝真实想象,引发深切共鸣。看全文层次,先言侍母之需,次言知遇之恩,后言辞官之请。可谓文从字顺,奔腾畅达,事、情、理、文,四者尽备。这就是比较典范的叙述文。我们的学生难道没有向师长、社会可表达的心声吗?为何不去引领他们提炼出行文之典范而去仿写书写真事、表白性灵呢?当然,教材中叙述文可圈可点的典范之作不止1篇,不必舍近求远。关于叙述文的表现手法和布局模式,我们理当提炼出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仿写之处。

三。出格:思维――融合――创格

入格之后,我们还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达到出格的境界,所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文能出格是在有格之后,在入格的基础之上的升华,需循序渐进,不可刻意追求。寻本可知,出格离不开两个元素,即多样的思维和足量的材料积累。只有自我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中产生了独到的思想、喷涌的情愫,并且在具备一定深度、广度和纯度的灵异思维之后,才会出格。内在潜质集聚充足厚实之后,自会由内而外地溢出,宛如泉水。如果注入多维思维,则会加速喷涌,创造至美文字。

因此,实践上可一方面引领学生厚积薄发,另一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高考紧迫,作文教学也应该相机调整,但又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妨帮助学生确定若干专题,以此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备考。比如笔者曾经做过贬官文化专题教学。我提前搜集了大量的信息,提出了研究方向,列出一组题目:贬官与社会,引领学生知人论世;贬官与文学,引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品味经典作品;出世与入世,引领学生探究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贬官与酒,引领学生从细部切入研究。考虑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特开辟专题研究课堂。

出格作文【第四篇】

议论文写作训练要求中非常注重“能设置分论点,且层层深入”,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高考作文也一再强调“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在这里,议论文的“结构”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其实关键就在于议论文的分论设置是否清晰、有条理。因为议论文在内容上进行分论点设置直接构成了议论文形式上的论证结构,它相当程度上体现着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与此同时,一些理论上颇为肯定的看上去也很美的论证结构方式在实际写作中又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就此结合具体作文训练题谈谈有关议论文分论点设置(论证结构)的有关问题。

核心要点

议论文分论点设置的五种“基本式”。

训练例题

以“出格”或“求己”为题,写1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其他常规要求(略)。

简要说明

1.本文所谈论的议论文分论,只取“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比较“规范”的基本模式。

2.本文所讨论的议论文论证结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只取常见且常用的几种基本类型,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辩证式等。

3.本文所用的基本概念中,“论证结构”基本等同于“结构”“层次”“论证层次”等,其内部逻辑关系都是由分论点设置体现的,所以这些概念在本文中也都基本指向分论点设置。

分论设置建议一:必须慎用的两种论证结构

下面涉及的两种论证结构,并不是绝对不能用,只是在写作实践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或者很容易似是而非,或者不能很好地如人所愿,终究难以达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要求,所以最好慎用。

须慎用的论证结构一:并列式

第一组

(1)出格是一种真实存在

(2)出格是一种可贵品质

(3)出格是一种坚强精神

第二组

(1)出格需要胸怀大志

(2)出格让人刻骨铭心

(3)出格体现悠然自得

第三组

(1)求己意味着孤独中求生

(2)求己展示成熟的力量

(3)求己呈现别致之美

第四组

(1)求己需要恬淡自信

(2)求己需要宁静致远

(3)求己需要坚忍不拔

以上四组并列式论证,单独地看,每一个分论点都很清晰明确,而且每一组分论点之间句式整齐,用语考究;但是,如果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去审视,不难发现,在每一组分论点内部,彼此之间明显缺乏较强的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是作了一些“由此及彼”的横向转换迁移,其思维基本停留在一个层面上,缺乏必要的纵向掘进的深度。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前后次序甚至可以任意调换。这样的分论设置,很难真正体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要求,更难以企及“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的境界。

须慎用的论证结构二:完整层进式

这里所说必须慎用的层进式是指传统狭义的完整层进式。这种传统狭义的完整层进式一般要求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整套思路来结构文章。比如有1篇高考作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提出中心论点“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之后,这样设置分论:

1.生活丰富多彩是指生活不应是一种模式。

2.为什么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1)符合人的本性(人具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

(2)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3.怎样使生活丰富多彩?

(1)个人要既会工作,也要会休息,培养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2)社会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有利条件。

这样的论证结构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1篇文章如果按这种层进式展开论述,就不得不对“为什么”“怎么办”等内容作一些条分缕析的展开和论述,而这么多内容要在已被限定只能800字左右篇幅的文章内来完成,往往不可避免地造成好像什么都涉及到了,却什么也没说深说透,徒有面面俱到的表象,实则更像编写提纲的“蜻蜓点水”似的状况。这样的一整套所谓层进式论证其实不可能有多少论证力量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更多的一般都是或者围绕“为什么”或者围绕“怎么办”进行的,所以,我们建议慎用层进式,是指在800字左右的作文中企图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整套思路来结构文章,并不是拒绝围绕“为什么”或者“怎么办”二者之一来分解中心论点。不仅如此,我们在常见且常用的议论文论证结构(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类型分类中,依然保留层进式论证,只是此“层进式”已非彼“层进式”,具体见下述。

运用较好的几组“层进式”分论举例

第一组

1.(1)出格的可贵,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

(2)出格的可贵,在于它的奋斗过程中所散发的坚强。

(3)出格的可贵,在于它的结局中所体现的永恒的美丽。

2.(1)求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前题就展现进取的姿态的。

(2)求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过程是充满期待的。

(3)求己之所以美丽,源于它的结果往往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组

1.(1)一次出格,凝聚为自身的一次新生。(例:李白挥别长安)

(2)一次出格,堆砌成他人成功的基石。(例:鲍叔牙荐管仲)

(3)一次出格,汇聚成民族振兴的希望。(例: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

2.(1)求己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创造美丽人生传奇。

(2)求己给予国家创新的机会,开辟新的征程。

(3)求己还使得全人类受益,创造美丽新世界。

第三组

1.(1)求己,让我们在思考中面对现实。

(2)求己,让我们在探索中砥砺自我。

(3)求己,让我们在奋斗中问鼎辉煌。

2.(1)出格,给了我们发展新空间。

(2)出格,激励我们努力奋斗。

(3)出格,教会我们永不止息。

分析解说

第一组,分论点中的关键词“开始——过程——结局”和“前奏——过程——结果”体现的是思维沿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延伸状况,以此体现“论述层层深入”。且名之曰“时序延伸型层进”。

这一类层进式分论中的关键词还有“过去——现在——将来”“既往——眼前——未来”“昨天——今天——明天”,等等。

第二组,分论点中的关键词“自己——他人——民族”和“个人——国家——全人类”体现的是范围逐步扩大的思维方向,以此体现“论述层层深入”。且名之曰“范围扩展型层进”。

这一类层进式分论中的关键词还有“独自——彼此——群体”“个人——家庭——社会”“(单一具体的)——(某方面的)——(全面综合的)”,等等。

第三组,分论点中的关键词“面对现实——砥砺自我——问鼎辉煌”和“发展新空间——努力奋斗——永不止息”明显体现着对问题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也就是所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此同样可以体现“论述层层深入”。且名之曰“认识深化型层进”。

这一类层进式分论中的关键词还有“面对……——分析……——掌握……”“认识……——把握……——运用(创造)……”“承认……——探究……——解决……”,等等。

分论设置建议二:大胆使用“新层进式”

以上三组“时序延伸型”、“范围扩展型”和“认识深化型”层进式由于已经不同于传统狭义上的层进式,我们姑且称之为“议论文层进式论证的‘基本三式’”[为表达方便,下面简称“(新)层进式”]。

特别重要的是,“(新)层进式”在理论概念上各自特征清晰,区别明显,但在设置分论点时,不仅每一组内部之间关键词可以交叉运用,组与组之间也是可以交叉融合使用的。比如“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个人+开始——合作+过程——集体+成果”“昨天+个人奋斗——今天+群体合作——明天+国家(民族)辉煌”,等等。

范文1篇

出 格

高三(8)班 魏良杰

先贤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在要求人做事要规规矩矩,按道理办事,而不能做出出格的事,否则就不成体统了。可是任何事情并不绝对而唯一,有时出格更表现出一种勇气,一种智慧,一种无比强大的社会道德意识,它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人类身上的伟大品质。

出格,出出真诚,出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四年前,她女扮男装,去学堂读书,为的是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才干;而如今,她卸下男装,换上红装,去打扮,为的是成为同窗多年的梁山伯的妻子。父母的规劝挡不住她火热的心,马家的威逼扑不灭她坚定的信念。一个弱女子,执意去把握自己的未来。因为在四年里她感受到人性的美好,体会到知己的相知相爱,更领悟到超越友情的忠贞不渝。她认定他,不顾一切,哪怕化为蝴蝶,双双飞去。祝英台的出格,是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是对自身美好生活的追求。

出格,出出智慧,出出人们探究真理的精神。这无异于一场战争,对于人们根深蒂固的自然认识,对于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个少年提出质疑,并想通过实验推翻它。许多人嘲笑他的幼稚无知和狂妄自大,可这无法动摇他坚定的步伐,在比萨斜塔上他的一个实验彻底否定了先哲的观点,在众人惊骇之余,一门伟大的学科——物理学真正意义上诞生了。伽利略的出格,见证了他的智慧,更见证了人类不畏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出格,出出社会责任感,出出民族与人类的良心。那是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前联邦德国总统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前下跪。他虽贵为一国总理,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地位和声誉,但面对国人曾经的可耻行径,他执意干出“出格”的事,去挽回一个民族的良知,去唤回人类共同应有的良心。

出格,不再是简单的叛逆,也不再是一时的冲动,它成为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世界因此变得更美好。

简评本文能分层展开论述,事例比较有说服力,行文也大气;与此同时,分论点的表述也在努力追求清晰性和层次感。对于分解不好分论点,或不善于显性扣题的同学而言,此文值得借鉴。但是也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1)提出分论点后最好阐述引申一下,不要急于举例;(2)三个事例的叙述分析有逐渐简化的趋势,这容易让人产生文气慢慢衰减的感觉。

话题转换

以上所述“(新)层进式”论证比较好地解决了“论述层层深入”的问题;但实际写作中,中学生又常常因为将其减缩成“历史——现实”“个人——集体”“表面——实质”等二元结构分析,从而使层进式论证陷入第三分论难以继续层进的尴尬局面。

先看两组“再衰三竭”第三分论难以继续层进的例子:

1.(1)出格体现了自然法则

(2)出格体现出人文之美

(3)出格体现了灵魂之美

2.(1)求己使外表更真实更自然

(2)求己让内心的美更凸显更可贵

(3)求己使人的精神与品质得到升华

分论设置建议三:努力开辟第三分论的“新天地”

像上面这样,由于运用“(新)层进式”设置第一第二分论时,习惯性使用二元结构分析,从而导致第三分论难以明显继续层进。

在此窘境之下,应该将“错”就“措”,抛开原先第三分论严格按(新)层进式写作的方向,考虑在第三分论开辟“新天地”。

或者索性在构思全文分论设置时,干脆直接考虑第一第二分论用二元结构分析、按“议论文层进式论证的‘基本三式’”展开,而第三分论则另辟“新天地”。

第三分论“新天地”之一:(正反)对比论证

第三分论作一个反面论述,与第一第二分论构成正反对比论证,如:

(1)如果不敢出格,如果遇事一味求安稳、求规矩,人就会安于现状,满足于“圆满”“完美”,不思进取,最终彻底失去真正的“大美”。

(2)假如一事当前,首先不是着眼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求己,而是一心指望别人的拯救,那么,就算别人救得了你一时,也救不了你一世。

第三分论“新天地”之二:辨证(分析)论证

第三分论作一个辩证思考,与第一第二分论构成辨证论证,如:

(1)出格,并不是无视限制不顾条件的一味蛮干冒险。它是我们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实现对自我的完善。

(2)出格,不是不要“格”,不是否定一切,打到一切;而是尽我们力量所及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的天地。

因篇幅所限,“求己”的范文未登,故先列出三组相关第一第二分论——

A组:求己,求得真实的自我,获取战胜目前困难的力量——求己,求得精神的升华,博得今后人生的辉煌

B组:求己,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根本——求己,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

C组:求己,是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求己,是超越自己,使自己在探索实践中提升能力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3)我们在求己的同时,不是禁锢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也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帮助,求己,并不排斥借鉴与合作。

(4)求己,绝不是盲目自信、自不量力,以自我为中心,将那个大大的“自我”架铸在别人之上;恰恰是让我们在迷茫困惑中看清找寻可资借鉴的力量,寻回自我,重塑信心,于喧哗烦扰中得到宁静。

特别提醒

(新)层进式,(正反)对比式,辨证式,这是议论文主体论证结构的“基本三式”。

无论对比论证还是辨证论证,都是在第三分论或难以继续层进深入,或继续层进深入有可能走向“极端”露出破绽的情况下,对基本论述的补充、完善,最终的论述重点(也就是结论)仍然要回归正面的基本观点上来,既不能不加条件不作限制的唱反调,也不要走向极端化,绝对化。例如:

(1)凡事不会出格的人注定是痛苦的。

(2)没有出格的生活无滋无味毫无意义。

(3)不求己的人都是徒有其表内里空虚。

(4)不求己的人必定能力不足十分丑陋。

最后结论

(新)层进式有“时序延伸型”、“范围扩展型”和“认识深化型”“基本三式”,(新)层进式、(正反)对比式和辨证式又构成议论文主体论证结构的“基本三式”。这样,议论文的分论设置就至少拥有五种基本思路与写作方案。学会根据写作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思路与方案,定能让议论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并且使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论述辨证强有力,进而达到“论证有层次感,立体感”的要求,顺利赢得发展等级加分!

71 53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