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15篇)

好学 分享 时间:

家乡社火热闹非凡,锣鼓喧天,舞龙舞狮,民众齐聚,欢声笑语,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

提起过年玩社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正月社火是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每逢过年社火算是最后的饕餮盛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走芯子、踩高跷、划旱船、赶毛驴、闹秧歌、舞狮子各地尽显看家本领。玩过破五玩十五,玩过十五玩龙抬头,视乎过年就是为了闹社火,相邻村子不闹出个输赢来决不收兵。

可是仔细琢磨社火二字,一是社一是火。社古时是指掌管土地的神,后来就演变为相邻的村子为祭神而组成的民间组织。这火又是什么呢!南方北方所有的社火形式虽然复杂多样,仔细观察没有一种社火表演是与火有关的,那么社火中的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考察了关中民俗,原来上古时候人们每逢过年都要祭祀土神,过年的内容比较丰富,社火可以说是春节最后一个压台节目,而且是需要几个村子配合才能玩的大型节目。这个节目到底何时开始上演,要根据当地收成、年景、民心而定。有的村子收成好想玩,有的村子收成差不想玩,玩不玩社火各村之间形成了一种挑战应战的民风民俗,就是烧社火。

所谓烧社火就是想主动玩社火的村子,傍晚派一帮年轻人背上一大捆柴火悄悄来到邻村人口集中地地方去挑战对方,趁人不备把柴火点燃后,敲着锣喊着自己村名子说烧火了,意思让对方知道是谁在挑战,跑回村子等待被烧村子的反应。有人放火这肯定会引起被烧火村子三老四少的注意,被烧的.村子就开始紧急忙活商量应对办法。如果连烧三晚无反应,说明人家不想玩。有时候烧三晚两晚对方才应战,如果对方早有准备,就会把自家门前的火扑灭连夜晚背柴负薪反烧放火的村子以示应战。放火的村子就把反烧火的人抓住,双方开始商量社火表演的具体事宜。可见古时候表演社火都是以烧火开始的,人们在白天看到的都是祭祀的节目,并没有看到火。

有意思的是社火开始在对抗中产生,对抗就一直持续到结束,甚至有的村子之间对抗持续几十年几百年。双方表演事宜一旦敲定,就进入保密阶段,只有少数人知道准备表演什么内容。而且都派出自己的探子打听对方秘密,从道具、脸谱、服装都在猜测对方表演的内容,从而把握自己节目要压到对方。如果输在对方的手里,这就惹下大祸了,锣鼓悬天人马疯狂企图战胜对方,再不赢就打道回府明日再战。关中农村有时候社火战斗持续二十几天,分不出输赢。元宵节前开始二月二龙抬头还结束不了。进入农忙后只得暂告一段,勉强结束明年再战,很多村子之间人老几辈都因社火而不和谐。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2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元宵。基本每年元宵节,都有一支打鼓跳舞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在大街上前行,这可以说是我们这里最热闹的活动。这活动学名“社戏”,我们称之为“社火”。

去年春节过后,社火的队伍开始紧锣密鼓地训练,广场上的打鼓声日夜不绝。几日后,训练的成果在各小区门口展示,虽然不是正月十五的大车队,但人们并未因此减少兴致。二三十人的小方阵,照样能配合得有条不紊。行人纷纷驻足围观,兴致勃勃的我也是其中一员。看着如此有趣的表演,我对元宵节的社火充满期待。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盼望着,盼望着,元宵节终于在我的翘首以盼下到来了。天空格外明朗,鸟雀尽情歌唱,我也非常欢畅。在最宽的街道上,车队缓缓地向西走,所到之处人头攒动,水泄不通。长长的'车队仿佛能横贯整个城市,两旁的观众顺流而上,沿途不断拍照鼓掌。十几辆车上,有盛装打扮的舞者,有活泼调皮的舞狮,有从容不迫的鼓手,还有身着奇装异服的“西天取经师徒”。

瞧那安分不住的狮子!它行动灵活,身怀绝技。它或而腾空跃起优雅落地,或而前身起立面向观众,让人感叹演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瞧那婀娜多姿的舞者!他们那优雅熟练,整齐划一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他们花枝招展,乍看上去像春天里的万花丛,美不胜收。这表演天衣无缝,观众看不出一分生疏与僵硬。瞧那轻松快乐的鼓手!和着节拍的鼓声极其悦耳,有谁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打鼓对于他们来说易如反掌,有谁出现了一丁点的失误?听着这富有节奏的旋律,不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谁不是面露笑颜?瞧那穿着奇特的“师徒”!他们真是车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赫赫有名的“齐天大圣”,肥头大耳的“猪八戒”,老实巴交的“沙悟净”,庄重肃穆的“唐僧”,甚或有别的角色,此刻都夺人眼球。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3

“社火不看,过年不算”,在家乡,社火是春节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传承着千年的文化记忆。

社火表演通常在正月初十左右拉开帷幕。一大早,村子里就热闹起来,男女老少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喜悦。表演队伍浩浩荡荡,最前面是威风凛凛的 “开路神”,他手持长鞭,“噼里啪啦” 地甩响,为社火队伍开道,寓意驱散一切不祥。紧跟其后的是色彩斑斓的彩旗队,五彩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最吸引人的当属芯子表演。一个个装扮成神话人物、历史英雄的孩童,站在高高的铁芯上,做出各种惊险又优美的姿势。他们被固定得稳稳当当,却好似在空中翩翩起舞,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旁边的高跷队也不甘示弱,演员们踩着高高的木跷,迈着夸张的步伐,或模仿戏曲中的人物,或展现生活中的趣事,幽默诙谐的表演引得观众笑声不断。

舞龙舞狮也是社火的重头戏。巨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时而盘旋,时而腾飞,仿佛要一飞冲天。狮子则憨态可掬,在绣球的.引导下,做出跳跃、翻滚等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还有那欢快的旱船表演,船中的 “姑娘” 轻盈灵动,艄公则幽默风趣,他们的配合默契十足,让人忍俊不禁。

在社火表演中,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他们穿梭在人群中,眼睛紧紧盯着表演队伍,手中还拿着各种零食,时不时发出兴奋的尖叫。老人们则坐在一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一边欣赏表演,一边回忆着过去的社火场景。

社火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乡亲们情感交流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年轻人也在参与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这份热爱传承下去。

随着夜幕降临,社火表演渐渐落下帷幕,但那热闹的场景、欢快的笑声,却久久回荡在人们的心中。家乡的社火,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永不落幕。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4

今天早晨本来准备睡一个懒觉,爸妈刚一走,外面就打起了锣鼓,放起了炮仗,声势大的让我睡都睡不着,叠好被子后,我就气哄哄的打开窗帘,打开后我惊呆了,有穿红衣服的,有穿绿衣服的,拿着腰鼓的,还有几个大头娃娃。只见那位带头的阿姨,把手上的旗一挥,接下来就是锣鼓对世界的呐喊。过了一会连陕北的秧歌都上场了,刚一上场,现场的气氛就更加喜欢了。这可吸引了不少的老年人,因为那里面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看起来都特别有精神。

当然了也有吸引我们小孩子的。文章开头提到了炮仗,看到炮仗后,我更是吓了一大跳。那辆绿色的吉普车上,架着两排带着长管子的炮,很像迫击炮,一排有七八个。随着大炮声的来临,其实更加吸引人的是那辆装甲车,是绿色的,很长,很高。这下路又被人们挤的水泄不通了。看到了装甲车的人们纷纷掏出了手机去照那辆吸引人的装甲车。其实这次社火让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给装甲车照一张相。在装甲车离开后,紧接着就来了一批队伍,他们衣服的颜色不同,有拿着大鼓的,有揣着腰鼓的。

还有每次都少不了为商家宣传广告。接下来便是一队车队,上面挂着商家们的牌子,还有他们的商品,还专门请了一些人端着他们的牌子游街。其实呀,人们根本顾不上看他们的商品和牌子,而是看给他们陪衬的人,那些人。这次不但有打鼓的,还有划旱船的。划旱船,就是用纸糊一个船,再把它弄在身上,用脚在那走,还有一个人在旁边用木浆划。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越来越多,连我们这交警队都出动了,还不时有几辆摩托车经过,疏导了一会后,人们终于退到了人行道上。这时来了一队打鼓的`人,但和以前的鼓不一样的是,可以放在地上敲。这次是打两下,换换位置,是人换鼓不换,有时还会变化方阵。这时已经人们的兴趣都没有多少了,只剩下了一些零零散散的人还在观看,这时打炮仗的车又来了,但这并没有吸引多少人的观看,一会后,人们都走光了,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5

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美丽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 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缠上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如意。

改革开放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6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每逢新春佳节,青海老家的人们都会表演社火祈福迎新。

咚咚锵……咚咚锵……听,清脆的锣鼓声由远至近,一支身穿火红绸衣,手拿艳丽折扇的秧歌队,载歌载舞地向我们走来。紧随其后的是6条装饰得五彩斑斓的旱船,船身伴着鼓点左右摆动,上下起伏。忽听得一阵唢呐声,乐队随及变了调子——舞狮便开始了。众人眼花缭乱之际,只见四头雄狮在两名持剑少年的引领下忽而腾空跳跃,忽而翻滚倒立,把个兽中之王表演得活灵活现,引来观众阵阵惊呼与喝彩。

之后,《西游记》《杨家将》《水浒》《白蛇传》等古典名著中的重要人物,踩着2米多高的高跷,在“老牛角”和“王妈”的带领下一个个粉墨登场。他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纵情歌唱,潇洒飘逸,美轮美奂。社火表演的高潮随即到来。猪巴戒本为丑角,但站在高跷上的他却另有一番风采,本就矮胖的身躯在高跷的衬托下显得更为短小,竟带了几分可爱之气;姜子牙则身披法袍,身后丝带翻飞,那洒脱的.白须更让他带上了几分神秘色彩;穆桂英也不甘落后,身披金甲,手持长枪,英姿飒爽,正可谓“谁说女子不如男”;关羽面如重枣,青衣青甲,一幅傲视群雄、严肃冷峻的表情,倍显英武豪迈之气……观众仿佛置身于仙境,笑啊叫啊拍手啊,目不转睛地盯着场内的各个角色。

社火的精彩表演,除了“大腕”的努力,也离不开“傻公子”“哑巴”等丑角的辛勤工作。"胖婆娘"在其中最引人瞩目,东扭西扭,腰前臀后各绑一块枕头,显得又丑又笨。她总是冷不丁地拿出大钢针,去刺那些挤来挤去不守规矩的观众,吓得大家拼命后退,欢声笑语也落了一地。

直至黄昏,表演终于结束,人群也才慢慢散去。

“社”,为土地之神;“火”,为传说中的火神。家乡人民对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产生了社火表演的风俗,每每让我如痴如醉。家乡的社火啊,你不仅承载着故乡亲人对国泰民安的祈愿,也承载着我们这些游子浓浓的乡情!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7

朵朵星光,伴着雪花的清幽,飘落窗棂;雪花飘飘,带着期盼,裹着年味,携着热闹,飘洒人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至关重要。它是宋代王安石笔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描绘的辞旧迎新的景象;它是唐代王湾笔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抒发的对新一年的期盼……它就是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习俗,通常有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守岁祭祖……但在我的家乡甘肃兰州,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那就是“社火”。

说起“社火”,可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史料记载:“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社火”,起源于上古的各种祭祀活动,盛行于宋代,流传到今天。听妈妈说,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叫苗庄王,在琐阳城里过着安闲的日子。有一天,敌人的军队包围了琐阳城,想要捉拿皇帝。苗庄王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有人献计:“皇上,有一个办法。”苗庄王着急:“快讲!”大臣说:“让两位大臣装扮成财主,后面再跟上两位大将,再带一些装扮的打鼓、敲锣、舞扇之人。请皇上反穿羊皮袄,化成鬼脸,手提墨汁瓶和毛笔,假装自由之人,混在众人之中,给敌人以迷惑。”皇上一听:“妙计,照此安排”。众人都装扮好了,热热闹闹地出发了。敌人不知内情,迎面扑来,首先抓住了两位“财主”,以为这其中一位定是苗庄王。谁知,苗庄王等人,一路跳着、闹着,大摇大摆地出了城门,扬长而去。这时,敌人才发觉上当了,连忙追赶,但已来不及了。这一计,救人成功。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必有“社火”。宋代陆游有诗为证:“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社火”历史悠久,延绵之长。

在我的家乡,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就是看“社火”。记得今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一群小孩子,早早地跑到街头,啊!“社火”来了,远远就看见了,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打头,如山如海的人群相随,真是“人威”助长了“神威”。“社火”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你看,除了狮子舞龙灯,还有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一路锣鼓喧天,一路五彩缤纷,好不热闹啊!我们小孩子,一路紧紧地跟着“社火”,跑着,跳着,笑着,闹着……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舞龙狮,你看!几名演员前后排成一溜儿,头顶着龙狮那长长的、金黄耀眼的道具,一会儿昂起龙狮头,一会儿扭动龙狮身,一会儿甩起龙狮尾,一会儿跳跃着前进,一会儿又原地起舞……几个演员的步调那么一致,那么协调,那么默契,好像一头真的龙狮在舞动。夜深了,锣鼓还在响着,“社火”还在烧着,好一个不眠之夜!

听说,中国西北的“社火”,已经被列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那热闹的鼓点和舞姿,伴随着飞扬的雪花,伴随着喜庆的爆竹,伴随着春节的脚步,带我们走进了新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8

岁末年初,冬日丽阳洒播北方大地,残雪下湿润的土地里正喷勃新春的生机。转眼间,春节过去,元宵节到来了。

“咚咚咚”有节奏的锣鼓声由远及近,我们农村耍社火开始了。“噼噼啪啪”喜庆的鞭炮声引来了男女老少的围观。环顾四周,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好热闹的节日啊!我们北方人舞狮,踩高跷,吃汤圆……南方人舞龙,赛龙船……我们这儿山多水少,河道浅,无法在江河赛龙舟,便制造旱船以效仿。素有“兽王”之称的狮子被看作吉祥的象征,若狮子进家门,便会驱邪保平安。

你看,人们搬来了长板凳,一溜儿摆成三排,这便是让狮子耍“水摆浪”。在震耳的锣鼓声中,手持彩球,身穿红裤,头和腰系着红带的领狮人出场了,两只全身棕黄色的大狮子紧跟着领狮人蹦蹦跳跳的在人群中打开了空场地,领狮人手舞彩球,忽左忽右,围着一溜板凳由东北西南四个方向一路舞去,两只狮子紧跟着彩球,移步亦趋,或扑或跳,凡彩球所到之处,狮子必到。眼见领狮人被狮子追的.前无去路,却见他立即下蹲,从狮子中间的缝隙里钻了过去,绕着一溜板凳连翻几个跟头,还稳稳当当地站着,并手舞彩球,指挥狮子跳过来。只见威猛的雄狮跳着扑到板凳前,低下头闻了一遍,却又退了回去。如此这般几次,急得另一只狮子在一边乱转。观众也以为狮子不敢过,可谁知,雄狮猛地扑到板凳前,一跳而起,连跃几次,顺利地跳过去了。高兴地狮子一跳几尺高,头乱摇,小尾巴直摆。另一只狮子也高兴地前来擦痒……

舞狮刚结束,就有一群穿得花花绿绿的人拥着一个童子,童子手拿扇子,面带微笑,在空中翩翩起舞,听爸爸说这叫“童子拜年”。紧跟在后面的是比常人高出许多的财神和观音,我仔细一看,他们都踩着高跷呢!

最后出场的是旱船,船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女子,旁边还有一个扇扇子的公子。船夫一边摇船,一边随着板胡二胡的伴奏唱着自编的小曲。我仔细一听,却是“大雪无情人有情,正月十五闹花灯。政府帮助渡雪灾,人民安乐享太平……”

这不由使我想起春节前,连续二十多天的暴雪冰冻,交通中断,归客滞留。用电中断,一片黑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总理来到灾区人们中间。那神情,那语气,让在场的和在电视机前的人们禁不住潸然泪下……

灾难过去了。我望着这闹社火的欢乐人群,正在欢快地跳着,舞着,唱着。瞧,他们那股高兴劲,不正在用自己特有的乡俗文化叙说着我们安定、祥和的生活么?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9

春节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各式各样的习俗和表演,社火便是其中之一。

几年前的春节,我们是在乡下姥姥家中度过的。那几年春节,乡下流行社火表演。只要听到有社火,不论正在干什么,人们都要放下手头上的事,急急忙忙跑到街道,仰着脖子,边说边笑地观看表演,我们也不例外。

那天是大年初五。早晨,一切都安安静静的,只有枯叶轻轻晃动,发出微微的沙沙声。一阵锣鼓的敲打声伴着姥姥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我翻身下床,穿上拖鞋,走到门前打开房门。门外的姥姥早已换好衣服,对我说:“快快快,今早有社火呢!”那时我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火,但是看到全家人都收拾好了行装,我也匆匆收拾起来,跟着往街上走。

路旁的`店铺都紧闭着门,上着板子,店门前铺着昨夜放炮时留下的或红或粉的鞭炮纸皮,显得格外冷清。我很好奇,社火究竟是什么?爸爸回答我:“社火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就是土神,而`火`是火神,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那他们都干什么呢?”爸爸好似跟我卖着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啦。”

还没到街道,就听见了震耳欲聋的锣鼓敲打声,远远地就看见人们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走到跟前,表演社火的人们脸上涂抹着或红或白的化漆,身上穿着各式各样的古代服装,下巴上贴着长长的胡子,几个孩子也打扮成神话人物模样,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踩高跷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表演者们扮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令人惊叹不已。游旱船是民间无人不爱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儿等一类扎成,外蒙彩布,扎上纸花,分外轻巧。撑船的老艄公动作麻利,潇洒稳健,声音洪亮,唱功扎实,一招一式无一不把老艄公撑船的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船中的那位身姿婀娜的女子竟然是由一名小伙子来扮演的。可别看他是一名男子,那表演不细看,还真以为是妙龄少女呢。

时间就这样轻轻地、悄悄地、无声地从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溜走了,不留踪迹又无处可寻。如今,社火不再那么常见了,但是社火留给我的欢乐就像时间留下的思考一样,令我铭记。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0

我的伯父去世大抵七十多年了,对他的印象只是从上辈人的枝言片语中,拾缀了一些星星点点。 伯父兄弟有三人,他。排行老大,老二,有个姑母比我爸大,叔父少年时不幸夭折。 伯父名叫曹振林,是个木匠,个子不是很高。有一手盖房打屋架绝活,具做的也颇为精细,人随活,厚道。好喜诵经,留给我唯一的纪念物品,是一挂不太起眼的佛珠。虽不精美可却开过光,这算是对他的实体印记。听老人们说,伯父还有个爱好就是耍社火。

社火,在关中一带是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大约有千年。它讲究的是玄(悬)妙与新奇,每桌一出戏。每当大年初一过后,人们开始酝酿耍社火的'事宜。耍社火是一种用人极多,不计酬劳的集体活动。可它却能凝聚人们的集体荣誉观。每当锣鼓响起,这里的人们就会派生一种无名的燥动和亢奋,他们就忘却自我,了然私怨,产生一种对集体荣誉感的强烈渴望。这股汇集起来,大许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性国魂。 那时我们的曹寨子比现在要小了许多。相传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铁匠,打出的铁器精细而又耐用。我村的几个活跃分子要他打社火芯子,可铁匠没见过,他们就在地上画出个草图。就这样,我们村的最早的社火诞生了。当时只有五桌,虽然有些少,可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邻近的大村也想请那铁匠去打,铁匠却不会打了。为啥?没得图。可见我们的村子的人确是很了不起的。 具体参与此事都有谁,我无从考证,只知道伯父做的社火桌子很结实,是一个一米五见方,桌面厚约十公分左右,中间有五公分的插芯子的方孔。两侧有穿抬扛的耳孔,桌腿有一米二、三(大许)。那时社火全凭人抬,我村子的人少,有五桌已是壮举了,还要到马王庙上与别村比拚,实在不可想象,不容易啊!的确,人家村子人多势众财力雄厚,可我村的一桌猴戮马蜂窝,勢压群雄!至今谈起此事我们村子的老人都会噤噤乐道! 那时,我村的社火有无数无私忘我的义务奉现者,让我们记住这些逝去者的名字:曹景林,曹振英,曹颜清、曹振吉、曹振林、曹志治等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前辈,这些只能从上了年纪的老人中去追寻了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1

今天是正月初八,舅舅打来电话说,街上有社火。我们赶忙收拾东西出门看社火。

我们在门口打车,人实在太多了,好半天才打上车。我们到了有社火的地方。社火都走了好远,舅妈拉起我,抱起小弟弟就去追社火。

一路上,我紧紧拉着舅妈的包,生怕别人把我拐走了。最先出来的是游行车队。每一辆车都被装扮的非常漂亮。第一辆上面卧着一只大老虎,大老虎张着血盆大口,摇头晃脑,眼睛闪闪发光,这只大老虎栩栩如生。还有一辆车上有一只大兔子,大兔子旁边有许多人扮的小兔子,小兔子在大兔子身边跳不跳去。后面一辆车上叔叔、阿姨们在上面敲锣打鼓。

啊!舞龙的来了,听老人说,在龙头下钻来钻去就可以在这一年里吉祥如意、平平安安。我数了一下黄色龙有两条,白色龙也有两条,蓝色龙还是两条,我们分别钻了一下。

我们继续往前走,走到区政府门口。那里人山人海我被人群挤来挤去,我们走到人少点的地方,那里有扇门,门开着,我们走进去。在里面最面坐着的是区政府的领导,后面站着的和我们一样是观众。我在后面什么也看不到。一位好心的阿姨让我站到最前面。最先来的是敲鼓的,他们穿着黑衣服,一边敲鼓一边跳舞,可真好看呀。听旁边的人说这就是武威著名的'攻鼓子表演。舞狮子的来了,我最爱看舞狮子的了。舞狮子人拿着绣球,左摇摇右摇摇,两只狮子争先恐后的抢绣球。后面又来了两个漂亮的狮子。它们是银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身上还有五颜六色的装饰品,舞狮人把绣球举的高高的狮子竟然跳起来抢绣球,舞狮人还翻了个跟头,真好玩。

后面还有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打腰鼓的、船姑娘。最有趣的还是骑毛驴的,一个姑娘骑在上面,走着走着,毛驴不走了。赶毛驴的人用竹竿赶它,毛驴不但不起,反而把赶驴人踢了一脚。

吃中午饭的时间早就过了,我和弟弟都饿了,姥姥买了玉米给我们吃,吃饱了,我们开开心心回家了。

今天可真开心呀!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2

过年对我来说最开心的就是放炮和看社火,盼望已久的社火表演终于来到了,这天是正月十五,我们兴高采烈地去广场看社火。

到了广场就见远处来了一对社火,我们走过去见前面俩人手举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寺滩乡永川村社火队》,接着就是寺滩一中的21名学生手举红、蓝、黄颜色的旗帜气势昂昂地跟着。有两条大龙紧随其后,人们轰拥而上抢着钻龙,奶奶抱着弟弟,婶婶拉着我一起钻龙,我问婶婶“钻龙是什么意思呢”?婶婶笑盈盈地说:“钻龙和钻狮子都是一个意思,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能祛病消灾、平平安安,一帆风顺,安康的意思。”再往后看,有两头小狮子,领头不断将狮头举起,摇晃着铃铛示意人们钻狮子。我们继续往里走,广场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奶奶差点就跟丢了。

“嘭,嘭,嘭,嘭。跄,跄。”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广场,紧随其后的社火开始表演了,我们赶紧抢了个最显眼的的'地方坐了下来观看主席台上的社火表演。

首先上场的是穿着黄白衣服的人敲起了太平鼓,旁边身穿红色的人敲起了铜锣,鼓的声音威震四方,而铜锣的声音清脆响亮,两音合一,形成了美妙的交响曲,预祝来年我们国家天下太平。人们在一旁饶有兴致的看着,鼓演在一声响亮的声音和人们叫好的声音下结束了。

接着一群身穿藏服的姑娘们上了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最后一个姑娘捧着白色的哈达用藏语说了声:“新春愉快。”舞蹈就在一声祝福下结束了。

下一个上台的是一个群双手拿着扇子的人,和一群腰间绑着绿绸带的老年人。拿着扇子的老年人扭起了秧歌,腰间帮着绿绸带的老年人,俩手抓着绿绸带的两边也扭起了秧歌,一会台上只留下了2个拿扇子的和4个绑绿绸带的老年人,一个老爷爷上来和那些老年人唱起了小调。

压轴戏:耍狮子,一个人拿着绣球在前面跑,后面跟着狮子,那个那绣球的人耍起了狮子。过了五分钟后,节目演完了,人群开始散去,我们恋恋不舍的回了家。

直到睡觉,我还想着早上的社火,想着那精彩的表演……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3

在家乡,春节若是少了社火,就如同饭菜少了盐,总觉得缺了点滋味。每年正月,社火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将整个村子都点燃。

社火表演那天,整个村子像被注入了活力。一大早,家家户户就打开大门,迎接着这场期待已久的盛会。表演队伍从村子的东头出发,打头阵的是震天响的锣鼓队。几十面大鼓同时敲响,声音如雷霆万钧,震得人热血沸腾。鼓手们个个精神抖擞,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飞,那激昂的节奏仿佛在诉说着家乡的历史和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紧接着是扭秧歌的队伍。大妈们穿着鲜艳的秧歌服,手中的彩绸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她们的脸上涂着红红的胭脂,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秧歌的步伐灵活多变,一会儿是十字步,一会儿是扭摆步,看得人眼花缭乱。她们的表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展现出家乡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抬阁是社火中的 “重头戏”。一个个精心装扮的孩子站在特制的阁楼上,被抬着缓缓前行。他们扮演着《西游记》《白蛇传》等经典故事中的角色,栩栩如生。抬阁的制作十分精巧,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孩子们在阁楼上随着队伍的移动轻轻晃动,仿佛从画中走来,让人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神奇。

跑竹马也是社火中不可或缺的节目。演员们身绑竹马道具,模仿着骏马奔腾的姿态,在街道上奔跑穿梭。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配合着激昂的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战场。那哒哒的 “马蹄声”,仿佛在诉说着家乡的过往,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社火表演的`过程中,观众们里三层外三层,将表演队伍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孩子们兴奋地在人群中跑来跑去,手中拿着糖葫芦等零食,享受着这难得的欢乐时光。

社火,是家乡的文化瑰宝,它不仅传承了先辈们的智慧和技艺,更凝聚着家乡人民的情感。每一次观看社火表演,都像是与家乡的过去和未来对话,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深的眷恋。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家乡的社火都会一直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4

昨天下午,奶奶神秘地对我说:“明天上午九点有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你去不去看呀?”“什么?社火表演?”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太好了,我一定要去看社火表演。”晚上,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听了后,妈妈就毫不犹豫地说:“好,我明天带你去看社火表演。”耶!

我再一次一蹦三尺高。

早上,我急急忙忙地起了床,赶快吃完了早饭,就抓紧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马路上。这里人还没有多少。我左右看了看,发现了一个又靠前又在中间的位置还没有人。就是那里了,我赶快来到了那个位置,站好,准备着看社火表演。

等呀等呀!

我们还没有看到社火表演,我不停地问爸爸妈妈:“怎么还不开始呀?”那时的一分钟可真是像一年呀!

正在我等得不耐烦的时候,这时,一个整整齐齐的自行车方队慢慢地向我们骑来。当他们骑进的时候,我一看,只见他们头上戴着头盔,穿着统一的红衣服,我再仔细一看,让我大吃一惊。这个自行车方队竟然由老奶奶和老爷爷组成,这是老年骑游队。再一看,他们一个个笑眯眯的,精神也特别饱满。老年骑游队过去了,我隐隐约约地听见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往远处一看,一些穿着黄衣服,头上包着黄头巾的人,有的打着腰鼓,有的敲着镲,真是震耳欲聋,地好像都晃了起来。

咦?那是什么?我踮起脚尖,头使劲往上伸,看见从远处的上方飘来了一条长长的龙,龙头晃来晃去,显得神气十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些穿着红色衣服和黄色衣服的叔叔在拿着舞龙棒舞龙,只见他们各自拿着自己手中的棒,跑来跑去。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边好奇地想一边往前看,只见一个人拿着一个铁棍,上面有一个可以来回转动的`球,爸爸告诉我这是双龙戏珠的宝珠。突然,那个拿宝珠的人开始左摇一摇,右摇一摇,龙一直盯着宝珠,跟着宝珠跑,慢慢地,龙有规律地叠起来了,然后,龙又欢快地抖着身子,拿宝珠的人一下子把宝珠举得高高的,龙也跟着站了起来。

龙继续向前走着,嘿!

狮子上来了。看!

那一只只狮子随着前面打鼓的节奏,跳来跳去,跳得特别高,有的狮子和别的狮子在一起,好像在玩耍,也好像在说悄悄话。还有的狮子头摇来摇去,仿佛在说:“今年的社火我又来了,我跳得好吗?大家一定很喜欢我吧!”最后,还有漂亮的旱船,大大的花车,穿着漂亮衣服跳舞的舞队,推着油桶的叔叔……真是太有趣了。

精彩的社火,我觉得表现出了我们民族的节日的喜庆,也在庆祝明日的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社火作文 篇15

每个人最留恋的地方,肯定只有自己的家乡了,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每一个都独具特色,引人注目。在我的记忆中,过年让人最印象深刻的,那就是社火。

社火,在北方又称射虎,就是看灯火,猜灯谜的意思,也有杂戏、杂耍之意,寓意红火热闹。

去年过年,我又回到了我的家乡甘肃,见识了精彩的社火表演。

家乡的社火从大年初三持续到初五,以初五的最为盛大。初五的哪天,我早早和哥哥出发,为的是占个好位置,好更近距离地观看街上的社火表演。

一大早,表演的人就开始准备,他们穿好服装,来到街上开始巡游表演。等我们赶到巡游表演的地方时,路边早已聚集了不少的人。大街上一片喧闹,人们都在等待社火队伍的出现。等了小一会,锣鼓声越来越大,社火队伍终于过来了。

社火表演丰富多样,有走高台,踩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各种各样的表演,巡游的人边走边表演,街上也叫好声连连。社火队伍向前推进,最后汇集到城市的中心广场,开始汇演。

一开始,街上十分静寂,没有一丝吵闹声。过了一会,只听一声喊声,后面就威风锣鼓,鼓声震天,气势恢宏;接下来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扭秧歌的……紧接着在鼓声和歌声中,表演舞狮的登场了。只见两只狮子,两只狮子蹦来蹦去的,从这个高台上又跳到另外一个高台上,嘴里还叼着球,你抛给我,我抛给你,玩得很是开心。

最后,最精彩的舞龙登场了。只见一条金龙和一条红龙制作的`栩栩如生、威风凛凛,每条龙都有二十米长。两条龙在空中盘旋飞舞、忽上忽下、张牙舞爪、气势非凡。两条龙在空中不停争抢一颗龙珠,两条龙你争我抢,金龙显得霸气十足,一个飞龙在天,将红龙压在下面;红龙显得灵动十足,时不时来一个‘神龙摆尾’,拜托金龙的纠缠……大家都看津津有味,连声叫好。不知不觉,时间飞快的过去了,直到社火结束好一会,我才和哥哥恋恋不舍的往回走。

家乡的社火,让我流连忘返,如果明年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观赏这属于家乡的社火。

71 4407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