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一篇】

还记得师范毕业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满含殷切目光,送给我们每人五句处世箴言和一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之本,同时郑重其事推荐给我们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告诉我们,这本书将会为初为人师的我们解决所有的困顿与迷茫。当时确实信誓旦旦,但最终还是以枯燥无味随手翻了几页就将它束之高阁。今年寒假期间,校领导赠予我们每人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以完成作业的压力下,只好静下心来再次翻开它,发现它真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学者,和你面对面针对你工作中的困惑娓娓道来。而在这100条建议当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落千钧任翕张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促使我们,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胸藏万汇凭吞吐,笔落千钧任翕张”这句千古名言应是我们所有教师一生的追求。

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阅读,再阅读,无疑是改善学困生的唯一途径。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学生,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可以达到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让读书从学校辐射到家庭,社会。。。。。。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和孩子们一起“采得百花酿成蜜”吧,这也应该是我们为人师坚定的职责!

读书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起徜徉书海,让阅读丰盈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人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二篇】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仰慕已久。有幸得此书一本,潜心拜读,感触颇深。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引经据典,而是以比较亲和的建议的形式,通过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的教学实例,针对我们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循循善诱指点迷津。

阅读的过程,犹如在与智者对话。书中每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实例都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书中每一条建议的真知灼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尊重差异,倾心投入。

在第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的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的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想,这段通俗朴实的语言一定会引起每位读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各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若把一种所谓的“好的方法”套在存有很大差异的孩子身上,本身就违背了“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

尊重个性差异,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

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也侧重于分数的高低,而对于后进生的补差工作也多采取“补课”的方法。换一种角度讲,我们不二地承认孩子间的个性差异,但我们却没有遵循这一规律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方法值得借鉴。针对像费加一样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借用民间引人入胜的一个个小故事,编写了大约有200道应用题。他还为费加收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以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

在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措施的同时,我想,每位读者笃定会被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敬业精神所折服。

二、重视阅读,提升素质。

关于阅读,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中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多次被提及。他不仅强调学生要加强阅读,教师更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书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阅读,对我而言,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是个被忽略的环节;我也没有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平时阅读时,也欠细细品味和深入反思。从现在开始,要在阅读上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

三、勤于反思,写作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6条建议中提出“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像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魏书生等这样的教育大家,都有坚持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我曾有一段时间,坚持写了十多篇教育随笔,随时记录了自己或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片段,或教学环节处理中的不足之处,或班级管理中的困惑和收获。每次翻看一下电脑中的这些文章,都会情境再现且深有感触,甚至感到意外和惊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只可惜,我只坚持了很短一段时间,若能持之以恒,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瞬间,我想,我积累下来的一定会是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自身也会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诸多原因,《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渗透于其中的许多思想精髓我还不能完全领悟,这本书还需要进一步阅读,仔细品味和反省。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三篇】

提到“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学校,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需要接受的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不但相互关联,而且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的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为: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认为,“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教育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苏霍姆林斯基还科学地指出:“人的幼儿时期是一生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就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尝试性的改变: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立了“家长学校”,并向家长们传授“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做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这一理论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准则,只有当我们重视了家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得心应手,孩子们得到的教育才能更全面。

二、做家长的合作伙伴,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整体,家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不要把家长当作助手,而应该视为朋友,别忽视家长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尊重他们,常常与他们沟通,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经常给家长提供一些培养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同时,还要积极地与家长配合,肯定其子女的进步与成绩,恰当、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共同研究教育措施,与他们保持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共同成长。我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给家长一些帮助

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但不听话,学习成绩也不好;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没有任何效果;还有些家长妥协于孩子的无理取闹,感到束手无策。从对学生们的调查中得出了相近的结论,他们认为,大部分家长在教育自己时,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而很少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较多地关注成绩,学习不好,就严加训斥;表现有进步,就百般宠爱,孩子越来越任性,家长的管理也越来越难。遇到有这种忧虑的家长,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教育孩子。

班里有一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他是五年级时转来的,当时他妈妈告诉我,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次转学也是因为任性和不服管教,家长很伤脑筋,满脸的无奈。在后来的相处中,我也领教了他的“厉害”——不听话,与同学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看到家长那失望的神情,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一次又遇到他闹情绪,我采用了“冷处理”,他怄气,我也不理他,后来在妈妈的再三劝导下,他勉强地承认错误,我借着这个机会,给他讲道理,告诉他家长有多辛苦,父母对他充满了希望,他却让父母非常担忧……他妈妈听到这些,不禁热泪直流,孩子的头也越来越低,肩膀有些战栗,我知道他哭了。临走时,我对他妈妈说:“孩子一定能改,要对他有信心,多和孩子谈谈,听听他的心里话。”后来,这位妈妈遇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及时来与我交流,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现在的他简直是人见人爱。

2、给家长一点信心

在我们的工作中,难免遇到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性格和行为上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也慢慢地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但是,这些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关心的,只要我们教师做到善解人意,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从阴影中走出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我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小调皮,其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一个在学习上充满惰性的孩子,他的妈妈因为他的顽皮、懒惰而对他无可奈何,甚至劝我:“陈老师,你不要管他,这孩子没希望了。”我听了哭笑不得,现在到要我来劝她教育孩子了,我告诉她:“孩子的路还很长,你将来还要享他的福,你能眼看着孩子没有未来吗?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一定能改好的!”现在,孩子的表现虽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但是,他的妈妈已对他有了信心,我相信,孩子的未来也会非常美好!面对学习差,不守纪律,整日坐立不安,上课小动作不断,常惹是生非的孩子,家长会由失望到绝望。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及时地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给家长鼓励和支持。只要我们与家长以诚相见,以心换心,真心实意地交流,就一定能扣动学生心中的琴弦,奏出最美的乐章!

3、给家长一些方法

儿童期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强,这个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孩子的脾气个性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时,父母则是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如今的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在教育问题上,家长由于无前车之鉴,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显得有些迷茫。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不服从家长的管理,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例如在家长会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育儿心得,让家长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接待了一位家长,他的孩子顽皮好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有点儿“暴力倾向”。他爸爸告诉我,他经常与孩子交谈,有不对的地方会立刻给他指出来,但是他总是会强嘴,一般情况下不打他,犯错误时,就会狠狠地教训他,如果表现好了,就带他出去玩,吃好吃的。我听到这些,不禁为孩子担忧,也为这位家长担忧,我告诉他:“你这样直接地给孩子指出不足之处,他并不一定愿意听,如果你先鼓励,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再说打孩子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孩子的性格也会越来越孤僻,只会更不服管教。“家长听后,连连称是。我相信,他再与孩子沟通时,一定会有更多发自内心的交流。

4、给家长一片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在家长的眼中,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特别是班主任,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苦心之外,也要善加利用,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式的关系,家长和教师必须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成为教育和社会改革的主力。在与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完整、没有阻碍的空间。教师更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让家长感觉到,你是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

家长会上,我向家长郑重承诺:“我从来没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希望家长也不要放弃。”我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六要’‘六不要’”,向家长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向家长转达孩子们的心事,我甚至还给家长布置过作业,请他们写写孩子带给自己的快乐,这一做法,缩短了亲子间的距离。

家长会上,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各位家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育,也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孩子的自身动力,只要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孩子顺利地从童年走向少年,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你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

三、建立“书香家庭”,让阅读滋养孩子的生命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和记忆,在极大地程度上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要求家长知道:“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要求家长自己不仅要读书,要为孩子读书,还要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的藏书室。”“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不能对学校教育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则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他要求家长每一个月至少为孩子买一本书。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父母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往往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在书海中遨游吧!

我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与家长一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而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教育经典著作,这本书确实名副其实,阅读过后,感触颇多。作者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向广大教师提出了100条实用且有价值的建议。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实际事例,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整本书读起来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师要想拥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不让备课、上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么就必须保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作为教师,其实是特别忙的,得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上课、备课等等。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教师只有通过阅读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宽广自己的视野,才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识丰富了,备课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减少,而且自己的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情感,那么自然就会有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了。书中提到的那位教龄三十年的历史老师,就可以体现通过阅读储备知识的重要性。她的公开课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听课老师,而她说自己的备课时间是终身,我想大概是因为终身都在储备自己所需的素养;她说本课题的准备时间是十五分钟,我想是因为厚实,所以一刻钟足以让她的经验和才华施展出来。我想成为这样的老师,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读书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传授知识。

不仅教师要多阅读,学生更是如此。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后进生更需要阅读的建议。我们教师一般都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用在教材外,许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抓住课本,学好基础知识,不需要课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钝的以为这是对的。但是通过费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议,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也就越多,那么他就更需要多读书。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过给费加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有关于智力训练的书籍供她阅读,她最终从一名别人眼中的“笨”学生,变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我们教师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对鼓励他们去读一些有助于提高的书籍,不要怕他们没时间吃透教材,因为他们读书不是浪费时间,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对教材的理解。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要学得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如果学生提不起劲,先不说教师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即使教师再精力充沛地上课,也只会是徒劳。所以教师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前我们就深知这样的道理,但是该如何做到是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指导,总结下来,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点。

首先,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兴趣、对所教学科的热爱。确实是这样,因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没有高涨的热情,更别提会让接受者能喜欢了。

其次,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备的老师才是学生最喜爱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着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我的师范语文教师就是我所认为的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所以我当时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自己的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不错。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能够让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

最后一点,那就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要会教学,能够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最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一个老师能够让学生听得明白,知识掌握的轻松而又深刻,自然会得到学生的青睐。这也就回到上面所说的,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厚实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知识必须全面深度地掌握,还要多学习教育学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

我所任教的是体育,从自身来说,师范时期体育学科学得最好了,当初选择了这个专业,如今从事这样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是很满足的。所以我本身对学科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能够不让学生们失望,我觉得自己必须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掌握好教育教学的技巧,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理论的指导,100条建议,101次感悟,我所体会到的、学到的远远不是上面的这些而已。可以这么说,这是我成为教师的启蒙书,在思想上收到了这本书的很大帮助。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让它从行动上,也能帮助我完成从一个年轻教师向有着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蜕变。在工作中,我也会不断再阅读本书,因为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我能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感悟到的会更多!

71 1922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