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19篇】
时代的变革与个人的觉醒交织,历史的沉重与理想的追求相互碰撞,激发出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2000字]觉醒年代观后感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安徽合肥有条路叫延乔路,规划路名的张维端说:将延年、乔年的名字合为一条路名,“因为这样更有一种兄弟手足情深之感,比分开为两条路名好。其次,考虑到此路最好能够靠近以他们父亲名字命名的路,更显得有一种父子之情的家庭感”,所以,这条路名被编排在当时已定名的集贤路旁边,陈独秀的故居就在安庆的集贤关附近。而这两条都通往繁华大道的路,则是意外惊喜了。行走在这繁华似锦的都市,仿佛还能看见百年前,少年那慷慨赴死前的笑颜。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问天地试锋芒,披荆斩棘谁能挡!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那么热烈、那么赤诚,穿越百年,也能引起国人的共鸣;有这样一部剧,将百年前的那场浩劫之变,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交织,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跨越时空,我看见,河滩上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他们穿着破衣烂衫,面黄肌瘦,死去的人被放在板车上,光着的脚上沾满黄土和鲜血……陈独秀失声痛哭,对李大钊道:“我们得建党,建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让中国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利,人的快乐,人的尊严”。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民国是诗情画意,是烟雨江南,是姨太太华丽的裙角;在经历过民国时期的老人口中,民国是吃人的年代,是弱国腐官民不聊生的痛苦回忆;而在共产党人眼中,这是觉醒的时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代,是曙光出现的时代。历史的真相是残酷且麻木的,觉醒之路布满荆棘,一不小心便身死不存,《觉醒年代》带我走进了100年前真实的中国,带我感受新旧交替年代知识分子的热血激昂,卖国贼的冷酷无情,民众的麻木无知。
“真理的力量,伟大的开端”。
晚清时期,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华夏帝国成为了列强眼中的肥肉,中国受尽屈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有识青年决心改变这一切。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当时最明亮的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却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悄然传播。通过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德先生、赛先生”的理念深入民心。社会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而这星星之火如燎原之势,迅速在传播。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群令人钦佩的伟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陈独秀创《新青年》,树民主科学旗帜;敢为人先的李大钊,首传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土;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创北大、引教育;文学巨匠鲁迅弃医从文拯救国民落后的思想。他们挥斥方遒,书写华夏乐章;指点江山,绘就宏伟蓝图。曙光透过一丝缝投射进来,越是黑暗的环境,那一丝丝的光明便更加耀眼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脊梁是什么?是李大钊就义前的国际歌,是鲁迅日夜不息挥舞的笔,是无数人明知不可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他们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奉献自己,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真正的猛士必将“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我们能看到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走上街头,大声呼喊。因为他们的心中有国家,有一腔爱国热血,最终阻止了巴黎条约的签订。正如新冠疫情严峻之时,无数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胸怀国家大义,抗击疫情取得胜利。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那血泊之中盛开的花,路的尽头是繁华,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现如今,我党百年风华,家国盛世,华夏祥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我们当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忘先贤,推动我们的祖国扬帆远航,直至远方。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2021,我们欢呼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的小船上昂首迈步,在长征的雪山上艰难前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搏击风浪,在党中央带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然而面对我们党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一部年代感画面感极强《觉醒年代》让我们不禁对100年前那些敢为天下苍生之担当,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人肃然起敬,不由对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钦佩不已!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更需勿忘历史,永留初心!
爱家爱国的大钊先生
观看《觉醒年代》之前,我对李大钊先生的印象来源两处,一是小学课本里有1篇叫《我的父亲李大钊》,选自李大钊长女李星华所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时印象最深的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还有插图上留着标志性胡子的李大钊的黑白照片;第二个印象则是党史学习中,知道他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中国的文人。但通过观看《觉醒年代》,看完《新青年》中他与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看完“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看完他接济学生、过年慰问长辛店工人,从“穷人如何过上好日子”讲起,将马克思、工人阶级、列宁、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土地法令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劳苦大众,而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与工农相结合的路径就这样被蕴含在这一幕热火朝天过年包饺子中;看完他与爱人赵纫兰之间虽然有年龄的差距、文化的差距、思想的差距,但丝毫不影响两人的长相厮守……大钊先生对伉俪的情深真挚,对家人亲人朋友的长情、深情,他的质朴、坦荡、率直,真正让我感受到正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挚爱,才能写下了《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和诗歌《青春》,呼吁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
脱帽鞠躬的蔡校长
北大校长蔡元培,他广罗人才,兼容并包,扶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虽然曾经学习过他的就职演讲,曾经去绍兴去参观蔡元培故居和纪念馆,但蔡校长于我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人物,一个我心目中神一样的人物。同样是从事教育,我曾经效仿陶行知校长给过孩子三颗糖,但从未敢想未能从蔡元培校长那里偷学点什么,直到通过观看《觉醒年代》,认识了那个和蔼可掬跟谁都会鞠躬的蔡校长。
《觉醒年代》讲述的时代背景是民国初年,清亡之后,跪拜礼被视作尊卑等级的落后礼仪,在民国成立之后逐渐取缔,脱帽鞠躬 新文化运动时期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北大师生之间,最显眼的打交道的方式就是鞠躬礼。记得有一集是蔡元培主持开会研究北大文科教授聘任名单,会议 但蔡校长不论在哪里,遇到对方打招呼都会谦恭地回鞠躬礼,绝对不敷衍,不浮不躁。那是一种谦逊与平等的态度,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的修养,正因如此,他才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北洋政府治下的北京大学实现了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学府,必须允许学术争鸣,百花齐放,让新学与旧学并存竞争,让各种思想潮流互怼互掐,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火花。因此每每看到这一幕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肃穆感,一种尊严感,我也要学习蔡元培校长的鞠躬礼,带着学生们重拾这份久违了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观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让人肃然起敬,他们都是历史的主角。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成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我们只有看清历史,才能放眼未来,更加坚定自己脚下的路该怎么走,该怎么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国与家。《觉醒年代》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还有“中国人的精神”,需要你我去品,去细品。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在2021年的五月,一如以往的五月,天气总是瞬息万变,暴风骤雨常常让途中的路人措手不及,无处规避。此时,屋外从骄阳炙烤大地,一瞬间转变为电闪雷鸣,所幸,我在屋内,雨水尚不能将我企及,我在这充满安全的庇佑下,正回味着面前这一小块屏幕刚刚讲述给我的革命英雄的故事,情不能自已,竟泪湿眼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觉醒年代》将20世纪的中国从文献课本的字里行间,投映于屏幕之上,陈独秀、李大钊、宋运辉、马德福……他们生活在与当今截然不同的时代中,“遍地哀鸿满热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他们在思索着、追寻着、敲打那紧闭的封建麻木的铁窗,试图唤醒沉睡的人民觉醒,去拯救国家,拯救民族。他们在这场追寻与呼喊中流泪、流汗、流血,有人勇往直前,有人戛然而止,有人毅然殉道,有人明哲保身。在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中,最激励我的是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
延年乔年两兄弟出生在上海的大户人家,明明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心中却早已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当时的中国不独立,若给中国找条出路,他们自己怎能不独立?于是,他们去上海求学,为见新世面,求新思想,与底层工人过着艰苦的日子,拒绝家人的资助。求学路上的艰辛,生活的困苦,不是为自己谋前程,而是为中国谋未来!20世纪初的中国,黑暗到看不见一点光亮,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苦难叠加的日子。中国还会变好吗?给中国罩下层层黑暗、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不会去希望;愚昧麻木的、沉睡的国人不会去希望;可是,想去接受新思想、勤工俭学的延年乔年这样的青年们,是他们最先觉醒者、正希望着、更相信着!
“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共赴理想的同时,也走向了死亡。”延年牺牲时,29岁。在刑场誓死不跪,被一群刽子手乱刀砍死。乔年牺牲时,26岁,离开前,他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事关他和哥哥的理想,更事关你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觉醒年代》也大结局了。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因为这部影视作品才认识的他们——富有血性的革命先辈们。剧中,百余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上经坎坷而一往无前,大喊“虽九死岂有未悔”;剧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命历史题材所触动,得到了一次与前辈隔空对话的契机。我们“爱上”的不仅是优秀的影视剧,更是蕴藏在其中的理想光辉!一帧一幅,我从中越加明白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有人上网催续集,有人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有人说:“到了90后、00后,这一代年轻人失去了不计生死的血性。”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五四上映的《重逢》微电影中,记录了中印冲突后,肖思远烈士家属的反应。我不禁想到林觉民那句话:“吾辈此举,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不远矣。”喀喇昆仑的高原英雄们,身后就是人民,国土寸步不让,他们面对数倍之敌,不也是如此吗?
1901年,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2021年,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和他国平等对话。两个辛丑年,风雨交加,是历史变迁的重逢;一代代青年卫国奉献,更是我们中国人骨气中流传下的红色基因。1901年以来为革命牺牲的青年烈士永垂不朽!2020年在边境冲突和抗疫中牺牲的青年烈士们永垂不朽!曾经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危难面前,突然就成为了人民的`臂膀,祖国的碑界。90后、00后们长大了,我们不是贪图享乐的青年一代,我们会努力践行我们的使命,我们会完成属于我们的长征,我们也同样是富有血性的中国青年!我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在染满烈士鲜血的土壤上,我们同样长成了顶天立地的一代!
五月的天气瞬息万变,在我含着激动的情绪写下这些文字时,天空的乌云渐渐散去,我抬头一看,天的那边,透出了几束光柱,又恢复成平和的天气了,出门走走罢!看看这放晴的新世界!
愿朝阳常照我土,不忘英雄鲜血满地。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今年是__,为了纪念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听名字就觉得不错为什么要觉醒?因为时代太黑暗,人民太愚昧,人们需要觉醒,需要打破沉默与腐朽,为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
近代以来,国危民困,无数革命先驱发出呐喊,警惕国人,鼓吹革命。如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在《警世钟》里面感叹,“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号召国民赶快觉醒,要不然就国破家亡了。而《觉醒年代》讲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期间的故事,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那是一个保守与激进、反动与革命、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年代。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甚至还有一点天真和愚蠢,到手的中华民国政权被袁世凯窃夺。袁大头当了几年大总统还嫌不过瘾,在1915年公开搞起了复辟,称帝了。但是正如历史课本所说,有反对共和者,人人共击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的袁世凯自然地位不稳。为了巩固其统治,帝国主义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袁世凯和日本秘密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什么,国家总统竟然是个卖国贼?有些人迷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既然他自己都卖国了,怎么还让别人爱国?还有人说,爱国就要爱朝廷,爱袁大总统。
革命者鼓吹的国破家亡指的是领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这里的“国”指的是广义上的国家,包括国土、国民、历史文化这些。而反动统治者呼吁大家“爱国”是什么意思呢?是让大家爱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们的统治。
国家问题,历来是被统治者及其走狗搞得复杂而混淆。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人员和机构的政府组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建立的。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大清朝的国家指的就是当时的朝廷。这个朝廷是用来干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来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要地主永远骑在农民头上、用来镇压农民反抗的。大清朝的国家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当外国入侵时,他们也会高喊“爱国”的口号,呼吁 其实他们并不关心农民的死活和国土的沦丧,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宝座。因此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或者说“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他们是靠出卖民族利益而满足自己阶级利益的。所以这些腐朽的统治者面对民族危机时热衷于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领土丢了,他们还可以稳坐北京城;赔款就赔款,反正那些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而真正的爱国者是必然要反对这种行径的。
所以,历来的反动统治者总爱混淆国家的概念,让 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国家主义,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征,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国外,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比如蒋介石说当时的共产党都是苏联势力,是来破坏民国安全稳定的,他蒋介石才是民国利益最忠实的代表。
但是当面对日本侵略时,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导致大批国民沦为亡国奴,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动的统治者的“爱国”和爱全体人民的谎言不光会在面临外部侵略时会被戳穿,就是面临国内激烈的阶级矛盾时也会露馅。比方说“二七大BA工”时,京汉铁路工人起来维权时,就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此观之,反动的统治者“卖国”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们要救国,首先就要打倒这些假的的爱国者。幸运的是,这个被搞得混乱不堪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在高中政治课本和大学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国家的本质,我们只需要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坏的,比如我们国家,《宪法》规定,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我们国家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天仍然能看到《觉醒年代》这样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因。还在犹豫吗?抓紧来看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吧,看看它能否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观看《觉醒年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国民之觉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名流群英荟萃。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致力于北大多层次的文化建设,这里汇聚了诸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流,也汇聚了诸如赵世炎、邓中夏、郭心刚等无数热血青年。当然,也不乏像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保守派人物。新旧文化阵营的碰撞和交锋,使北京大学校风骤然发生变化,处处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态势。
第二是文化社团应运而生。陈独秀一生追求真理,到任北大后,他毅然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的青年文化团体相继成立。起初,北京大学成立了红楼读书社和互助社,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周恩来在天津成立了觉悟社,这些社团秉承反省、持久、奋斗、活泼、创造、批判和互助的理念,为广大爱国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后期,李大钊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亢慕义斋书屋,毛泽东也随之成立了旅京湖南各界研究会以及平民通讯社,为传播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是新生期刊异军突起。伴随着各种社团的诞生,各种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也相继问世。从章士钊早起的《甲寅》到李大钊主编的《晨钟报》;从诞生于上海的《青年杂志》到落户北京的《新青年》,这些期刊一期一个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随即,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他主编的两个刊物就像黑夜里的明灯,为爱国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一南一北,与北京的《新青年》等刊遥相呼应,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格局。
第四是学生及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反对《巴黎和约》的签订,史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在天津,张闻天在南京,毛泽东在湖南,陈潭秋在湖北,他们领导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不仅如此,各地的劳工也迅速行动起来,纷纷上街游行,全国多地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现象,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在全国人民强大的呼声面前,北洋政府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五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如火如荼。1920年7月,俄共代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同年8月,陈独秀率先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10-11月,李大钊在北京、毛泽东在湖南分别建立了中共北京小组和中共湖南小组。与此同时,远在法国的陈延年也完成了从无政府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周恩来抵达法国后,随即成为中共旅法小组的成员。之后,董必武等人在武汉、王尽美等人在济南、陈公博等人在广州、周佛海等人在日本也相继成立了中共小组。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国民之觉醒,绝不是几个知识分子的觉醒,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觉醒。无产阶级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并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觉醒年代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 篇6
“你们已经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了,你们还想要追求什么?”
这是《觉醒年代》中,胡适问陈独秀、李大钊的话,也是我想问他们的话。
你们已经是著名的海归,创办了杂志,开启了新文化运动,一个做了北大文科学长,一个做了图书馆主任,名有了,利有了,你们还想要什么?
是了,你们还想当先行者,用行动促进民族的觉醒,引领亿万个同胞,为国为民杀出一条血路,谋一个光明的未来。
当时的中国,是那么的令人绝望无奈,列强盘踞在中国大地上强取豪夺,北洋军阀敲骨吸髓,工人、农民全年无休却衣不蔽体,城头大王旗变来变去,天总是阴沉,地上血迹干了又湿,赶不走的强盗,来不尽的盗贼。未来在何方?所有人都想大喊一声,喊破这血腥的黑暗,可是喊什么?怎么喊?有识之士纷纷从外国取经,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封建复古派等等,新旧交替,纷纷攘攘,各呈异彩。
实验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无政府主义经过延年乔年兄弟的的实践,也是失败的,封建复辟制违背历史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的救治中国,军阀仍在混战,列强仍然无视中国人权,巴黎和会明目张胆偏向日本,易白沙看不到出路,在端午节绝望投河自杀;郭心刚一夜白头,吐血而亡,中国现状像大山,沉重地压在先进知识分子身上,出路在何方?
这时候的陈独秀是人中翘楚,他创办《新青年》,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支持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支持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支持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支持《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驳斥康有为,驳斥国民党右派,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首次在中国大规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期期跟随社会走向,字字都是炮弹,投向敌人的心窝,社会反映强烈,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向标。
在《新青年》引领下爆发的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这三罢形成,便说明新文化运动取得初步成效,这股力量足以影响时局,让政府重视民众的呼声,代表团拒签巴黎和约,三个卖国贼得以惩戒,大快人心。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政治不谋而合,巨大力量初见端倪。但陈独秀也为此遭到北洋政府的忌惮,遭受六个月的牢狱之灾。
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迫害,李大钊护送陈独秀从北京出发,到上海去避难。途中,两人看到了海河河堤上密密麻麻、饥寒交迫,来自全国各地的灾民。听了一位义和团幸存老人对无能政府的愤懑控诉,陈独秀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要建党,得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一个可以把中国引向光明,能够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至此,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陈独秀的路走得一波三折,而李大钊的路却是实践出真知。他一副侠义心肠,怜惜贫弱,刚一回国,就不惜当押东西给陌生的工人小孩治病,开启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交往,他天生就有朴素的阶级意识,过年他拿自己的工资买米面去接济饥寒交迫的工人,他关注工人的生活,逐步认识他们的善良、坚韧与坚守,在他的启发下,这些觉醒的工人逐渐意识到国家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国家的浮沉荣辱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有参与爱国运动的热情与信心,在五四运动中,初步显示了自己的威力。
在工人罢工、工厂停产、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下,政府和资本家被迫重视工人的诉求,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让李大钊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认同并在杂志上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从而完成文学改新向革命的转变。这也给还在学习探索中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强大的影响,至此,共产主义已经扎根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共产党形成了,觉醒年代开启新的篇章。
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
也有人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是的,我们都是觉醒年代的受益人和守候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这个和平富足的时代变得更好更强大,不负历代觉醒者的探索与热血。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听名字就觉得不错为什么要觉醒?因为时代太黑暗,人民太愚昧,人们需要觉醒,需要打破沉默与腐朽,为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
近代以来,国危民困,无数革命先驱发出呐喊,警惕国人,鼓吹革命。如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在《警世钟》里面感叹,“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号召国民赶快觉醒,要不然就国破家亡了。而《觉醒年代》讲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期间的故事,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那是一个保守与激进、反动与革命、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年代。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甚至还有一点天真和愚蠢,到手的中华民国政权被袁世凯窃夺。袁大头当了几年大总统还嫌不过瘾,在1915年公开搞起了复辟,称帝了。但是正如历史课本所说,有反对共和者,人人共击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的袁世凯自然地位不稳。为了巩固其统治,帝国主义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袁世凯和日本秘密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什么,国家总统竟然是个卖国贼?有些人迷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既然他自己都卖国了,怎么还让别人爱国?还有人说,爱国就要爱朝廷,爱袁大总统。
革命者鼓吹的国破家亡指的是领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这里的“国”指的是广义上的国家,包括国土、国民、历史文化这些。而反动统治者呼吁大家“爱国”是什么意思呢?是让大家爱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们的统治。
国家问题,历来是被统治者及其走狗搞得复杂而混淆。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人员和机构的政府组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建立的。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大清朝的国家指的就是当时的朝廷。这个朝廷是用来干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来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要地主永远骑在农民头上、用来镇压农民反抗的。大清朝的国家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当外国入侵时,他们也会高喊“爱国”的口号,呼吁 其实他们并不关心农民的死活和国土的沦丧,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宝座。因此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或者说“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他们是靠出卖民族利益而满足自己阶级利益的。所以这些腐朽的统治者面对民族危机时热衷于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领土丢了,他们还可以稳坐北京城;赔款就赔款,反正那些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而真正的爱国者是必然要反对这种行径的。
所以,历来的反动统治者总爱混淆国家的概念,让 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国家主义,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征,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国外,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比如蒋介石说当时的共产党都是苏联势力,是来破坏民国安全稳定的,他蒋介石才是民国利益最忠实的代表。
但是当面对日本侵略时,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导致大批国民沦为亡国奴,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动的统治者的“爱国”和爱全体人民的谎言不光会在面临外部侵略时会被戳穿,就是面临国内激烈的阶级矛盾时也会露馅。比方说“二七大BA工”时,京汉铁路工人起来维权时,就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由此观之,反动的统治者“卖国”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们要救国,首先就要打倒这些假的的爱国者。幸运的是,这个被搞得混乱不堪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在高中政治课本和大学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国家的本质,我们只需要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坏的,比如我们国家,《宪法》规定,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我们国家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天仍然能看到《觉醒年代》这样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因。还在犹豫吗?抓紧来看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吧,看看它能否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8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频道播出了《觉醒年代》,这部剧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全景还原建党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我在闲暇时间看完了这部剧,被震撼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视线拉回100年前,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破败的国家,腐朽的统治。那个时代渴望出现拯救他的人。
剧情开篇,脏乱的衣服,毛躁的头发,长长的胡子,谁都想不到,这是陈独秀先生。袁世凯为了复辟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陈独秀认识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思想腐朽,于是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来传播新文化,以达到塑造新青年的目的。后来,蔡元培请仲甫先生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以北大为阵地,积极提倡民主科学,积极倡导青少年,开展五四运动。到后来在李大钊的影响下,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这就有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先生后因病去世,享年63岁。陈独秀先生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功劳不可磨灭,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的事迹更是撼动人心。因陈独秀早期远离家乡求学,和这两个孩子相处很少,但他们两个勤奋好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后来出国留学,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可是天妒英才,29岁的陈延年在酷刑的逼问下,宁死不屈,至死不跪,被乱刀砍死。26岁的陈乔年更是坚贞不屈,还不忘鼓励其他同志,后被枪杀。为了纪念他们,安徽合肥把一条路命名为延乔路,而它的尽头是繁华大道。父子三人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正是百余年前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家国情怀”,正是这些先辈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行动甚至生命去推动革命的发展,牺牲自我而换取民族的希望!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段话节选自李大钊先生的《青春》。早年间的李大钊在日本留学,受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鼓舞,毅然辞学返回国内参与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之一,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他为人诚实、谦和,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深受广大青年的敬仰和爱戴,包括毛泽东这位时代伟人。独德高望重的李大钊没有门户偏见,赏识毛泽东这样身无分文的年轻人。李大钊是北大的图书馆长,他把毛泽东给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当助理,一个月8个大洋的薪水,给了年轻人在北京安身立命之处,在生活大不易的北京可以养活自己,而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闲余时间又可以读书充实自己,让毛泽东又有充分的时间研究政治。可以说李大钊是毛泽东的精神导师。剧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李大钊先生参加五四运动在剧院挥洒抵制巴黎和约的纸张,大声呼喊着:“同胞们!团结起来!坚决抵制无耻的巴黎和约!”他与独秀先生在两处挥洒宣传纸。让我热血澎湃,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愿以吾辈之青春,护我盛世之中华!因为这件事,陈独秀被关进监狱,李大钊被迫远走上海等地开展调查,他深入工人与农民之中,为他们教授知识、传播思想,着手创办夜校,举行演讲,让文化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他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更加急切救这个落后的国家。然而正是因为他对军阀的精准打击,触动了卖国求荣的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利益,于1927年被杀害。
最后,我想以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来告诫中国的青年积极向上,用你们该有的青春来奉献这个一直在向上走的中国,不负先辈。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9
于奋斗中演绎“90后”“00后”跨时空对话
2019年是“五四运动”的一百周年,全国各地的共青团、学校和各类青年团体都组织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纪念活动,还有一些自媒体公众号也创造性地引入了一些讲故事、“对话”名人的俏皮形式,既不同于刻板、泛泛而谈的说教,又体现了寓教于乐性,以时下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口,演绎了一场场精彩的“90后”“00后”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不管是“渔阳里来信”的小清新动画短片,还是《100年前90后图鉴》的漫画版“旧语新说”,都让人眼前一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还让人印象深刻,使人们在不经意中就对一些爱国志士、热血青年的亲身经历、感人轶事铭记在心。跨越百年沧桑,身处不同世纪的“90后”“00后”何以还能有“共同语言”,达成心灵上的共鸣,是在于家国情怀永远都是华夏儿女的信仰“主旋律”,不困于前、赓续奋斗的精神永不过时。
学海本无涯、苦练“基本功”,于奋斗中交流“学霸养成记”。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学习“充电”似乎永远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就职前需通过笔试面试的复习准备、上岗后仍需面对岗位培训、每年迎接大大小小的各类考核,总是在忙不迭地和“考”打交道、于“学”中求精进。而在100年前的上海“渔阳里”外国语学社,也有一位“学霸级”人物居于其间,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之一的刘少奇,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他在赴俄罗留学前,每日深居简出、熬夜苦学从未接触过的俄语,正是因为他比其他人更能吃得了苦、对自己从严要求、耐得住寂寞,才得以顺利获得赴俄留学的机会,这也为他日后组织工人运动、迈上革命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当下年轻人而言,也应有这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不停止学习的脚步,才能在业务技能、理论知识层面不断精进、有所进步。
立下千钧志、信念“坚如磐”,于奋斗中锚定“定海神针术”。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不管是身在烽火不绝、埃尘连天的战争年代,沐风栉雨、筚路蓝缕的改革时期,还是处于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新时代,信念都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力量之源,是点亮前方漫漫长路的星星之火。在100年前,那些充满爱国志向、在黑夜中奔走相告、为中华之崛起而呐喊呼吁的年轻人,他们中的有些人放弃了原本殷实的家境、无忧的生活,转而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革命事业,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就如同传说中大禹治水留下的那枚“定海神针”般,一旦插入深海礁石土壤之中,就绝不动摇半分。对于时下的年轻人而言,也应立下爱岗敬业、踏实奉献的千钧志,在尽职履责中彰显岗位责任心、锤炼不懈进取力。
采撷新思路、创新“立标杆”,于思索中引领“弄潮儿之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在100年前,对于羸弱不堪的中国、饥寒交迫的人民而言,“创新”则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稀罕品”“非必需品”,但对于一些以与众不同的新思路“立flag”的年轻人而言,创新意识从未间断过。譬如,在“五四运动”中推行的“阿拉文库”运动,不管是强调以“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90后”胡适,陈独秀提倡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还是“00”后冰心发表的阿拉文库小说集等,都为当时的中国摆脱专治与愚昧的落后状态打开了一扇扇创新思想之门、开启新思路之窗。对于时下年轻人,在自身工作岗位上,也应敢于突破固有思维框架的束缚,以新媒体、新技术、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新思路引领事业发展“航程”的“弄潮儿”。
回望过去、心潮澎湃;展望未来,豪气满怀。于流金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与上世纪的“90后”“00后”进行跨时空对话,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直抵心灵的震撼力和催人奋进的力量。他们青春朝气,他们热血无畏,他们怀有家国理想、憧憬重建美好家园,他们于黑暗中为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繁荣复兴,点燃了一束束烛光、于摸索中不懈前行。 作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0
“民国的故事不只是军阀阔太,才子佳人,更属于那些撕裂黑暗的熊熊焰火。”
——题记
百年前的中国,地裂权分,民不聊生。正应了葛树贵那句“我们穷人生来就是等死的命。”活着,成了无比高尚的代名词,活着,成了崇高的信仰,但,活着,却不如死。蝼蚁之名,算不上“命”,只是命运的蹂躏之物罢了,在肮脏的世道里喘着粗气,长着烂疮,流着污脓,散着恶臭,咒骂老天无眼。血雨腥风,乌烟瘴气,乱臣贼子,国败军糜,有钱的买命,没钱的等死。“闹市砍头”成了人们热衷的特色节目,瞪大双眼,惊喜又恐惧,期待那砍刀挥下,顷刻,人群蜂拥,抢人血,蘸馒头,民间“妙方”。麻木,腐朽,枉为人的思想受到追捧,不为别的只为两字——活着。一条贱命赖活着总比死了被人抢血喝来的体面,所以,人人猜忌,各怀鬼胎,眼巴巴盼着别人死。
向阳而生,又何惧长夜?即便是挡住了太阳,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总有人从风雨中踏着泥泞而来。带着曙光,沾满希望,在黑夜里,在枪声中,他陈独秀看见了,仲甫先生带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同赴上这残破的国土,为中国灌输一股清流,探索之旅由此揭开序幕。
放眼如今,百年后的中国,脱胎换骨,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让老百姓都吃上了热腾腾的大米饭,千万学子发出朗朗的读书声,如同一曲高歌,歌颂着中国的希望。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醒了。东方古国,泱泱华夏,迈着阔步走向世界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百年前,丧权辱国的笔笔条约,因为落后,所以挨打,百年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因为这里是中国。
来时少年身,归去英雄魂,冷剑落龙华,热血绽桃花。一身正气赴法追求理想的少年,国难当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不跪,以捍尊严。在没有炬火的黑暗里,以血肉之躯熔铸光亮化为热火,燃烧了自己也灼伤了乱党。谦谦君子,傲然屹立,用骨气画下恢宏一笔,对小家来说这是无法弥补的悲痛,但对大国而言却是硬挺挺的脊梁!
一阵晚风吹过延乔路,车水马龙,霓虹灯闪,是否在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两兄弟仍守护于此,保一方太平?乔年啃着刚买的包子嘟哝着馅料太少,延年在一旁认真钻研新一期的杂志埋怨鸣笛太吵。.。.。.延乔路短相连于繁华大道,尽头便是烟火人间,尽头便是他们奢望的未来…
一条路铺不完你们的艰难岁月,一段话描不出你们的万分风骨。初踏此路,不明世故,再踏此路,感慨由衷。只愿朝阳永洒国土,不忘英雄鲜血满地。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以凡人之力,书写传奇。因为你爱人人,所以人人都更爱你。身难存,魂永驻!
我庆幸自己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身处枪林弹雨,没有炮轰连天,没有尸横遍野,没有傀儡乱世。我脚下的土地是让我每夜能安心入眠的保障,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我就知道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正保护着我。每一缕空气,每一粒米饭,每一口干净的水,都是曾经的他们所幻想而又不可及的,身负使命,为国为民,位卑未敢忘忧国。
最先在黑夜之中惊醒,带着光芒照亮人间路,却又带着热忱的心最先离去。晦涩难懂的理论,难以捉摸的思想,都是他们毕生追求,是知识,是理想,是信念,是生命!历史书上短短几句,绘尽一生,白纸黑字,沁满希望与光明。没有人百毒不侵,但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生来勇者,但责任催促上阵。若不是先生们以死卫国,我等又何能长存于世?
“我相信,一百年后的中国,它定会证实我今天的观点!”守常先生,百年后的中国,我替您看了,山河雄伟,科技腾越,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余光中先生有言“下次路过时,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五岳向上,一切河流滚滚向东,民族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 其实,我是见过先生们的,在昏昏欲睡的课堂上,在熬夜备考的黑夜里,在,在和风细雨的春日中,在过去,在现在,在将来。.。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1
2021年的五月,一如以往的五月,天气总是瞬息万变,暴风骤雨常常让途中的路人措手不及,无处规避。此时,屋外从骄阳炙烤大地,一瞬间转变为电闪雷鸣,所幸,我在屋内,雨水尚不能将我企及,我在这充满安全的庇佑下,正回味着面前这一小块屏幕刚刚讲述给我的革命英雄的故事,情不能自已,竟泪湿眼眶……“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觉醒年代》将20世纪的中国从文献课本的字里行间,投映于屏幕之上,陈独秀、李大钊、宋运辉、马德福……他们生活在与当今截然不同的时代中,“遍地哀鸿满热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他们在思索着、追寻着、敲打那紧闭的封建麻木的铁窗,试图唤醒沉睡的人民觉醒,去拯救国家,拯救民族。他们在这场追寻与呼喊中流泪、流汗、流血,有人勇往直前,有人戛然而止,有人毅然殉道,有人明哲保身。在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中,最激励我的是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
延年乔年两兄弟出生在上海的大户人家,明明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心中却早已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当时的中国不独立,若给中国找条出路,他们自己怎能不独立?于是,他们去上海求学,为见新世面,求新思想,与底层工人过着艰苦的日子,拒绝家人的资助。求学路上的艰辛,生活的困苦,不是为自己谋前程,而是为中国谋未来!20世纪初的中国,黑暗到看不见一点光亮,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这苦难叠加的日子。中国还会变好吗?给中国罩下层层黑暗、企图瓜分中国的列强不会去希望;愚昧麻木的、沉睡的国人不会去希望;可是,想去接受新思想、勤工俭学的延年乔年这样的青年们,是他们最先觉醒者、正希望着、更相信着!
“他们一步步走向光明,共赴理想的同时,也走向了死亡。”延年牺牲时,29岁。在刑场誓死不跪,被一群刽子手乱刀砍死。乔年牺牲时,26岁,离开前,他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事关他和哥哥的理想,更事关你我。“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觉醒年代》也大结局了。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因为这部影视作品才认识的他们——富有血性的革命先辈们。剧中,百余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上经坎坷而一往无前,大喊“虽九死岂有未悔”;剧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命历史题材所触动,得到了一次与前辈隔空对话的契机。我们“爱上”的不仅是优秀的影视剧,更是蕴藏在其中的理想光辉!一帧一幅,我从中越加明白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有人上网催续集,有人回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有人说:“到了90后、00后,这一代年轻人失去了不计生死的血性。”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五四上映的《重逢》微电影中,记录了中印边境冲突后,肖思远烈士家属的反应。我不禁想到林觉民那句话:“吾辈此举,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不远矣。”喀喇昆仑的高原英雄们,身后就是人民,国土寸步不让,他们面对数倍之敌,不也是如此吗?
1901年,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2021年,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和他国平等对话。两个辛丑年,风雨交加,是历史变迁的重逢;一代代青年卫国奉献,更是我们中国人骨气中流传下的红色基因。1901年以来为革命牺牲的青年烈士永垂不朽!2020年在边境冲突和抗疫中牺牲的青年烈士们永垂不朽!曾经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危难面前,突然就成为了人民的臂膀,祖国的碑界。90后、00后们长大了,我们不是贪图享乐的青年一代,我们会努力践行我们的使命,我们会完成属于我们的长征,我们也同样是富有血性的中国青年!我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在染满烈士鲜血的土壤上,我们同样长成了顶天立地的一代!
五月的天气瞬息万变,在我含着激动的情绪写下这些文字时,天空的乌云渐渐散去,我抬头一看,天的那边,透出了几束光柱,又恢复成平和的天气了,出门走走罢!看看这放晴的新世界!
愿朝阳常照我土,不忘英雄鲜血满地。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2
寒假作业七七八八的都做完了,闲着没事干,便在平板上看起了老师布置的电视剧《觉醒年代》,没想到竟然收获颇丰。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竟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会维护自己。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服服帖帖,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最忠诚的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
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有些堕落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只是暗地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渠道,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想着如何安排。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竟然都是进口的。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源自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国产香水只能在两元店卖,当然不是好货。中国造不出超跑,理由竟是怕赔钱。
一心想走出小地方的人却想不到小地方有多少资源未被开发,找工作的人从来不想着自己创业……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
《觉醒年代》中巴黎和会的失败外交,让我的心渐渐染上了悲愤。那种历史的屈辱感,时隔百年仍让我觉得悲愤不已。我们的外交官毫无地位可言,卑躬屈膝的忍让也无法得到点尊重,做为战胜间,却如同战败国一样,没有发言的资格。
“弱国无外交。”
镜头一转。是汪大燮收到了来自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将会在和约上签字时,他的眼眶瞬间红了,随后托着电话的那只手无力的放下,风向突变,几天前山东将会收回的喜悦在这一切迅速瓦解,崩塌。他缓缓地向着民国的旗帜走去,以往精神矍铄的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在那一刻苍老了不少,步伐沉重,带着些踉跄,短短几米路,他似乎走了一个世纪,中途他停顿了片刻,手拂过了一个巨大的地球仪。地球仪转动着,上面有中华民国,但是此时此刻山东却被几道铁链紧紧捆住,国家分崩离折。汪大燮在旗帆前方停了下来,双手紧紧捂住脸,哭着蹲了下来。留下来的背影是多么的无助,苍凉,就像全国爱国人士渴望外交胜利,却当头扣下一盆凉水一样。
心,如被几双大掌撕裂一样痛,却无医求治。
人的心是热的,总会有一个角落里是干净的,留给最最亲爱的祖国。爱国热情本在《新青年》的带头下激发出来,这样一来,全国掀起一场举世闻名的运动一—“五四运动”。
驻巴黎外交谈判官陆征祥向汪大燮发出电报,希望能救救他,汪大燮也倍感压力,在与蔡元培的磋商下,汪大燮赞同并支持学生运动,也是在汪大燮的支持和保护下,学生运动中减少了更多学生的受伤及损失。可以说,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汪大燮也有很大的功劳。
在此之前,汪大燮也是一个思想开明的人,支持新文化,帮助蔡元培解决问题,由此,也看出汪大燮为人用心,思想开明,进步。
晚年的汪大燮致力于善举,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组织注重京师治安,维持市民粮食及保护妇子需等。
身为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他做到了国家至上,坚持公理。身为中国人,他为人良善,扶贫救弱。
他在用他的人生经验与我们共勉。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3
在庆祝__的歷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歷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歷史为叙事空间。这是一个国运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世。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面貌,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一代先进分子登上歷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
电视剧开篇,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诱迫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消息一传出,李大钊慷慨陈词:“必须唤起民众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族精神。”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歷史事件铺展开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提倡阿拉文库,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胡适在美国撰写《文学改良刍议》,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电视剧《觉醒年代》精心描画这一幕幕歷史风云,把观众带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歷史环境,清晰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歷史环境和思想文化土壤,也艺术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思想风貌。以如此大开大合的“史笔”,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过程,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尚不多见。“觉醒年代”四个字的提出,既是对该剧的主题概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那个歷史阶段的“艺术命名”。
电视剧《觉醒年代》真实细致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写出了一批民族先进分子,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具体实践。探索思想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艰辛而曲折。该剧以艺术典型化的方式,表现了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胜出的过程。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青年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探讨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与选择中,走上革命道路。这些内容让这部剧的歷史叙事,处处闪耀灼人的思想光辉。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所展示的歷史环境中,众多风云人物纷纷登场,他们面目各异,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纷繁和復杂:袁世凯在厅堂裡试穿龙袍,张勛在紫禁城领兵復辟,辜鸿铭在北大讲台上拖着辫子端着水烟袋大讲国学……这一幕幕在剧中都有着各自生动的表演。剧中最具风採与魅力的人物形象,依然是那个时代裡思想先驱和文化先驱们的人物群像:沉稳厚重、朴实坚毅的李大钊,激情四射、慷慨率性的陈独秀,目光高远、充满理想、性格刚正的青年毛泽东,冷峻孤愤、以笔为枪的思想文化先驱鲁迅等等。在北大红楼,还有一批在新思想的激励下,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剧中的这一大批角色,既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刻画了一个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让革命歷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具有了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作品所採取的叙事手法和史诗风格,与作品所讲述的歷史内容,浑然一体,形质交融,让观众既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也获得了雄浑悲壮的审美体验。二是在歷史的宏大叙事中,更加注重细腻、委婉、深情、动人的情感渲染、人性剖析和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揭示。剧中那些随处可见的生动的细节捕捉,不但让观众能见史见人,更让人物有情有性,让歷史叙事有厚度又有温度。叁是努力运用影视审美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呈现和还塬歷史环境,电影式镜头让作品充满艺术质感。比如,老北京城的黄沙、骆驼以及路面上深深的车痕,在片头运用木刻、剪影、塑像等艺术元素,加强艺术呈现的新颖度和表现力等,可以说是做到了精雕细刻。在艺术表达上,这部作品追求精品的创作态度也非常值得认可。
这部剧全景式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歷程,以厚重的歷史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具有创新意义的审美表达,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歷史必然性和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更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饱满的情感灌注,致敬先驱伟业,颂扬了在那个觉醒年代裡,一批共产主义者们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它不仅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之作,也是一部__教育的生动教材。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4
终于,一个月之后,我看完了《觉醒年代》全集,感悟颇深。
在没有打开这部剧之前,我从来都不会去看这类讲历史的剧(偏文学)或者故事,对的,是从来不会。但是现在,我对陈独秀(字仲甫)、李大钊(字守常)、蔡元培(字孑民)等文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寥寥几页纸使我一读而过的人,此时的我对他们有很深很深的敬佩之意,同时通过这部剧,我爱上了李大钊这个人物,敬爱,深深地敬爱。
为什么会爱上李大钊,可能是因为他在穷人家走投无路时给予自己所有的帮助,亦或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宣扬于全中国,更或者是他将工人阶级与救国紧密联系起来,等等等等。守常先生使我动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在他的小家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守常先生。守常先生和他的“姐”赵纫兰(妻子)之间的故事,让人看着就很温暖,很可爱,我“喜欢”守常先生对妻子的深情与不弃。是啊,这样优秀的人怎会不被人铭记,不被人敬佩,明明是一个每月能拿到不错薪资的北大先生,可是自己永远穷的叮当响,还好孑民先生每月会扣一部分大洋拿给“姐”,以用来补贴家用。后来才知道,1927年守常先生被捕后所受的苦是常人不能想象的,我时常想,他也是人啊,也会痛,也会难受,究竟是什么让他在临死时依然从容不迫,我想,是爱,是对中国的爱,是对中国人民的爱。
这部剧中有好多情节使我热泪盈眶,使我动容。
以往我一直都不知道外交部,后来经常刷到一些外交部发言人的发言,像耿爽、华春莹、赵立坚等,慢慢地知道了外交部的存在,可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过去我们国家的外交部那么难。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弱国无外交”,我会永远记得作为一个战胜国却没有资格坐在谈判桌上去决定本国土地去留的那一幕,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外交部领导者的辛酸,一百年过去了,中国不再是从前那个不被尊重的国家,中国外交也不“弱”了,我永远为我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家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那次外交主要针对青岛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我记住了一个人---郭心刚(历史原型郭钦光)。一个爱国青年,一夜白头,仲甫先生说“中国之所以这么糟糕,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胡适,字适之)太多”,一旦青岛丢失,便会有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出现,适之先生执着于用教育来慢慢改变现状,可是当时的中国等不起啊,教育怎能不谈政治。我不会忘记那个夜晚有一个爱国青年的逝世让我流了好多好多眼泪,直到他离开也没能看到他想要看到的结果,但是现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完完整整的归属于中国。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便走上了一条探索的路,仲甫先生一手创办《新青年》,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激发国人的思想,在这一条探索的路上,涌现大批爱国人士。陈家满门忠烈,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延年、乔年去世也不过二十多岁,但是眼神中充满坚定,延年宁死不跪,乔年临死留下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瞬间让人破防,那个时代的中国大学生,在救国的道路上,不断失败,但从未放弃,前人真的是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还记得,教员(毛泽东,字润之)的出场是雨中逆行,他在雨中给劳动者做思想工作时撑伞的那一幕更是难以忘记,鲁迅(字豫才)先生的出场是“血馒头”一幕,《狂人日记》的出世更是将当时中国的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邓中夏、赵世炎等一众青年更是站在救国的“第一线”,有人问,《觉醒年代》还有没有续集,答案是没有,因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续集。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我很荣幸在党的一百周年之际成为一名党员,我将致力于服务人民,奉献国家。我爱中国,我爱中国共产党,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我是,我爱,我愿意。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5
《觉醒年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直听说好看,没有抽空去看,暑假里终于把此事安排上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和我们初中历史联系紧密,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印象深刻有好几个地方。胡适和李大钊的争论,胡适主张温和改良,李大钊主张革命,李大钊挥动右拳,坚定地喊出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纵然面对千万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孟子认为这是一种勇气和气魄,代表勇往直前的精神。被李大钊勇往直前、为国牺牲的精神气势所震撼。那个时候很多先进的中国人都去邻国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也有留美回来的才子胡适。回国后他们救国面临不同的道路的选择,接下来的事实证明,陈独秀、李大钊的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段场景令人难忘。李大钊冒险送陈独秀出城,路上下车,看到因为战乱、灾荒、饥荒……逃难的各种人,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破布和竹杆子搭的帐篷到处都是。特别是那个幸存的义和团老人,给他的义和团的兄弟放花灯。他为兄弟们的死感到冤枉,兄弟们为国牺牲已经有十几年,中国依然饿殍满地,战争不断。他用那因愤怒而颤抖的声音问到知识分子的陈独秀和李大钊:“这国还有救吗?”看到老人期待的眼神,二人没有回答。默默地离开。他们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定是苦不堪言的,失望、无力、心痛、愤怒!两人走开后,陈独秀忍不住抱头痛哭,遗憾中国当时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李大钊感言:“我们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变革便有希望。”陈独秀赞同不已:“对!我们应当建议一个用马克思学说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个政党一定能指引中国走向光明,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她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他要建党,要救这样的国,要救眼前这一个个逃荒的百姓,让他们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活着。这一刻,他终于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了。接着两人高举右拳许下诺言:拯救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为这个目标奋斗终生!两位革命先辈壮志凌云的背影,令人动容。一百年后的中国,真正证明了他们的信仰,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作为先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没有只考虑自己,而是一心想着救国。他们办报纸,宣传马克思主义。虽然一直受到当局的阻挠和威胁,甚至遭遇抓捕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艰难探索和追求真理。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文化运动启蒙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正是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奔赴各地组织发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罢课、罢工、罢市斗争的五四运动,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拒绝签订巴黎和约,中国工人阶级凝聚起了强大的奋进力量,成为中共诞生的强大基石。
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去法国勤工俭学,雄赳赳气昂昂的为学习救国知识信心满满。他们也知道回国后和北洋政府势力的斗争是生死较量,他们义无反顾。陈延年回来任江苏省委书记,后在上海被捕,那个带着铁链的脚,血淋淋的,是血水里开出的花。他顽强不屈,临刑前他不肯屈服下跪被乱刀砍死,时年才29岁。弟弟陈乔年牺牲时年仅26岁,临行前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辈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陈氏一家英烈。今天的盛世如你们所愿!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推荐学生们看的一部红色经典电视剧。作为初中历史老师,个人觉得这三个场景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
觉醒年代观影观后感心得1500字 篇16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一部主旋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青年人群中大热。《觉醒年代》主要讲述了1915年到1921年期间,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带领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探索救国之路,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回望这段历史,细细思索,笔者有几点感悟,在此与广大青年朋友共勉。
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北洋政府时期,国际上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内军阀割据,封建残余试图复辟,老百姓民不聊生。执政者对外卖国求荣,完全不管百姓死活。放在知识分子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安心做学问,庇护一家老小;二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通过革命寻求爱国救国之路。古语有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个国家遭遇内忧外患,政权不稳,百姓遭殃,任何一个个体也无法独自保全。古语又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关系到每一个你、每一个我和每一个他。历史证明,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其中就包括一代又一代广大爱国青年积聚起来的无穷力量所创造的一切。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觉醒年代观后感2000字精选20篇
三、青年人要有理想
《觉醒年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处于二十岁左右的青年阶段,他们受《新青年》杂志的启发,立志要找到一条救国之路。新文化运动初期,各种思潮和流派都有自己的拥趸,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形成压倒性多数。但社会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那便是寻找一条真正能够救国家和百姓于水火的出路。为此,有的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有的青年留日留德留美,而毛泽东等人则选择留在国内、深入百姓,多多了解我们自己的国家。循着救国这个理想,以毛泽东、周恩来、邓颖超、赵世炎等为代表的青年,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克服万难,从青年奋斗到中年、老年,有的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有了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才成就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新中国。如今,强国的历史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当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精于实干。
觉醒年代观后感2000字精选20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2000字左右 篇17
民众觉醒了,中国才有希望。
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吧。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就苍生。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
他们可以抵挡天上的太阳,但他们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
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是则地球一日存在,即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
无论看几次《觉醒年代》,无论听几次这些话语,内心都难以平静,或是振奋,或者感动。
《觉醒年代》生动鲜活地刻画出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辜鸿铭、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周恩来、顾维钧等一个个重要历史人物形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是历史书上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信仰、有喜怒哀乐和鲜明个性的人物。
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
剧中的人物刻画得都很精彩:李大钊的仗义疏财、坚定果敢;鲁迅的卓尔不群、孤傲犀利;胡适的风度翩翩、从容淡定;毛泽东的意气风发、沉稳老成;陈延年的英姿勃发、书生意气……更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蔡元培,看到了这个名字的份量。
他一出场,一身长袍,一副眼镜,个子不高,声音不大,温和儒雅,可在要不要就任北大校长的问题上,让我看到这温和背后的坚决,这儒雅内藏着风骨。
他宽厚温和,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知人善任,能发现所有人身上的优点。对待学生,他从来没有校长的高高在上,反而如长者一般对他们谆谆教导,关怀备至;对待老师,他没有领导的强硬,反而是他们坚实的后盾,放手信任尊重所有人。他知道李大钊先生为了帮助别人经常拿自己的钱去资助,于是细心到每月扣除一部分家用送于大钊先生夫人手里。他真的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默默地浇灌守护着花园里争奇斗艳的鲜花,让他们茁壮成长,让他们改变世界。
他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同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确实,让人不得不相信民国初期有蔡元培的北大才是真正的北大。他在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对中国大学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但在没看《觉醒年代》之前,体会不深。看的过程中,才越发感受到蔡元� 剧中,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破格聘请刚博士毕业的胡适担任北大教授,不仅重用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干将,也重用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守旧的国学大师,对其“保皇”劣迹既往不咎。正是在蔡元培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民国初期的北京大学才能完全摈弃新旧派别和学术门户成见,吸引全中国优秀的人才,引领全国文化风气。这样的蔡元培,能不令人钦佩和敬仰吗?正因如此,无论是孤傲犀利、卓尔不群的鲁迅,还是学贯中西、性格乖张的辜鸿铭,在蔡元培面前都非常恭敬。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
辜老的狂傲,透着一种精神力量,有着旧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无愧于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这是看完这部剧之后,辜鸿铭给我留下的印象。
之前看过不少辜鸿铭的逸闻轶事,知道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中国学者,性格乖张,风趣幽默。《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甫一出场就自带几分喜剧效果:一身清朝装束,留着一根长辫子,带着一杆长烟枪,两个仆人跟着,谱摆得不是一般的大。陈独秀刚进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他就在台下唱反调,质疑其学历和学识;胡适第一次在北大亮相,他就傲慢地指责其英语口音是英国乡下口音;还在张勋复辟时参与和鼓吹帝制。这样一个人物,完全像是反面角色。
不料,随着剧情的进展,辜鸿铭的反面形象通过一件件事逐渐得以神奇逆转。首先,他为了不被北大解聘,拿出真本事在校园里开讲座,讲《中国人的精神》,石破天惊,警醒中国人中华文化之重要性,并立誓用其一生将中国人之精神和民族之文化发扬光大,令人振奋;其次,北大解聘英国滥竽充数的外教风波中,他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死对头一起去英国驻华大使馆谈判,展示出渊博的知识,对谈判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期间,北洋政府教育部李司长企图利用辜鸿铭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矛盾,拉拢他、刘师培和黄侃复课,遭到辜鸿铭等人义正言辞地拒绝。
大思想家,有大智慧的大师级人物,往往深藏不露,平时看他哪哪都不顺眼,行事风格往往让常人无法理解,但在关键时刻,可以一鸣惊人。看了辜鸿铭的资料,越发觉得辜老不简单啊,生于南阳,学于西洋,成名东洋,服务北洋,“老古董”级大师,精通9国语言,学贯中西,历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之怪杰。讲洋文,当时恐怕没几个比得过他辜鸿铭,论学术造诣,他的境界无人质疑。他的资质,的确够得上北大教授,国学大师的称呼。当然,刘师培、黄侃等人皆是如此。
当时的北大可真是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啊!难怪弹幕都说神仙打架。这些国学大师,这些学术名人,一个一个出现在面前,他们或英姿焕发,或朝气蓬勃,或傲骨凛然。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剧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剧中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确实是一部好剧。
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8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将于今晚(2月1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震撼播出。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策划创作,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
全景还原建党历程 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
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依然没有能够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三座大山仍然压在中国人民头顶,军阀混战、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识之士开始奋起抗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电视剧《觉醒年代》清晰展现了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致敬建党革命先驱 塑造刻画生动鲜活人物群像
电视剧《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一流团队精心打造 电影质感再现建党伟业
该剧题材重大,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提前数年组织策划精心打造,集结了一流主创团队。“全国电视十佳制片人”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操刀剧本,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马向阳下乡记》《安居》导演张永新执导。张桐、于和伟、侯京健、马少骅、刘琳、朱贺日尧、张晚意、曹磊、夏德俊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的加盟,让《觉醒年代》看点十足。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勾勒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的主题,艺术再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梦想,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
该剧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北京歌华传媒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北京北广传媒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星传媒投资有限公司、阿里文化娱乐集团优酷剧集中心、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海宁新永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觉醒年代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 篇19
这部剧作是官方为纪念中共建党10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及其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的一部作品。这部剧作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共机关刊物为时间线。剧作中形象的再现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建党的这段光辉岁月。这部作品以当时的时间到现在这之间恰逢百年,百年后的我们有幸观赏到这部作品,有幸去了解到这段历史。通过观赏我们体会到当时老一辈为革命的付出,看到当时青年那种对真理追求的执着,可以体会到前辈的那种大爱。我们能有现在的生活和他们当时的付出是分不开关系的,我们应该对先辈们咏怀敬畏之心。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建立,在这段时光里,我们的国家内部正在面临一些建设性的问题,这之间发生着诸多的故事,或许历史记载的只是一些较为重要的部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革命故事。但是每个革命者都是有着共同的信念,是他们那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吧。剧中以李大钊,胡适,陈独秀他们的革命历程为故事主线,又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故事的辅线。剧中演绎了当时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们充满希望,燃烧理想的激情岁月。
看完这部影视作品,我脑海中浮现了好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刻的心情真的难以平复。他们当时的那种情怀真的是太伟大了,那种大爱,真的令人敬佩,哪怕是现在,依然对他们要心怀敬畏,他们那种情怀像海一样的宽广,他们的精神像山岳一样的雄伟。剧情中的人物形象和自己平日里在书中看到的也相差无几,剧中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还有鲁迅先生,这些人物的形象都浮现在了脑海里,但是自己对陈乔年和陈延年两兄弟的印象深刻一些吧,或许是自己之前从未听说过他二人,也有可能是他二人的经历更让我感觉有些惋惜吧,好像这部剧作没有拍完,但是后续说这两兄弟都是不到三十岁被反动派给杀害了,看到他们风华正茂,想想现在年轻的我们,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还有陈独秀那种对革命信仰的从一而终的坚持。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李大钊先生在工人车间的演讲,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拍摄手法,还是演讲内容的复述,都是很深刻。李大钊先生的演讲,让人不禁联想到当时坐在台下的听众,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如果当时我坐在台下,我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的,仿佛看到了光和希望,幻想一下当时的劳动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结合自己又在那种车间里工作的经历,很明白当时的那种车间工作的辛苦。我也觉得人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工作,生活中除了工作还应该有些其他的东西来充斥着自己的生活,那句“我们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休息,还有八个小时是我们自己的”听着实在是太让人感动了。我们除了用工作创造价值之外,我们也应该拥有八个小时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去思考,去学习,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党的出发点永远是人民,以人为本,我们应该去发扬去学习。
觉醒年代观后感2000字精选20篇
前辈们的青春都有那么多的磨砺,而我们还为生活中的困难而退缩,实在是羞愧。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勇敢,我们也要敢于坚持,敢于付出,敢于不怕苦不怕难,处
上一篇:《安全教育》观后感优质13篇
下一篇:《集结号》观后感【推荐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