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实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两袖清风”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两袖清风”1
两袖清风是贬义词吗?
答案:中性词。
两袖清风造句
1、王市长任内,奉公守法,两袖清风,值得敬佩。
2、我从一无所有上升为应有尽有,而斯巴塞太太处在优势地位却从万贯家财论为两袖清风。
3、伫立在这山头上,山风吹动我的衣袂。顿时我有了两袖清风,飘飘欲仙的感觉。
4、尽管在封建社会也有不少“两袖清风,秉公断案”的清官,但他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追求目标。
5、于是两袖清风的我决定从小事情做起。
6、他当官10年,两袖清风。
7、因为包公是位铁面无私、两袖清风的好官,所以被称为”包青天“。
8、他当了一辈子老师,有的就是”桃李春风“和”两袖清风“这两种风了。
9、他当了两任县长,廉洁公正,既不包庇工程也不炒地皮,这种两袖清风的操守,真是令人尊敬。
10、克尽职守,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是宋鱼水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责任感的体现。
11、担任公职的要是能两袖清风,一介不取,自能心安理得,俯仰无愧。
12、古代真正的清官,辞官回乡时,大概除了两袖清风外,什么都没有。
13、太老师一生诲人不倦,虽然两袖清风,却怡然自得,悠游书海。
14、但话说回来,我就是喜欢两袖清风的自由自在感觉,以及语音邮箱提醒我有什么忘做。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
于谦是明朝浙江钱塘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做了监察御史。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山西巡抚后,衣食住行仍很俭朴。
明宣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坏蛋。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着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后来,王振把于谦陷害下狱,终在群臣的保护和压力下,把于谦放了出来。
——《入京》
求解驿站原指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的姿态。后比喻做官的时候,十分清廉,除衣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无所有。现也指清贫,没有财产。
活学活用当官,就应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妙语点拨于谦每次进京,不屑于**而是两袖清风,光名正大地去奏事,堪称清廉为官的楷模。那些送奇珍异宝给王振的官吏,只会“肥”了自己,“瘦”了百姓。“吃、拿、卡、要,打官腔”是**和消极**的具体表现,不可不除。为官者只有像于谦一样两袖清风,思人民之所想,给人民之所需,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
近义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反义贪赃枉法
“两袖清风”2
两袖清风的意思
[释义] 原指两袖迎风而起;飘飘扬扬的姿态。后比喻做官的时候;十分清廉;除 衣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无所有。现也指清贫;没有财产。也作“清风两袖”。
[语出] 元·魏初《送杨季梅》:“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正音] 风;不能读作“fènɡ”。
[辨形] 袖;不能写作“抽”。
[近义] 洁身自好 一贫如洗 廉洁奉公
[反义]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用法] 含褒义。多用来形容为政清廉或虽辛苦地工作而生活却很清贫的人。一般作谓语-阿拉文库§ 、定语。
两袖清风的成语典故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败,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
“两袖清风”比喻为官清廉或表示贫穷,手头一点积蓄也没有。
两袖清风造句
1) 财政干部要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治坚定,刚正不阿的“干部”形象;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廉政”形象;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
2) 为师者,人魂之匠也。必清其志,洁其心,正其身。一生辛劳自逍遥,两袖清风终不悔。
3) 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惩恶锄奸是侠士的幸福,品学兼优是学生的幸福,扶危济困是善人的幸福,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4) 廉而洁,一身正气;勤而俭,两袖清风。
5)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风雨。今天教师节,最是师恩难忘时,向所有教师送上诚挚的祝福!秋风拂面,凉意渐浓,秋日保健多喝蜂蜜少吃姜,秋燥远离您!
6) 耐寂寞,两袖清风;讲公道,一身正气。
7) 他两袖清风地离开了官场,回家乡种田去了。
8)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平易近人,医人医心,仁心仁术。
9)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10)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桃李芳天下!
11) 一身正气,美于心灵,两袖清风,廉于行动。
12) 三尺讲台三十教龄,两鬓斑白两袖清风。终觉教书自有佳境,绝知育人贵在冰心。
13) 他虽身居要职,但臣心如水,两袖清风。
14) 我父亲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但为官廉洁,两袖清风。
15) 一支粉笔,写尽古往今来;两袖清风,堪称清正廉明;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送上我最真诚的祝福: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16) 两袖清风,清白教书,身正令行,一世为范。
17) 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18) 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19) 一身正气立身从教,两袖清风以德育人。
20) 两袖清风诲莘莘学子,洁身自好树师德风范。
21) 两袖清风方为好干部;一身正气才算真英雄。
22) 一身正气人品如山,克勤克俭两袖清风,胸怀似水任劳任怨。
23) 荡两袖清风,拂去心尘坦然;树一身正气,留下口碑伟岸。
24) 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25) 两袖清风坦荡荡,为政不廉常戚戚。
26) 一支粉笔,铸就千百辉煌人生;两袖清风,扫得一方朗朗乾坤。
27) 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28) 淡名利,耐寂寞,挡诱惑,两袖清风;勤务实,去骄妄,讲法制,一身正气。
29) 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30) 法包拯无私无畏,为民伸冤;师海瑞两袖清风,一心为国;缅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1) 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
32) 一身正气,求真求实求真理;两袖清风,为党为国为人民。
33) 收人钱财,授人以柄,后顾之忧心难平;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胸怀坦荡天地宽。
34) 壬午年马到成功,倡廉政两袖清风。
35) 胸怀准则一身正气,应写丹心谱;严守国法两袖清风,高唱正气歌。
36) 呕心沥血育桃李,两袖清风朝父老。
37) 一身正气官气扫,两袖清风腐风离。
38) 凭一腔热血,袭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
39) 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流星在选择中下沉。人生的辉煌和沉沦,常常取决于一念之间。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40) 能听真话,敢讲真话,一身正气显操守;想办实事,善办实事,两袖清风作表率。
“两袖清风”3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后人称颂。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老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
“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哪!”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甩起两只袖子对手下人说:“你看,这里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你带的是什么?”
“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清廉()贿()俸禄()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称颂()搜刮()治理()
3、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廉()称颂()
4、文中的“两袖清风”表面上是__________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来赞扬于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谦进京带的是()。
参考答案:
2、称赞剥削整治
3、腐*批判
4、袖管里的风清正廉洁
5、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
“两袖清风”4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等、肾、骨、谦、官、灰、轮、考、贪、纱、刮、财、应”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反问句。
3、体会于谦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要留清白在人间”与“两袖清风”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师:两袖清风,形容为官清廉,囊空如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简介于谦。
二、整体感知。
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 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 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
三、学习汇报。
1. 先学古诗《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
纵然粉骨碎身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 读读背背。
4. 说一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5. 分小组自学生字词。
6. 检查学习效果。
(1)读准字音:骨碎吟
(2)写一写:等谦考刮
(3)比较行近字组词:
官( )纱( )
宫( )沙( )
(4)读课文,互相检查。
四、默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五、作业。
读课文,写生字,查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于谦十个为官清廉的人。带着上节课的问题学习课文,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是个为官清廉的人?(所作的准备)
一、品读课文,体会文意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石灰吟》,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 “清白”指什么?还有别的意思吗?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2、 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思考:进京前,于谦和贪官所作的准备有什么不同?并画出相关内容。
(1)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2) 学生比较板书,读第二自然段。
(3) “乌纱帽”原来指什么?在文中指什么?
3、 默读课文3-10自然段。
(1) 于谦不肯带东西去贿赂,他的手下是怎么说的?于谦又是怎么说的?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重点理解于谦和手下的几次对话。
a.自由读,分角色读。教师指导朗读。(手下人的话应该读出着急的语气,于谦的话应该读出轻松、幽默,但立场坚定的语气)
b.学习反问句:“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课件出示两句话,学生比较哪一个句子语气强烈些。
学生试着小结什么是反问句。
c.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出来读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d.再读对话,分角色读,品味于谦的语言,理解于谦的高尚。
二、理解课题,了解人物特点
1、课文通过这件事可以反映于谦有哪些优秀品质?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2、 课文为什么要以“两袖清风”为题?
三、拓展延伸
找找于谦写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体会于谦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优秀品质。
“两袖清风”5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出自明代都穆《都公谭幕》。
明代的地方官赴京朝见皇帝时,常常带一些任职地方的土特产去,既可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又可送给朝廷里的其他大臣。但是,当时的著名英雄和诗人于谦却反对这一套。他从河南当巡抚回京城时,一点东西都没带,还作了一首诗表示自己的态度。诗中说:当地虽然有绢帕、麻菇和线香等土物产,但它们是百姓的生活依靠,搜刮这些物产只会使百姓遭殃。所以,他这次去朝见皇上,什么也没带,只有“清风两袖”(两只袖筒里的清风)。为的是不让老百姓骂他。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清正廉明。
两袖清风的故事
陶渊明(公元365一427年)。名潜,字元亮,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41岁前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一类的官吏;41岁时由彭泽令辞职归田,从此和官场断绝关系,隐居田园,直到老死。
陶渊明身处社会动荡的东晋时代,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作为诗人、文学家,造诣极深。他为人正直,品格高沽;生活简练、闲雅。在他留下的珍贵文学遗产中,我们可了解到他一生中的许多方园。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可使我们了解到他一生淡泊明志,两袖清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他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愉柳萌后裕,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任小吏的陶渊明,生活窘迫时粮缸里往往没有一点储备粮,锅碗常常空无用处;天气已寒,他仍穿着用绳穿连,打着补丁的短衣,脚上穿着自己结扎的草鞋;他居住的是空荡荡的,屋内无像样的生活用品。
陶渊明官至彭泽令时,按东晋政府的规定,每个地方官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公田,以补充伟禄的不足。陶渊明分得的公田,他都全部种上粳稻米酿酒,因为他酷爱喝酒。别人间他为何只种这一种粮时,他回答说:“我能有酒喝便满足了。”
由于考虑到生活,他妻子坚决主张分出一部分田来种高粱。这样,陶渊明才决定在2顷50亩的田里种梗稻,另50亩地种高粱。
陶渊明与手下人一起下田,辛勤耕耘,希望有一个好收成。然而,从种下只有80天,还没等到庄稼收获,他便请求免职。这样,他花了很大的力气种植的粮食连一粒也没尝到,就又被官府收回。真是到头来仍是两袖清风啊!于是,他依旧过着“展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隐居生活。这使他最后彻底地离开了那个黑暗污浊的官场。
陶渊明归田初期,家中生活较富裕,他的心请也是轻快的。这从他的《归去来兮辞》等诗中可领略到。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他的家遭遇火灾,贫困的日子降临他家。这就迫使陶渊明从此切实地整日参加劳动,以维持其生活。也就从这时,他更贴近了劳动人民,提高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认识。这时,他的心情再也不那么平静、悠然了,常有牢骚而且有怨愤、有诅咒。可贵的是,即使他的生活极其贫困,他也不动摇、不妥协,始终守在田园当隐士。因此,后人对他的气节很是敬佩。“两袖清风”就是赞誉他做人正直,为官清廉的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