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种子课》读后感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种子课》读后感1
第8课《一粒种子》是1篇常识性童话,既要讲究科学性,使学生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又要注意不能上成常识课,要根据童话的特点,抓住课文中四个“挺一挺”,以及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和最后一句“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这一课,课文有四处写到“把身子挺一挺”,这种拟人化的语言,含而不露,生动有趣,使课文充满了活泼的童趣。
我把板书精心设计了一下★★,按照课文内容的顺序逐步演示,以线条表示地面,在地下展开种子发芽的样子,表现每一个“挺一挺”是种子发芽的环节,在环节下面分别指出所需的条件,最后钻出地面,既直观又概括了课文内容,学生也归纳出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在学习“热闹”一词时,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还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排比句“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学理解,掌握“热闹”。
教学时,教师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一起大合唱,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现在是怎样一种景象。
用书上的话说一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句的特点,又让学生用“热闹”造句,学生造出来的句子比较具体。“教室里可热闹了,有些同学学春风唱歌,有些同学学泉水唱歌,有些同学学着小鸟唱歌。”这样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一词,认识了排比句的句式,出色完成了造句练习。
《种子课》读后感2
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它呆在我书架上已经很久了,是我大学老师推荐给我的,但是一直没有认真细读它。逢今年的暑假里倒是得空不少,把书架清了清,也理出来不少教育丛书,想着马上要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多读多看些也是应当。俞老师,曾经看过他不少的教学视频,在印象中是一个风趣的儒者,在课堂上能自然引导学生,使其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又能做到收敛升华。想到此,已经许久不看书的我,又拿起这本《种子课》,想从书中一睹俞老师的风采。
种子课,寓意每个学生如同种子一样,正处于生长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阳光”、“雨露”、“空气”等,经受时间慢慢的锤炼,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开发他们的潜能。
要知道上来讲道理的书虽然开始的时候让人热血沸腾,但久了,难免让人感到乏味。什么样的书最吸引人品读下去——故事书,所以俞老师在书中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个个教学实例,从课堂、学生中得出来的道理更直观鲜明,说服力也更强。通过一则则课堂教学实例,俞老师向我们传递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是关于课的教学,更是关于人的教育。教书育人,育人为本,一个教师做不到育人,那么教书即使再好,也是空有其表。
这本《种子课》开头第1篇,数学课,我们教对了吗?犹如当头棒喝,教书的时候很少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总把自己设计的教学课件、教案等等放在重要的位置,揪着书中的知识点反复研究,细化算理,强调算法,但是我们真的教对了吗?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在用自己大人的思维分析书中的知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学生。教师教的是人,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所以教师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钻研教材,更要钻研学生,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混淆点,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坚持打磨自己的课堂,学会跟自己较劲。俞老师在书本的最后还提到了“教育情怀”,何为教育情怀?它是一种教育报国的志向,是一种教育为人的慈悲,是一种教育清贫的淡泊,是一种教育化民的乐趣。教学的专业之路虽然属于时间,但这条路的厚度与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
《种子课》读后感3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上一篇:乒乓球比赛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