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以后》读后感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天黑以后》读后感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天黑以后》读后感400字【第一篇】
我承认,看完村上春树的《黑夜以后》,我还是没有喜欢上他。也许他的书是需要深度思考的,不适合思想肤浅的我。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三毛的着作,看三毛的作品,我可以跟着她一起快乐一起痛恨一起悲伤,当然并不是说三毛的作品肤浅,只是我觉得自己更能与她的作品产生共鸣。
我并不习惯村上春树文章里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所以看文章的时候,我基本上是忽略这些描写的。对于那些大段的场景,我只是偶尔捕捉其中几个关键的字眼,比如“黑夜”,再比如“桌子”,然后任凭自己的想象把那几个字眼勾勒成一幅场景。
刚开始看《黑》,以为它是一本侦探类的小说;随着高侨和玛丽谈话次数在文中增加,并且越来越散发出情感暧昧的味道,我开始觉得它是一部言情小说;等到文章结尾,玛丽终于忍不住去拥抱沉睡的姐姐浅丽,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又承认它是一部姐妹情深的文章。我是最后看序的,是译者的序,不是村上的序。序中道出了《黑》的主旨,是关于“善”与“恶”的,我细细捉摸,似乎书中的确是有写到这方面的,只是我笨拙的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深度上的。或许是我的习惯,总是将界限分得太清。一部贴近真实的小说,可能并不仅仅只有一个主题,就像生活一样。
《天黑以后》读后感【第二篇】
《天黑以后》同《挪威的森林》一样,之于村上春树是心血之作,之于我,是同一个时间从公司的读书角借到,然后在华灯初上的时刻不断拜读的。但是,较于《挪威的森林》,似乎没有激起我太多的感想,也就导致了这本书已经读完了半月之余,已经开启了下一本书《刀锋》阅读间,才写下这篇读后感;甚至,这篇读后感,也仅是基于还书的时候,匆匆忙忙地用照相机照下那么一页有感触的片段。
诚然,不能批评这本书,没有什么可读之处,只能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地走进作者,甚至不能知晓书中与《苏菲的世界》情景展现手法一样的沉睡的姐姐描写的意图在哪里;只能暂且将其归为《白夜行》后面的“黑手”。这“黑手”也许在第二次、第三次拜读这本《天黑以后》才能更好地知晓。
《天黑以后》的镜头定位在黑夜,然后镜头慢慢地降落,然后,来到华灯初上的夜晚,像极了写这篇文章时候的情景,搬来还没有1月的新房,晚上10点30的光景依然车水马龙,窗外的吾悦广场、美好超市依然星光璀璨。这时候,也许就有那么一个天使的镜头慢慢地,巡亘在地球之上,然后慢慢地降低,拉近,仔细欣赏着花灯之上的人类生活,然后再拉近,来到我的书房,将镜头对准电脑的屏幕,录制下屏幕中敲击出的灵动的文字;亦或者,还会调皮的听听耳畔流淌的旋律《how you make me feel》。
此情此景,《天黑以后》,蟋蟀这样说道“以前是普通的白领,高中毕业后,考进了大阪一家小有名气的商社,朝九晚五穿着制服上班。是跟你年龄差不多的时候,还是神户大地震时候的事了。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一场梦。后来。有一个小小的机缘,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开始觉得没有设么大不了,但等回过神来,已尽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进退两难。我只好抛下工作,抛下父母”“玛丽,我们脚下的土地,看上去十分牢固,实际上一旦出了什么事,就会一头沉下去。而且一旦沉下去就彻底再也不能恢复原状。然后只好一个人在下边那个昏暗的地方活着”。
不知道蟋蟀说的具体是什么事情,但是细想起来一定是一场一开始仅是一个错误的小事,但是最终酿成了一辈子的悲剧。也许这件事,是贪污、是行为的不检点、是出卖身体、是一时冲动的行为,但是,就是因为这一件事,将家庭、个人、父母全部都给葬送至深渊。
我想,这也是是对于《天黑以后》最好的阐述,那里记录了悲惨,也记录了肮脏与龌龊,记录了走向深渊的脚步;但是,我想,一好一坏,这黑夜更记录了警醒,记录了对世人的警醒,记录了对于年轻人的警醒;希望,天黑以后,人们记住这样的警醒。
熟不知,天黑充满了黑暗的诱惑,但也有黑夜的宁静和奋斗中的人的呼吸,还有天使时远时近的镜头。
天黑以后读后感【第三篇】
2004年9月,村上新出了这部名叫《天黑以后》的长篇小说,一个被偷运到日本被迫接客的女,天黑以后她在旅馆接客时,被一个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脸肿,衣物也被抢走。半夜在餐馆里独自看书的女主人公玛丽因为会讲中国话,通过吹长号的大学生高桥的介绍,被旅馆女经理找来当翻译处理这场“麻烦”,故事情节由此展开。
很难认为这个中国女孩的遭遇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占篇幅也并不大,但她无疑是上下纵横、虚实交错的小说空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点。围绕着这个点,不同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不过相比之下,作者的注意力似乎更在于由中国女孩的遭遇这个“点”所折射出来的“恶”。恶的化身当然是白川。概括起来,白川的恶或白川式的恶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个外表没有任何个性特征的普通家伙。
二、衣着考究,整洁利落,文质彬彬,根本看不出是嫖的妓之人,“更不像野蛮殴打对方剥光衣服拿走那一类型”。
三、作为电脑技师,不仅敬业,技术上也是“头号高手”。四,近乎怯懦地神经质,精神压力大。五,丝毫没有作恶意识和愧疚感。
白川式的“恶”已不再是常规形态、传统形态的恶,不再是“绝对恶”,而属于超出善恶标准的、甚至超出了恶的恶,因而有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更带有普遍性、更可怕的恶。《天黑以后》中的恶是“相对恶”,并且人物形象清楚,行为方式清楚,时间地点清楚,惟一模糊的就是恶与善的界线或者恶的本来面目,而这种模糊的恶或“无面人”的恶恐怕正是交换价值至上的、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的恶的主要形态。
而村上本人也早已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他在2002年一次接受采访当中谈及写完《海边的卡夫卡》之后的打算时说,“往下我想在小说中写的还是关于恶的,想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恶的表现和形态……下回我想写既是象征性的又有细部现实感那样的恶。归根结底,恶这个东西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同卑鄙、怯懦、想像力匮乏等质素联系在一起的。”
村上春树为什么要把“恶”安排为流经作品的一条干流呢?为什么对“恶”的发掘如此执著呢?我想首先是因为创作本身的需要。他在《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不久接受采访时说:“关于恶我始终都在思考。我认为,为了使我的小说具有纵深感和外延性,恶这个东西恐怕还是不可缺少的。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描写恶。”他认为写小说是为了寻求同他人之间的同情的呼应性或灵魂的呼应性,“为此就必须深入真正黑暗的场所、深入自己身上真正恶的部分,否则产生不了那种共振。即使能够进入黑暗之中,而若在不深不浅的地方适可而止,也还是很难引起人们的共振的——我想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认真构思恶的”。
其次一个原因,在于村上对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和忧虑,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他在1995年11月与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对谈中,一再强调日本战后“尽管进行了许许多多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没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清算,没有将那场暴力相对化,而采取了一种“暧昧”以至“狡猾”和“伪善”的态度;因而他对日本日后的走向怀有深刻的危机感,并且是从29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就怀有的。这使他愈发觉得日本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相当大的变化,可能发生什么甚至已经在发生了,这也促使他放弃了以前的超然,开始深入思考、介入这一问题。而如果要介入,就势必把笔锋指向“恶”——历史的恶、现实的恶、绝对的恶、相对的恶,以至超越善恶的恶。
天黑以后读后感【第四篇】
个人感觉自己是感性泛滥的人,不适合用理性的眼光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判。所以我的文学评论从来都写不好。
最近用下班后漫长到没办法打发的时间看完了村上先生的《天黑以后》,于是又有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其实这本书是早就想看的了。
小说不长,两个晚上就全部看完了。结束的时候还有点意犹未尽,怀疑自己买的书是不是因为盗版质量太差,没有印完。巴巴的专门跑去新知书店核对了一下开头结尾和中间的几个章节,又在网上看了连载。才确定无误。读村上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这样,总会在看完的时候还会遗憾地想:要是再写一点就好了。也许这就是他小说的魅力所在。似乎一直在赞,但其实也确实如此,看他的书,任何一本,没有任何一次让我失望过。这就是我钟爱他的原因。
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对社会细部的触及可以直追卡夫卡,“他触及的太多,而且多是潜伏在意识领域又深又秘的地方。读他的东西就是在读自己——隐隐潜伏的另一个自己。” 这一点观感和我的非常相象。
村上的作品一直都很关注平凡人内心细微的创痛。《挪威的森林》里的直子、玲子、木月,以及《且听风吟》里的鼠、直到《天黑以后》里的玛丽、爱丽、蟋蟀、甚至高桥,他们的内心都是不完整的。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的一些伤害致使自己再也无法恢复到一个完整强大的自己。(说穿了,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是真正强大而完整的呢?关键是自己怎样看待自己的残缺,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正视。)
玛丽自始至终对高桥的近似冷漠的态度,毋宁说是她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从表面上看,她是即将被派往中国留学的高才生,成绩从小就很出众。但她没法从姐姐华丽完美的光环中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在和姐姐的对比中她隐隐地自卑着。直到在情爱旅馆和蟋蟀推心置腹的一次交谈,她才得以很安心地说出姐姐沉睡的秘密,之前在高桥面前不肯开口细细讲述的事情为什么会突然对蟋蟀和盘托出呢?我想是因为在同样是弱者的蟋蟀面前,有了一种放心卸下防备的安全感吧。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看到那个被客人殴打的中国妓女时会觉得“看第一眼我就想和她成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觉得那个女孩现在彻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玛丽内心深处的脆弱无助通过她对妓女没来由的亲切感得以外化。
在刚开始看这本小说之前,我十分不喜欢描写爱丽沉睡的部分,那个作为“他者”的视角让我感觉摸不着头脑,还有那个神秘的无面人、电视屏幕,等等等等,看得我如坠云雾之中。
直到“我们知晓,可是我们无资格参与。”这句话跳如视线。才终于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是的,我们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打量和关照都注定只是一个冷冷的旁观者 ,没办法介入。就像村上在他在另一本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里所说的那样“不管怎么说,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继《海边的卡夫卡》之后,另一部表现“恶”的作品。小说里对殴打中国妓女的公司职员白川的描述让人读后不由心头为之一凛。对白川的评价译者林少华先生在译序里分析得已经非常地道,我就不说了。
我想说一下小说的结尾。
浅井爱丽和浅井玛丽两姐妹以多年来少有的亲密抱在一起。如此温暖的画面让我几乎要落下泪来。(这是我读小说最动容的时候才会有的表现,也仅止于这个程度。)她们是一对有些隔阂的姐妹,彼此并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作为妹妹的玛丽一直渴望能够和姐姐成为很好的朋友,但记忆中最亲密的接触只有童年时两人在电梯发生故障时,黑暗中姐姐紧紧抱住她的画面。从此以后,两人的世界就仿佛隔得越来越远了。爱丽以沉睡的方式逃避现实里的伤害,玛丽很想知道姐姐的心事,却又没办法从姐姐口中了解到她所关心的一切。看着姐姐沉睡,她没法安心睡眠,只好一个人跑去“丹尼滋”看书打发漫长的黑夜。
然而最后,她终于从某种意义上得到了解救,也许是那一晚发生的一切:目睹了妓女的不幸、听了蟋蟀和高桥的经历。让她从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长。她终于敢正视自己的缺憾,终于明白自己的忧郁和压抑其实只是普通人身上共有的一部分。
我曾经一度认为村上先生的小说是写给弱者看的,因为里面有太多的细节和梦魇可以供脆弱的灵魂通过惺惺相惜同病相怜的方式取暖。从而不至于感觉到太孤单。而其实不是,他在《海边的卡夫卡》里已经借叫“乌鸦的少年”之口告诉了我们怎么进行自救:
“这往下你必须成为最顽强的15岁少年,不管怎么样。因为除此之外这世界上没有你赖以存活的路,为此你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顽强是怎么回事。”
村上在结尾时说爱丽“觉醒的速度尽管慢得令人焦急,但步伐没有逆转。”
正如有一位网友所说的“其实不只是爱丽,几乎书里的每个人都在觉醒。玛丽也好,高桥也好,蟋蟀也好……大家都在觉醒的路上。离天亮只有一步之遥。”
摘一段小说中我很喜欢的文字,很安静很温暖又略带忧伤的画面,但愿晨光也无法打扰到她们:
“玛丽在床上紧贴姐姐的身体睡着,发出轻微的睡息。依我们所见,那似乎是舒心惬意的睡眠。也许身上热了,脸颊较刚才多了几分红晕。额发挡在眼睛上。大概做梦了,或记忆犹存的关系,嘴角漾出微微的笑意。玛丽钻过漫长而黑暗的时间隧道,同在那里遇见的夜间男女交换了不少话语,现在终于回到自己的场所。威胁她的东西,至少此刻周围并不存在。她十九岁,由屋顶和墙壁守护着,由草坪院落由警报器由刚刚打过蜡的旅行车由在附近走动的聪明的大狗们守护着。窗口射进的晨光温柔地包拢着温暖着她。爱丽的黑发在枕头上舒展开来,玛丽的左手放在上面,手指以自然形状轻柔地分开,略略弯曲。
就爱丽来说,姿势和脸上表情仍没出现看得见的变化。对于妹妹赶来钻进被窝、睡在身边也好像全然没有察觉。”
上一篇: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悟4篇
下一篇:圆明园读后感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