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读后感【推荐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岁月如歌》读后感【推荐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真情的作文600字【第一篇】
这两天在冷空气统治下的南京真像一个大冰箱,—7℃,真可真够冷的。在这么冷的一个天气里,人们都想让自己温暖一点,这让我我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起新闻。
2014年1月初,河北唐山,有三名大学生在公园游玩时,不慎掉入结冰的河里,路过的路人自发去冰面上,手拉着手将三名大学生救了出来。这一事件被路过的游客拍到了发到了网上,赢得了网友们的一片赞叹,此后又被央视新闻播出了。据事后调查,幸好路人及时援助,被救的大学生只是有点感冒症状,身体并无大碍。这件事正如冬日里的暖阳,听了之后寒冷的感觉全消失了。
在我看来这几个救人的热心市民是非常勇敢的,落水的大学生正因为冰面薄而落水,这几个救人的市民竟然不顾自己落水的危险,手拉着手站在冰面上救人,在救人的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由于落水的大学生中有一位女生,落水时间过长,导致了体力不支,在视频中显示,第一次尝试着救女学生时没有成功便尝试着救第二次,在第二次救援中,救人者也差点在冰面上滑倒,最后,终于将落水者救起。等到了110和120赶到,这几个救人者便像风一样消失在了人群中,连人名也没有留下。后来,被救大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在网上发起了寻找救人者的举动,但最后只找到了其中一名救人者。
这件事是多么高尚呀,再想起前年小悦悦事件,和这次几位好市民的壮举对比,这样的反差,体现出了他们之间人品和社会公德的差异。前一件事让人心寒,后一件事如阳光一样使人们感到了温暖。这件事也告诉我们: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见死不救那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极其缺乏爱心的表现,正如一句话所说:人间自有真情在。
点滴真情高中作文1100字【第二篇】
以前的我总以为,非得经历些生离死别才能感受到真情。没想到,其实真情一直在我身边,在从小奶奶拉着我的手上;在奶奶一句句担心的叮嘱;在奶奶一个坚定的眼神里。
当我气喘吁吁地赶上病房时,亮得刺眼的灯光,病床前五六个医生,床边不常来的红着眼轻轻抽泣的舅妈,呼吸加湿器所发出的急促的呼吸以及摆放在病房内的抢救车,所有的一切,来得真的太快太快了。
站在奶奶的病床前,我强忍着眼中打转的泪水。冰凉的身体,毫无生机的病房中接连不断地传出奶奶急促的呼吸,旁边不停地响着的测量仪器,来去匆匆的护士,一切都显得压抑极了。一家人都到齐,站在奶奶的身旁,舅舅舅妈表姐一直想去握住奶奶的手,一次又一次地被甩开。
看到我的到来,奶奶深深地望了我一眼。“…让…先回…去…”紧急关头,奶奶忽然口齿不清地说道。“她的意思是让好先回去,她睡眠不好”舅舅解释了一遍,奶奶点点头。“没关系的奶奶,还早呢”缓过神来,余光瞥到不停地注视着我的奶奶,看着她的眼睛,我回答道。奶奶还是老样子,即使已经病入膏肓也没有忘记叮嘱,叮嘱我早睡叮嘱我睡好。我眼眶早已湿润。
看到奶奶放在床杆上的手,我下意识地轻轻握住。没想到的是,奶奶的手没有甩开,而是坚定地紧紧地握住了。这双微凉的手上毫无一丝老人斑的痕迹,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口。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恍惚,不知这是第几次握住奶奶的手了。
小时候的我,因为还小,总是用整只手牢牢地抓住奶奶的食指,摇啊摇,晃呀晃,伴随着奶奶轻哼的童谣,我蹦蹦跳跳地拉着,我在前,她在后,那时候奶奶的食指,对于我而言,就是整个世界了。
慢慢长大了,我的手已经和奶奶的手差不多大了,我已经可以完全握住了她的手,奶奶不用像从前那样刻意弯腰让我牵着她的手。大手拉小手,就这样走在上下学的路上,当时的时光也很温柔。而后,处于青少年的我,往往觉得与人牵手十分的别扭。她常常主动地伸出手让我握住,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总会有一双手轻轻地握住我的手,给予我温暖,给予我力量。
如今,这双温暖的手恍惚间没了温度,布满密密的伤口和点滴时的淤青。都说人在疾病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当奶奶的呼吸器拔掉时,好像还是在做梦。
手中残留着奶奶握住我手的一丝丝的冰凉,在奶奶握住我的那一刻,几个月来的压抑的情绪,好像在那一刻就已经烟消云散了,一定是奶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的力量,让我像以前一样,拉着长辈的手好好成长。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整个世界,是温暖的。
最后时刻,我们的陪伴,对奶奶是一种幸福;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尽了自己的一份孝心,其实还收获了温暖和感动。其实真情不必非要离别与重逢,真情就在我们身边,在一举一动之中,在一言一行之中。是奶奶的真情让我明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珍惜所拥有的真情。奶奶一路走好!
《岁月如歌》读后感【第三篇】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1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岁月如歌》读后感【第四篇】
黄山谷曰: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教师三日不读书,内心便觉荒草丛生。
曾经和于漪老师说:坐在您身边,我感受到一股温暖和力量。因为这种感觉,于老师的《岁月如歌》一直放在枕边,读过已经不下于三遍了,而每一次捧起都是一份感动,一份激奋,一份崇敬。
2007年第23届教师节到来之际,参加“于漪《岁月如歌》首发式暨从《岁月如歌》谈教师成长”论坛活动,拿回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内心充满崇敬,但觉得自己实在难以企及。在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从于漪老师的典型案例看教师成长”这一课题中,与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拿起这本书,感受到于老师是用爱在抒写,用心在表达,句句是血,字字是情。今天再静静地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理性思考:于老师成长的契机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达到如此的高度,于是感受到的是教师的责任,正如于老师上完《海燕》一课回家之后,她的爱人说的一句话:“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
是的,这是一曲生命之歌!在歌声里我们感受的是精神!是力量!是人格!是境界!如果进一步思考,于老师生命的源泉在哪里?那应该是历经劫难时幼小心灵的觉醒和震动;是父亲“学点本领,做个好人”的临终嘱托;是求知路上的教育前辈给予的“一个大的宇宙”;是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为她树立的做人标杆,赋予她铸造师魂的基因。
有人说,于教师应该用生命来教,用生命来表达。是的,阅读《岁月如歌》,我们感到于老师是用责任在唱歌,她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育人;是用行动在唱歌,她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几乎每堂课都有人听,有近2000节公开课的教学实践;是用爱心在唱歌,于老师把逃学两年的学生带到家中,与他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用爱感染教育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更是用生命在唱歌,在儿子患败血症期间,当时于老师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搁不起,最终她还是咬咬牙去学校上课。
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于老师在用生命歌唱的同时,又获得了心灵刻度的提升和灵魂精神的升华。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立足于母语教育、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崇高的教育境界;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人文的教育情怀;用生命歌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不懈的教育追求。
这就是生命不息,行走不止。我曾经在《行走的力量》一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支持她的是对生的希望,是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是对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正是拥有这样坚强的信念,才让她前行的脚步如此坚实。正如谭轶斌老师在《岁月如歌》启示录中曾经写下的:“在信仰的星空下奋力前行”。(2010年5月14日《中国教师报》)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工作是万里长跑,不是百米冲刺,教师应该有精神追求,否则难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难以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生命如歌,不在乎如何吟唱,只在乎是否曾经唱过。
人生就像是一首歌,而我们就是这首歌的作曲作词者。我们掌控着旋律的快慢节奏,我们掌控着歌词的婉约与豪放,我们还可以掌控整首歌曲的低潮和高潮。生为人师,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够在传道授业中谱写出自己的生命之歌!
尽管于老师达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当今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但对于教师成长,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今日的教师是最难做的。”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诱惑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绊脚石,但生命的意义在于接受磨练,在于传承精神,在于薪火相传!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每个教师的生命和智慧也是可贵的,教师要唱响生命之歌需要有大胸怀大气度,有大胸怀大气度才会有大力量,教育是“水磨”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气躁;需要向学生学习,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一本一本认真读,一点一点学习,可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乐趣;需要有“一登一陟一回顾”的反思精神,不断照镜子,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实现人格的完善。
一直很喜欢于老师的一句话:“让生命与使命同行”。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要学习和践行这一精神,相当不易。我们面临种种困境,功利化的教育思潮盛行,“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文化娱乐大众,教育发展距离人民需求越来越远。作为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在《岁月如歌》中,我看了《荔枝蜜》课例,写了《语文:辩真善美丑》一文,文中写道:“在文化的百花园里,有鲜花也有杂草,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品格的坚守,不仅能够分辨发现杂草,轻轻锄去,还能够在荒草地种植鲜花,呵护鲜花,真正做一位锄草种花的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更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为了在研训工作岗位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我应该做到:一是自身素质发展和促进教师发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自身素质不高,谈何给基层教师以指导?自己心中没有阳光,谈何播洒阳光?二是“研训在课内,功夫在课外”,教研员的生命之根在基层,在课堂,但要提高研训质量必须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整理听课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辐射全区教育教学;三是“生命在于奉献,奉献成就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积极探索,奋勇前行,不断奉献,使教研员生命与基层教师生命共同成长。
教育是一条长河,生命是一曲乐章。波涛不止,乐曲不歇。我们应该用爱、用真诚、用奋斗、用创造谱写一曲嘹亮而悠长、神圣而华美的动人旋律!
在院庆五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祈望和更多的进修人一起唱响松江教育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