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毛泽东的作文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学习毛泽东的作文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学习毛泽东的作文【第一篇】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六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毛泽东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了毛泽东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这里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从中感悟波澜壮阔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槃,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样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毛泽东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切尾巴”战斗,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少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毛泽东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如娄山关、五岭、乌蒙山、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等。

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用夸张手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衬红军飞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山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征服的对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化静为动,强调山的宏大。他把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巨浪和奔腾厮杀的战马,宛如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在这里,山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形象,是审美的联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无损,天塌下来有山顶着。山,无私无畏、无坚不摧,真可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顶天立地,勇于担当,俨然就是救国救民的红军队伍的化身。在这里,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这个意象。比如,“旗号镰刀斧头”“红旗跃过汀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既代表红军,代表红色政权,又代表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南征北战,红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泽东又常常把山与红旗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等等。

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为了思索救国救民真理而登临岳麓山,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冈山。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里寻求到并延伸出来的。

长征时期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也有山加红旗的这个意象,“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国革命的红旗,从井冈山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又打到六盘山上,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昭示着万里长征的革命性质,也是红军战士革命意志的艺术再现。

坚定执着诗言志

“诗言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他的创作指南。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长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一个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有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长征的这两个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本意是指凶神恶煞。毛泽东1958年在《毛**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对苍龙的具体含义专门进行了说明:“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很显然,抵抗蒋介石是万里长征的当务之急。不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红军自身难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实现伟大理想的具体行动,直接抒发了英勇红军一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第二句是《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昆仑山常年积雪。夏天冰雪溶化,会导致水灾,危害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心倚天抽剑把它劈为三段。然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还东国”原作“留中国”,1958年,毛泽东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侵略中国,而毛泽东在分配昆仑山时却还能想到要照顾日本人民,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还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一理想就不可能实现。

《念奴娇·昆仑》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泽东想改造昆仑山,其实质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1958年,他在解释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时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主旨广阔而且重大,堪称旷世罕见,塑造了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比昆仑山更加伟岸的光辉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6年,毛泽东接受埃德加·斯诺的访谈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攻坚克难是长征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风烈”“离天三尺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山上高峰”“山高路远坑深”等就是具体体现。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一个个鬼门关,都是对红军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他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别以为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勇红军一越而过。“五岭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简直是不足挂齿。

“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毛泽东也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实在微不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到达六盘山,吃尽了苦头,可毛泽东屈指一算也只有二万里行程,实在很不过瘾,感觉意犹未尽。

英雄群像真伟岸

古往今来,以诗歌形式记载英雄业绩、表现英雄行为、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重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所讴歌的对象要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由个体英雄形象组成的集合。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或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他本人的自画像。他不是着眼于描述个体英雄形象,而是致力于塑造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这一英雄形象顶天立地、光辉灿烂,具有排山倒海的无穷力量。

除《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专门颂扬彭大将军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具体所指。长征诗词所描写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红军的统一行动。

毛泽东不少诗句中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长征诗词的“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当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作者,也是红军。

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诗句中,已经看不到“我”这个字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处其中,只是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小我”已经完全被红军队伍的“大我”所涵盖所替代,已经进入“无我”的境界。

毛泽东经历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然后走向“忘我”,最后变成“无我”的过程。“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学习毛泽东的作文【第二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踏上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就警示全党要防范“本领恐慌”,他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严肃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在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写信——《关于读书的建议》,号召大家都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提出“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后,他在1958年的武昌会议、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0年的上海中央工作会议和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先后对领导干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要求:带着问题学、联系中国实际学、研讨辩论式学、以第一书记挂帅组织学习小组带头学,等等。

为了学懂弄通自己不熟悉的经济工作,毛泽东组织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小组。在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期间,他多次组织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人,在杭州、上海、广州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毛泽东规定:学习小组成员每天下午一起读书,由胡绳和田家英轮流诵念,边读边议,邓力群负责记录。除元旦放假一天、星期日偶尔休息外,连12月26日他66岁生日那天也没中断读书活动。“毛泽东读书很认真,一边听朗读,一边看书本,还不时在一些提法下面画横道,或者在旁边画竖道,打记号。当时我坐在毛**身旁,也跟着他在我读的那本书上照样画。从头到尾,都这样画。有的段落,毛**画了以后接着就发表议论,有的长,有的短。我把毛**的这些议论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的段落,毛**没有发表议论,只是说了‘对’、‘好’、‘正确’、‘赞成’、‘同意’,或者‘不对’、‘不正确’、‘不赞成’、‘不同意’,或者一两句话,这类肯定或者否定的评语,我就记在自己读的教科书上。有的段落画了以后,毛**既没有发表议论也没有说对与不对。”邓力群的这段回忆,生动再现了当年毛泽东与他们一起学习新本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的读书侧影。后来,学习小组把毛泽东在学习讨论中发表的谈话要点,整理成《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笔记》《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记录稿》。其中,毛泽东提出的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重要观点,都是我们党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为我们党继续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学习毛泽东的作文【第三篇】

他,深受人民爱戴,被比作东方升起的红太阳;他,充满胆识和智慧,令无数对手和敌人胆寒;他,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渊博学识和政治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是上天的恩赐。正如《毛泽东阅读史》一书所昭示人们的那样:毛泽东同志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正是读书,使毛泽东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同志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若论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早在少年读私塾时,他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从此,他一生不断读书,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13万余册,其中《红楼梦》5遍,《资治通鉴》17遍,《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熟读成诵,《共产党宣言》毕生在读。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在学校求学的年代,他的阅读,便已和一般学子有所区别,不单纯是为了修学储能,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他心目中能够变动天下人心的“大本大源”;

在五四运动期间,他的阅读,是为了树信仰,求真知,在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中,选择和确立一种为之奋斗的“主义”;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他的阅读,围绕所从事的实际活动来展开,或为推进国民革命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或为立足国情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寻求理论依据;

在长征到达陕北和抗战前期那段时间,他的阅读,主要是为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指导全民族抗战的新实践,进而作理论上的阐述和创新;

在延安整风前后,他的阅读,主要是为转变和改造党内不良的学风、文风和党风,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他的阅读,是为了防止党内骄傲自满情绪,在全社会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巩固和建设新中国掌握此前不甚熟悉的东西;

在1956年前后,他的阅读,更多的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严重失误后,他为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和不良风气,更是孜孜不倦地读书、荐书和讲书;

在60年代前期,他的阅读,比较注重从中苏论战和国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需要出发,目的是防修反修;

在十年“**”期间,他的阅读依然很执着,但有困惑,甚至不乏感性,充满对现实和未来的忧虑。

一生不断的读书过程也是毛泽东同志不断提升人生理想信念的过程。

假使他只记得当年私塾老师教授的那首《琵琶行》,假使他只会吟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县令”、“郡守”,不过为国家守土而已。况且恰逢乱世,更合理的结果恐怕也就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

庆幸的是,毛泽东同志求知欲旺盛,似乎从不愿意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熟读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处于“百年不遇之变局”;他深读马克思列宁,找到了被称为“主义”的“旗子”;他更读懂中国,探索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可以长存的真理。“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纵使王明能用俄语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又如何能够避免遵义会议后被毛泽东取而代之的结局?

作为一位读书家,毛泽东同志学贯中西,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精神,修学储能,修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今天,捧读《毛泽东阅读史》,学习他的读书经验,分享他的读书喜悦,除了对一代伟人倍增崇敬,我也深深感到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

根据一份权威读书报告: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日本人平均每年看书17本,中国人平均每年看书不到3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是中国人的21倍还多。众所周知,犹太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苦难的历史,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让世界惊叹的是,尽管灾难如此罕见,他们却向世界贡献出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敢于忽视犹太人的存在,这不正是读书的力量吗?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的历史任务中,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知识、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我们学习掌握,学习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紧迫。我们广大青年公务员更是肩负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只有不断增强紧迫感,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做到努力学习、刻苦学习,使自己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缜密的逻辑思维、前瞻的敏锐视角,才能在各种复杂形势和热点难点问题面前,确保政治坚定,业务精深,应对自如。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坚强的品质,我们就不能攀登人生的高峰,更无从谈起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者,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读一本书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荣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自己微小的力量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朋友们,让我们与伟人同行,为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筑中国梦而发奋读书!

学习毛泽东的作文【第四篇】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他的成功之道,学习他值得后人景仰的方面。

向毛泽东学战略思维。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他善于从长远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见;他也善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部署,绝不因小失大;他还善于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最大程度地为中华民族赢得利益。

向毛泽东学世界眼光。少年时代,他熟读世界英雄传记并以此激励自己的壮志;青年时代,他指点祖国江山,创办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延安时期,他主动与外国友人交流,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顺应世界局势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向毛泽东学哲学头脑。作为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毛泽东酷爱哲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国家建设生涯中,他善于运用哲学这一思想武器,从实际出发,辩证分析事物,抓住主要矛盾,成功解决问题。

向毛泽东学调查研究。毛泽东既重视书本知识,也注重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他一生注重调查研究,留下了关于调查研究的丰富论述。正是靠着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有了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深刻把握。

向毛泽东学酷爱读书。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有所得、得而能用于治军治党治国的奇人,实属罕见。

向毛泽东学政策策略。毛泽东认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他撰写了《论政策》等一系列文章,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政策策略。

向毛泽东学工作方法。无论做何种工作,毛泽东都非常讲究方法。他曾形象地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过河”即工作任务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而“桥或船的问题”即工作方法往往具有超时空的示范作用。

向毛泽东学统战艺术。毛泽东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了高超的艺术。他有着坚定的原则,但同时又注意策略的灵活;他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达到团结。他把尽可能多的人争取到共产党这边。

向毛泽东学军事才能。毛泽东领导过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打败过日本侵略者和所谓“联合国军”,消灭了800多万国民党军队。他所经历的战争状况之复杂,指挥过的战役数量规模之大,撰写的军事著作之丰富,都是世所罕见的。

向毛泽东学知人善任。毛泽东把“用干部”作为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之一。他曾称赞过唐朝的武则天,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其实,这也是他的夫子自道,是他个人对“用干部”的科学总结。

向毛泽东学廉洁奉公。毛泽东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解放后有条件享受的情况下,他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注意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至今日,“毛泽东热”持续不断,很大程度上是群众对他这种崇高风范的认可。

向毛泽东学百姓情怀。毛泽东一生心系百姓、相信百姓、依靠百姓,百姓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辱,都令他魂牵梦萦、倾尽心血。他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民众、以民为师,把人民当作上帝。

向毛泽东学写诗作文。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从少年时代,到投身于革命斗争,再到领导新中国建设,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大量的文章和诗篇。

向毛泽东学人格魅力。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这是伟人的风采,体现着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或许,以上十四个方面并没有全部概括出毛泽东值得学习之处。但无疑,这些都是需要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我们不可能都学到,但哪怕学到十之一二,也会受益无穷。

71 231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