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弘扬毛泽东的精神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学习弘扬毛泽东的精神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弘扬毛泽东的精神1
一、大庆精神,也叫铁人精神,即艰苦创业精神。1960年,中国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社会主义的盟友,被称为“老大哥”的前苏联也在此时单方撕毁合同,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又对我们进行石油禁运,到处卡脖子,新中国要大发展急需石油,怎么办?一场中国前所未有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拉开序幕,当时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毅然喊出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生产,后生活。”、“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的创业口号,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一举摔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如此之快发展速度,哪个国家曾有过?没有,惟有中国的大庆。1964年,毛泽东为此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随后,大庆精神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学习榜样。
二、 大寨精神。即人与自然奋斗,治山治水,科学种田精神,简言之“战天斗地”精神。在此,特引用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选节,表述其精神。“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结合运用八字宪法,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基本建设,把过去4700块分散土地弄成了900块梯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由1952年的28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2斤,1963年遇大水灾,仍保持在700斤以上。从1953年到1963年大寨大队向国家共交售1758000斤粮食。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一个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大篇幅介绍一个生产大队,足见大寨当时在中央领导人心目中的位置。怪不得当时有人感慨:“如果中国农村都像大寨那样,那中国人的粮食就吃不完。”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71生日,用自己的稿酬办了三桌酒席,宴请陈永贵、王进喜、钱学森等工农兵先进人物代表。紧接着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随后,“干起来,干起来,大寨的红花遍地开”。遗憾的是,据悉现在富裕起来的大寨人花千万之巨将一座大庙盖在了虎头山上,祈求神灵保佑,将过去的“战天斗地精神”贬得一钱不值。好在,这只是他们的后人所为,丝毫不损前人的奋斗精神。
三、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可分两部分,一是共产主义精神,即牺牲个人利益,帮别人的忙,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螺丝钉精神,无论把它拧到什么地方,都能发挥作用。1963年毛泽东亲自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神州大地“千万个雷锋在成长。”雷锋的这样两种精神,无论什么国家,什么社会都欢迎。因而雷锋作为当今世界稀罕的人类精神物质,代表中国人走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西点军校,中国首次实现当代精神物质输出西方先进国家。
四、两弹一星精神。即争气精神,表明中国人有志气、有骨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造出自己的原子弹,让卫星上天。五十年代的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仗着有原子弹,动不动就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喊着要做“脑外壳”手术。中国人要是没有这个东西,就抬不起头,在国际上就没有外交可言。为了争这一口气,我们的人民军队和科学家们,仅用五年时间就让西方国家震惊了。1964年10 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11月,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世界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么快地发展核工业和航天工业,没有,惟独站起来了的新中国。1971年,联合国马上恢复了剥夺我国长达22年之久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也从太平洋彼岸来与中国领导人握手了。1974年,邓小平出席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感慨地对人说:“如果没有六十年代的原子弹、氢弹,七十年代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国家,就不能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五、 红旗渠精神。即当代“愚公”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人造山河”精神。太行山的愚公移山只是远古一个的寓言,而红旗渠则变成了现实,成为人们“人定胜天”的一座精神家园。六十年代初,河南林县人为解决农田用水和百姓生活用水,苦干十年,依靠自力更生,大胆劈开太行山,将漳水穿山引来,完全按照人的意志,造福于百姓。此“愚公精神”国外没有,只有中华民族才有这样的创造力。正如记录影片中所唱:“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六、 结束语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孕育和形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即毛泽东精神。毛泽东精神是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屈服的精神,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毛泽东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精神支柱!上述五大精神就是毛泽东精神在那个时代的具体体现,他已深根于几代中国人,试问今天的科学发展,要建设和谐社会,继续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他的思想和精神作支柱,行吗?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精神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毛泽东思想中有毛泽东精神,但毛泽东思想不全是毛泽东精神。毛泽东精神是发展出毛泽东思想、学说、实践的根源,所以毛泽东精神也可以在毛泽东思想、学说、实践、以及一些言行(特指那些非重大实践)的高度的总结与概括中得出。毛泽东思想存在于各个方面,也可以是比较具体的;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总结,是很抽象的;毛泽东精神,是对毛泽东的历史性的实践、思想、学说、言行等综合考察后所得出的内在根据。一般来说,毛泽东精神所处的层次是最高层次,也就是说毛泽东精神所处的层次,高于他的言行、学说,也高于毛泽东思想,高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精髓里面的精髓。
学习弘扬毛泽东的精神2
李君如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11期上撰文指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是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走上革命道路并选择马
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他最伟大的功绩,是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是由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学习毛泽东,归根到底就是要学习毛泽东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要学习毛泽东把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现代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弘扬毛泽东的精神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踏上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早在延安时,毛泽东就警示全党要防范“本领恐慌”,他说:“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严肃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在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写信——《关于读书的建议》,号召大家都来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提出“将来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本,就是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后,他在1958年的武昌会议、1959年的庐山会议、1960年的上海中央工作会议和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先后对领导干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要求:带着问题学、联系中国实际学、研讨辩论式学、以第一书记挂帅组织学习小组带头学,等等。
为了学懂弄通自己不熟悉的经济工作,毛泽东组织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学习小组。在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期间,他多次组织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人,在杭州、上海、广州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毛泽东规定:学习小组成员每天下午一起读书,由胡绳和田家英轮流诵念,边读边议,邓力群负责记录。除元旦放假一天、星期日偶尔休息外,连12月26日他66岁生日那天也没中断读书活动。“毛泽东读书很认真,一边听朗读,一边看书本,还不时在一些提法下面画横道,或者在旁边画竖道,打记号。当时我坐在毛主席身旁,也跟着他在我读的那本书上照样画。从头到尾,都这样画。有的段落,毛主席画了以后接着就发表议论,有的长,有的短。我把毛主席的这些议论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有的段落,毛主席没有发表议论,只是说了‘对’、‘好’、‘正确’、‘赞成’、‘同意’,或者‘不对’、‘不正确’、‘不赞成’、‘不同意’,或者一两句话,这类肯定或者否定的评语,我就记在自己读的教科书上。有的段落画了以后,毛主席既没有发表议论也没有说对与不对。”邓力群的这段回忆,生动再现了当年毛泽东与他们一起学习新本领、探索经济建设规律的读书侧影。后来,学习小组把毛泽东在学习讨论中发表的谈话要点,整理成《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笔记》《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谈话记录稿》。其中,毛泽东提出的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重要观点,都是我们党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成果,为我们党继续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学习弘扬毛泽东的精神4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六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毛泽东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了毛泽东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这里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从中感悟波澜壮阔的长征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槃,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样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毛泽东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切尾巴”战斗,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少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毛泽东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如娄山关、五岭、乌蒙山、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等。
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用夸张手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衬红军飞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山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征服的对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化静为动,强调山的宏大。他把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巨浪和奔腾厮杀的战马,宛如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在这里,山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形象,是审美的联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无损,天塌下来有山顶着。山,无私无畏、无坚不摧,真可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顶天立地,勇于担当,俨然就是救国救民的红军队伍的化身。在这里,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这个意象。比如,“旗号镰刀斧头”“红旗跃过汀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既代表红军,代表红色政权,又代表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南征北战,红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泽东又常常把山与红旗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等等。
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为了思索救国救民真理而登临岳麓山,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冈山。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里寻求到并延伸出来的。
长征时期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也有山加红旗的这个意象,“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国革命的红旗,从井冈山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又打到六盘山上,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昭示着万里长征的革命性质,也是红军战士革命意志的艺术再现。
坚定执着诗言志
“诗言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他的创作指南。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长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一个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有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长征的这两个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本意是指凶神恶煞。毛泽东1958年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对苍龙的具体含义专门进行了说明:“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很显然,抵抗蒋介石是万里长征的当务之急。不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红军自身难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实现伟大理想的具体行动,直接抒发了英勇红军一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第二句是《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昆仑山常年积雪。夏天冰雪溶化,会导致水灾,危害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心倚天抽剑把它劈为三段。然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还东国”原作“留中国”,1958年,毛泽东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侵略中国,而毛泽东在分配昆仑山时却还能想到要照顾日本人民,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还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一理想就不可能实现。
《念奴娇·昆仑》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泽东想改造昆仑山,其实质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1958年,他在解释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时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主旨广阔而且重大,堪称旷世罕见,塑造了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比昆仑山更加伟岸的光辉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6年,毛泽东接受埃德加·斯诺的访谈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湍急的江河,越过一些最高、最险的山口,通过凶猛的土著居民的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大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遭到全中国白军半数的追击——红军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障碍物”。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攻坚克难是长征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风烈”“离天三尺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山上高峰”“山高路远坑深”等就是具体体现。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一个个鬼门关,都是对红军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他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别以为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勇红军一越而过。“五岭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简直是不足挂齿。
“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毛泽东也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实在微不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到达六盘山,吃尽了苦头,可毛泽东屈指一算也只有二万里行程,实在很不过瘾,感觉意犹未尽。
英雄群像真伟岸
古往今来,以诗歌形式记载英雄业绩、表现英雄行为、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重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所讴歌的对象要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由个体英雄形象组成的集合。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或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他本人的自画像。他不是着眼于描述个体英雄形象,而是致力于塑造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这一英雄形象顶天立地、光辉灿烂,具有排山倒海的无穷力量。
除《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专门颂扬彭大将军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具体所指。长征诗词所描写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红军的统一行动。
毛泽东不少诗句中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长征诗词的“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当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作者,也是红军。
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诗句中,已经看不到“我”这个字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处其中,只是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小我”已经完全被红军队伍的“大我”所涵盖所替代,已经进入“无我”的境界。
毛泽东经历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然后走向“忘我”,最后变成“无我”的过程。“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上一篇:入党申请书2000(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