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
新疆的每一间有顶有盖的房子,进门的时候都要安检。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走过安检门,然后还要费劲地脱下包来,让装模作样的安检大叔摸上一遍。书店也是这样,进去正门是成功学,边上就是警察考试模拟试卷,一整柜一整柜。幸好专门辟了一角,是李娟。
我习惯在出门前不假设,不遐想。就如同我在久久计划的惊喜面前总是要大哭一场。只是难以不惦记的是,在《我的阿勒泰》里面读到的,被北冰洋的水汽冻成的大雪封住的山水和时光。那么少的可能性,生活几近于生活二字所显现的横平竖直,然而又那么多的可能性,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朵的留白是一个人最有灵性的驰骋。
那几天车行在大陆的深处,我经常激动在脑海中默默计算自己的地理坐标。满眼满眼的就是一个大字,大山大漠大树林,最是治愈我这种隐约的幽闭恐惧。然后便想到自己现在是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大陆的中央……这与困在大海中的扁舟上,困在堵得插翅难飞的东三环上,其实并无二致。想到此处,竟然有些呼吸困难。
而这,与困在大雪埋住门窗的边陲小村中,又有何不同?与困在此地此刻的一具身躯中,困在某种深刻的念想中,困在方块字、儒文化的世界中,又有何不同?只是因为从“我”的眼中看去,“我”摸得到身边倾吐呼吸的黄叶,呼吸得到甜甜的冷空气,感受得到雪山充满野性的活力,却看不到最近最近的那些边界而已。
这时候的自由,难说不是眼下微小的,闭塞的生活。从每一颗呆滞的蔬果开始,从每一朵烟花,牛羊,受小贩诓骗买的兔子,开始。
我有的时候想,有我积攒下的那么多沉默,就更加不怕沉默了。我们慢慢走过一件一件新奇的小事,捡拾着地上砂砾中的玛瑙石,其实我们的心啊,早就走到荒漠和大雪中去了。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2
最初开始阅读《我的阿勒泰》是一个打发时间的偶然,可是看着看着我不禁沉浸其中,如今书已看完,我也有了自己关于这本书引发的感想。
本书的作者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区陪伴母亲,随牧民在穷荒辽阔之地辗转迁徙,家庭以裁缝和小杂货铺店为主,因此对阿勒泰充满了有如对生存本能的感激和新奇。
她的文章大都比较轻松、欢乐,她的文字也都透着幽默,但是她又经常会在文章的最后几节来个大逆转,开始思考人生,变得十分严肃,不过她连接的非常好,不会让人觉得这几节是作者生搬硬套,强行升华主旨。就像《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中,她一直在写她和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之间发生的事,在最后一节突然开始表达对身边故人都相继离去的苦恼。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莫名,怎么就突然从玩笑般的拉家常变成了人生哲理,这个改变未免是太大、太突然了,于是我又看了一遍文章。这次,我发现阿玛克家的小儿子或许是当地众多青年的一个缩影,所以他的形象才会被塑造得那么鲜活,并且趣味十足。他的离开也代表了当地青年的离开,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都选择了进城打工,只有包括作者在内的小部分人选择了留下,因此作者感到了孤独和苦恼。
在我看来,李娟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叹家中的亲情,另一种是赞美当地人的淳朴。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就是在感叹她和外婆之间的亲情。作者在叙述了与外婆之间的若干感人事件后,就开始表达对外婆的愧疚以及对未来的思考。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文中外婆吐舌头的样子描写得活灵活现,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作者对她外婆的爱,让我动容。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节的思考,其中的深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让我明白了碰到任何事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而《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则赞美了当地人的淳朴。文章中作者和她叔叔一路上接受了当地人真诚的帮助。作者在最后把当地人民比作了玛瑙,我想那是因为当地人有着一颗与玛瑙一样美丽的心。在这最后说“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让人不禁感叹都市中陌生人间真诚的稀缺。
柴静曾评论道“李娟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童话,就是自己的生活。她并不是在简单地临摹自然,这样的真实里饱含着诗的精神。只有对万事万物的感受永葆清新的人才写得出来这样的文字”,我觉得这完美地表达出了李娟的文字带给我的感受。李娟的写作功力十分了得,她的描写十分生动,让我对于描写有了新的感受。总而言之,《我的阿勒泰》这本书让我收获良多。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3
大概三年前,忘记了怎样的因缘际会,读到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当时就深深的被她的文字吸引,每一个汉字看起来都平平无奇,全部都是常见字,甚至没有陌生的词汇或成语,但组合起来就异常的生动活泼,就连我一向不爱看的环境描写都能自动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买了她的书,看完后觉得好像自己发现了沧海遗珠,恨不得与每一个认识的人分享我的重大发现。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仅仅只是去过南疆,而她书中描写的阿勒泰则在遥远的北疆。但毕竟都是新疆,虽然在自然风貌、民族分布、风土人情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一个汉族人来说,那都是新疆。所以在我眼里,她描述的那些场景,似乎都能从我在南疆的见闻中一一对应上。
读到她笔下戈壁滩的荒芜,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和无力感,头脑中会闪现出当时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去阿图什的路上,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的外面的风景基本上都是荒漠或者戈壁滩,以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各种线缆。偶尔看到一辆长货车孤独的、笨重而缓慢的行驶在远处。
而新疆那明亮又热烈的太阳,能把人往白里照,一直照到你消失的太阳,真的是新疆特有的,我们爬到4号冰川的时候,看到了光晕,白花花的雪山顶上,一个圆圆大大的圈,照的你不敢直视,哪怕你是戴着墨镜,也只能透过相机镜头偷偷的瞄上它几眼。甚至后来再去看拍到的照片,都觉得晃眼。
在读到她描绘的建在荒漠上的小村子里没有厕所这个事儿,更加的感同身受,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到当时找山坡遮挡来方便的回忆中。当时旅途到卡拉库里湖,借宿在湖边的一所土黄色的小房子里,说是房子,其实就是建在湖边背靠大山,勉强能遮风避雨的地儿,它属于当地村落的一个牧民阿卜迪大哥所有,他骑着摩托从湖对面的村子里赶过来给我们开门生火烧水。厕所只能去后面山坡解决,因为人少,倒也没有像李娟书里那样,大家一到晚上都是蹲在各个隐蔽的或者阴影里,我只需要找个能超出我身高的山坡即可,但是大白天还是有些许的不自在。
而当她描写去村子里聚会的场景时,则会让我想到参加同学婚礼的那个夜晚,从下午到酒店,对于就餐环节完全没了记忆,举办完仪式后,开始载歌载舞,大厅里留出一大片场地给大家跳舞,新郎新娘在舞池中间,其他的小伙子或者上了年纪的大叔开始邀请女伴一起跳,我应该是整个会场里唯一的汉族人,还好,柯尔克孜族的同胞们长相没那么欧式,大家单纯从相貌上是分辨不出我是不是同类的,所以还闹了个乌龙:我带着相机过去的,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多数情况下会拿起相机拍照,然后就走过来一个小伙子,对着我叽里呱啦一大通,还好他说话的同时伴随着一些手势,我大概懂了,是让我去拍照,于是过去给他们拍照。后来不知道是他们自己察觉出来异样,还是有人提醒了他,小伙子知道我是客人,不是婚庆公司的摄像师后,就在下一场音乐开始后,来邀请我一起跳舞,完全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我,很是想拒绝,奈何小伙带着把我错认为摄影师的歉意一定要邀请我跟他共舞,热情的让人无法拒绝,只好跟着他来到舞池中,全身僵硬的我哪怕在他的带动下,跳起来也是明显的格格不入,同学在旁边让我放松,不要那么僵硬,奈何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放松,就这么僵着跳完一段。从酒店回到同学家后,他们又邀请了一个当地的歌手来到家中弹唱了一夜,而完全不懂维语和克语我居然陪着坐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回过神来发现了未能融入的我,一起合唱了汉语的《朋友》,不只是心酸还是感动,伴随着歌声,鼻子一酸,眼泪也快要下来了。
不过对于这场婚礼,一直有个小事让我想起来都觉得遗憾,同学当时问我觉得她们的婚礼跟我们汉族人的对比怎么样,我回答说差不多(我的这个回答是基于流程上,从迎亲到酒店的各个环节基本上差不多,唯有中间的这个舞蹈环节是我们所没有的),当时听到我的回答,估计同学内心一万个白眼要丢给我了,哈哈哈哈,她期待的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一个回答。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4
茫茫荒野,朔朔烈风,静穆的戈壁,读着作者笔下那艰难困苦的生活,渐渐地,我便也沉入到那艰苦的岁月中去了。仿佛经受着不幸的人并非作者而是我,于是越读越忧伤,在困难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了,可每每这时作者总用她笔触间的欢乐将我一次又一次拉上来,那是无尽的黑暗中渗出的欢乐啊!
那西域之景,在游人的眼中自是壮丽无比:冰河开裂的咔嚓声中,春天掀开她的面纱;斑斓而又清澈的天空之间,云雾来回缭绕;穿梭在云隙间的阳光,把一束明亮投射到大地上……而在牧民的眼中,这一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泥土不熟悉粮食,道路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
美丽的湖泊可可苏,对当地人来说只是一个出鱼的地方。它处于一棵树也没有的荒野中,作者就被这么一片纯粹美好的水域深深地打动了。她说,“所有的植物全生长在湖中央……那是一团一团的芦苇,整齐俊美,随风荡漾。音乐一般分布在湖中心,底端连着音乐一般的倒影。没有风的时候,芦苇同它们的倒影都是清扬的少女小合唱;而有风的时候,芦苇们是主旋律,倒影成了和弦。 作者在这毫无浪漫可言的丘陵和荒山之中,她感受到的是这湖泊的宁静,脆弱和诗情画意。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最方便且省钱的出行方式是摩托车,而且不比坐汽车会晕车。不过,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于是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还常常会出现各种原因所致的抛锚。有一次,在戈壁滩上迷路了,大地空旷无碍,黄昏来临,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作者弯腰从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竟是一块漂亮的透明玛瑙,走出绝境后,坐在摩托车后面的作者仍对那个迷路的地方恋恋不舍,想着此生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我想,在她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她是不是会想到无论处在怎样的困境中,都不能绝望,也许正是绝境之中,才有着那渗着微红血丝的戈壁玛瑙。
我爱作者笔下那不同于游人眼中的西域之景,困苦之中酝酿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我也爱作者笔下的人情温暖,最喜欢作者对外婆的描绘。作者的外婆,总是喜欢在做错事后吐一下舌头,而做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比如打碎了糖罐子,她就把剩下的糖换一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才吐吐舌头,笑眯眯坦白。这样的外婆怀念起来,总是让人多了几分笑意。作者念小学的时候,常常赌气不吃红苕稀饭和酸菜的早饭,等外婆追上学校六楼来送一只滚烫的红糖锅盔。她最后写道:“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在作者的另一本书《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也有她怀念外婆的篇章,她说自己五岁时,第一次感觉到了焦灼和悲伤,那是因为外婆对她说,“我们没钱了。”于是她在吃苹果的时候对外婆说,“我一天只吃一个,要不然明天就没有了。”这生命中的悲伤就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以至长大后在流水线一连工作了几十个小时之后,她发现她一生有过的所有宏大的、强烈的愿望,和在楼梯拐角处稍微躺一会的这个小小的要求比起来,都是那么脆弱、可笑的。是的,只要躺一会会,躺在楼梯拐角处,就够了。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然而她一直提醒着自己,“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因为似乎永远都有自信、强大、善良的外婆陪伴着她,任何事情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这戈壁的玛瑙,深深地陷在那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里,可是你把它抠出来,擦干净,你就会发现它是多么漂亮的玛瑙呀!作者一家才到沙依恒布拉克时,生意惨淡,人们都被远方吸引走了,作者一家人却连搬家的钱都还没赚出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走,因为他们的衣服常常会被刮到沼泽里去,一家人便打算立木桩做晾衣架。一边往坑里砸木桩一边对着搬家的人们喊,“你们走吧——走吧!我要在沙依恒布拉克扎根了!”因这晾衣架可做马桩子,生意竟渐渐好了起来,不可谓不是这乐观的力量。而这木桩便让他们“展开新的人生”而“生根发芽”了。
面对苦难,作者并非视其为珍宝,只是乐观,只是坦然,不论如何,都一直笑着面对遇到的不幸,因此便没有什么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绝境了。所遇都只当它清风拂山冈,这份在逆境中的欢乐,就如那戈壁中的玛瑙一般闪烁。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5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上一篇:读《伤逝》有感精编5篇
下一篇:父亲的病读后感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