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作文【范例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高考状元作文【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状元文化旅游文化建筑设计休宁
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安徽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数学家程大位、戏曲家汪延讷和汪士慎、丁云鹏、胡正言、海阳四家等书画艺人。七八年前,“徽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建议应当把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作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来对待,加以研究。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徽州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剧、徽派建筑、“三雕”、徽菜等等。此外,徽式教育也是“徽学”的重要组成,尽管它谈不上什么流派,也极少被人提及。可是,曾经辉煌到它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县。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据资料显示,从唐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的1300年间,有案可查的有名有姓的状元为649位。其中,从宋嘉定十年(1217)到光绪六年(1880),休宁籍状元有19位,居全国之首。所以,借助休宁状元文化把休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的经济产业发展起来才是更重要的。我们在宣扬状元文化的同时也就是在挖掘、保护文化遗产,状元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徽州古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要作好、发展好这个产业。比如大家一提起日本的产业都会想起他的制造业、高端产业,但是在整个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没有人会想到日本的文化产业竟占到了40%以上,这就足以说明我们一直忽视的文化产业的价值。
如何来打造状元文化品牌、丰富徽州文化内涵,增加旅游资源呢?首先要分以下几部分:在文化产业中,我们把状元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做,因为全国状元县只此一家,要把状元这个品牌做好了,然后带动周边的道教文化及其他文化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能够招商引资、能够推动茶的产业化、能够带动徽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这样一来,整个的文化和经济会相互的提高和促进,形成一个产业链。如何来做好状元文化品牌?
一、作好状元文化产业
首先要把与之相关的建筑文化及基础建设搞好,其一建设状元文化园,集中包括状元阁、仕途阁、名士阁、现代状元厅等;其二建立“百姓公祠”这里面有大文章。建立“状元阁”,展示科举取仕的文化历史,介绍唐代科举制度及有代表性的状元生平、文章和相关的实物,展品包括状元卷等。展厅内设三个主题,分别展示:1.喜宴与殿试。拟采用状元殿试的环境,并展示相应的试卷、文稿、书籍和考试用文房四宝,来表现古代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2.皇榜墙。皇榜墙与殿试环境配合,设计出模拟“殿试”(智力小测验)的小游戏,吸引游客参。3.状元墙。圆弧形状元墙。在唐代一百多位状元中选取108位可以考证有业绩的状元,排列成序,写明事迹,并设计“状元卦”。游客可以参与游戏。建立“仕途阁”,展示古代官文化,以官印的等级排列成“金字塔”形,塔的顶端是皇帝的玉玺,象征皇权的至上威严。金字塔上延展平附古代辽阔的疆域地图,并把表现皇权的圆形黄色帏帐置于金字塔上方,上下呼应,成为展厅的主题核心。建立“名士阁”,徽州名士很多,选择空间很大。此展厅拟以“圣”、“贤”等多种名士为选择对象,体现后代对祖先的敬仰,不同的人物涉及的面较为广阔。展示的空间也较大。比如:贤相——宋璟、张九龄、房玄龄;展厅中部是以九宫格的形式排列的碑式灯箱,箱里展示内容是塑像人物的事迹手稿,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的图形资料。四面是牌坊,在古代有成就的人,德行高尚的人,国家和民间及后代子孙都会为其树碑立传,修建牌坊以为旌表。建立“现代状元厅”,现代状元厅之所以称为“现代”,主要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立的新的高考制度,需要特别提出的是77年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是改变几代人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将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这个是展厅的主要内涵。建立“百姓公祠”,使之成为世界华人的寻根问祖之地。"中国姓氏文化园"在百姓公祠内展示姓氏文化内容,包括中国家谱文化,及做现代的家谱文章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迎合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加强了软国力,体现了文化的力量。使百家祠堂成为吸引旅游的几个亮点。人人有姓,人人得来,使休宁成为百家姓的祭祖之地。
以上是把硬件的东西建设起来,一个文化品牌的建立不但是要有好的“硬件设备”,还要又良好的“软件”,软件就是我们围绕硬件所搞得文化活动。
二、做好现代状元的文章
现代高考制度下的高考状元也大有文章可作,比如每年请全国的各省文、理状元到休宁的状元阁祭祀游玩;每年都搞一个“闻喜宴”,“闻喜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倡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展示进士文化让休宁体现一种“倡学”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基地。这种探讨正是让今天的文化形成明天的经济,同时文化在今天也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实质上是一种发展观和财富观的体现。休宁如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既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淹没,又不能因为今天的发展而透支未来的资源。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财富的增长方式,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通过文化的塑造是一个重要途径。文化塑县工程,有利于提升休宁的整体形象,形成了对外交流的窗口,也形成了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高考状元作文【第二篇】
莫思多,目前定居瑞士,她曾以创历史纪录的文科最高分665分成为1998年重庆市乃至全国文科状元。数学满分。她的分数之高后来者无人超过。她几乎是高考史上的一个神话。
而多年以后,回望那一幕,这个别人眼里的“最成功者”,一直拒绝被放入这套价值评价体系之中,拒绝进人“高考状元”这个外表华美的套子。
一份2009年出炉的调查报告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编制者称,“调查表明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份报告传递的“高考状元理应成为职场成功者”的社会情绪让曾经的高考状元刘进很不舒服,“高考状元其实也是平常人,我们只是抓住了一次机遇,社会没有权力把‘优秀’的紧箍咒套在我身上。”他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仇智心理。
在莫思多看来,那个结论本身的假设就错了,“高考状元为什么就一定要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莫思多觉得,调查报告用一个排名来评判成功与否,其逻辑其实和高考无异。拿这样一个小概率的身份因素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杰出。“没有意义”――“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参加考试,也许他根本不喜欢这个考试,也许他适应的那个考试跟这个考试的规则已经不一样了。”
并不是所有的高考状元都能轻易摆脱社会强制赋予的那个“优秀”的紧箍咒。
刘进曾为一个高考状元难过――1979年湖北状元蒋国兵2008年在多伦多自杀。刘进曾开车路过蒋自杀的那座桥,泪水情不自禁就流了下来。在他看来,蒋或许就是因为戴上了社会强制赋予的“必须要优秀”的紧箍咒而不快乐,最终因为不快乐而离开。
这么多年,究竟是谁将高考状元装进了套子?究竟是谁比状元自己更在乎状元这个标签?一个状元如何才能挣脱社会握造的这个套子?谁是最后留在这个套子里的人?
套里乾坤
1998年9月,顶着“全国高考文科状元”的光环,莫思多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得高考状元专项奖学金,每年4000元。
莫思多班上有好几名高考状元。中学时都被逼着去竞争,争到了状元;到了大学,各自的价值重心发生转移。有人致力于出国;有的更多发展个人兴趣。也有人迷失,好几门功课不及格,面临退学。她受邀参加高考状元聚会时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团体,虽然都带着“高考状元”的标签,但每一个人却如此不同。
莫思多刻意抹淡高考状元这个身份,有人和她相似,还有些人热衷提起它,有的人则很善于利用这个身份的光环去谋利。
比如她的几个北大政治系的师兄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象牙塔公司”,其中一项业务就是利用暑期让高考状元巡回演讲。演讲的报酬是1000元从次。莫思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不想去扮演那个宣扬分数竞争的人。
张宇则签下了合同。之后,他跟随这个北大学生组织的“高考状元报告团”连去了太原、成都、大庆、长沙四个城市。众星捧月的感觉让张字印象深刻,“挺满足虚荣心的”。
令湖南长沙市状元李佳不齿的是,班里一名高考状元明明家庭条件很好,却把自己的出身包装成卖包子的贫苦人家,以此换取各种活动和演讲。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
2000年,北大第一次出现了状元墙。从这一年起,在著名的三角地,北大每年录取的高考状元的照片都贴满橱窗,供全校师生“瞻仰”。
对高考状元的物质奖励也水涨船高。从地方政府、中学学校到商家企业也都以各种名义给予重奖。
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一个月就获得各方奖励68万;2009年,四川省巴中中学董伟夺得理科状元,当地政府重奖学校100万。加上清华为争夺董伟付出的奖学金和学费全免,以及有地产商给予的数万元奖励,围绕董伟产生的经济效应高达110多万元。相形之下,仅一分之差,成都市理科状元却只拿到几万元奖励。
谁打造了华美的套子?
2002年,莫思多大学毕业。这一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大量打着“高考状元”名号的书籍。比如《高考状元牢骚书》、《高考状元阅读书系》、《高考状元演讲录》等,作为一个成功者的符号,高考状元热方兴未艾。
此时,整个社会对于分数冠军――高考状元的崇拜进一步强化。资源的倾向性分配也在高校间产生了严重的“等级分化”,高校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引发了激烈竞争。
其中一个表现,便是高校对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的争夺。能否招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成为衡量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1998年-2004年,北大清华录取的状元比例高达93%。
社会对北大清华的推崇也传递到中学教育。在许多地区,北大清华的考取人数与教育部门的政绩直接挂钩。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却始终只落得一纸空文。2007年,重庆市曾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管不了,也管不好”而取消;2009年,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省市的教育部门又先后规定。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效果并不乐观。
走出心魔
王广宇说自己彻底从高考状元的心理光环中走出来,用了15年。1991年,他以黑龙江绥化地区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但状元的光环反而让他陷入了心魔。
在当年的同学眼里,大学时的王广宇孤僻寡言。每天早出晚归,只在教室和寝室的两点一线间穿梭。那时王广宇把学习本身当作“精神寄托”,“实际是扭曲的心理”。
2003年李佳进入北大经济学院,在这个状元扎堆的学院,一个“状元”女生不管冬天夏天,总是一件大棉袄一条长围巾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点也不想跟外界接触。
刘进当年进入科大后,也曾遭遇类似的心理困境。他所在的少年班八十多人,大都是奥赛优胜者,“状元”刘进“突然发现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是第一了”,陷入恐惧。
而王广宇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则是源于一堂课。当时,他被老师叫上去答题,答完后,下面同学都说他答错了。老师很诧异,明明做对了,你们怎么说他做错了?同学全都不语。这个细节暴露出他的人际关系有多“紧张”。
大学最后一年,他拿自己做了一个“实验”:试着减少学习时间,和同学更多交往。他每天跟同学一起踢球,在寝室和澡堂里与同学吹牛;结果发现。成绩平均只下降了五分,却找回了久违的存在感。
更深的领悟则发生在工作后。有次在大学给学生上课时,他 重提当年给他启示的那堂课,他跟学生感慨,学校里,至少还有老师为你主持公道;进入社会后,社会评价没有标准答案。
在王广宇看来,当年“高考状元”留给他的另一个心理阴影是什么事都“太追求完美,放不下”。一个表现是,每次开车违规,他都会第一时间去缴纳罚款,否则心里就过不去。
1996年湖南省高考状元凌云毕业后一直在几个媒体间辗转。不久前他再次离职。当记者与他联系时,情绪低落的他婉拒了采访。他不愿再提起当年有关高考状元的往事。他说这个十多年前的称号已无意义,“状元是别人的看法,跟我没关系”。
当记者问及此前为何会接受采访时,他解释道,对方想找高考状元中的失败者,而自己符合对方的报道定位。那则报道最后选取的角度是“高考状元3年换了5个工作”。
虽然不愿提及高考状元这个称号,但凌云心里仍然接受了社会对高考状元的价值评价体系,相对社会过高的期望值而言。他默认自己是高考状元里的“失败者”。
而莫思多、刘进、王广宇,他们都是竭力要摆脱高考状元套子的人。但不论他们自己如何低调,周边的许多人却都被这个套子所左右。
王广宇见到老乡,相互介绍时,只要他主动提起当年的“状元身份”,对方就会立刻想起来,并肃然起敬;如果想不起来会对自己的健忘向他连连道歉。
直到现在,高考状元的身份似乎还是刘进最醒目的标签。已经结婚生子的朋友,带孩子见刭他,也会让孩子叫他一声“状元叔叔”。’
就连莫思多,每次回国,亲朋好友见面,也依然会拿她12年前的高考状元身份打趣。
“这一切没什么意义”
毕业后,身边的同学不少都选择了出国。成绩第一的莫思多放弃了保研,进入了一家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虽然工作在北京,有着令人羡慕的薪水,但莫思多却渐渐感到疲惫和厌倦。工作很累,经常加班,对身体健康透支很大。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只是成为了一名“会计”,这和她大学选择学习经济学的兴趣相去甚远。
让她更感慨的是,身边很多人虽然顶着高学历高工资社会艳羡的光环,不过,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屈从和顺应现实,就像高考一样,在工作中完全丧失了追求自我兴趣的动力,成为一名只是“不停比较薪水”的技术工人。
工作3年后,当她申请去北爱尔兰读教育学专业时,对方问,从未学过教育的她为何会选择教育专业,莫思多回答,自己虽然是中国的高考状元,上的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所接受的教育却并不能塑造一个很好的人格,她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被这个教育体制证明是最优秀的人,却丧失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想找到问题出在哪儿。
2005年,莫思多离开中国留学北爱尔兰。
没想到,她最先从外国男友麦克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本质。打动莫思多的恋人麦克,只有瑞士高中学历。麦克并不急着上大学,工作了三四个月挣了一点钱,然后到欧洲旅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途中,麦克与奠思多相逢。
干净俊朗、思想成熟的麦克打动了奠思多。麦克在思想人格的成熟度上远远超越了中国的高中毕业生。麦克看见莫思多刚高中毕业的侄儿竟然还坐在母亲的膝盖上玩妈妈的头发,大为惊讶。
从麦克那儿,她了解到瑞士的教育体制。高中毕业考核会根据全部学年的综合成绩进行计算。最后还有一个综合考试。如果成绩合格就可以拿到高中毕业证书。有了毕业证书,不需要考试,国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申请就读。
但大学会有更严格的考核。每一年都会淘汰。第一年淘汰率基本在50%左右,接下来每年还要淘汰20%~30%。如果被淘汰,可以换到其他专业;也有些人读了一半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可换专业。
麦克的弟弟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当学徒工,学的是花匠。每周除了上课,会有两天在工作。相比于刚进职场的大学或高中毕业生,有着更丰富工作经验的学徒工,在社会上也不会受歧视。在很多行业,技术工人甚至比大学生更重要,同样有机会做到管理层。
而学徒工参加工作后,职业教育也不是终点。如果愿意。只要通过考试,也可以重新进入大学就读。在瑞士,教育是终生的。
在莫思多看来,现行的教育制度,是把大学设定为改变社会层级的一道门;为此而生的高考,执行的是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不是塑造一个人,只是在一味以竞争标准去评价一个人的价值,“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我们只是追求比别人逮得多逮得快,却忘记了为什么要逮耗子。”
在莫思多看来,对高考状元这一小概率事件的宣传和奖励,和宣传中无异,给社会和他人的所谓激励,不过是一种幻觉,“真的要改变人们的命运并不是给他们一种幻象,宣传这个社会上个别的人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而是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莫思多曾半带戏谑地告诉麦克自己的教育经历。她跟麦克说,中国有高考这种东西,大家都要考一份考卷,要上一所大学就靠分数排名来录取,差分就不行,“说到这,他就觉得已经像笑话一样了,很荒谬。”
莫思多接着说,自己曾经是分数最高的那个,麦克瞪大了眼睛,也半带戏谑地回应:“你可真了不起!”两人一起哈哈笑起来。“以我现在的价值观,让我重新去考一次高考,绝不会成为状元,”莫思多,这个被高考体制鉴定为最优秀的人说,“这一切其实没什么意义。”
高考状元作文范文【第三篇】
所谓的高考状元,或考上一所名校,就等于平民教育的神话?教育的目的被扭曲成分数和状元,这样的眼界和头脑,岂不贻笑大方!可怜无辜学生化身“神话”。
网友猫叔叔思密达:
高中生考出好成绩,就像清洁工扫好地一样,都是自己的本份。况且,当上高考状元,也只是人生的开始而已,最终能否在社会上立足还真不好说。过度关注没有必要。
网友枪聆弹语:
学生成才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考上名校这一条路。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成绩好的学生树立雕像不可取,过度关注高考状元也不可取。
网友天星追梦:
学校培养一个高考状元确实不易,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媒体和社会过度关注甚至消费状元的做法,是对教育本质的歪曲。我国教育改革主张“品学兼优,立志成才”,不应一味追求分数,才能和品德应该两者兼备。特别是在学生成长教育的过程后期,更应该注重品德教育。
网友我为歌狂: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寻求的是人才多元化发展,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是只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才是人才。社会好比一台机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状元只是考试成绩排在第一个位置上的考生而已。不值得关注。
网友小木头:
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当今社会,我们固然需要高考状元来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但更应该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困境中顽强拼搏的贫困学子,在帮助他们圆梦大学的同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社会的进步加满正能量!
网友绿野仙踪:
高考状元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对“高考状元”的“炒”,不免有些宣扬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一“炒”,不仅容易让“状元”本身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还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考录取的公平性,甚至还会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
网友大河上下:
过度炒作高考状元,有可能“捧杀”某些高考尖子。高考“状元”都还很年轻,缺乏人生历练,“状元”之名说不定就已让有些人飘飘然不知所以了,又何堪一顶又一顶“高帽”的重压?此时对许多高考“状元”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
网友没有结尾的开头:
过度关注高考状元,有可能助长中小学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大搞“状元”崇拜,本质上便是大力宣传“分”中自有黄金屋、“分”中自有光明途。这必将加重全社会对分数的迷信和依赖,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
网友周董的粉丝:
我们在关注高考状元时,是否想过一般考生?与“状元”相比,那些考试成绩平平者或不如意者才是数量庞大、更值得关注的群体。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制造出一些悲剧,一定要防止“状元崇拜”增加此类悲剧的发生几率。
[]
1997年,《光明日报》报道浙江取消高考排名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对高考进行排名,是错误的、不合理的,
2007年,重庆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
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
2009年6月23日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中高考成绩“三不原则”――“不宣传高(中)考成绩,不宣传高(中)考升学率,不炒作高(中)考状元”。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
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先后相关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并不乐观。
2010年6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了高考成绩的“十不准”原则。主要内容就是不准宣传或变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
2011年6月23日,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链接二]
2013年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贴身侍卫的内裤,内裤包装盒上印的正是五个2009年各地的高考状元,凡购买内裤者便附送一本由状元们高考经验汇总而成的“夺冠秘籍”。
[链接三]
近七成高考状元流失海外
作为高考中的大赢家,高考状元的未来似乎更加光明,但是,当年状元今何在?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2年的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据保守估计,全国状元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状元人数远高于文科状元人数,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状元的留学首选,而且学成归国的状元仅占少数,
[链接四]
八成状元就读北大清华
恢复高考36年来,约有八成状元扎堆就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07-2012年全国高考状元争夺战中,清华四次战胜北大,成为中国高考状元的最爱。
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其中,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甚至已成高考文理科状元首选,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
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女状元总比例为%,男生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其中,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比例最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考,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不同的只是,这场考试是许多孩子从中学走向大学的一场考试,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选拔性考试。仅此而已!
如果说高考状元含有正能量的话,充其量也不过是给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来面子,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范围内适当地宣传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过度宣传甚至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无疑是弊大于利:唯考分论英雄、唯成绩论成功。这是与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况且,过度炒作高考状元,也会给那些成绩一般或没有考好的大多数高考生带来心理压力,而娱乐、消费高考状元则会让身心还未成熟的状元们很受伤,很无奈,对他们将来的大学生活、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显然是负能量。
高考状元作文【第四篇】
1.状元 唐代凡参加礼部试的常科考生(又称举子),考试之前必须到礼部投“状”(写有本人姓名籍贯及三代名讳的家庭状况表),居于首位的就叫“状头”;后来经礼部试合格后列名放榜,位居第一者称作“榜首”、“状头”或“状元”。中唐以前流行称状头,以后才多称状元。自宋代起,殿试第一名起初仍称为榜首,后来多称状元,而且第二、第三名有时也可呼为状元。到明初,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探花的含义唐宋也不同。)状元又别称为“殿元”(殿试之首)或“鼎元”(鼎甲之首)。明清的状元还常称为“殿撰”,因为状元的起步官是翰林院修撰。
2.解元(府元) 唐代常科先在各州府举行选拔考试,称“乡赋”或“取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头”、“解元”或“府元”。(参见《唐摭言》)明清省一级的科举考试称作乡试,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3.会元(省元) 唐代常科最高级别的考试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由礼部主持,称礼部试,也称省试。宋代省试第一名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之前称“榜首”,之后改称为“省元”。范仲淹和欧阳修都曾中过省元。到明清以后,礼部试称为会试、春闱,中式者称作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再通过殿试以后,才正式成为进士。如果一名考生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再中状元,就叫作“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获此殊荣者仅有13人。(参见拙文《漫话“三元及第”》,《寻根》2008年第1期。)
4.朝元 明代以后,在中式的进士中挑选年轻且书法文章较优者留在翰林院继续学习,叫作庶吉士。选拔庶吉士要经过朝考,而朝考第一名即称为“朝元”。《养吉斋丛录》卷九曰:“朝考一等第一名谓之朝元。”《苌楚斋续笔》卷七还说:“优、拔贡生朝考第一亦谓之朝元。”
5.馆元 清代的庶吉士留馆后要学习三年,届期要举行考试,曰散馆。散馆考试名列第一,就称“馆元”。
6.榜元(开榜) 明清乡试分五经各取一名第一,合称五经魁或五魁首。但填榜则从第六名开始,写完后再从第五名倒填至第一。第六名举人因为填榜时位居第一,故称“榜元”,也称“开榜”。
7.副元 明清乡试各省都有规定的录取名额,后在正式取额之外,再按一定比例录取若干名副榜举人(一般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而副榜举人第一名就称为“副元”。
8.房元 清代乡试按考生所习经书分房阅卷,各房阅卷官(称房考)所荐第一名称作“房元”。(参见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九“解元抄袭陈文”条。)
9.官元 清代的乡、会试不仅按省分配录取名额,还规定高级官员子弟参试者指标单列,另编官字号,试卷称官卷,考生曰官生,每二十人取中一名。(参见《郎潜纪闻三笔》卷十二)官生取中第一名就称作“官元”。清廷规定官生不得中解元和经魁。在江南乡试中,官元通常排在总第十九名。官卷之外的民卷平均百人才取中一名。这说明自古考试就不是绝对公平。
10.南元 这是清代顺天乡试第二名的通称。顺天乡试称作“北闱”,考生来源最广,南北各省的秀才、贡生和监生均可参加。由于清初的顺天解元往往被南方人夺得,为了维护直隶考生的利益,遂规定北闱解元必取直隶籍,南方考生的试卷均注明南皿字号,最高只能取中第二,习惯称作“南元”。刘禺生《世载堂杂忆》说:“顺天乡试解元例中北省人,第二名中南省人,曰南元。”如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顺天乡试,解元是直隶盐山县的刘若曾,南元是通州张謇。
11.贡元 明清时代,各省学政定期从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中挑选年资较深,或学业品行兼优者贡入北京国子监读书,统称贡生;又有岁、恩、副、优、拔五贡之别。其中优贡始于清朝,每三年一次,于学政任满时会同总督、巡抚保荐,大省不过五六名,小省仅有一二名。“贡元”即是对贡生的美称,但清代的岁贡生往往门悬“贡元”匾额,未免名实不副——因为岁贡多因年资而得,且并非名列第一。
12.拔元 拔贡第一名的简称。清乾隆以后每十二年选拔贡一次,从各府州县院试考取一、二等的生员内挑选文行兼优者,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再由学政考选后,贡入京师国子监。乾隆初对拔贡进行朝考,考入一二等者引荐录用,三等入国子监读书。后一律送监肄业三年,然后经考核用为知县或教职。“拔元”就是对拔贡考试名列第一者的美称。
13.案首 清代的秀才考试称作童试,要经过县、府、院三级,每级考试的第一名不称元而称“案首”。县试的主考是知县,要考四至五场,每场考试后都发榜,也称“出案”。最后一场出案时,取中者依名次排列,称为长案,第一名就叫县案首。府试由知府主考,院试由学政主考,第一名分别称府案首和院案首。如果县、府、院三试皆中案首的话,就叫作“小三元”。《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曾中过小三元。明代的安徽池州人黄观既中过小三元,也中过大三元,时人赞誉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据焦纮《玉堂丛语》卷六“科目”条和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科甲盛事”条,黄观确系大三元。)
14.担榜状元 在科举史上,可以称“元”的并不限于名列榜首者,有时倒数第一名也叫“元”。宋代即有“担榜状元”之称,是指进士第五甲的最后一名。(参见赵升《朝野类要》)《庸闲斋笔记》卷三说朱熹即为一甲进士,有人调侃道:“若使当年无五甲,先生也是落孙山。”陈其元说:“今则无五甲矣,是三甲末名即可称担榜状元也。”俞樾《茶香室丛抄》卷七也说:“今有背榜之称,背负与担荷,其义一也。”则“担榜状元”也可称作“背榜状元”。
上一篇:初三我来了作文精编3篇
下一篇:高考英语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