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第一篇】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最精彩又历时最长的一部小说——从2月11日至3月25日深夜。
这么说通常是因为大多数精彩的小说让人不忍放下,拿起来会跟着情节变化心急如焚一目十行想快点看完,可是这部小说有点不一样。
情节如此跌宕,以至于想快点了解下面的情节;然而又不忍心囫囵吞枣地翻过,生怕错过了那些让人心笙摇荡的文字——有激怀壮烈的感言,但大部分是平凡确力透纸背的透彻,把人性与战争揭示得如此透彻,让你几乎认为作者就是一个疯子与天才的集合体。
上学的时候,广告文案课老师说:你们将来如果做文案,有一本小说是一定要看的——《白鲸》,于是我在学校边上某个旧书摊淘来一本不知何年何月的白鲸,才翻了几页便束之高阁。或许出于文化环境的差异与翻译的弊诟,对那种行文风格不甚感冒,一直都认为真正有力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砌,而是作者对人情世故透彻练达的分析,痛恨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式的文字。拜托,你到底想说什么?
昨日深夜,作者兰晓龙又一次让我佩服之极。故事讲完,掩卷而泣,之后他故事里那些妖孽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我面前,每一头都生动地就像我身边的人,但每一头都比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要生动、丰富、活蹦乱跳、充满信仰。看完小说的错觉,感觉兰晓龙自己就是一头妖孽,激烈而充满浪漫的理想,却被残酷的'现实重重压制着,就像他借死啦死啦的口喊出他内心对自己说的话——孟烦了,你也是个妖孽,怀疑的妖孽 ,又是希望的妖孽。你不报,因为你总记得希望。
电视剧看了一半,我想起在电视剧里,演员张译扮演的那个瘸了腿的小妖,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诉说着他的怀疑与不屑,他的信仰与坚定,他的希望与怠慢。
小说最后的一行字——我与那辆车渐行渐远,我回家做饭。
一颗裹着粗布的巨型催泪弹。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优秀作文【第二篇】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映后,收视率一直很高,它的经典之处,除了银屏效果的魅力之外,还在于其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赞美和批判。真实是艺术永不退色的主题。康红雷导演近些年在电影界名声大噪,大概也就是因此而得吧。
他可以把原本很严肃的军事题材拍得趣味横生,这就是制胜的法宝,因为风趣本就是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特征,是人们所共有的追求。即便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也需要风趣,不然军人还不得寂寞死。军人也会想偷懒,也会想女人,也会打情骂俏,会倚强凌弱,还会在国事与家事之间犹豫,这都是人性的真实面孔。好的作品不会对阴暗面只字不提,而是在描写的时候适当抑扬,突出主题。
中国战争电影,几十年不变的夸大正面,忽略反面,神化我军,愚化敌军。我军士兵都是英勇善战的,军官都是智慧超群,可以党还没号召就开始响应,上司还没开口就毅然大义灭亲,非常积极,毫不犹豫。不可否认中国近代有过一段大义灭亲的历史,但也不会在灭自己亲人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吧,机器?近些年银屏上终于适当涌现出了一批会笑,会哭,会犹豫,会抗议,会贱兮兮地求人,会无奈地适应环境的军人了。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而康导无论国共,对就赞,错就批,是为军事艺术的先锋。
《团长》的价值,不只在银屏效果和人性的真实描写上,它对我们了解历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之前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电影,似乎都没有很好地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一如我在云南接受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居然要等到在大学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的时候才知道,云南有个抗战名城叫腾冲——中国在抗战里唯一主动出击全歼日军的战役,一场万余名同胞永远沉眠疆土的悲壮的胜仗,也就是《团长》的拍摄地和故事发生地。后来又听在那儿上学的同学介绍,腾冲有一座具有近万座烈士墓的国殇墓园,幸好还有游客知道去缅怀一下我们的抗日的先驱。一个政党陨落了,难道那些保家卫国的烈士也得跟着陨落吗?记得大学《近代史》老师在讲“统一战线”相关章节时就曾发表过许多感慨,他甚至是撇开教材发表个人观点的。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第三篇】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小说看完了,感觉小说比电视剧要好,逻辑性,甚至可以说和电视剧想要表达的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内涵。当然是从网上下来看的,真的还不错。越到最后,越感觉是作者继袁朗之后又塑造了一个完人的形象。
死啦死啦和虞啸卿有相像的地方,就是作为军人的牺牲精神,但两个人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虞啸卿是天之骄子,天降大任型的,他应该是不怕牺牲自己的,同时也觉得别人的牺牲是天经地义的。而死啦死啦则不然,也许是缘于他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职业背景,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对于亡故的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生命,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看到上官戒慈一点点地走出失去迷龙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其实,这也是对生命的珍惜,逝者已逝,生者在记挂逝者的同时,还要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这也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我想,这部小说,想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在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时,是需要牺牲的,必须牺牲的,牺牲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战争沦为了某些人利益获取的工具,那是否值得战争,是否值得牺牲就要好好思量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第四篇】
《团长》里的死亡真就是无法预料的事,真就是一句话的事,看书时我甚至根本来不及悲伤,要掩卷想想才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而活下来的人,我认为他们实在都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烦啦的火柴终于划着了,他的火柴甚至让死啦得到了解脱。烦啦的父亲不再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烦啦问母亲,父亲为我骄傲吗,母亲回答说,你刚走时他就说了,他说:“时时刻刻。”——看到这里我终于哭了,曾经我很讨厌烦啦的父亲,现在明白他和烦啦其实是一样的,一样讨厌自己,一样伤害自己爱的人——烦啦有国有家了。他也真的不再舍近求远,此心安处是吾乡,定居禅达。死啦死啦说:“孟烦了。你也是个妖孽,怀疑的妖孽,又是希望的妖孽。你不报,因为你总记得希望。烦啦,别老烦,试试看。能不能让死了的人活在你的身上。”死人留下的希望、活力、善良、幽默、淳良、宽容……真的一起活在了烦啦身上,曾经觉得活着是地狱又不愿死去的人,终于不再怀疑、不再拧巴,得到了内心的平和。
虞啸卿北上了,但最终也投诚了,一百岁的他依旧众星捧月。他很幸运,因为我觉得他是个不骄傲毋宁死的人。
虞师确实狂热迷人,电视剧里他甚至还无辜可爱如白兔,可是我无法原谅他。死啦是个人,他说“没有人该死”,正是因为明白没有人该死,所以他说要去还南天门上的一千笔债——即使他并不欠他们的,是侵略者欠死者的——所以他没办法北上内战。而虞啸卿是个将军,他说“每个军人都该死”,既已觉得大家该死,自然是不那么在乎人命的,读书笔记m自然是不那么惶惑不安的,人命不过是他的一种军用物资。看到南天门一战他背信弃义时,我对自己说,他受唐基掣肘、受家族桎梏,他牺牲他们也是为了用胜利答复他们。可是不论怎么说他辜负了他们,他才是真真切切地欠他们债,只要最终胜利后他能自裁还债,就好。但他没有自裁。他引为知己的死啦,从十几岁起跟他互托死生、他一直骄纵的张立宪何书光,其他的两百个人,他都不那么在乎。
人们总说战争磨灭了人性,可我觉得这话无比卑劣。战争会限制我们的自由,但我们依旧有选择的余地,人性只能由自己选择抛弃,而不会被战争或别的什么外物磨灭。
虞啸卿选择成为残存一点良心的唐基——他很可怜,这一点残存的良心会折磨他至死。而死啦选择溺死在人情里。不辣回到湖南。张立宪投诚,应该能和小醉安稳余生。
唉,卡住了,不想了,搞宪虞去了。
上一篇:《谈生命》读后感(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