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彩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一篇】

观看《血战钢锯岭》,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最后想大哭一场却忍住没好意思。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全片无一句多余的话,庄严,圣洁。“上帝总会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那些最天真的人”,还想再看一遍。”我的一位学霸朋友感慨地说:“这是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却更有勇气的片子。”我的一位男同事说:“这部电影很好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在战场上弥漫着恐惧,听到第一声枪响,你想的只会是回家……”

于是我带着忐忑的情绪,怀揣一包纸巾走进了影院,最后却一张未用因为那眼泪不是从眼眶里哗哗哗地流下,而是从灵魂深处一颗颗沁出来的——#原来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不得不佩服老美洗脑的手段。

再无耻的事在老美嘴里说出来就是那么的闪光。

只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信这些鬼话。

试想一下一个不会杀人的战士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战士?

要是人人都象主角般庄严、圣洁,那五角大楼可以改成修道院了!

不过洗脑多了也有负作用,美国军人是世界上战后心理综合症最严重的,没上战场前一直被洗脑美军人是如何的正义、博爱,如何的拯救人类,结果一上战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有相当一大部分美国退伍军人会终生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军从来就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所到之处只有毁灭与虐杀。

最后总结一下据说是真人真事的《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二篇】

救一个人,比杀十个人更加伟大。起初我是对这类型电影兴趣不大,但由于口碑很好,就带着父母一起看了。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的交代了原由,男 前半部分对战争的隐喻穿插的十分好,毁容的军人,献血,等等和原本和谐的小镇形成鲜明的反差。表达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这部电影侧重点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把枪单挑一个连的故事,而是在于救人,主角因为坚定的信仰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拯救的伤员,不断的在炮火中搜寻伤员,在日本军队的眼皮底子下拯救伤员,只希望再救一个。而不是是传统意义上的击杀更多敌军,由于是由真实故事改变的给人的真实感,带入感是十分强烈的。

男主角选择演员给我很大惊喜,高高瘦瘦也很符合原型人物,更加提现出信仰支持的力量,彻夜奔波拯救了七十多位战友。再处理情绪方面男主角表达的很好,把人物的纠结,转变成坚定的信仰全部都表达了出来让观看的观众都感同身受。

鼓舞了我,我也将坚定信念走下去。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600字【第三篇】

他是英雄,上级军官口中柔弱的“玉米杆”,却是战场上的孤胆英雄,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荣立二战作战史上的赫赫战功。他被授于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这样的英雄值得仰慕,当一个人为心中的坚守而忍辱负重,不懈努力,哪怕误解重重,也不埋怨辩解,心存宽容,这已经非常难得。更何况,在出生入死的时候,全然忘记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生命中,这个人就应该大书特书。全人类对于英雄的认同感是相同的,这才是影片《血战钢锯岭》得以拥有大批影迷的真实原因。

影片最后这样评价多斯:你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远超其他人。

当你坚持你的信仰,并为之付出,请相信,它一定可以感染身边的人。当钢锯岭下的士兵接下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友时,道斯就已经拯救了他们的信仰。那些曾经对道斯不屑一顾的人,那些被道斯从钢锯岭上抢回来的人,我想,他们都明白了——任何人都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你改变信仰。道斯告诉我,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应该被埋藏,被嘲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忠于吾心,忠于信仰,所有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你所相信的,就是可以达到的!心怀信仰的人常常能创造奇迹,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被尊重。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信仰,但最终所有的人都懂得了你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守。当你怀有信仰,那就不是笑话,那就是你!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会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永不放弃的行动,拥有信仰的人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永不言弃。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四篇】

观影之前,妈妈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随着一声声炮响,我仿佛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

电影中,列兵多斯因之前少年时的经历,不肯拿枪。面对长官时,他说:“我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营救。我来参军是为了尽我对美国的责任,但我不能拿枪。你们能让我做任何事可不能让我拿枪。”他面对法官时说:“我是来参军的,我有权享受法律的保护。我报的军种是医疗兵,不是步兵……”法官最后表示他对于多斯信仰的尊重:“医疗兵多斯,我同意你不携带武器进入那地狱般的战场。”

我真佩服他的执着。葱段少将口中可以听出他们面对的战场如同地狱,如果他们是为了上帝而战,那么敌人就是为了撒旦而战。但他却铤而走险,不带任何武器走上了战场。

他们刚进入战场时,还比较顺利。但到了第二天,能够行动的人全部撤离时,多斯开始自言自语:“你在哪里,上帝?我听不见你的声音,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在哪儿,上帝?”此时,他既痛苦又难过,他最好的战友战死了,所有的人都撤退了。但所有的伤员和他仍在战场上。炮火仍轰炸着每一寸焦土。他牙一咬,心一横,再度冲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偏偏这时,日本的扫荡者来了。几名伤员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纷纷被杀死。多斯明白了:只有抢在鬼子前面,才有可能救下伤员。为此,他没日没夜地救治伤员,用绳索绕在大树上慢慢把他们吊下悬崖。在没有力气时,他就说:“上帝啊,请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一天中午,他正要救助伤员时,日本鬼子发现了多斯。他一个骨碌就阴差阳错的翻进了一个大草堆后面的洞里。结果这个洞是直连日军地下通道的!他蹑手蹑脚地走过许多通道,把它们都记了下来。几次与鬼子插肩而过,因躲避及时、动作灵敏额才得以幸免。所以他第二次登钢锯岭时,才能轻车熟路地带领大家把地道炸了个底朝天!

时至今日,列兵多斯地意志和他创造的奇迹仍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是他扭转了二战冲绳战役的局面,扭转了世界的进程!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五篇】

故事中,上帝耶和华对人类颁下律令后,先知摩西带领犹太民族逃出埃及,远离法老王的奴役,并在漫长的开化过程中,教授人们遵守十诫,建立起古老的文明,成为响彻神话经卷的回声。

在山峦连绵的弗吉尼亚州,象征道德规训的十诫守则装裱在德斯蒙德一家墙上,和富有宗教意味的图画一道,构成了直观的忏悔空间。在主人公成长的幼年时期,山谷纵横的地势成为释放孩童自然天性的最佳场所。进入思想成熟阶段,先后目睹母亲和哥哥身处险境时,颤栗不安的灵魂如圣钟在头顶敲响,孕育出对冲动、占有及一系列控制欲的。深刻自省。正是成长背景中闪现的宗教意识,与对世人的悲悯态度,在战乱年代给予他不同于众人的审视身份。

在其名垂影史的前作《勇敢的心》中,梅尔·吉布森不仅是在述说一场权力交锋的战役,更是以古典浪漫化的呈现方式,还原对原始信仰的忠贞捍卫。在苏格兰人揭竿起义的背后,一张张不自由毋宁死的面具,成为宗教与世俗相碰撞的经典诠释。十年光阴飞逝,在名利场几经浮沉一路下滑后,这个痴迷英雄情结的硬汉再次接手宗教+战争的题材,以他所熟悉的方式杀回了好莱坞。当看到缓慢的主旋律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座位上的人很难不眼含热泪。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打动观众的并非煽情的口号,而是一段饱含精神力量的真实经历。

提到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电影,很多人大概第一时间会想到《拯救大兵瑞恩》。赌上整个连队的性命去安慰一个绝望的母亲,人性的难题摆在天平上,陷入自相荒谬的境地。但对战争悲剧瞬间的捕捉与高度的人性刻画,依然使其巧妙躲开了价值观的夹击,无形渲染出坚不可摧的美利坚文化。从此片到《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两次世界大战为好莱坞的制片人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与成熟的运作体系结合后,成为对外政治宣传的工具,时刻提醒人们回忆起硝烟弥漫带来的洗礼。

“A true story”在《血战钢锯岭》片头,当这行醒目的字打出时,它又预示着什么?一种期待,还是一种体验?创意稀缺的年代,基于原型制作的电影一抓一大把,要做到出类拔萃并非易事。直至片尾插入的采访片段,让人们得以近距离瞥见导演的身影,品读他独树一帜的创作目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六篇】

看完《血战钢锯岭》,与我而言,除“震撼”二字,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形容词来形容了。

电影一开始浪漫暧昧的情景,一度让我以为这是部言情剧。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进入部队,他一直拒绝拿枪,他这一点是让我非常反感的。部队里不是只有命令和服从吗?一个大男人瞎矫情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一个男人,就应该像猎豹一样勇敢地去战斗!在我眼中,他无疑是个懦夫!直到那一刻,在冲绳钢锯岭血战中,美军节节败退,不得不撤退,而他,一个被众人所鄙视的医务兵,不仅留了下来,还独自救了75个人!我不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

“One more!”就是这句话,让他一次一次爬起来,忘记了自己鲜血淋淋的双手,忘记了被刺刀穿过疼痛的伤口,忘记了枪林弹雨的危险,只靠着“再救一个人”的信念,他无数次地重返战场!在他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连敌军他也会营救!从最初大家眼中的懦夫,到最后,上士宁肯晚10分钟开始行动,也要让他祈福完毕,一个虔诚的教徒形象、无畏的勇士形象已然在大家心中悄悄建立起来。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很多时候做不到自己所承诺的抑或是自己所期盼的,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想与信念支撑!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并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本可以”。

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年初的时候,我们立下的豪言壮志,在年末的时候,你还记得吗?� 并把这个目标,数字化,逐步分解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天都朝着目标努力,每天都想着要完成今天的目标,我就可以离最终目标近一点再近一点。怀揣着“One more”的精神,一路前行,哪怕旁人不解,只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必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价值!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七篇】

电影故事讲的是男主角戴斯蒙德参军并参加战役的过程。电影之所以有灵魂是因为电影有一条暗线:男主角的心路历程。他不杀人的信仰从养成,到被误解,再到被尊敬的过程。我虽然看梅尔吉普森导过的电影很少,但是很喜欢《勇敢的心》。感觉他很擅长塑造特别轴的人,那种无论外界如何阻挠都坚持自己的角色,这是他的电影让人感动的地方。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是个恐怖片,我觉得不夸张,电影中的恐怖氛围做的不亚于温子仁的那种恐怖片。首先钢锯岭的描绘就很吓人,在士兵们上去之前电影给了一些特写:在钢锯岭被打败的士兵们的尸体被卡车一大批一大批的拉下来,还有上一波人对日本兵的表述。前面做足了伏笔,这场恶战来的还是猝不及防,我们脑子里可能想象了一千种战争的场面,但都没有眼前的震撼,血腥倒是其次,“真实”是我更想用的词。

这部电影的`真实归功于梅尔吉布森和制片人们,他们选择了质感更优的2D。如果电影是3D的话,电影就趋向于华丽了,但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适合真实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虽说电影充满了爆炸,但和迈克尔贝的爆炸不一样,前者是倾向于为电影里的剧情和细节服务的,而后者是倾向于给人欣赏的。像《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电影相对更深入人心。打个通俗的比方:看迈克尔贝的电影就像看德国队和阿根廷队踢球,而看梅尔吉普森的电影就像看中国队和韩国队的。

如果这部电影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那就浅了,相反,这是一部反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首先,电影虽然男主角是军医,但是电影讲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整个战争所有人一起分担恐惧和伤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而且电影是以一个“辅助”为主角,而不是拿枪的人们。

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我和小伙伴们都边哭边看完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第八篇】

经人推荐去看了正在热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的故事, 毫无疑问这部影片触发了我的思绪,从而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剧情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抽时间看了以后应该不会后悔,在此仅从影片震撼到我的一、两个点位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戴斯蒙德-道斯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他不可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督教义,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上帝的虔诚和信仰。由此我认为信仰的实质大概就是遵从内心,不论是基督、伊斯兰、佛教或者不一定是宗教的。模式,只要坚定了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原则,那么他一定是强大的、无坚不摧的。道斯小时候从一次犯错的惩戒中认知了上帝在心中的力量,到接受了女友赠送的一本《圣经》,使他意识到上帝与一切美好同在,更是强化了自己的精神信仰。他与其他年轻人一样有一腔热血,他与其他年轻人不同的是不论何时何地都固守着自己的信念。当面临责难甚至牢狱之灾的时候,他内心的坚定让他选择了不苟且,哪怕付出的更多……所幸不幸的事情没有再次降临,从而让他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后面的残酷的钢锯岭战役,道斯定格在战友记忆中的注定是懦夫、胆小鬼。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同时也是英雄们一展身手的史诗。谁能想像,在战争中拒绝使用武器进行杀戮的道斯会成为那场战役中最大的英雄……

道斯的人生经历证明了信仰是心灵深处最强大的堡垒,它绝不是可以标榜的标签。高亢的赞美诗、面壁的讼经、一日三次的礼拜对于某些人来说只不过让他看起来更像信徒,从而达到个人想要在尘世中索取的目的。不能否认形式的重复可以催化量到质的转变,但是遗憾的是:形式上的繁杂和垒加,却在很多时候堵塞了找寻灵魂的出口!

真实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有证明的平台,在社会底层挣扎着生活的人们也不完全都是行尸走肉,我敢肯定,他们缺少的,是通往证明自己的那条路径。

71 3158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