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优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优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第一篇】
若是像木鸡似的呆呆地看待任何一件事,成果都不会完美,只有进行实践实验,再将结论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思考,成果才会日臻完美。
这便是这篇文章和丁肇中先生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我读来,这是1篇漫谈式议论文,为读者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正如文中所说,当时的中国青年只知道学死知识,不会实践,更不懂得变通,以至于他们考试时高唱凯歌,可是投入到社会工作时就捉襟见肘了。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而反观西方国家,真正做到了“格物致知”,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才是科学完备的教学方法。这点是当时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说回“格物致知”。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这个词的表面就告诉我们,实验思考两者缺一不可。
“光想不做”那就是“装”,“只做不想”那叫“傻”。并且一定是“格物”在前,“致知”在后,意思是真理来自于实践。只有实践探究才能得出真知,所以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文献中留下了这样的。言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列宁也曾说过:“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可见 ,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我看来,要纠正一个误区。既然实践那么重要,是不是天天只需不停的做实验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确切地说,能得出真理的实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盲目的无趣的实验只是在浪费生命。所以提醒同学们一句:好好学习才是得出真理的唯一捷径。尽管有像爱迪生这样,学后通过不断实验得出真理的人,但这也是依靠他们强大的自律性和天才般的头脑,并经受了千般磨难万般艰难才得来的。
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就在一线之间,我觉得这“一线”便是“实践”,没有人生来就是这两类人之一。当人们的学识达到一定程度时,经过实践后,被真理洗礼的人便是受万人敬仰的前者;而另外一些只会空想,最终被无数问题折磨崩溃的人便是引来他人异样目光的后者。
保持敢于实验,寻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能让你在求知路上避开弯路,去追寻属于你的那份光明。那份光明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你不会为了它而后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第二篇】
这丁肇中先生的1篇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主要是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了解)自然科学,丁先生就认为应该用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论题后,就从中国的传统教育讲起,讲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接着谈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然后谈中国学生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现状,并用了自身的经历来分析,最后谈到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备课时自己就产生的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已知道我们教育体制弊端,知道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与广泛性,那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体制让那么多人都产生了怨言?教育的过程中,凭什么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当真把孩子关进了课室他就能学好,能与国际接轨?我们重视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可忽略了孩子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想起了多年前的一次培训,那是关于记忆效果的探究。大致是问什么途径会使记忆的效果更好,其中实验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动手操作过就能记得特别牢。)可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完善,让老师、学生怎么办?
想到了我那读一年级的儿子,此刻他正在我身边听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做着练习册。他是个好动的男孩子,遗传了他老爸的特性,特别喜欢科学类的事物,动手力特别强,破坏力也特别强,特别能玩,能说会道。身为老师,他没上小学就担心,能不能适应那高压的课堂,能静下来听讲吗?上小学的第一月,他当小学生失败了,我当小学生的妈妈也失败了,因为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我焦虑,想方设法帮助他,谁知却适得其反。在与他老师交流过后,在与他老爸商量过后,决定对待像他这样的小男孩要宽容,一年级任务本不重,主要是适应与培养习惯,就让他慢慢来吧。我知道要让他玩,让他高兴地学,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是一看到他的课本与作业本,心里又纠结了——他不愿意我管他的学习,我却不放心他的学习。放手?引导才是最重要的吧。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只求每天、每周、每月、第学期、每年有进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第三篇】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摘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实践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
诺奖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举了古时名家的事例阐述这一论点,对于我们而言,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否也该有一颗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心呢?
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他的伟绩无疑是推翻了经典力学,使物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小职员,但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证明,实践,从而也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试想,若他只是灵光一现,并未反复推敲。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并没有这个名字。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一味接受,但不曾想过究竟是对是错,认为真理完全正确,可往往真理之中会存在很多小的纰漏,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不断探索追求实践,多问一句为什么,收益肯定多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第四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的1篇演讲稿,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文章再次强调中国传统观念,要格物致知。当然,丁先生赋予了“格物致知”新的意义。且其面对的对象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
对于文章的具体内容,我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只是,忽然对于文化有了一种浅显的感受:有时候,文化太超前了好像也是不太合适的`。
这可能涉及到人类的终极问题,或者说是哲学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哲学问题或者思想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源问题。
人类要认识世界,要改造世界。只是,为什么要改造世界呢?亦或着说,改造好了世界后再做什么呢?换一种方式来阐述,改造世界到底是手段呢还是目的呢?如若是手段,那么通过“改造世界”这个手段要达成一个什么目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这显然是很浅显的。
最终应该是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否则一味注重物质,容易造成精神危机。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应该是领先的,否则西方在物质高度发达而出现精神危机时,也不会发出向东方寻追求解决之道的运动。
虽然,为什么近代落后了呢?其实,近代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至于思想文化上则可能未必就落后了。中国在历史当然也重视科技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更加注重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而忽略了外在物质方面的研究。意即更加追寻形而上学的“道”,而忽略了“器”。
追寻终极问题,当然应该是人类的发展方向,但是因不同地域文化发展不均衡,有的还在注重船坚炮利,那么,形而上的东西当然会被般坚炮利压制。在某种程度上,野蛮就打败了文明。
由此观之,“道”“器”应该协调发展。不能只注重阳春白雪,也应关注下里巴人。否则,在惯受欺辱之后,就会自我否定,从而怀疑自己。
幸好,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基础,能够奋起直追。近代遭受欺辱的国家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我们能奋起直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文化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我们要为之自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第五篇】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上一篇: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例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