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2023年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第一篇】
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数学试讲教案
试讲教案 1 2 3
篇2:小学数学_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_教师招聘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篇3:小学数学试讲教案_教师资格证面试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吨。
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第二篇】
http://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
这1篇文档中,包含了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的面试说课、试讲的课题。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都是不合适做小学或是中学老师的,试讲或说课是很难通过的,育萃面试专家提醒。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三、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http://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真题)
这1篇说课稿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教材分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1-92页第一课时,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小数是学生今后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http://
示?
这时我会出示米尺,引导孩子观察米尺,把一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1分米。
111分米是1米的(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的含义)。
1010这个11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一份:1分米=米=米,1米101011,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米。[板书] 1010=10分米,1分米就是1米的这时多举一些例子: 3分米是3分米=3米,还可以写成米 103米=米[板书] 103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 105分米是5分米=5米,还可以写成米 105米=米[板书] 105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 101米3分米=米。1米3分米=米,两个都是以米为单位,所以1不变,3分米是米,所以写成3,合在一起就是米。
小结:我们的小数可以用来表示以前的分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形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教学“做一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这时,我会出示“做一做”这个图,先让学生来贴一贴一元下面要贴几个一角。这一过程,我让学生分为小组,探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让他们大胆尝试,说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1角=1元=元 101元,还可以写成元。10
http://
5角是5角=5元,还可以写成元 105元=元 108元5角写成小数是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为单位的小数,巩固学生对一位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的认识]
(三)分层巩固,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我采用练习的方式,分为三层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1.尝试性练习
出示一组数字:;7; ; ; ;14;3;;;10.让学生帮它们分分类,哪些是小数,哪些不是小数。
2.读写练习
(这时再回顾一下,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3.看p94第2题,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3.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布置
同步指导相应章节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通过了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情境引入,直观演示,合作交流和分层巩固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爱上数学。
http://
互相平行的认识 画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互相垂直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 画垂线 画梯形的底和高
四、重点分析 《垂直》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要素分析:垂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谁是谁的垂线),不能孤立说某直线是垂线。
(2)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成直角,这也是互相垂直的关键,它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
垂线的概念和画垂线的方法为后面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做准备。4.突出重点策略
(1)借助演示、操作的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如老师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互相垂直”,同时强调两条垂线是相互的。又如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用两条小棒摆出相互垂直的关系,并让他们把相互垂直的小棒按不同的方向放置,使学生明确相互垂直的关键是相交成直角,与放置的方向无关。
(2)联系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见到的相互垂直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平行》
1.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要素分析
(1)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不能孤立说某条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这也是互相平行的本质特征。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平行线是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的重要基础。 4.突出重点策略
(1)学生对平行线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http://
1.难点具体体现为:用三角尺画垂线(包括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垂线) 2.原因分析:不理解垂线的定义而用尺子随便画一条线与已知线相交。
3.解决策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画垂线即是画出90º的角。其次是强调学生用三角尺作图时要把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线重合,在另一条直角边上画线。《平行》
1.难点具体体现为:
(1)平行线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
(2)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和检验平行线的方法。2.原因分析:
(1)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纯数学的内容;而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
(2)画平行线要同时用到直尺和三角尺,作图中还要注意平移,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3.解决策略:
(1)以粉笔盒为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面上的两条棱,使学生知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不平行也不相交。
(2)教师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强调要利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条直角边画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就放直尺,三角尺沿着直角边上下移动就可以画出平行线,注意要按紧直尺。
(3)检验时也是强调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要告诉学生不管平行线怎么摆,都是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线的其中一条边重合,而直尺永远摆在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上。《平行四边形》
1.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原因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作出的高往往有误差。 3.解决策略:
(1)了解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某一点和与之相对应的底;
(2)从某一点向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高;高应该是某一组平行对边的距离。
(3)明白可画无数条高;在同一组平行对边所作的高长度是相等的。
(4)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画高。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重要性。
(5)提醒学生要用虚线画高,并画出垂直符号。《梯形》
1.教学难点: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http://
2.给直角梯形画高。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不观察图的特点,就马上在图上画高。其实可直接把上底与下底之间的直角边作为直角梯形的高。
3.写出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正放时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倒放时也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教会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图形。 4.把四边形理解为只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会学生其实还有一般的、不规则的四边形。
八、练习题分析
(1)68页第题都是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断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2)68页第5、6题分别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准确?怎样修路最近?实质上是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再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3)73页第3题,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要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思考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之间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4)76页第10题,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并思考:可以画多少条高?学生可以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点,推断出高有无数条。
九、课时安排
《垂直与平行》4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练习课:2课时
http://
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比赛的图片,看,他们放得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
http://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五、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粉笔字也是教师面试的基本功,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可以为老师增彩不少。除了字要公整之外板书的布局也要掌握好。不要全挤在一边,考虑到左右的学生。更要掌握好说课或讲课的节奏和时间,不要把时间过多的用在写板书上
-1617
http://
①制图日期填写了吗?
②直条的高度准确吗?直条美观吗?
③标出数据了吗?
(3)提问: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 4.完成“做做想想”第4题
(1)提问:这幅统计图与前几幅统计图相比,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这幅统计图的刻度在横轴上,项目在纵轴上)
(2)交流四条河流的长度。
长江6300千米 黄河5464千米 珠江2214千米 淮河1000千米
(3)各自完成统计图。
(4)同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四、总结评价,汇报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是怎样获得的?请告诉大家 通过介绍我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可以使学生感到兴奋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迫切获得新知的兴趣。
http://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买笔记本”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计算,有的用竖式计算„„。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把因数元看作35角来算,变成整数乘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
http://
板书: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4.尝试巩固
任选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计算,同桌交换批改。5.挑战减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请你猜一猜: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主动猜测)
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证明,好吗?
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归纳方法,并再次进行尝试。
小组交流。交流渗透验算的方法。6.小结
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方法吗?(补充板书)
三、课堂百草园 1.知识窗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然后按照()法则 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化成()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2.填一填: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应怎样验算
(1)()+()=()-()=()3.小小观察手:先计算,后观察,再总结。
学生计算,相互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师生交流:分子为1,分母互质的两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加数分母的乘积,分子等于加数分子之和。
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结论吗?+ =(a、b>0,且互质)
如果中间是减号呢?有规律吗?这个问题留待课后同学们自己去探索。4.海阔天空:(括号中是两个异分母的最简分数,它们可以是„„..)
()+()=()
(说明,由于分数没有录入,请老师们根据自已需要适当修改)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第三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篇1: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
教案一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题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
授课人数: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x?n|1?x?8}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六)布置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组第4题。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
篇2: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二
教案二(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题目: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2.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l: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二)研探新知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a?{1,2,3},b?{1,2,3,4,5};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1 页(2)设a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4)e?{2,4,6},f?{6,4,2}.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b的子集。记作:a?b(或b?a)
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如图l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4的venn图。图1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a?b,且b?a,则a?b.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图表示。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空集?
(2)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与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之间有什么区别?
(3)0,{0}与?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4)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正义有什么区别?试结合实例作出解释。(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吗?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2 页(6)能否说任何一人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7)对于集合a,b,c,d,如果a?b,b?c,那么集合a与c有什么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看法。(四)巩固深化,发展思维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完成下列两道例题:
例1.某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长度上都合格时,该产品才合格。若用a表示合格产品,b表示质量合格的产品的集合,c表示长度合格的产品的集合.则下列包含关系哪些成立? a?b,b?a,a?c,c?a
试用venn图表示这三个集合的关系。
例2 写出集合{0,1,2)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2.学生做教材第8页的练习第l~3题,教师及时检查反馈。强调能确定是真子集关系的最好写真子集,而不写子集。(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建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又哪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六)布置作业
1.第13页习题 组第5题。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3 页
篇3: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案三
(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课时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题目: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时间:45分钟 三、授课人数: 四、课时:1课时 五、课型: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
合的基本运算。2.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吗?(1)a?{1,3,5},b?{2,4,6},c?{1,2,3,4,5,6};
(2)a?{x|x是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1 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或x?b}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2)设集合a a?{x|?1?x?2},集合b?{x|1?x?3},求ab.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a?{2,4,6,8,10},b?{3,5,8,12},c?{8};②a?{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b={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x|x是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2 页 记作:a∩b.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ab?{x|x?a,且x?b}.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l1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l2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l1、l2的位置关系。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x|x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x|x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x|x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12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3)已知集合a?{x|3?x?8},求era.(4)设s={x|x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菱形},c={x|x是矩形},求bc,痧ab,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3 页 s a.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3.书面作业:教材第14页习题组第7题和b组第4题。理科组 组?高中数学 no.姓名: 第 4 页
小学数学面试试讲题目和教案【第四篇】
小学语文《匆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1.用ppt出示明代钱鹤滩所做的明日歌,请学生大声朗读,思考其中的含义,说说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稍作互动,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然后引题:自古以来,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就是文人创作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作家朱自清的1篇散文《匆匆》。(板书标题)2.用ppt出示朱自清简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ppt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范写,学生朗读,练习写)2.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画一画主旨句。
(主要写时光易逝而人生庸碌无为,主旨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三)再读课文,小组学习
1.同学们先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来说说大意。(引出主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2.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结合文本讨论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意思的呢?这种表达方式又有怎样的效果呢?(用对比的方式。对比之处有两点:1.意思的对比:燕子、杨柳、桃花的情况都是有去有回、周而复始的,只有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用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2.句式的对比:在讲述燕子、杨柳、桃花时用了较为规整的排比句,显得开篇有文采有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然而讲述我们的日子时,就脱离了排比的句式,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反问。使句式活泼生动,富于变化。)3.第二段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结合具体语句简述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读懂这段的关键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当一滴水回归大海时,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比喻人生的时间消逝与无声无息间。化抽象为形象,使“时间的流逝”这个概念更具体。作者因时光流逝于无形间,自己碌碌无为而“头涔涔而泪潸潸了”)4.然后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段,感受其中的情感。(四)小组讨论,想象拓展
四人为一小组,同学们运用以上修辞进行仿写,仿写一段关于时光易逝的文字。(五)小结作业
作业:请学生上网搜集朱自清的散文来阅读,发现其中你觉得比较好的修辞,记录下来,明天上课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抒情散文语言分析的思路? 参考答案
俗话说“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看的”。散文的特点除了形散神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的表达表达,这一点在抒情散文中表现更为明显。作者在写作时,考虑更多的并不是读者所获取的信息量,而是情感的自我抒发,所以抒情散文中,很多遣词造句都很隐晦,需要读者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进行分析。在对抒情散文的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分析方式:找出“意象”,即散文中重点描写的物象,再分析此物象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在情感分析中,我们同样可以分析写作技巧,比如谋篇结构以及这样构思的好处、有特色的修辞以及修辞对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一步一步深入地分析散文的语言。
2.有一个离异的孩子上课经常捣乱,如果你是老师你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本着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替学生去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尤其是面对这样一名特殊的学生,我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一些日常的小变化,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最终帮助这名学生成长。
首先,我会私下找到这名同学,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扉,了解他在课上行为的一些背后的原因,并针对他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进行劝说式教育,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会继续找到该名同学的家长,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并向他们说明孩子近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劝说家长,多给予该名孩子多一点关爱,并实行家校联合的机制,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
最后,找到其他任课老师,了解该名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共同探讨一些教育良策。在
教学
的过程中,我会长期关注该名学生的学习动态、成长动态以及心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
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那么,应该说,只要活着,就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可是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却在这样一段话(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过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会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读时课件演示)学生思考:小女孩心中,幸福是什么?(是因为小女孩擦燃火柴,在幻想中得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最重要的是,她还见到了亲爱的奶奶。)(三)深入研读
1.为什么小女孩觉得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就是幸福的?请大家轻声读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四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综合意见。)预设句一:“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因为她寒冷难忍,在迷迷糊糊中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预设句二:“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在幻景中是那么温暖,但是回到现实中,包围她的只是这寒冷、漆黑的夜晚。)预设句三:“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火柴是用来维持生计的,平日肯定舍不得用一根,但是她实在是被冻死了,课文有一句:“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说明了这一点。)2.由于难忍的寒冷,小姑娘幻想得到火炉,那么她为什么会幻想到喷香的烤鹅呢?(课件出示)一生朗读,其他同学先听,然后联系实际说说体验,从这段话中,你又领悟到了什么?(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别是那么大,当穷人还在忍饥挨饿时,富人却能在布置精美的餐桌前享用丰盛的圣诞大餐。而小女孩眼前只是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冷酷的现实,隔绝了她和美好的幻想,当小女孩回到现实中来时,只会更加痛苦。)3.当小女孩再次擦燃火柴,这个时候她又看到了什么?从这次的幻想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看到了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然后这些快乐的场面她都不曾拥有,说明了小女孩对快乐的渴求。)4.故事的结尾我们知道,小女孩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但是为什么明明死了,却要说她是“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为什么冻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教师可作适当提醒:小女孩活在人世时有哪些不幸?)(小女孩活在人世遭受着饥饿、寒冷、他人的欺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没有快乐和幸福。她这样痛苦地活着还不如死了幸福,死了可以摆脱痛苦。)5.当作者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两个幸福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同情、不满)6.点明个别学生指导朗读,把作者的同情、不满读出来。(例如读到小女孩的想象的画面时,可以读得轻缓一点。)(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为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与课文中的小女孩相隔半个世纪,来自于西门子公司驻中国的代理拉贝1919年短暂回国期间写下的日记。那时的德国已由皇帝专制改良到共和制,局势动荡,社会灾难深重。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略)比较两个故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小女孩的命运,说说感想。(原原本本的生活见闻是不加任何想象、联想的,知道什么写什么,见到什么写什么;而在童话写作中就不一样了,作者要使所反映的人物故事具有感染力,就要深入人物的心理,置身于人物的生活境遇中进行充分的想象补充,从而将故事表达得更为合情合理,更富于真实感。)(五)小结作业
1.
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2.作业: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参考答案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生硬的强调,而要建立在恰当的理解上。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例如,在本堂课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回归到文本当中去体会小女孩的三次擦亮火柴的幻想;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第三步指导朗读,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置身情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综上所述,我在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在了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基础之上再行指导。
2.为什么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 参考答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传道授业解惑,良师犹甚。良师,或悉心以教,雏凤清于老凤声;或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或指点迷津,柳暗花明又一村;或旁敲侧击,心有灵犀一点通。孔子曰:“爱之,能毋劳乎,忠焉,能毋诲乎?”陶行知“爱满天下”,并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良师选择了太阳的事业,就选择了燃烧自己,他们甘当人梯,为人作嫁,鞠躬尽瘁,虽九死而未悔。
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的本意,而后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里又将“爱”划入重要的范畴——关爱学生,如何关爱学生,到底要关爱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一位老师就应该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只有保持好这样一颗大爱之心,秉持好一位教师该有的专业态度,才能干好教师这个职业,保证其教育不变质。
小学语文《母鸡》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出示母鸡和小鸡的视频,学生谈感受,学生自由模仿视频中的母鸡和小鸡。(教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的自然段是?找出关键词。
(一向讨厌1—3,不敢再讨厌4—10)(三)深入研读
1.自由阅读1—3自然段,圈出重点语句,看看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①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②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③再次齐读,指导读出母鸡令人讨厌的感觉,也可让学生模仿母鸡的动作,去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2.齐读第4—10段。边读边用笔画一画,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说话练习,让孩子们用书上的语言填空。(此处具体的举出例子,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四)拓展延伸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 (敬佩)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9自然段。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不是)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欢、敬佩、赞赏……)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带着对母爱的崇敬再读第九自然段。)(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
2.课后对比阅读老舍的《猫》,下节课交流这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授课内容是几年级? 参考答案
文章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所以本课的授课内容为小学四年级的。本文是老舍先生另1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2.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母鸡》写法上的特点,初步懂的运用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写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课文中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体会母爱的伟大。在讲授本篇课文时,我注重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分别采用了默读、自由朗读、齐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讲授完新课,学生感受到母鸡形象之后,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继续深化对母鸡以及伟大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针对不同的目的采用较为适合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北京奥运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书籍是通向智慧的桥,沟通是增进情感的桥,信任是真挚友谊的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桥》,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桥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出示自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检测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围绕桥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洪水——老汉——村民)(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感受洪水:播放洪水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洪水的?(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上跳舞了。)②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比喻、可怕)③你能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洪水吗? 2.感受人们的心情: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交流汇报。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又跌跌撞撞的向桥跑去。)3.当危险来临之时,逃生是人们的本能,此时,唯一能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的是什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桥。)4.这是一座怎样的木桥?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桥的这边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桥的那边可能就有生的希望,这还应是一座什么桥?(生命桥,生死桥)(过渡语:如果一百多村民同时从木桥上经过会有什么后果?在这紧要关头,是谁挺身而出,疏散撤离。)5.体会老汉高贵的品质: ①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像一座山)②画出老汉和小伙子之间动作的词语:(“推,揪,瞅”)为什么?(严格要求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危险共产党承担。)③“少废话,走!”是否与前面的矛盾?(在儿子面前,老汉同样是一座山,父爱如山。)(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2.情景剧表演。(五)总结作业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写作练习:试着写一件感动你的事情。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为什么这样设计板书? 参考答案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加深理解记忆。本着这样的目的,我设计了本课的板书,从课文内容上来说,我的板书涵盖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当时的环境,有利于同学们概括全文;从思路上来说,我围绕着文章的思路,洪水—老汉—村民,学生先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后,我抓住“洪水”“老汉”这两个重点分别从手法和情感内容上进行研读,深入了文本;最后,以父爱为核心,为人民搭建了“生命桥”,我的板书没有过多赘余的语言,用关键词总结更加清晰直观。
2.博士生教小学会不会大材小用? 参考答案
我认为博士生教小学不会大材小用。
首先,并非学历越高就要去做听起来高精尖的工作,而且对于教育者来说,越是小学生越应该注重个人的素养;其次,从专业能力上来说,博士生有更多的知识积累,能够给孩子们一个更广阔的知识天空,这对于孩子们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再次,一个人若是对一份工作感兴趣,便会全身心投入,更不会去考虑是否大材小用,在这一点上,不论是什么学历,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最后,每份工作都有其特点,不一定是博士生就能干得很精彩,博士生教小学同样有很多挑战,也要学习很多知识。综上所述,我认为博士生教小学并非大材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