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读后感(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春酒读后感(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春酒读后感与感悟【第一篇】
为什么我们留恋家乡?正是因为那从小就埋藏在我们心中、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家乡的味道。这种味道很难察觉,但要明白,这是一种烙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难以磨灭的温情与爱。
一杯醇香浓郁的春酒,蕴含着家乡与家人的温暖。
新年已至,最令“我”期盼的便是这浓香的春酒。酒香和着药香,将新年的祝福与憧憬全部灌下肚。这味道着实是让“我”喜欢,以至于几次三番地偷酒喝。更搞笑的是那喝酒会。不仅仅有甘醇芳香的春酒,还有令人眼馋嘴更馋的十二碟,越发令人喜爱。这年复一年的盛事,便是“我”最难忘的――家乡的味道。
湖州的味道,是怎样的?
这是一种说不出的鲜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湖州位于南太湖,地理位置优越,淡水鱼类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太湖三白――银鱼、白鱼、白虾味道鲜美,百鱼宴更是中国菜肴一绝。这太湖三百自然就成为了湖州本地的特产与特色。春雨无声落下,打在苍翠的绿竹上,打在鲜嫩的笋尖上。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毛竹的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这一美名但是当之无愧。每当一场春雨过后,湖州人最期盼的便是埋藏在春泥里的鲜嫩。笋可谓是在湖州春季的餐桌上最常见的菜肴。安吉百笋宴已成为吴越美食文化中绽开的一朵奇葩。近代安吉籍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诗唱也叹吟出“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的诗句。日常生活中,熏豆茶也是湖州民众必不可少的一种鲜香美味。将青豆、芝麻、陈皮等原料用水泡制而成。清香可口,咸淡适宜,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食的鲜美,更是家人的爱。正是因为这份亲情,将我们的牵挂留在了那里。家乡的人与事,无一不是我们牵挂的理由。我们爱家乡的味道,因为――这就是爱的味道。
春酒读后感【第二篇】
琦君曾有感人肺腑的言语:“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情绪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故乡的一事一物呢?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蛋鸭肉是家乡的鲜……”。家乡的风物无不魂牵梦萦着海外游子,成为他们追忆往昔情感之根。
“我”思念故乡的特产小吃:春酒、粽子、杨梅、桂花卤、桂花茶……尤其是元宵灯花,家家邀饮春酒,是最令人兴奋的。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一大包回家。母亲在冬天泡下八宝酒,到喝春酒时,就会请大�“我”贪杯太补了,会流鼻血,是不允许我多喝的。每次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我”的嘴巴,但“我”还是偷偷地舔了舔指甲缝的八宝酒。
说到那里,我想起了一种老酒,颜色深黄,因此又叫黄酒。这是中国自酿的酒,具有中国民间的科学方法。这种酒有点儿酸,气味喷香,在酒里加几个鸡蛋,再加些糖那就十分美味可口了,能够补心、补血。以前,我哥哥从绍兴带来了一对绍兴老酒,说是给父亲喝的。我对于这苦老酒,却是喜欢的,但只能说是喜欢而已。普通的酒味,不外乎辣和甜,这酒却是焦苦味;普通的酒是白色或黄色或红色,而这酒却是黑色的,像药水似的。听哥哥说,绍兴花雕是十年陈酿,所以这酒十分的浓,而且异常香甜。听哥哥的朋友说,这酒的酝酿方法很个性,是将已经酿过了的高粱,锅上重炒,再行酿,结果都以为比平常的酒还好,因其味焦苦而色黑,故叫作苦老酒。苦老酒与外国的白兰地及葡萄酒、金波酒相比,自然无其名贵,但我所喜欢的还是苦老酒,也不是因为它的苦味与黑色,而是喜欢它的乡土风味。
2700字读后感【第三篇】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闹非典时,我们夫妻刚到北京,女儿和父母还在杭州。可北京人民属于被隔离对象,劳动节我们回不了老家。我俩就跑到郊区去玩,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在卢沟桥留下屐痕。去的路上,经过几家书店,我俩都是爱书之人,就进去逛。我发现一套脐带文丛,看了一下出版说明,指出它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全局观的高度概括;二是采用人性化的写作方式、即讲故事的方式。出版说明还提到,《哲学的故事》曾经使一位大学哲学教授在教了十五年康德哲学后,通过此书弄清了康德的意思。
这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买下来。文丛总共6本,包括《汉字的故事》、《哲学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文学的故事》、《宗教的故事》和《科学的故事》,但最后一本卖完了,我就把前5本都买下来。看来这套丛书出版后的确受到了热烈欢迎,我在书架上又看到脐带文丛二,买了一本《地球的故事》(当时书店里文丛二还有没有别的书在出售我已经记不清了,毕竟已经过去十多年。换做今天,我至少希望把其中一本《法律的故事》买回来)。书买回来后,我不止一次捧起来想看,都难以做到。再有趣的百科全书毕竟不像小说那么有吸引力,不静下心来是看不进去的。最近,自觉浮躁的心稍稍沉潜些,就决定从我最热爱的汉字入手看这套丛书。
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的。初中时,我获得过杭州市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邀请赛第八名,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国文底蕴深厚,我深受他的影响,对汉字的热衷更进一层。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我虽然两次放弃进报社、杂志社的机会,但多次在单位和社会上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我还在全国性的微型小说大奖赛上获过奖。读书和写作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人生的座右铭之一是: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让我感到汗颜的是,至今为止,我尽管看过几本书,百科全书却几乎未曾涉猎。我国古代有夏秋晒书的习惯,和尚为此还举行仪式,冠名曰“晒经法会”。《世说新语》中说,有个名叫郝隆的人,仰卧于地,袒腹向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吾晒腹中书耳。”待我看完买来的这6本书,穿着泳衣、躺在沙滩边晒太阳时,我就可以略微有点底气,不至于是在晒肚子里的稻草或者纸屑。
读中学时,老师说,好的作文要开门见山。我让读者走了十里羊肠小道,趟过了一条河,也该看见山了。由于《汉字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太精彩,我这篇读后感只能是挂一漏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楔形字和圣书字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甲骨文却演变成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表意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虽然甲骨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被人们发现却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面有个有意思的故事。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太医给他开的处方里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懿荣就让家人去药房买。家人买回来后,王发现“龙骨”上刻着歪歪扭扭的笔画。王喜好金石学,觉得此事非同寻常。后来人们得知,京城的中药店所进“龙骨”都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农民种地时偶然发现的。经过王懿荣等学者精心研究,这些东西不是“龙骨”,而是比金文更早的一种文字,刻在乌龟壳上。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形,即草书和行书。人们通常用一句话形象地描写这些字体:篆书如圈,隶书如蚕,行书如走,草书如跑。我以前只晓得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却不晓得那种字体是小篆。所以看到一些小篆作品经常不清楚它就是小篆,无知得很。现在,考虑到甲骨文和金文除了专业人士会接触,普通人一般接触不到,由此倒推,我看到的状如圈圈的书法作品大体是小篆无疑。这真是一大收获。
《汉字的故事》是一本神奇的书,它为我打开一扇奇妙的窗户。书中介绍,在我国湖南江永一带,有一种文字只传女不传男,被称作“女字”。女字字数众多,形状呈菱形,是汉字的异形体,至今仍在当地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据专家推测,在我国古代的某个时期,江永一带的妇女为了能有一个机会和场合倾诉自己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寂寞而造成的苦闷,而他们又不愿让男子知晓,便依据汉字创造了只在妇女中使用的秘密文字。女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人的一点藐视男人的心理。
《汉字的故事》中讲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事,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用录音带录下美国乌鸦的惊叫声,拿到本国别的地方播放,乌鸦听了都惊慌飞散。可是拿到法国去播放,法国的乌鸦听不懂美国乌鸦的“鸟语”,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又拿海鸥做实验,结果也一样。没想到动物也有方言,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此举颇为英明。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我早就熟悉,一直理解为当州官的可以防火,当百姓的却连点灯都不行。直到看了《汉字的故事》才知道这么理解有误。可见,学习不能不求甚解。古代有一种忌讳叫“官讳”,是当官的人凭借权势让人避讳自己的名字。宋代有个知州叫田登。他下令当地所有百姓都要把“灯”说成“火”。上元节放灯,在州官书写的布告上,有这么一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百姓就编出这两句话来讽刺田登。作者还讲述了“恶人讳”,就是人们取名时竭力避免与恶人同名。他举了个例子,南宋出了个大奸臣秦桧,所以后人取名几乎都不用“桧”字。
其实,我还知道和秦桧有关的一个典故。在杭州人的叫法中,油条这种家常小吃又被称作“油炸桧”。油条是由两根粗面条背靠背组成的。关于取名字的避讳,我还想起一个笑话。一对夫妻,丈夫姓钟。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就去派出所给孩子报户口,申报的名字是钟共和钟央。派出所民警一看:“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然后,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汉字的故事》第八章专门讲述近百年来汉字改革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改革的情况。个人认为这章是最引人深思的章节。对待汉字,一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固守着繁体字不变。第二种是提倡将繁体字简化。第三种是建议完全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拼音化。周恩来同志倾向第二种做法。愚以为,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哲学观所决定的。幸运的是,汉字未被废止。事实证明,周恩来同志具有远见卓识。此事让我感触良多。窃以为,一个人在小事上可以大胆地去试,大事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本文。一句是创立现代汉字科学理论的安子介先生说的话:“撼山易,撼汉字难。”另一句是我的心声:“汉字,爱你1314!”
字读后感【第四篇】
今年暑假里,我读完了这本书,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
该书由浅入深地分别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
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本量身定作的励志书,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师也是一本提高修养,修炼“内功”的教科书。
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读后,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无限忧患,对年轻教师的无限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
此书讲述了一个个令人警醒的教育案例,他心平气和地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告诉青年教师,他以他的热情、智慧和广博的知识来激励青年教师。全书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师群体的“终极关怀”,可以说,他是以教育生命和教育人生的锻造为己任来写这本书的。因此,“教师”被人戏称为“教书匠”。
我从心里不喜欢这个称谓。一个充斥着功利性的“匠”字,把“师”的神圣和崇高全淹没了。但反思一下,作为一名教师,只把目光集中在一个分上,把快乐建立在孩子们认真完成了冗长的作业,坐得笔直地听讲,做事情以老师的意志为准绳,把判断好与坏的标准狭隘地定义在成绩和是否听话上,而对孩子们真正喜欢什么,对什么充满好奇和迷惑,却不闻不问的老师,不就是一个教书匠吗?“教书匠”和“教师”相同的都是一种职业,最大的差别也是根本上的差别就是:教师是一种理想;而教书匠却是一种糊口的工具。
前者是引导学生学习,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下一篇:《火烧连营》读后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