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日志心情随笔(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情感日志心情随笔(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1

纯净水的忧虑,如今,在上海、**乃至****等一些大城市,许多居民家里购进净水器和桶装纯净水。市场上,形形式式的纯净水、矿泉水、冰川水、太空水争相面市,生意红火,几乎发展到无纯不饮的地步。

纯净水是否对人体健康有益?有人说,纯净水于健康既无害又无益;有人说,老人与儿童不宜喝纯净水;又有人说,纯净水能延年益寿;众说纷纭,令人困惑。

其实,人们之所以爱喝纯净水,倒不是因为如广告上所说的有多少益处,实在是出于无奈,是被水污染逼出来的。假如自来水还象从前那样清冽可口,谁舍得花钱去买纯净水喝?

记得小时候,故乡农村河网纵横,碧水流淌。清冽冽的河水一桶桶挑到家里,倒进水缸,渴了就喝上一碗,清凉爽口,不比现在的纯净水差。

**来,随着城市工业格局的调整,一些污染项目,未经治理,纷纷从市区转移到乡下,还有一些乡村和私营企业的污染源,致使清澈见底的河水浑浊黯淡,有的甚至变黑变臭,行人掩鼻而过,真让人痛心疾首,无法忍受!这种河水是断然喝不得的。

于是,乡下人家也安装了自来水,用**净水器,捧起了从城里下来的纯净水。这样发展下去,城乡居民的饮水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于水、养于水的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跋涉,才走进了现代文明的今天,为什么就不能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反而有意无意地做了或者还在继续做着毁掉自己生命之源的蠢事。

据报道,在今天的地球上,12亿人生活在缺水的城市里,2100万公顷农田因缺水被荒漠化,全世界城市每年排放的工业污水和生活废**达5000亿立方米,而每一滴污水废水将污染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水体。

因此,一些专家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水世界,请保护生命之源&&水。这个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下去,关系到人类文明和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摆在我们每一个地球村民的面前。

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一**用,例如:清洗衣服的水可用作擦地,冲厕所;节约用水,例如:不要开着水龙头洗菜、泡衣服;保护水资源,例如:不要将垃圾倒在河边、水渠旁;千方百计减少对水的污染,使地球上的水世界越来越洁净,越来越丰沛。

到那时,市场上的净水器、纯净水将会越来越少,无人问津。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2

1984年10月28日,两万本《联合文学》创刊号于市面上发行,奇迹似的,三四天后,临时办公室内电话响个不停,各地书报摊、书店纷纷要求追加数量,长期订户的划拨单亦大量涌进,短短一周即累积了五千名订户。因应大批读者需求,紧急决定再版一万本。

创刊初期,乃由《联合报》支持人力、财力,然,张宝琴为求永续经营,主张朝自负盈亏、自给自足的企业模式发展,联合文学遂从单纯的杂志出版走向多元化经营。为培养文学阅读人口,于1985年8月创办“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为现存文艺营中最资深及最大者,除传统的小说、散文、新诗等组别,近年亦另辟传播、电影、戏剧、大众文学类,讲师阵容强大,为文艺青年孺慕大师的大好时机。

此外,为鼓励小说创作,发掘文坛新秀,则于1987年起举办“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历届小说新人奖得主,如王文华、邱妙津、骆以军、黄锦树、董启章、钟文音等,往后皆于文坛绽放耀眼光芒。这无疑是一双赢局面,联合文学可透过小说新人奖挖掘新人,创作者除获得优渥奖金外,更有机会一举成名,步入文坛。

1987年6月,联合文学出版社创立,迄今出版丛书一千余种,涵盖黄春明、蒋勋、杨照、平路、朱天心、林文义、罗智成等大家之作,为台湾相当具指标性之文学类出版社。2009年王聪威接任联合文学总编辑后,不仅开辟新书系,推出经典版,并大幅改版《联合文学》杂志,透过讲究的装帧设计与专题企划,盼能在既定的文学市场中打开新局面。

增辟书系,拓展文学范畴

联合文学的丛书出版类型主要分为“文学”与“生活”两大类。文学类以“黄书背”为主,聚焦纯文学,涵纳文丛与译丛,分属华人本土创作和海外文学作品译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比例约为九比一。

王聪威上任后,另辟“红系列”、“品味随笔”两个新书系。“红系列”偏属通俗文学,如楚国的武侠小说《太平裂碑记》。王聪威说,“以前我们没有独立的书系去容纳这种通俗作品,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通俗读物也并不是不好,文学的范畴可以广一些。”他希望藉此将通俗小说独立出来,如此可使“黄书背”书系显得更纯粹。

另一新书系为“品味随笔”,开本较小,易于随身携带阅读。根据王聪威的观察,作家一般都有不少未发表的稿子,特别是篇幅较短的文稿,“一定有什么已经躺在抽屉里面很久了,我希望把这些东西从作家抽屉里面拿出来”。在题材属性上,则侧重私人情感的梳理。“品味随笔”迄今已出版十余本,包括郭强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李长声《四方山闲话》、杨佳娴《玛德莲》、陈克华《老灵魂笔记》等书。此一书系,大多向资深作家邀约,编集其遗落已久的作品,不论在形式或取材上,皆希望打造一种“清新感”。

问及小品文的盛行是否为近年新兴风潮,王聪威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复古的风气。三十年前左右,台湾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小品体裁,文章都非常短,大概五百字到八百字。”这类体例的文章,一方面是好的作文模板,另一方面,其书写主题多缠绕着私人的、情感的面向,王聪威喜欢这类日常性的文字与观察。再者,向作家邀稿时,若是表示意欲出版随笔,几乎所有作家皆会即刻点头称好,然,倘若是如“黄书背”那般正式的宏篇著作,作家可能会有所考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够完整、齐全。

“红系列”因非联合文学过去擅长操作的书系,且市面上竞争者众,故尚无法打开市场;“品味随笔”则非常受读者与作家喜爱。

除此,“经典版”亦是王聪威上任后的新规划,从过去出版书目中精选十余册,如简《红婴仔》、朱天心《击壤歌》、骆以军《月球姓氏》、董启章《安卓珍尼》等。其筛选准则兼顾畅销与经典,在装帧设计上赋予统一调性,推陈出新,诱引一般大众重温经典的迷人况味。

上述皆为王聪威接任总编辑之初即擘划的蓝图,如今几乎已一一实现。

过去,联合文学较少出版翻译书,近年陆续出版了Thomas Pynchon《V.》、Georges Perec《W或童年回忆》、Zadie Smith《机巧的感觉:莎娣・史密斯论写作及其它》以及John Updike《东村寡妇》和《东村女巫》等著作,其中不乏首度在台问世的经典作品。在选题上,王聪威说,他喜欢出“比较怪”、“比较另类”的书。

在生活类书系方面,则涵盖美容化妆、励志、健康、理财、教养等各式主题,选题多视市场流行而定。近年,操作最成功者应属美容健康类,每年固定跟时尚美容美妆网站FashionGuide合作出版的《FG美妆年鉴》创下可观的销量,由国标舞天后刘真执笔的《我的完美S曲线》,成绩亦不俗。另外,2010年出版李崇建《作文,就是写故事:故事核心式创意作文术》,汇整作者多年实际教学与演讲经验,颠覆“起承转合”传统作文老套教学法,亦是长年稳占销售排行榜的读物。

《联合文学》杂志,文学质感与美学感官的双重享受

《联合文学》杂志属台湾老字号文学杂志,自王聪威接手后,做了大规模改版,他主张杂志应兼具文学质感与美学感官,每一期皆长时间讨论、琢磨,以求符合现代年轻人阅读的口味。王聪威说,“改版之后的效果很鲜明,销量和订户量大幅跃进,如果去看博客来的排行榜,我们几乎都是稳占第一名。”

“《联合文学》改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让它变成一本‘正常’的杂志。何谓‘正常’的杂志?过去文学杂志的编辑大部分是文学人,他先是文学人,然后才做杂志人,这样的杂志当然文学性很高、内容很强;可是我不太一样,我虽然也是一开始就喜欢文学的人,但我长期的工作都是做杂志。”进联合文学工作之前,王聪威曾任《Marie Claire》执行副总编辑、《FHM》副总编辑,与文坛关系并不很密切,“所以对我来说,我之前看《联合文学》,会觉得它不太像一本能够在市面上竞争的杂志。”比方说,杂志内页常有广告对广告的情况发生,在同一对页里,左右分属不同广告,这绝对是广告商不乐见之事;此外,每一期的目录页不尽相同,且字段时有更动,难免在阅读上造成困扰。

改版后,无论是以“下期预告”掀起读者期待心理,抑或杂志末页用彩色页亲临作家灵感角落,皆突破过往文学杂志范式,“必须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是好看到不行,才对得起你的读者。”在内容企划上,则力求贴近时事,如2012年便企划了芥川龙之介诞生120周年专辑。“过去的文学杂志其实很少做跟时效性有关的东西,因为大家都觉得文学可长可久,什么时候做什么主题都可以,但我喜欢做跟时效性有关的,我认为这是杂志应该要做的事情。”

除了形式与内容上的整顿,在作家形象包装上亦有所革新,王聪威认为过去的文学杂志对作家并不够重视,“作家最希望的当然是能够登上文章,可是我认为不够,应该要给他一个好的影像、好的呈现,不能够随随便便就把自己拍的家居生活照放上去。”一回,《联合文学》以林黛为当月作家,杂志出刊后,她特别写信向王聪威致谢,肯定他们将此栏目做得如此之好。该栏目为每月固定企划,篇幅为八页的彩色页,以四千字左右的专访文稿,佐以四、五张彩照。为细致刻划作家容颜,不忘聘请摄影师为作家拍照。相较之下,其它文学刊物仍强调文字取向,并不特别讲究影像铺排,《联合文学》此举一出,自然引发热烈回响。“我认为这就是给作家最好的尊重,你可以在我们的杂志里面获得最好的重视。”王聪威说得自信而笃定。

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应该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文学杂志?过去,文学杂志的封面倾向简单,多是放上一张图片或电影剧照便完结了,王聪威认为那是过去的处理方式,他希望杂志设计可以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美学观,甚至进一步将其推展到读者难以想象之境界。2012年6月号《联合文学》以“2012年世界末日后唯一杂志”为封面故事,封面上错落着大大小小的手写POP字体,条列该专辑目录,充分洋溢着手感与热情,宛如早年校园海报,是以成功创造话题。随着网络上大量转贴,甫开放预购不到48小时,已是博客来“语言文史类杂志排行榜”与“当周中文杂志畅销排行榜”的双料第一名,杂志仍在制作中便决定增加印量,如此惊人成绩确实超脱常人对于文学杂志的想象。

王聪威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他所实行的编辑政策,“尊重广告主、尊重作家、尊重读者,给读者看到最好的,清晰、明了、简单、漂亮的东西。”

文学形象的充分曝光,缔造惊人销量

当前,文学作品要在书市突围日益艰难,王聪威认为,单凭媒体曝光,以求刺激书的销售量,如今机率是愈来愈低了。那么通路呢?通路主宰的力量不可小觑,不过他也觉得,能够选上诚品好书或博客来选书,固然会有成效,但目前看来没有任意一方能带来翻倍卖的巨大而强烈的效果,“所以出版社就是尽可能在很多地方曝光,我跟其他朋友谈的结果,最有效的还是上电视。”以蒋勋为例,2012年《少年台湾》出版时,他上遍了各大媒体,不乏知名电视节目及广播,其中以接受电视谈话性节目《TVBS广告牌人物》专访的效果最为显著,播出翌日,书的销售量立即往上攀升,每回放一次,便又上冲一次,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销售长红的《少年台湾》今年预计推出学生版,除原有文章外,并将收录蒋勋专访与相关评介,使之成为一本入门式的读物,指引读者深入蒋勋的文学殿堂,此一企划的初衷在于,近年蒋勋虽名气高涨,然其盛名主要奠基于《天地有大美》、《手帖:南朝岁月》、《此生:肉身觉醒》等美学著作,而《少年台湾》的出版,则是一次漂亮的回归──从美学大师到文学蒋勋。王聪威表示,“《少年台湾》其实是一本很纯粹的文学作品,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抛弃掉过去那种耽美式的笔法,文字很质朴,讲述在地的故事,用那么质朴的文字写台湾小乡镇的故事,所以我希望让读者,特别是学生,知道他其实是一个文学的写作者。”

备受瞩目的六年级新生代作家伊格言于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噬梦人》,荣登当年联合文学销售之冠,销量破万,这在纯文学作品卖上一千五百本即可跃居出版社一哥一姐的年代,委实惊人。《噬梦人》出版前,《联合文学》杂志以伊格言为封面人物,用50页“后人类小说猛击”巨幅专题介绍,这也是《联合文学》第一次为作家棚拍,并做妆发,为求整体造型,王聪威还将鞋子借给伊格言,成功打造其酷帅形象,使得该期杂志创下很好的销量。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3

青春,哪会不迷茫?哪会不觉得孤独与不知所措?

我总是下意识的排斥那些像我一样的人,像我一样,总觉得日子无聊,总觉得每天日子日复一日。有这种心态的人,或许是真的病了。没有了生活追求,于是,总想找一个发泄口。可是,我问你,哪里呢?当你想拼命的发泄,你却转眼发现,你连发泄的理由和地方都是没有的。因为,还有牵挂的人的关心。还有你要还的恩情。一切,都说,你要怎么去做,怎么做。

累了。哪怕是再动心的人,你也可以保持*淡却如泥沼般的心态。因为你把自己扒得血淋淋的,谁会喜欢?你的所谓*静,只是建立在你对自己的失望上,失望你只有不堪的一面,堕落,颓废的一面,懒惰荒芜在他面前。如果说他是个例,你就是奇葩。他是社会里为数不多的令无数姑娘欣赏喜爱的人之一,帅气,才华多金,以不足以形容。而你,卑微,如空气,可以被忽视。还喜欢挂着土气苦涩的微笑。还有那可怜的自尊心。一切,在我看来,是可笑的。只能说,你弱啊!弱。所以,才会一事无成,才会有时间怀古伤秋。

可是,在她们心里,总是会有不甘的。不屈服,骨子里的倔强,不仅仅可用在偏执,也可以用来努力。只要她纯粹去做,可以真正不在意结果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功。才能说明,你的某些观点是错误的。你还会发现,你也可以的。

要记住,世界上,你可以失去任何人的帮助,但你要学会坚持,放弃依赖。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4

佐藤真理子女士说能鼓起勇气不远万里来寻找笔友全要多亏她这位来自中国长春的中文老师张志宏。张志宏在日本教书多年,佐藤女士就是她的学生之一。“她人很随和,学习中文也很认真。我想帮她找到这位笔友,圆她的梦。”

老人演讲感动了班里的人

佐藤真理子今年已经75岁了,退休在家,她曾经是日本横滨市的地方公务员。“去年,她参加我的高级汉语班,在一次学生作文发表会上,她的题目是《我的笔友》。”张志宏说。

真理子女士在文章中讲述了她和一位中国笔友通信的经历。“她那年17岁,这位来自长春的笔友李秉春22岁,他们是通过日中友好协会认识的,20世纪50年代的年轻人,互相鼓励着生活,聊着彼此的理想,没有爱情,有的是最真挚的友情。我们全班都被她感动了,我决心帮她完成心愿。”

笔友的描述让她想来长春

他们的通信是从1957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我们都是年轻人,互相谈论的话题很多,包括两国的情况,我们彼此的工作、生活等等。我们自由自在地畅谈,所以每次他都用很小的字写上8页信纸,他很健谈,也很有才华,他的日语可以说得很好,没有任何表达障碍,字也非常漂亮。所以我认为他一定非常优秀。”真理子说。

在真理子女士手中珍藏的30多封信里知道,李秉春曾居住在长春第一汽车厂的小区里,做过日语翻译工作,同时也学习俄语,做过俄语翻译。

在彼此的信件里,他们还介绍着自己生活的城市。李秉春给真理子讲长春的街道,街道上的建筑,长春四季的变化,什么时候最美丽,哪里最好看。也是因为李秉春的信件,真理子女士喜欢上了长春。

也曾寻找过这位长春笔友

“他曾经送我中国杂志、中国邮票,还有他的朋友也送过我贺年卡。我也送过他日本邮票、小说和我自己动手做的布制小狗。”真理子女士还清晰地记着这些细节。

20世纪60年代,因为一些变故,他们通信终止了,但这些年真理子女士一直没有忘记李秉春。“随着在日本中国人的增加,我渐渐学会了一些汉语并认识了一些中国朋友,也交了一些笔友,但李秉春一直是我觉得最聊得来的朋友之一。我委托多位中国朋友寻找过李先生,但都没有结果。”

知道张老师的老家也是长春的,真理子女士很激动。“我想再努力一次寻找试试,完成自己一个一直放不下的心愿。”

情感日志心情随笔5

作为享誉日本文坛的作家,陈舜臣拥有的奖项或头衔的确很多,甚至曾一度连续囊括日本文坛三大最高奖,让日本文坛的各路英豪自叹不如。

言归正传,除了舅甥这层关系之外,要说真正“接触”陈舜臣和他的作品,还是近4年来的事。2007年,受他委托和授权,我开始负责他在大陆的著作版权。此次借《台声》杂志这个平台,只是想与各位长辈、同仁分享些许这位身居海外、年过八旬的老者――陈舜臣对祖国、对故土的点滴思绪与情感。

陈舜臣写过太多的中国历史小说和推理小说,属于著作等身的名作家。因而多被读者称之为历史小说家或推理小说家。其实,他的随笔、杂文、札记甚至旧体诗和词等也很多,内容则以到中国采风之后的感想为多。

陈舜臣属于那种不善张扬、不喜虚华,谦逊、儒雅、默默笔耕的作家。我国著名作家从维熙老先生曾赋诗赞他:“牛年再逢孺子牛,文苑耕耘到白头,碧血丹心化翰墨,心香一气人间留。”的确,每当我从他的随笔、杂记中读到某些片断时,就会对他那份“耕耘”和“丹心”,感慨万分,甚至能感觉到一种隐约的鞭策。那些字里行间进发出的极具穿透力的思想,时常会让我这个做晚辈的,心灵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刺痛”。李可染先生赠与“澄怀观道”四字。陈舜臣以《澄怀》为题赋诗日:

澄怀默稿数离忧

耳顺那甘章句囚

天外孤蓬常举踵

栏中老骥尚昂头

胸闲薄膜存余悸

脑底残筋耐激流

泼墨江湖呵冻笔

展笺编录百春秋

这首七言律诗《澄怀》是陈舜臣花甲之年(1984年)的诗作。写的是他的抱负。在《麒麟之志》这本随笔作品中,他是这样解释《澄怀》中的首句“离”字的

“这里的‘离’和‘罹’的意思一样,就是遭遇、遭受。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因遭遇焦虑,便给自己的长篇叙事诗起名为《离骚》。耳顺,则代表六十岁。正如四十岁为‘不惑’之年,均出自于《论语》的《为政篇》。”

诗的大意是:哪怕是一棵被吹向远空已然失去根须的小草,只要还没有触及大地,就要高高的向上伸展,不会丢弃希望,就像曹操诗中那匹被困在栏栅中年迈的名驹那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高昂着。在我并不宽厚的胸中仍然残存着澎湃,在我脑海依然可以抗衡感情悸动的岁月里,来吧,在一生的舞台上挥洒笔墨,假如笔毫冻结了,呵呵气仍可继续,大大地铺展那稿纸,在上面留住这百年历史!

谈起这首诗,他说:“现在读起来也会觉得从花甲之年开始,无论做何事,我总要略带夸张地拿出一股上了年纪的气势,这一点连自己都能感觉到。然而,这种气势应不失为壮志。因此,在那以后我常常告诫自己不可丢失这壮志。”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陈舜臣就与诸多国内各领域的名家、大师有着频繁、友好的往来。例如,著名作家巴金、著名现代文艺评论家冯牧、画家李可染、原中日友协理事张和平、画家范曾、文学家从维熙、诗人兼文艺评论家张光年、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老先生等等。当然,和中国作家协会的交往更是密切。不仅每次回国,他必定要去拜访这些朋友,而且每当作协的人去日本时,他都会热情款待。在这些交往中,令我至今羡慕不已的是,他们之间始终保持的那份中国传统文人具有的古朴儒雅的方式――以诗会友。例如,在收到前面提到的从维熙先生的那首诗作后,陈舜臣随后赋诗和从维熙诗韵回复:“徘徊践历似蜗牛,顽石依然未点头,碧血淡浓深几许,丹心一片白云留。”这一来一往的诗句,十分符合陈舜臣那淡雅却不乏引经据典的作家风格。

说起来,陈舜臣的“诗作”也有百余首之多。不过,陈舜臣曾多次拒绝日本的出版社以“诗集”的名义出版。他始终认为,身为小说作家,那样做未免过于轻狂。甚至曾一再严肃地强调,写旧体诗只是他写作之余的一种笔墨消遣,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中国文人常说的“诗话”而已。其中国文人式的谦卑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了他厌恶虚荣浮夸的质朴性格。或许是能读懂日文的缘故,读陈舜臣的随笔作品会给我一种最适一杯香茶伴读的感觉。听他对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侃侃而谈,有一种无处不闻历史之苦涩、记忆之浓香的感觉。人生难免无奈和躁动,看这类书恰似一剂良药。

陈舜臣对历史,尤其对中国历史颇有些研究,因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无不贯穿在他的历史小说之中。从大历史观说,他的《小说十八史略》、《中国五千年》(国内更名为《中国历史风云录》)、《中国的历史》(全集7卷)等可谓通俗易懂且语言简练,把(阿拉文库★)握历史脉络之清晰令人叹服;他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又名《大江不流》)三部曲则可看出他对近代动荡中国历史的熟知程度,其作品在国内也算上乘之作吧。不久前出版的《秘本三国志》不仅在日本风靡,更有评论称:这就是陈舜臣的《三国志》。难怪同样描写过中国历史人物的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不无感叹: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除了对历史的喜爱,陈舜臣对历史人物同样有着另辟蹊径的视角。他的小说《郑成功》、《青山一发》(也称《孙文》)、《曹操》、《成吉思汗一族》、《耶律楚材》、《诸葛孔明》等均可视为佐证。举一例,足可见陈舜臣的见解独到,不为众口所云。

王昭君出身湖北的巫山,嫁给匈奴单于的故事非常有名。因此,在多数人眼里王昭君常常被看作悲剧的主人公,其相关诗作也大多是强调远嫁匈奴的悲剧色彩。王安石的《明妃曲》因诗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的句子让某些人“浮想联翩”,曾引起轩然大波,认为王安石“汉朝薄情胡人恩重”的说法太不像话、没有民族观念,是亡国思想。但是,陈舜臣是这样解读的:“拥有后宫三千的汉代皇帝和王昭君甚至从未谋面,当属薄情吧。相比之下,王昭君和匈奴首领之间却有多个子女,可谓爱情深厚吧。人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感受到那颗知己的心,纵然留在汉朝何尝不是悲剧,而到了匈奴却得到了幸福。这是王安石的想法。”而我喜欢王安石却正因为这一点。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均是平等的,问题仅仅是恩情的深浅。所以我认为在王安石的内心深处存有佛教的平等思想……王昭君出嫁到匈奴后,

汉朝和匈奴之间持续了三代和平,从而使百姓得以安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昭君牺牲了自我。对她而言,应该正如王安石所说尽享了“相知”的愉悦吧。即便是异域他乡,彼此产生情意就不应该了吗?

有人评价陈舜臣在多部作品中流露出他“背井离乡”以及寻根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虽没有找本人证实过,但从他多部作品反映出的某种思想和观点,似乎可以说的确如此。然而,必须澄清一点,这种长期的漂泊感让他更多的倾心于博爱或者叫做大爱,而不是狭隘的本民族情结。

了解陈舜臣的人都知道,他对“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感情。不仅因为有关敦煌、“丝绸之路”的作品给他带来了诸多奖项,还因为他十分关注很多“遗失”在“丝绸之路”途中的那些流失到国外的国宝。了解大英博物馆的人应该知道,要想全部了解目前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是一件何等的难事。因为每次文物展出仅仅是其中“藏品”的冰山一角。普通人可能一生无缘得见全貌。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陈舜臣以世界笔会成员的身份和其他关系,曾将收藏在那里的几乎全部展品拍成照片,无条件地赠送给中国的相关部门。

我曾问过他对于流失到海外文物的看法。他说,早些年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可谓义愤填膺。但当我看到国外所有的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保管十分妥善之后,我放心了。所以我在书中曾这样表达过我的想法:“……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眼亲自去看一看,这些珍藏品在大英博物馆受到宾客般的接纳和收藏,像这样无与伦比的文物走到哪里都是万国的座上宾。”我猜想他的另一层含义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文物,对于全人类来说都是珍宝。尽管“流失”让我们痛心不已,但当你看到那些万国尊崇如座上宾的文物时,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之自豪吗?

总之,中国情结自始至终贯穿于陈舜臣的每一部作品,甚至浸透于日常待人接物的每个细节。每次到北京,他的必游之地一定少不了琉璃厂;每次赠书给亲朋好友,盖上去的印章一定要用荣宝斋买来的朱红印泥:北京的烤鸭、入夏时节江南的鲥鱼、陕西的火镜柿、新疆的哈密瓜都是他的偏爱。

71 1038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