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第一篇】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给我们以启迪。去掉公开课的花俏,第一课时尤其要追求的境界也在于此。我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浅显地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让学生扎扎实实读书是第一课时固有的目标

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在讲课和听课中我发现大多有以下不同阶段的读:(1)初读,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2)第二阶段读,读通读顺。难读句段由教师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3)在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读的效果。这样的读被泛化、程序化后,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成了“呆读”。

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通、读熟呢?以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第一课时为例。开课之初,教师用课件呈现出课文描写的情景,质疑:看到这陌生的事物,你的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大声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出示生词,检测初读效果,并及时给予评价。这是第一次读。接着,让同桌两个同学合作读课文,做到更准确,更流利。这是二读。第三次读是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读后,回到刚才的问题,由学生解决开课之初的质疑。最后一次是默读,要求学生把最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四个不同阶段的读,要求具体、明确,使这四次读有目标,有层次。对学生而言有自读、合作读、听读、默读多种形式,既扎实又不枯燥。这样的第一课时突出了年段特点,把握了年段要求,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二、整体感知,了解全文,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只有在第一课时落实好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的目标,才能为学生深入感悟全文铺平道路,也才能给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我个人认为,这一环节是必须要有的。但在各种公开课和教学大赛中,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高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识字学词,不应面面俱到,宜有的放矢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要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师在第一课时初读后,让学生谈感受。有一学生感受不到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这时,教师适时启发,点拨:“戈壁”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很快找到答案。“戈壁”就是难生草木的土地。那白杨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可见?――学生立刻领悟到:白杨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种教学处理中,教师没有单独把字词拿出来,让学生理解意思,而是根据学情适时地提出来,既理解了词意,又很好地感悟了文本。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情感走向,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对英子言行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

教学策略

教法:以学定教,以“情”为依托,抓住“掌声”,强化朗读。

学法:读中悟情,品中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歌曲《掌声响起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课,我很高兴,欢迎我吗?(生答“欢迎”)想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学生鼓掌)

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把心中想说的表达出来。

2、你是第一个拍手的,你最聪明。你把“掌声”写在黑板上,字要写工整,笔顺写正确,其他同学跟他书空。“声”字要注意上横长,下横短。

大家看,他写得好,我们怎样表示?(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一起读――掌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谁坐得端正,读得快。

2、文中生字会认了吗?合起书,我要考考大家,看这些词语,谁来读?

(出示词语:愿意 情况 犹豫 残疾 骤然 渐渐 镇定 讲述 似的 调来 姿势 鼓励落下残疾经久不息)

1)请小老师开火车领读词语

2)齐读词语,每个词读两遍

3)观察红色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多音字(师板书:调、落)

真是会学习的孩子们,词语学得真棒。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初读课文时,你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英子,想一想,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交流感情,无声地默读才有利于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个词或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出示第1自然段)

学生找句子或词语体会,教师相机引导(板书:文静自卑孤单)

3、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这种自卑、孤单读出来?(一生读)

4、你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心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继续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掌声前英子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后英子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边划边体会,也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一) 谁想读课文中描写掌声前英子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

1、生找出了:生1:“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生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课件分别出示这两句,指名两生分别感情朗读,(师适当引导:你能读出英子的内心世界吗?)

2、英子为什么会这样?

3、如果英子是你的同学,你会嘲笑她吗?现在,我想请咱们班的一个女同学来当一次英子,你们作英子的同学,老师读旁白,我们来表演当时的场景,好吗?

师生表演,请一女同学表演英子,教师朗读,其他学生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掌声。(“上小学的时候……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4、英子,在掌声响起前,你的心情怎样?

在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响起后,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5、这热烈持久的掌声是同学们心意的表达,此时此刻同学们想通过掌声对刚刚走上讲台的英子说些什么?

6、说得好!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了这掌声是对英子的鼓励。(板书:鼓励)

(二) 谁来说说描写掌声后英子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第一

次掌声后、第二次掌声后)

1、(学生1:“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学生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课件分别出示这两句,指名两生分别感情朗读,(师适当引导:你能读出英子的感情变化吗?读出她的激动)

2、英子并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她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把“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第一次的掌声背后是鼓励,这一次的掌声背后又是什么?(板书:赞赏)

4、是呀,故事讲完了,面对同学们再一次给予的掌声,英子也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千言万语在英子的喉咙哽咽着,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于是,她向大家(生接着读)──“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一个鞠躬表达了英子对同学们怎样的感情?

5、此时的“一摇一晃”的和刚走上讲台时的“一摇一晃”还一样吗?(不一样,刚走上讲台时的英子很自卑,现在自信了。)

6、同学们的掌声就像阵阵春风,温暖了英子的心;同学们的掌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英子勇气的大门。掌声使英子和同学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1、2、3自然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难忘的时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五、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从那以后,英子变了――(引读,学生齐读)

2、说一说英子有哪些变化,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板书:自信活泼开朗)

3、这样一个活泼、自信的英子甚至还会去做什么事?

4、后来,英子因为成绩优异还被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她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都是因为故事课上的那次掌声,所以在她的来信中这样写:――(女生读、男生读)

5、英子的变化可真大呀!从英子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爱)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在课文中同学们把爱化作了一阵掌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仔细想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小事体现了爱?(生自由发言)

2、过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听听下面这首歌,再来感受一下掌声的力量。

(欣赏歌曲《掌声响起来》)

3、教师总结: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2、行动起来,写几句鼓励或赞美的话送给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板书设计:

29.掌声

鼓励

掌声前:自卑 文静 孤单

(残疾的)英子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第三篇】

课程分析

本次研究的课程是语文京版教材第4册第13课《古诗二首》之《游子吟》。本课的指导思想定义为:在大体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有韵律、有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拓展阅读古诗,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努力改进n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阶段目标中关于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语文教学参考中提出,第一,注重引导学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第二,注意对繁难字的书写指导。第三,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指导朗读、背诵。《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读、背古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第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第五,熟背之后再默写。第六,《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可在完成第一首全部教学内容后,在进行第二首的教学。

学生情况 二年级的学生在对语文一至三册教材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对于古诗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初步掌握了朗读古诗节奏和韵律的技巧。但对于古诗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仍需借助于教师的讲解、重点词句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强化对古诗内容的了解。

教学方式 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学习的情景中。评价教学的运用在有效解决学生朗读古诗时出现的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尝试教学和启发示教学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融情朗读。

教学手段 一是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二是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引导学生先做出自己理解的选择。三是通过小组活动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学习“慈”字;让学生在基本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感情、有韵律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让学生拓展阅读古诗《岁末到家》,在使情感得到延续和提升同时,拓宽了阅读量。二是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图片等途径,得到情感的共鸣,从而进入到“母爱”的主题情感之中;学生借助小组活动及个人展示朗读古诗并相互评价,在此过程中发现并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聆听习惯,得到了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理解古诗含义时,先做出自己理解的按点题目选择,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自我理解,之后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在以“母爱”为主题的情感氛围中,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情感,从而能够融情朗读,熟读成诵。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

技术准备 数字反馈技术设备、ppt演示文稿。

互动反馈技术在课中的设计及应用

按点问题的设计思想 《游子吟》一课中按点的题目贯穿教学始终,按点围绕教学目标所展开,有效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等问题。题目的设计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所接受程度,充分发挥了互动反馈技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图文并茂、轻松乐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古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朗读古诗是一件趣事,理解古诗也并不十分困难。

按点问题的设计及评价 一是课程的起始,是对学生《游子吟》一课的第一课时所学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按点问题的设计清晰明了,直指目标。我以试探的语气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游子吟》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激动地回答:“记得!”我紧接说:“快看,生字朋友要考一考大家。”通过教师和学生简单的对话直接进入课堂前测,共两道课堂前测题目。

前测按点问题一:

[题干]“吟”字的正确读音是:

[选项]①yín ②yíng

前测按点问题二:

[题干]“迟”的第四笔是:

[选项]①捺②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游子吟》一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学习生字,第二课时是学习古诗,本节课是《游子吟》的第二课时,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设计意图是检测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中易错读音和易错笔画的掌握情况。前测按点一和前测按点二的反馈情况均达到了98%以上的正确率,也就是说明学生对于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字音、字形掌握良好。两道问题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检测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目的,还针对本班学生易错字进行了强化知识记忆,为本节课学习古诗《游子吟》奠定基础。

二是新授课,指名读环节。学生在小组自由朗读后进入到指名读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口头作出评价,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道关于朗读评价的按点问题:

按点问题:

[题干]他(她)读得主要好在哪?

[选项]①声音洪亮、朗读正确。 ②注意了诗句的停顿。③声音洪亮、朗读正确,而且注意了诗句的停顿。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题目设计意图有两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培养良好的评价方法;二是根据题目的选项“注意了诗句的停顿”,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古诗的朗读方法,引发学生对于《游子吟》朗读方法的探究。本道按点题目没有预设正确选项,意义在于根据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控。本题的检测数据中,选项②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58%。从这一检测数据可以看出,班中多数学生对于古诗朗读时诗句中应作适当停顿这一知识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而也有8%的学生选择选项①,也就是说,班中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古诗朗读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读对字音的初级阶段。那么根据这一检测结果,我及时做出了教学策略的调整,那就是请学生听老师朗读并作出评价。我在朗读《游子吟》时特别强调了诗句的停顿,在此之后做出评价选择,学生们都意识到了古诗朗读要注意诗句停顿这一朗读要素,从而解决和达成了有韵律朗读古诗这一教学目标。

三是新授课环节中关于诗句理解的按点问题。古诗诗句的理解,是讲授古诗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参中指出,《游子吟》这首古诗,只要求学生能结合诗句的意思,大体说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就可以了。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朗读和背诵上。根据这一理论思想,我设计的关于理解古诗诗句含义的题目,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视觉上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大致含义。

按点问题:

[题干]下面两副图,哪幅表现了古诗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

[选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它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古诗的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说:谁能说儿子如同小草一样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那样的母爱呢?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儿女比作小草,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这句古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是整首古诗学习的难点。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时,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若是运用语言描述法和展开想象法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运用了图片对比的方式处理这一教学难点,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实现这一教学方法。在设计按点题目时,利用两幅图片作为按点问题的选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观察这两幅图片,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诗句含义。本道按点题目的答对率达到了99%, 我在学生作答后追问:“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学生回答:“因为第二幅图片母亲和儿子相互搀扶着,我感觉到这位母亲特别爱他的儿子,儿子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所以我认为第二幅图能够表达这句古诗的含义。”我抓住时机,夸奖孩子的回答,并总结诗句的写作方法和诗句含义。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对比观察,有效化解认知冲突,理清概念,促进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反思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所设计本节中的9道按点问题都是秉承这一教学思想,从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班级学习特点入手,行之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按点问题的设计仍存在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按点问题,我在课后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出个别按点有待调整。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的“密密缝”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不理解什么是“密密的针角”,体会不到母爱的细腻,因此设计了这样一道按点问题:

[题干]观察这两幅图,哪幅像是慈母缝制的衣服?

[选项]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这道题目的正确率为62%,从}目正确率分析,这道题目的达成效果并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仍旧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母爱的情感体验。

按点问题调整:

[题干]“临行密密缝”中,体现出母爱细腻的是?

[选项]① 缝 ② 密密缝

问题类别:测评自评类 认知诊断类 其他类

问题设计:预设 现设

题目调整后,能够更加直接地针对诗句理解上的难点进行解决,达成了大致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母爱伟大的教学目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第四篇】

二.教材分析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看图学文2篇,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课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在语言训练上,既注意围绕重点设计一个大体的序,又注意训练的整合以及训练重点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教材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设“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后设“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设“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后设“积累。运用”。第一组的训练重点是学习看图学文,要把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结合起来;要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了,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体会4篇课文表达的不同的感情,了解写日记的方法,并逐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第四组教材编排寓言和童话4篇,要求读的时候,想想这些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第五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想想哪些内容读懂了,还有什么不懂,试着提出问题,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第六组教材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第七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哪些内容读懂了,不懂的提出来讨论解决。好的词语、句子或片断注意摘抄下来。第八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学习时用本学期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同时注意养成积累诗文的习惯。统观教材,不难发现,这八组教材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组至第五组教材讲一个训练重点,即“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第六组至第八组教材讲一个训练重点,即“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习惯”。对第一个训练训练重点来说,第一、二组教材是基础篇,要求学会“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第三、四组教材是实践篇,要求通用学会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弄懂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五组教材是提高篇,要求试着提出些问题供老师、同学讨论。会提出一些针对性问题是懂得读书的重要标志,这是深层次的读,高层次的读。对第二个训练重点来说,第六、七、八组教材都是围绕着“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来展开。值得一提的是:读懂课文是积累语言的前提,只有懂了,才知道怎么运用。

通过以上教材的分析,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已昭然若揭,一是学会“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读书方法是重点,难点是运用这种方法去读懂课文;二是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如何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是难点。

三.教学目的要求

㈠.政治思想方面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㈡.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240个生字,会认85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⑦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3.习作

①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②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③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④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⑤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4.口语交际

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共2页,当前第1页1

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笑话、办画展,评一评,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③会接待客人,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5.综合性学习

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②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③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如“举办童话故事会、编童话集”、“动手制作新年礼物、写上祝福语“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④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做个社会学生。

四.教学措施

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㈡.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读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

㈢.培养学生高尚的首先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㈣.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情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㈤.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㈥.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71 61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