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作文素材通用5篇
改变自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不断反思与实践,逐步克服内心的障碍,培养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与提升。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改变自己作文素材通用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第一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能力;兴趣;素材;写作方法
作文占据着语文学科的半壁河山,其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素材的积累等,尤其是学生惧怕作文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初中生的语文作文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当学生不再害怕作文,愿意写、喜欢写的时候,教师的写作指导就会变得更加有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因势利导,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师”要以“生”为本,思“生”之所思,想“生”之所想,与“生”共舞,因势利导,利用多种方式,如语言、道具、多媒体等,设置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说和写的创作欲望。
2.多表扬、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教师要适宜地给予表扬、鼓励,本着多肯定、少责备,多赞赏、少批评的原则,对其予以赞赏、肯定,这样多次的刺激就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其从精神上享受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作文出头露面,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初中生自尊心、个性较强,已经有了较强的荣誉感。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文的舞台,以激发其荣誉感,进而使其体验到成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如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张贴上墙等。
当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有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使之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广积素材,夯实作文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写好1篇文章的基础,没有它,文章就无法组成。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有这样的不足:知识面窄,平时又不注意积累素材,一提到作文就皱眉头,面对作文题搜肠刮肚,无话可说,于是只好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地说上一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对此,我们要如何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加强阅读,积累作文素材。要写好作文,语言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在书中与名人交流,在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将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以便在今后写作时用上,出口成章。
2.善于观察,积累作文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常用的方法。平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关注校园生活。需要注意的是,观察不是简单地看到事物的表面,而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察,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观察点和独具一格的发现,形成发现生活美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得感悟,并要求学生将这种感悟记录下来,多思、多感,进而在写作时有内容可写。
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有了材料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写作文。因为写作并非是素材简单堆砌的过程,而是素材加工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写作方法的传授列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如何教给写生写作方法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利用好语文教材。教材教学包括内容教学和写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务必要将写作方法的分析放在重要位置,结合教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课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如《口技》一课既通过描绘口技艺人模拟的各种声音直接赞美其高超的技艺,又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其技艺,即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在教学中,我就结合有关内容告诉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同样可以利用这一写法全方位展现人物的特点,表达中心思想。二是利用作文辅导资料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自初一开始,我就建议学生订阅有关作文辅导训练的报纸或刊物,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十分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四、重视作文修改,教会学生自改、互改
修改作文,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学生将写作当成一种负担,更别提修改自己的作文了。他 所以很多作文交上来,不但谋篇布局有问题,还有很多错别字。而教师在作文本上提出的意见,许多学生也仅是看一眼,并未认真按其修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进而鼓励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这种修改模式的效果比单纯由教师批改更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的过程中,吸收到有益的写作方法、思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要求其细读作文,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从而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
总之,提高初中生语文作文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贴近学生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新教法,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作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开桢。浅谈初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05).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第二篇】
一、积累写作素材要注意方向性
大诗人陆游曾这样教育孩子:“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何尝不是这样,要写好作文,就一定要在文外下工夫,也就是要先积累好素材。素材的积累要注意方向。
1.立意明确的,多为学生熟悉的话题
“文化”,如:根据成语得到的启示(湖北)、“读书”(全国卷Ⅱ)、“书”(全国卷Ⅲ)、“北京的符号”(北京);
“人生”,如:“人与路”(江苏)、“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走与停”(重庆)、“燕子减肥”(江西);
“价值”,如:“肩膀”(辽宁)、“谈意气”(湖南);
“心灵”,如:“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
“情感”,如:“读(读人生,读父母……)”(安徽);
“哲理”,如:“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浙江)、“走与停”(重庆);
2.立意粗略的,留给学生独创的空间大
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三个话题任取其一(福建)、“问”(四川)、“愿景”(天津)等。其实,无论是论述具体的话题还是进行独立思维写作都是高中生应该拥有的作文能力,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更应
二、学会恰当合理的运用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涉足于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殿堂,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正如美国约翰?卢保克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读书的乐趣》)所以从书籍中汲取写作素材是一条捷径。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课内、外素材。
例文(1):《飘香的时节》
是否还能记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毅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这个“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拥有举世的才华,然而却不曾向权势显贵屈服,一生过着清贫飘零的生活。……庄子他自认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树,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种在污秽的社会泥土里,他将立刻枯萎死亡。这位考生有效地内化了课文素材(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深刻表达关于自我价值认识的观点,而在2004重庆高考中脱颖而出;如果没有考前有效的素材积累,我们很难想象在考场这一特殊情境下能有如此自如的发挥。指导学生对素材分类收集,并在平时作文的特定情境里有意识地去运用,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三、给写作预留一定的发挥空间
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在谈创作体会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在熟悉的土壤上种自己的庄稼。所以,教师就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以画龙点睛的点拨,让学生领会到要写好作文,在拥有来自书籍的间接经验素材的同时,更要积累直接独特的心灵体验素材。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对周围世界主动的思考和关注。缺乏这种素材的学生提出了“生活贫乏说”,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两种世界里:客观物质的和主观精神的。学生并不是生活贫乏,而是感情精神的贫乏,只要打开心灵之窗,让心零距离贴近生活,就会发现处处是感动,处处有素材。社会动态、家庭生活、邻里亲情、校园喜怒、花鸟虫鱼皆可成为肥沃的心灵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实。只有让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不断扩充各种写作素材,培养一定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眼光,才能在作文的天地里自如翱翔。
四、教师作文指导要有侧重点
高中语文新课标为中学作文教学确立了新的作文价值取向:一是写作的外在价值,即满足表达和交流需要;二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即满足自我认识的需要。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写作的最高价值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认识自我。但这几年,堆砌华丽的辞藻,堆积古人的事例,甚至成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弊病。作文一旦成了搭建文字的游戏,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也就失去了价值。
1.不讲真话
例文(2):话题“农民工”
“城里人”对农民工们充满了轻视和不尊重,可他们的人生,有什么追求呢?也是否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没有!他们好吃懒做,碌碌无为!为了突出“农民工”贡献,就不惜完全否定“城里人”的努力,不合事理,缺乏真实性。
2.不讲有深度的话
例文(3):话题“忘记”
相信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快乐。但是情绪、压力、困扰等让你的生活变得快乐不起来,既然这样,你又何不试着忘记这些呢?情绪、压力、困扰等其实都是由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系统产生出来的。每个人都可以凭借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改变一下呢?
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富、知识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挫折、沮丧、压力等。这些东西让你感到了快乐,却同时也带来了悲伤。既然这样,我们又何不忘记一些,对大脑进行一次大扫除呢?行文近半,却还在“忘记烦恼”的字面上反反复复,缺乏思想的深度。
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是文章学教学,还应是写作学教学。文章学教学只着眼于教学生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要素――主题、结构、语言;而写作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作文过程中的思想能力和整理思想的能力。相比之下,前者是机械性的,而后者是个人终身需要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满足长远性的需求,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关于语言、结构的知识,故此时的作文教学一定要侧重于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培养其思想的能力。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第三篇】
关健词:作文素材 细看 精读 拓展
一。抬头细看,铭记在心
看什么――看“墙”:文化墙、标语墙、板报墙等。那上面有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展现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崇高的人格修养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且,这些内容大多处于校园显眼的位置,你无须“众里寻他千百度”,只须稍加留心便可“得来全不费工夫”。若能分门别类归纳整理,那更是“锦上添花”。如:
(1)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2)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3)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福建高考“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的材料作文。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3)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以上名言警句可服务于“诚信”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全国大纲卷“契约精神”的材料作文。
(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2)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够多做奉献。――白求恩
以上名言警句可用于写“时间与人生价值”的话题作文,亦可服务于2014年江苏高考“青春与永恒”的材料作文。
二。埋头精读,借鉴在手
写作的很多“优美的原料”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那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名人事迹……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点石为金,才是问题的关键。会运用,朽木也会化作栋梁;不会运用,即便是楠木梓树,也是一堆废料。
譬如《劝学》(人教版必修3)一文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以用来阐释“捕捉机遇”、“善假于物,成功的捷径”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广东高考“接受捐助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材料作文,还可服务于2013年湖北高考“大豆因盐卤而改变命运”的材料作文。
《老人与海》(人教版必修3),课文节选了老渔夫桑迪亚哥捕到了一条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在归航途中,与鲨鱼殊死搏斗。五个回合过去,老人未能占上风,抵挡不住鲨鱼的进攻,最终带回的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不懈追求”、“人生之美”、“人是不会被打败”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4年四川高考“站起来”的材料作文。
又如《陈情表》(人教版必修5),文章讲述了李密在蜀国灭亡后,被晋武帝征为太子冼马。他上书恳请晋武帝准许他暂不就职,在家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拜汉中太守。这段素材可以用来阐释“感恩”、“孝道”、“进与退”等话题,也可服务于2013年湖南高考“守护”的材料作文。
三。拓展阅读,记录在册
积累丰富、新鲜的议论文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我们课外阅读搜集素材的触角可以伸向语文测试或练习作业中关于“人物传记”的阅读文本。
在现代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作文素材也是唾手可得。如: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文本《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钱钟书成名后,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坚守内心深处的灵魂,没有因名利浮华而改变自己,于是被世人称颂为“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这段素材可以服务于2013年福建高考“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
总之,如何快捷有效地搜集议论文素材,要做到:时时在意皆学问,处处留心即文章。只要素材在手,在议论文写作时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并且灵活地将素材信手拈来,会使文章流光溢彩、“满纸”生辉!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第四篇】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又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简单说就是希望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有独特个性的作文。当然此处所说个性化并非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另类个性,而是针对中学生个体生命的经历、感悟等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个别性而言的个性化写作。在此,我就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具体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语言表达还是内心感悟------谁是真正的突破口
目前多数教师关注语言表达多于关注学生的素材积累和内心感悟,小到好词好句修辞方法,大到托物言志文章技法,各类名目的表达技巧训练数不胜数。但是为什么这些条条是道的方法技巧解决不了学生作文的问题呢?我想任何问题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只有找到了这个根源再改变这种现状问题便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我认为作文虽说是以语言表达为外显形式其实质却以内在思维内心感悟为根基。如果仅从表达形式表达技巧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永远也不能成功的。因为语言是表达的工具,没有想要表达的内容徒有工具又有何用呢?基于这点思考我的建议就是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写作素材上。
二、学生自觉还是教师引导----谁是素材积累的关键
当前升学压力大,家长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学生光是作业就写不完,哪有时间感悟生活,再说学生的生活枯燥乏味又能有多少个性化的素材可言呢?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把积累素材感悟生活完全当成学生个人的自觉行为,那么我们永远不要期待作文有本质的改变。一方面客观条件确实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说他们也没有这种能力。只有教师主动介入,把个性化作文素材积累这一工作纳入到作文教学的活动中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点滴妙处,感悟生活中易被忽略的出处深情,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课中逐步养成观察和感悟生活的习惯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教师才可以逐渐有引领着退居为帮助者甚至是欣赏者。这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积累属于自己的富有个人独特色彩的素材宝库。当面对一个共同话题时学生能从自己已有的素材库中搜索带有个人特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素材,表达出有个性的独特感悟。
三、关于建设个性化作文素材库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以上两个关键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基本上可以说只有教师拿出研究的姿态把学生个性化素材库建设当成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来设计,才能建设出科学有效的素材库。我在近5年的教学实践中就做了一些尝试,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自我介绍:面对初一刚入学的学生,利用最初的自我介绍帮助学生给自己定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强化学生的个性。自我介绍提示学生从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主要经历、家庭背景等几个方面来谈,尤其还要单独强调特别喜欢读哪一类的书籍,喜欢什么风格的表达等一些语文专业性强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这既是学生彼此展示熟悉的过程,也是自我了解的过程,还是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语文潜质的重要契机。这份自我介绍应成为中学生个性化作文素材库的第一个内容。
阅读感悟:结合课内经典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唤醒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甚至是每1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积累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和感悟。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落了》《我的第一本书》等等,借助作家敏感细腻的笔唤醒学生麻木的心灵,让他们随着阅读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将来自己的写作储备好相关的生活素材。为了不让这些宝贵的素材散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感悟本,随堂完成,定期交流。
生活经历:生活经历会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就像莫言高密东北乡的印记,沈从文湘西的印记,老舍北京的印记一样。这种成长殊的文化背景,特殊的风土人情都 教师要设计语文学习活动努力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烙印下的独特印记,让他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尽情挥洒,通过不断的强化使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我班上的一名男生从内蒙转学过来,作文水平一般,文章大众化既没有思想深度也没有文学底蕴。但在一次自由交流中我听他讲起草原来,他的蒙古汉子的豪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无边的草场,成群的牛羊,骑马摔跤。。。。。。滔滔不绝。全班同学都被他的话吸引了。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表达和生活的经历内心的体验紧密相关的,只要他的内心有强烈的感受即使没有任何语言表达的技巧,他也会是最好的作者。
兴趣特长:对于一些生活阅历少,没有独特生活经历同学来说,兴趣特长也是一种很好的素材领域。多数城市学生多参加过一些艺术班。绘画、弹琴、下棋、书法等等。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考级的紧张,演出的快乐、家长的陪伴、老师的教导都是值得珍藏的宝贵记忆。自己所喜爱的艺术领域中都会有值得人敬佩的优秀人物重要事件等在议论文中也是与众不同的典型事例。
优势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文学、艺术没有感受,但在众多科目中总有他比较喜欢的优势学科,这也可以是重要的素材来源。如历史中的重要领袖、国家的兴衰等都是议论文的重要素材。政治中的时事热点,重要会议等也可以是发表个人见解的重要话题。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科学领域里找打很好的作文素材如数学的点线面,物理的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伦琴射线等等只要能在一个领域里做深入的思考和整理都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话题,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个性化作文。
当然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可能还有更多更好的素材积累的方法和内容,我相信只要用心研究就会总结出更适用更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素材的积累上,就能逐步帮助学生建设出具有个人特点的个性化的素材库,当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发现话题表达感受时他一定会有独到的看法,记录生活的事件时一定是有独特经历和真情实感的。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第五篇】
关键词:作文 素材 陌生化 个性 过滤 距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40-02
作者简介:李洪才(1990―),山西运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文体与写作。
对于怎样搜集作文素材,当前大多数指导文章都只是泛泛而谈,认为题材应该通过生活实践和阅读获得,但是对怎样通过生活实践来获得作文素材却并没有深入阐释,这里笔者尝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虽然通过阅读比通过生活实践获取作文素材的方式要快得多,但是最有价值的素材还是那些源自生活且通过思考得来的素材,就像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写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步入花季的高中生本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可以写进作文,但是许多学生却抱怨生活三点一线,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实在太难。那么,如何才能从看似枯燥的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素材呢?本文提供的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将熟悉的环境陌生化
所谓将熟悉的环境陌生化就是对我们每天都会重复的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这是因为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陌生化”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又需要我们用陌生化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虽然我们面对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熟悉、没有新意甚至是枯燥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读者却未必如此,他们可能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那么富有新意,充满诗意。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所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就作文素材而言,或许我们生活之外的读者想要看到我们的世界,我们却又想要看到我们生活之外的读者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试着用陌生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假设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态,如果捕捉到了那种新奇的感觉并尽快记录下来,这就是陌生化的结果。
当然,陌生化的处理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进行,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如果能够提问一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我们如果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写,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个性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相似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独一无二的生活。比如我们平时所做的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如果细细发掘起来,就会变得意义非凡。用显微镜发掘身边人的个性,并用放大镜将它们表现出来,我们将会在看似共性的生活中发现具有个性的特质。这种特质既可以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例如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音乐等;还可以是个人的性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性格。我们又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周围人的举动和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我们就会产生怪异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又需要自我审视,实际上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来也是那么荒唐,如果我们能够捕捉自身的个,就会发现作文的素材原来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我们还需要对我们找到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隐在其中的内涵。
三、对源头活水进行过滤
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如果不经过提炼,就只能停留在记录个人生活的层面上,要达到作文素材的标准,就需要提炼这个环节。就高中作文来说,需要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一般人看来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搜集作文素材的过程中刻意使用提炼的方法,那么提炼作文素材就 如果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那么语文学习就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在北京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中,小作者通过4个场景的描述,表达了沉默的父亲所表达的特殊的爱,父亲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与沉默罢了。在作文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情节,似乎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场景我们似乎也经历过,但是为什么没有捕捉到?陌生的是作文中三次出现父亲面对我时“冷漠”的神情,“父亲冷漠的眼神”,父亲转过身离去时的脚步声“一步、两步、三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虽然也在经历着生活,但是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需要把我们经历的相似场景联系起来,然后从中寻找联系的纽带,对它们进行艺术化处理,可以是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可以是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这样,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提炼出了不同寻常且能够反映作者情感的作文素材。
四、与源头活水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信有不少老师建议学生写日记,老师认为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从而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但是真正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学生甚少利用自己日记中的内容,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日记所表现的内容不够新颖深刻,没有运用到作文中的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提炼素材。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作文中。这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小秘密,学生最想表达的内容应该是他们心中的小秘密,但是学生却不愿让老师和同学修改作文,因为心中的秘密说不定就是针对他们的,说不定就是自己最不愿让别人知道的尴尬的事情。学生最可能在考场上把这些秘密写给陌生的不可预知的阅卷老师,基于此,教师必须建立学生愿意同别人分享生活经历的环境,以及教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生活素材的方法。而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转换人称。转换人称又不只是保持与作文素材距离的唯一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改变事件人物姓名和性别等方式来操作。总之,只要能够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他们不
上一篇:物理名人故事【热选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