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例实用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改变自己作文素材范例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1

关键词:作文 素材 陌生化 个性 过滤 距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40-02

作者简介:李洪才(1990―),山西运城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文体与写作。

对于怎样搜集作文素材,当前大多数指导文章都只是泛泛而谈,认为题材应该通过生活实践和阅读获得,但是对怎样通过生活实践来获得作文素材却并没有深入阐释,这里笔者尝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虽然通过阅读比通过生活实践获取作文素材的方式要快得多,但是最有价值的素材还是那些源自生活且通过思考得来的素材,就像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写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步入花季的高中生本来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可以写进作文,但是许多学生却抱怨生活三点一线,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实在太难。那么,如何才能从看似枯燥的生活中提取有用的素材呢?本文提供的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将熟悉的环境陌生化

所谓将熟悉的环境陌生化就是对我们每天都会重复的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这是因为根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陌生化”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而陌生化的艺术处理又需要我们用陌生化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虽然我们面对的日常生活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熟悉、没有新意甚至是枯燥的,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读者却未必如此,他们可能认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那么富有新意,充满诗意。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所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就作文素材而言,或许我们生活之外的读者想要看到我们的世界,我们却又想要看到我们生活之外的读者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试着用陌生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假设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态,如果捕捉到了那种新奇的感觉并尽快记录下来,这就是陌生化的结果。

当然,陌生化的处理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进行,那些看似普通的生活,如果能够提问一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我们就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我们如果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写,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二、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个性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些相似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独一无二的生活。比如我们平时所做的一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如果细细发掘起来,就会变得意义非凡。用显微镜发掘身边人的个性,并用放大镜将它们表现出来,我们将会在看似共性的生活中发现具有个性的特质。这种特质既可以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例如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音乐等;还可以是个人的性格,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性格。我们又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周围人的举动和自己的价值观不符,我们就会产生怪异的感觉。有时候我们又需要自我审视,实际上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来也是那么荒唐,如果我们能够捕捉自身的个,就会发现作文的素材原来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我们还需要对我们找到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隐在其中的内涵。

三、对源头活水进行过滤

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如果不经过提炼,就只能停留在记录个人生活的层面上,要达到作文素材的标准,就需要提炼这个环节。就高中作文来说,需要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一般人看来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就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搜集作文素材的过程中刻意使用提炼的方法,那么提炼作文素材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那么语文学习就具备了素质教育的功能。在北京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沉默的父爱》中,小作者通过4个场景的描述,表达了沉默的父亲所表达的特殊的爱,父亲的感情如绵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是淡泊与沉默罢了。在作文中我们看到的那些情节,似乎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场景我们似乎也经历过,但是为什么没有捕捉到?陌生的是作文中三次出现父亲面对我时“冷漠”的神情,“父亲冷漠的眼神”,父亲转过身离去时的脚步声“一步、两步、三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我们虽然也在经历着生活,但是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需要把我们经历的相似场景联系起来,然后从中寻找联系的纽带,对它们进行艺术化处理,可以是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可以是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这样,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就提炼出了不同寻常且能够反映作者情感的作文素材。

四、与源头活水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信有不少老师建议学生写日记,老师认为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从而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但是真正到了写作文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学生甚少利用自己日记中的内容,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日记所表现的内容不够新颖深刻,没有运用到作文中的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教会学生提炼素材。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作文中。这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小秘密,学生最想表达的内容应该是他们心中的小秘密,但是学生却不愿让老师和同学修改作文,因为心中的秘密说不定就是针对他们的,说不定就是自己最不愿让别人知道的尴尬的事情。学生最可能在考场上把这些秘密写给陌生的不可预知的阅卷老师,基于此,教师必须建立学生愿意同别人分享生活经历的环境,以及教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生活素材的方法。而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转换人称。转换人称又不只是保持与作文素材距离的唯一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改变事件人物姓名和性别等方式来操作。总之,只要能够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他们不会因为写自己的故事而显得尴尬,任何写作方式都是值得鼓励的。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2

关键词:培养兴趣;素材积累;修改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9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搞好作文教学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整体水平不高,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写作兴趣不高。改变这一写作教学现状,提高高中语文写作课教学效率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注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高中生写作兴趣一直较低,觉得写作难,一遇到写作就犹如遇到了一只“拦路虎”。我在实践中常常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主要采用内部角色替换以及相互协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激情与灵感。以《画一扇窗给自己》这个命题作文为例,我选出几个写作功底扎实的学生与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成立“优生十差生”的写作小组。一个班大概分成3-5个这样的写作小组,每个小组长由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担任。每次题目一旦确定下来,小组长就带领组内成员围绕题目、写作要求、写作内容、写作选材等方面进行激烈讨论,这样可以使这些写作兴趣不高、写作热情不高的学生得到写作启发,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原来写作这么有趣。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可以发现不足,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拓宽写作思路,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我还引导各个小组之间交换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这样,小组之间与小组之内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交流,启发了学生改变过去的固有的写作思维模式,不断激发出写作好奇心与写作欲望。学生的写作思维一旦开阔,就不会形成写作思维定势,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写作冲动,久而久之,多写多练,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有大提升。

二、注意积累写作素材

一个学生如果平时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脑海里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写作就不会因素材缺乏而无法下笔。我认为,积累素材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立足课堂,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教科书是高中作文写作的好素材。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收录100多篇课文,此外高中语文读本也收录了数百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在语言、内容、结构上都很适合高中生阅读,这些课文内涵丰富,犹如一座“富矿”。为此,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挖掘这些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达到一材多用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逍遥游》这篇课文时,我就想法设方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思想,在讲解了与庄子相关的若干文章后,学生对庄子的思想及庄子的为人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有位学生就逐渐地建立了如下关于庄子的写作素材:在当前“一切向钱看”的今天,我们应不能随波逐流,要像庄子一样积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的精神世界,不要盲目地追求功名利禄,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能退缩,而是要像庄子一样云淡风轻、坦然应对、从容面对。这样,学生一旦建立了有关庄子思想的写作素材,在写作过程中就可以择机地灵活运用这些素材,进而提高作文层次与水平。

(二)记练结合,加强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见到好的素材,如一个好的成语、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就不要放过,要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集腋成裘,在写作中可以将这些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很可能就写出一些佳作来。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好素材,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定期布置写作专项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如何素材,以提高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重视兴趣

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积极地去发现事物的特征,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

作文只有具备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我经常引导学生在写作前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或某一首诗、某一幅画,或是某一种体验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三、注意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作文修改是1篇佳作新鲜出炉的关键环节,这道工序不可马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及意义,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注重学生自改作文其实是一种新的作文写作教学理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理念对于促进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至于作文的修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内容方面的修改,二是作文形式方面的修改。可以引导学生从深化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调整语言与书写格式等方面入手,实施自改作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定下修改的标准,关于内容修改的标准可以这样设定:写作主题是否明确、主题是否集中;文章观点是否鲜明;写作材料是否翔实得当;写作材料是否与主题吻合。关于形式修改的标准可以这样设定:文章结构是否严谨;文章的层次感是否清晰;文章语言是否流畅、通顺;文章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准确;文章字迹书写是否规范,有无错别字等。这样学生按照上述的标准进行自改、互改与集体改,同时教师给予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学生经过多次实践,自改作文的水平就会明显提升。

另外,对学生最终作文的批改和评价,应该采取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这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而写。传统的批改作文更是一种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教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摸索良好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改变厌烦写作的心理,树立写作信心,提高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平时就要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就能打败写作这只拦路虎。

参考文献:

[1] 李斌辉。论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实现。教育评论,2009(8).

改变自己作文素材3

关键词写作教学 教学模式 写作能力

小学现行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作文课,小学传统的1篇作文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在教室内完成,这对于刚刚学写的三年级小学生,要求实在是太高,学生在作文课上个个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觉得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老师,我们应该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尝试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走进生活空间,创造作文源泉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空

间,去发现源泉,积累素材。如我在上作文课时采用的方法就是在作文课前几天就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材料,精心构思,学生在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后,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就激活了脑中丰富的生活积累,因而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活动是多方面的,比如,植树、打扫卫生、给邻居做好事、加入兴趣小组、参加文体竞赛等。可是,也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或家里,除了做功课,就是在家里活动,使自己失去了生活的广阔天地,其结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给堵了。其次,要走出校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参观、去访问,广听博闻,增长见识,在头脑中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大小事,有了这些生活积累,作文就有内容可写了。

二、提高生活感受能力,丰富自身写作素材

写作的基础不仅是拥有丰富的词汇,而且更重要的素材是对生活的感受。我认为,对生活感受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应该把课堂变得随意一些,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生活,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作文是个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过程,假如把文章比做蜜蜂,那么生活就是鲜花;假如文章是鲜花,那么,生活就是培植鲜花的沃土,为什么同样一个作文题目有的学生就写得很充实,而有的学生就单调乏味,缺少色彩,觉得没什么可写,问题就在于对生活感受能力的低浅,缺乏自身写作素材。

正如鲁迅所指出:在生活中要“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俗话说的好:处处留心皆文章。如作家叶永烈在中学时代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天,他父亲的皮鞋坏了,请人来修,叶永烈放学回家,就坐在院子里看修鞋,那个鞋匠一边修鞋,一边吃饼干,他感到很奇怪,便同鞋匠谈聊了起来,鞋匠很健谈,一边修鞋一边讲自己曲折的身世。后来叶永烈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了1篇作文――《修鞋匠的人》,获得成功,受到很多人的赞赏。这一事例说明要留心生活,提高生活感受能力,才能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

我们不仅要“身”入生活,使自己成为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且必须“心”入生活,养成对生活做深入思考的习惯。对于绚丽多彩的外界事物,不少同学只是摄取个大概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而这些用来写作文是显然不够的,大千世界,变化纷繁,唯有用心去感受、去思索,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底蕴。

三、采取有效途径,提高写作能力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感受,有体会。创作的兴趣和激情会随之而来,成为写作的源泉。所以在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从实际出发,促使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在教学《春天来了》1篇作文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了生机盎然的田野上,指导学生观察了绿油油麦田,黄澄澄的油菜花,成群的蜜蜂……我们又来到小河边,看到岸上的垂柳,同学们议论起来:柳树发出嫩芽了。我趁机问:柳芽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柳枝有什么特点?唐朝诗人贺知章曾写到,没等我把话说完,学生们便朗诵起来:碧玉汝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未尽。我又指着河中嬉戏的几只鸭子朗诵到: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正是表达了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吗?在我的指点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从花草树木议论到鸟兽虫鱼,各个头脑里装满了春的素材,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的:春天来了,田野真美呀,金灿灿的油菜花,一丛丛,一簇簇,满眼都是,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着,欢快地嗡嗡地唱着,一群花蝴蝶也聚来了,加入这白花争艳的盛会,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生趣。

几年来,我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时时留心,事事在意的观察习惯,不仅要看到玫瑰花下的刺,更要看到树上面的花。要想善于观察,必须“心”入生活,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要善于联想比较,长于归纳分析,要练就火眼金睛,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极普通的小事中发现一般人容易忽视的、生动的,带有生活露水的鲜活东西。经常的“心”入生活,就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71 7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