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第一篇】

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大型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在京举行媒体试映会。影视演员曾宝仪、历史学者易中天、马未都及著名主持人阿丘纷纷作为该节目的明星嘉宾亮相现场。据悉,节目中每位嘉宾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这对于作为公众人物来说则需要十分坦诚的心态和勇气。

《客从何处来》中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第二篇】

“人生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环环相扣。而当下便是总合,无一例外。”

节目组要我写1篇参与《客从何处来》的行后文时,我心里是有点抗拒的。我的祖先,并不像其他参与的嘉宾们,有着可歌可泣、足以载入史料的过去,说到底,翻遍祖宗十八代,我的家族其实平凡到无足挂齿,一字排开其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在追寻的过程中,走过长辈们曾经踏过的土地,那些排山倒海、涌上心头的情绪却又那么地真实。我心想,不就是这一个一个在主流史料中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未必知道的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又切切实实地活过的人们,加总在一起,才能成为历史的洪流吗?

想到这,我便释然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那在历史课本上寥寥数语、不带感情的几行字,都是他们有血有泪、真实活过的人生。

走上追寻这条路前,想了很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正式开始前,我甚至告诉自己,不管找到了什么,我还是我,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走完以后,我还是我,但我理解了,若把所有人的人生拉开来看,当下好的未必以后就好;曾经有过的`苦痛,看到结局,或许会喜剧收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选择的自由,却又被先人不知何时种下的因牵着走。祖先的功名,会在时局大洗牌后,成为当时的污点;与生俱来的污点带来的无奈苦难,走到下一代,却又变成重生的转机。

人生啊!我们是如此的巨大却又无比的渺小啊!

还是感谢节目组愿意花大量的、不符成本的时间在我这样的小人物家族上,能为曾经真实存有的过去留下些什么,对共同走过那段大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故事能给大家些许的触动,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个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那些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笃定地跟他们说:“正因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

这样,也就功德圆满了。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第三篇】

在电视作品选讲课上,我观赏到了系列片《客从何处来》,它的主题很简单,寻根。虽是简单的两个字,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的深意。它酝酿着历史,从时光中抽丝剥茧一点点将属于自家人的过去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第一次听到寻根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英语课上。那时对于这个词的概念模糊,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直到上了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看着片中的一个个主人公踏上自己不曾涉足的故土,挖掘出被历史掩埋的真相,才渐渐仿佛身临其境,心情与他们一起联系起来。

寻根作为一个电视片的选题,可以说是新意与深意并存。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人忘记。但它们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这个电视片的主题就是将它们从历史厚重的`尘埃中发掘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我看见萧敬腾,曾宝仪等人从他们的所在地出发,奔赴台湾、南京等地,回到他们的故乡,寻找和自己家世相关的人,和那段尘封过往相关的物件,将一块块碎片逐渐拼凑成形。对于漫漫的历史来说,这些碎片只不过是连尘埃都不及的冰山一角,甚至连历史书上都不会记载他们的姓名。但对于一个人而言,那是属于他们的一生。当我们通过探寻这些碎片,最后将它们组成一幅画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寻根之旅,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在脑中想象着先人可能走过的路,可能遇到的人和事。

不仅仅是主题的深度,从制作上来看,这部片子的风格审美也深得我心。和现在普遍浮夸的综艺节目不同,《客从何处来》没有五花八门的华丽后期,也没有明星刻意的作秀。参加这个电视片节目录制的主人公们虽然每一个都是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明星,但脱去了节目的包装,在这部片子里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人。

他们在车上和节目组的人员笑着拉家常,面对祖辈曾遇到过的波折苦涩,他们也会触景生情,会流泪。在萧敬腾为主人公的那集片中,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萧敬腾从过世奶奶的同事阿姨那里拿到了她生前的遗物,在整理遗物的时候萧敬腾忍不住痛哭失声。一般来说,普通的综艺节目会把这么长时间的镜头剪掉,但这个片子并没有。镜头一直停留在萧敬腾的面部表情上,从他忍耐着眼泪,到控制不住情绪再到掩面哭泣,最后向节目组借纸巾擦眼泪,努力克制住情绪后继续拿着奶奶的遗物,眼噙泪花向镜头述说对她的回忆。这一段镜头总共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节目组在制作后期的时候却一刀未剪,真实地还原出主人公在寻根过程中的内心状态,将这种复杂的心情使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这不是出自于主人公们的演技,而是彻彻底底的真情流露,也正因为如此,才是这个电视片走向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第四篇】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

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

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71 1394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