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参考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参考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在年少时就背诵过,却没有真正体悟到其中的情感,看了《客从何处来》再读,心中多了些唏嘘与无奈。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观念向来有一种执念。在这个农业古国,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更代表着荣耀和身份的认同。这种凝聚力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浮沉愈显得深刻和坚固。
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故事的裁剪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知名人士,还有文化人。名人作为主角,首先博人眼球,其次他们在寻根过程中显露出那种普通人的情感,褪去了名人的光环,引发共鸣。易中天教授为主角的这一集中,以一份“死亡名单”开局,硬凹出来的悬疑之感,略显矫情,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一部纪录片。虽然节目某些形式有硬伤,但是这个故事的内容避免不了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了战火和离乱,波澜壮阔的历史似乎吞噬了个体人的自尊与存在,人的命运与历史大事件环环相扣。但是节目在这一方面的表达欲言又止。流程的设置、人物的特写、配乐的选择等等都是比较煽情的,事实是观众的确受到了感染。节目在努力传达这样一个思想,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和自己和解,要抚平伤疤。至于伤疤从何而来,由于我们心知肚明的原因或者历史疑团,就让它飘散在风中。
然而,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会忍不住思考而有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2
终日奔波,各种忙乱。等时光匆匆流逝,回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每一段过往就是一场兵荒马乱。
从英语的学习中短暂抽出身来,静下心看完了这一季的网友原创投递大型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600字3篇《开罗宣言》电影观后感600字3篇。”对于我来说,这首短短的小诗是在熟悉不过了,甚至今日背起,依然会在眼前浮现出当年那种青葱的散发着香草芬芳的童年时光。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课本上,摊开课本跟着老师,笨拙的用手指着字,一个个的念。时不时旁边还有一个调皮的二愣子少年发出一声怪叫,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总之,这就是我关于这首诗的全部童年回忆。
然而,现在,眼下,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所思所想当中却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了。什么是血?什么是缘?什么是亲?什么是戚?什么是家?什么是国?这一切的一切,被裹挟在风驰电逝的历史中,从眼前飞驰而过,我来不及惊叹,来不及感慨,甚至来不及擦拭一下眼角的泪滴:易中天的十八氏祖易先奋勇守卫交趾县城,终因孤立无援城破自杀;阿丘无辜的外祖父祖母被士兵拉到橡胶林斩首,匆匆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曾宝仪的外祖父被迫远离大陆半个世纪,而后返乡扑倒在父母的墓前失声痛哭;马未都的父亲因为胞弟之死而顿悟生命的价值,背着家人毅然参军抗日。这一个个历史事件对我来说都是那么亲切,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和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行不同,毕竟当年的伤亡人数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甚至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观察,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历史,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绕开的壁垒,如此真实的矗立在了面前。
观看片子时,发现有一句话在弹幕中反复滚动出现:大历史中的'小人物。起初看到这句话很感慨,但是现在再想却觉得这种想法有一些肤浅。要我来说,反而是大人物从小历史中走来。因为在我看来,这次节目的价值不单单是让我们回顾历史,揭开那些多年无人问津的先祖的传说,比起这些,我感受更强烈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存,顽强生存,以一种无法预料的命运同自己、同自己同时代的人、同自己的祖先、同自己的后代在时间的夹缝中相遇,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不论重大或是轻微,都对他人产生了影响,轻者是觥筹交错,相忘江湖,重者则是命运悲喜,沉浮此生。
在这一整个寻根过程中,是人,被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不论是权倾朝野、@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还是卑微低贱、埋没荒野的布衣平民,他们无一例外,都通过自己顽强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以飨后人。作为后人的我们,在千百年后,面对祖上遗留下来的”财富“,无需多言,稍稍鞠上一躬,奉上一炷香即可,毕竟时间留给我们的沉思也还不够,历史带给我们的细节也还太少。甚至再仔细回想一下,岂止是祖先,我们又对自己了解多少?
最后,简单谈论下其他的细节方面。陈冲的两集略感不满,有充数之嫌,陈冲自己貌似也是完全一直在出戏状态,独白贫乏且缺少真情实感。剪辑有些确实唆,不过总体瑕不掩瑜,还是四星好评。在评论区发现一句经典:“王侯将相确有种乎”,很值得一赞!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3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
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
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4
在电视作品选讲课上,我观赏到了系列片《客从何处来》,它的主题很简单,寻根。虽是简单的两个字,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的深意。它酝酿着历史,从时光中抽丝剥茧一点点将属于自家人的过去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第一次听到寻根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英语课上。那时对于这个词的概念模糊,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直到上了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看着片中的一个个主人公踏上自己不曾涉足的故土,挖掘出被历史掩埋的真相,才渐渐仿佛身临其境,心情与他们一起联系起来。
寻根作为一个电视片的选题,可以说是新意与深意并存。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人忘记。但它们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这个电视片的主题就是将它们从历史厚重的`尘埃中发掘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我看见萧敬腾,曾宝仪等人从他们的所在地出发,奔赴台湾、南京等地,回到他们的故乡,寻找和自己家世相关的人,和那段尘封过往相关的物件,将一块块碎片逐渐拼凑成形。对于漫漫的历史来说,这些碎片只不过是连尘埃都不及的冰山一角,甚至连历史书上都不会记载他们的姓名。但对于一个人而言,那是属于他们的一生。当我们通过探寻这些碎片,最后将它们组成一幅画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通过寻根之旅,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在脑中想象着先人可能走过的路,可能遇到的人和事。
不仅仅是主题的深度,从制作上来看,这部片子的风格审美也深得我心。和现在普遍浮夸的综艺节目不同,《客从何处来》没有五花八门的华丽后期,也没有明星刻意的作秀。参加这个电视片节目录制的主人公们虽然每一个都是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明星,但脱去了节目的包装,在这部片子里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人。
他们在车上和节目组的人员笑着拉家常,面对祖辈曾遇到过的波折苦涩,他们也会触景生情,会流泪。在萧敬腾为主人公的那集片中,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萧敬腾从过世奶奶的同事阿姨那里拿到了她生前的遗物,在整理遗物的时候萧敬腾忍不住痛哭失声。一般来说,普通的综艺节目会把这么长时间的镜头剪掉,但这个片子并没有。镜头一直停留在萧敬腾的面部表情上,从他忍耐着眼泪,到控制不住情绪再到掩面哭泣,最后向节目组借纸巾擦眼泪,努力克制住情绪后继续拿着奶奶的遗物,眼噙泪花向镜头述说对她的回忆。这一段镜头总共花费了很长时间,但节目组在制作后期的时候却一刀未剪,真实地还原出主人公在寻根过程中的内心状态,将这种复杂的心情使观众也能够感同身受。这不是出自于主人公们的演技,而是彻彻底底的真情流露,也正因为如此,才是这个电视片走向成功之路的一部分。
客从何处来陈冲观后感5
"这就是我家的故事,一个没什么故事的家庭。"随着萧敬腾的自白,《客从何处来》这一集也进入了尾声。看完了这部片子,我在思考:“我家里有什么故事呢?”从小到大好像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的家又经过了何处?我最终又为什么来到了这里?看着萧敬腾在节目组的带领下,来到阿嬷卖东西的地方,见到了阿嬷的朋友,见到了阿嬷的遗物,百感交集。换作是我,又会是什么心情呢?在博物馆的`帮助下,知道自己的爷爷人生最后一站居然是监狱,而父亲与叔叔的说辞,也无法说服萧敬腾。换作是我,听到如此惊异的消息,又会做出什么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我来说,这首短短的小诗是在熟悉不过了,甚至今日背起,依然会在眼前浮现出当年那种童年时光。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课本上,摊开课本跟着老师,笨拙的用手指着字,一个个的念。时不时旁边还有一个调皮的二愣子少年发出一声怪叫,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总之,这就是我关于这首诗的全部童年回忆。
前辈们的辉煌落魄,颠沛流离,也许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你拿出来慢慢品味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身上或多或少会有他们的影子。仿佛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灵魂这种东西,就如萧敬腾在破庙里拿走的那一盅灰土,是寄托,也是传承。
上一篇:《让生命充满爱》观后感优秀5篇
下一篇:电影《二十二》观后感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