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宇宙与人有感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观宇宙与人有感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观宇宙与人有感【第一篇】

关于优秀《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奥秘。《时间简史》这本书便向我们阐述了宇宙的奥秘。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深奥并令人生畏的主题。其实,要想读懂这本书,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读了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了宇宙是怎样的,还让我明白了空间,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他曾用最短且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过什么是相对论“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不知不觉,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可你一个人在那里无聊,发呆,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样简短的话勾起了我对科学的兴趣。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脑子里便有许多疑问。宇宙有没有大爆炸?宇宙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到底广义相对论准不准确?人类最远能达到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是速度的极限以致黑洞是人们无法逾越的鸿沟?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打上一个问号。但就是这些问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沉陷在想象的世界。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让这些都成为已知的答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

  这本书的作者更是让我敬佩的人,就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霍金,可是命运对霍金却是那么残酷。1963年,21岁的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不幸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了,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剥夺了说话的功能。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3根手指能正常活动,就这样,他身残志不残,撰写了《时间简史》,让更多的人爱上了科学!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不成功的事情。一定要相信自己啊,加油。

  关于优秀《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从不相信,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很感兴趣。暑假期间,闲来无事,认真阅读了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一书。初中物理中提到的“大爆炸理论”在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带着对浩瀚的宇宙、生命起源的好奇心,带着对科学大师崇敬之心,细细阅读。尽管书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奇特的概念我还难以理解,身为物理教师的我,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是我对宇宙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问题。

  书中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

  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论基础。

  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本想一口气看完,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苍蝇,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神创造苍蝇这种昆虫,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人类的爱憎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刚进入科学之门的初中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使学生能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他们将来的人生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伽利略、哥白尼、爱因斯坦。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义务教育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期,抓紧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从事义务教育的老师来说的不能推脱,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重视基础教育的好时代,有大量时间来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在教学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研究道路阔步前进,通过教改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宣扬,年少的你们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体会书本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他们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所以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有身体上的缺陷,可头脑聪明的很!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关于优秀《时间简史》读后感范文   最近读了《时间简史》,重新更新了一下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对本书及其作者,我是久闻大名,直到最近才有机会读到本书。书有些难懂,里面有不少专业知识,比如粒子左旋右旋之类的概念,但并不影响普通人理解其主要理念。

  人类能够认识宇宙的本质吗?从神话到地心说、日心说,从时间的绝对性到相对性,从宏观宇宙到微观量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进步,现在已建立一系列的宇宙理论。但读了本书,我反倒对人类认识宇宙本质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因为人类的局限性。

  从量子的测不准原理等等理论可以看到,不论是从微观量子到宏观宇宙,人类虽然极大的提高了科技水平,但在宇宙面前我们仍然显得那么无力,我们无法观察最微小的粒子,无法观察宇宙宏观结构,我们就像是瞎子摸象一样认识宇宙。目前大多数理论的建立,多依赖于数学计算推导出的理论,甚至只是通过观测结果的一种猜想性的反推,永远无法真正得到验证。

  人类通过感官认识世界,感官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但对于宇宙我们只能通过抽象的概念来理解。这很像是一维世界不能认识二维世界的面,二维世界不能认识三维世界的立体空间,我们也不能认识更高维世界一样,只能看到的是高维世界在我们世界的投影。我们可以用数学去构建,但只能是认识其投影,就像是柏拉图的洞穴。比如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概念,我只能从概念上教条式的理解,很难从感官上进行深刻认识,我想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很难深刻认识和理解的。

  如果把科学等同于神话幻想,我们可以看到,在对宇宙的认识上,科学以远远走在了神话的前面,有些概念甚至是神话也不敢想象的。比如宇宙的尺度、黑洞、大爆炸理论等。孙悟空的金箍棒不过一万三千斤,宇宙弦的大小和质量完全不是古人能够想象到的。

  但有意思的是,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和现代科学理论对宇宙的理论非常相似。《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古人很早就把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现代对宇宙解释: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两者都是把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

观宇宙与人有感【第二篇】

关键词:宇宙观;中国传统绘画;写意表现宇宙意识是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深刻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及艺术审美的取向。我们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时候会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油画,在绘画中画家并不重视对画面的逼真描写,而是突出画面写意的表现。这种绘画表现与很多因素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但是,无论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究其根本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的思考、对天地的感悟、对自然的认识才是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美学、绘画的一个本根本所在。

1中国古代宇宙观

人类生于宇宙之中,对于天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探索思考就成为一个最基本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从远古社会开始,原始人类就开始对于宇宙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但那时的人们只能依靠神话来解释自然。生活中,他们观察到一洼水中清静和浑浊总是上下分开,自然中天空清澈、大地沉实,以小喻大,他们想象天地也是这样产生的,众所周知的开天地的神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宇宙的产生。

神话是原始人关于宇宙天地的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性的哲人们并不认可这样的解释,他们开始理智的思考世界本原的问题。古代的哲人们不再从荒诞而肤浅的神创世界的神话中去思考,而是着力于从物质本身的变化规律去构建自己的理论。不仅探索天地的起源与模式,更要发掘宇宙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关系”。这样,天人关系就成了宇宙论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宇宙观。在道家的宇宙论中老子以“道”作为宇宙本原。用他的话概括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域中四大”,宣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宇宙观,在他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要依照“道”这个“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的宇宙本原自然而然的顺应发展。生活在天地中的人们如何与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本原相观照呢?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宇宙观点,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强调了“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性,这就把对自然的认识回归到了人的趋势。从道家的宇宙关系中我们看到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意识,这也是天人关系的一种全面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关系。以后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在论及天人关系的时候都讨论到“天人合一”这个命题,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对于天与人关系的问题,他们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2宇宙观下绘画写意表现

在以“道”为世界本原意识的宇宙观下,人们可以通过“无视而听,抢神以静”(《庄子・有宥》)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在中国美学看来,离开了主体,也就无所谓道,无所谓美,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主体的极大关注。艺术家们也追求以“天人合一”境界把主体和客体、心与物融合而一。在这样一种美学观下,中国传统绘画不同于西方传统绘画,画家们不关心几何的比例、物理的空间、色彩的逼真,他们把自己融化到自然宇宙中去,体会自然的浑涵汪茫和悠悠无限,在绘画中不追求写实而突出写意,重视对画面“意境”的描写。

线条和墨色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但是如果要表现客观事物,线条和墨色却不太符合逼真描写的要求。我们通过对西方传统绘画的观察可以认识到,事物真实的物象是通过体积和色彩来显现的,要客观的表现事物的真实相貌就需要从逼真造型和使用色彩入手。而笔墨所描写的客观形态是对客观真实形态的抽象表现,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和能动表现。因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模仿”,而是将感情投入到物象上的主观表现,向主体意愿和自己的审美情趣方向努力。正如欧阳修所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2]这里明显地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重视写意的突出特点。用线条和墨色来构建画面主要强调的是画家的用笔。钩、勒、皴、点等笔法和烘、染、破、积等墨法都是画家用笔法描绘一个写意创作的方法。

可以说,在以“写意”为目的的中国传统绘画中,物象的存在只是主体表现自身情感的一种符号,画家将自身情感寄托在客观事物中,将主体与客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物寄情,烘托情感,使中国传统绘画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真实表现,更多的传达画家的主观精神,这样的绘画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宇宙论中天人的关系分不开的。参考文献:

观宇宙与人有感【第三篇】

[关键词]《周易》 生命哲学 艺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029-06

人类最初的很多观念,包括美和艺术的观念,通常都同其宇宙观或宇宙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学者吉尔伯特和库恩合著的《美学史》中说,古希腊早期的美学是与其哲学的三个分支相关联的,即“(一)宇宙论或宇宙结构理论;(二)心理学;(三)关于人类有目的性活动(Techne,即技术)的理论”。其中,宇宙论或宇宙结构理论,是古希腊美学(特别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美学)最根本的基础。古希腊美学中“美是和谐”的思想及艺术中追求和谐的理想,实际上都是从其关于宇宙和谐的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同样,中国美学中关于美和艺术的思想,也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宇宙观的角度来说,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影响最大的,当属《周易》以生生之“气”为本源、以阴阳对立面相互转化为宇宙万物构成(生成)原理的生命宇宙观。

一、抒写生命的形上目标

《周易》是一部依据抽象的卦象符号来阐释宇宙和人生根本道理的书,这种体例在古今中外再找不到第二本。《周易》的本文事实上包含着三个相互对应的系统,即符号系统、宇宙系统和社会(伦理)系统。符号系统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构成的卦象系统;宇宙系统即阴阳二气、天地万物(包括刚柔、动静、虚实、往来、顺逆等处于时空中的变化属性)所构成的物质系统;社会(伦理)系统即男女、夫妇、父子、君臣等所构成的人际系统(间接地也包括尊卑、贵贱、进退、得失、吉凶、祸福等所构成的价值观念系统)。

如果撇开《周易》的卦象符号不谈,单就其对宇宙生成变化的解释来说,那么《周易》的宇宙观,实质上是以“气”为万物本源的、气的宇宙观。卦象符号系统中的“太极”,对应于宇宙系统而言就是派生阴阳二气并进而派生天地万物的“元气”,而对应于社会系统而言就是使人的生命得以成立的“精气”(《周易・系辞下》中有“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话可以为证,其中的“精”字,系指精气)。

同时,由于“气”在《周易》中不但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而且被认为是一切生命的质料、动力、根源和本质,因此,《周易》的气的宇宙观也可称之为有机的宇宙观或生命的宇宙观。虽然我们很难断定《周易》中所说的“气”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周易》中的“气”是一种质料也是一种动力(相应地,一切事物和生命,包括形体和精神都是气的凝聚)。作为质料和动力,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化生万物”。而从“气”能生化万物的功能,以及《周易》所说的“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大德日生”等命题来看,“气”也可理解为生命的根源和本质(它在内涵上相当于“生命力”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气”也常常叫做“生气”就是明证)。

由于《周易》的“气”和“生”都不限于人,而是包括整个宇宙,因此,《周易》的生命宇宙观或生命哲学是一种普遍生命的哲学(即视宇宙为一活跃的生命有机体)。按照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的说法,这叫做“有机的宇宙哲学”。李约瑟说:“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所谓“有机的宇宙哲学”,就是“生命化的宇宙哲学”或“宇宙化的生命哲学”。而按照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方东美的说法,这种理论也可称之为“普遍生命论”。方东美说:“根据中国哲学,整个宇宙乃由一以贯之的生命之流所旁通统贯,……‘自然’乃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进历程,而人则是这历程的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与李约瑟、方东美的看法相类似,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则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泛神论或物活论”。他认为这种“泛神论或物活论”的宇宙观是中国美学最深层的基础。他在讨论中国绘画的哲学基础时说:“中国的这种泛神论或物活论的哲学,也是中国正统绘画艺术理念的背景。”

从《周易》一书对宇宙生化过程的描述可以看出,《周易》的核心问题其实是生命问题(包括生存问题)。《吕氏春秋・贵生》中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贵生、尊生是普遍一贯的传统。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不乏关于“生”的思考和言论,如儒家讨论的“性”、“命”问题,道家讨论的“养生”、“全生”问题。但相比之下,《周易》所建构的生命哲学最为系统。李约瑟所谓“有机的宇宙哲学”,方东美所谓“普遍生命论”,以及笠原仲二所谓“泛神论或物活论”之类的说法。主要指的是《周易》以宇宙为一有机整体或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而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周易》所建构的生命宇宙观(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正是以此种宇宙观为最典型的代表)。

《周易》的这种泛生命的宇宙观(也可叫做“泛神论”的宇宙观,不过与西方的“泛神论”不同,“神”在中国古代常常指“生”而非“神灵”),或者说它以“气”和“生”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首先,它在艺术上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在艺术的表现对象上,强调对被表现物的“生气”(或“神气”)的表现。如清代画家沈宗骞说:“天下之物,本气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冈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沈宗骞这段话所表达的思想,完全是基于《周易》的生命哲学思想(从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山水木石本无所谓“生气”)。而且这种思想,并不完全只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而是贯穿于整个中国绘画艺术和美学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在中国画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而画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这种“生命”――有时也叫“神”、“生气”、“生机”、“生意”、“生理”、“神气”、“气韵”等――传达出来。如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的:“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有无“生机”,这是中国艺术和美学最根本的价值尺度。

其次,《周易》以“气”和“生”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思想,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艺术作品构成的看法。在中国古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看来,比照宇宙万物而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活的生命有机体。如康有为所谓:“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中国书法美学中用于审美价值评价的“神”、“气”、“骨”、“筋”、“肉”、“血”等概念,毫无疑问是从生命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推衍出去的。

最后,《周易》以“气”和“生”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还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影响,即在艺术的表现效果上强调以“曲”即曲折生动为美。借用美国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等书中的话来说,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与生命的节律相适应的“生命形式”或“动力形式”。宗白华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当然也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一个首要特点,就是追求“飞动之美”。这种“飞动之美”,从哲学渊源上说,是与《周易》的思想有关的。《周易》的宇宙观是生命的宇宙观,同时也是运动的宇宙观。

“生”在《周易》的思想中是一个合规律的即合乎阴阳之道的动态过程,因此,从艺术上讲,对生命的表现,同时也就是对动态的、有节律或节奏的生命的表现,或者说,是对生命的运动及其节律或节奏的表现。

二、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

“和”是《周易》生命哲学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和”有多种含义。它首先指的是音乐(声音)、饮食(味道)等等的协调,这是比较具体的含义。由此一具体的含义最后又引申出四个比较抽象的含义,即:宇宙本身的协调(天地之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天人之和)、人自身的协调(身心之和)和社会的协调(人伦之和)。

相比于先秦时代其他文献中所讲的“和”而言,《周易》中所讲的“和”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把宇宙的和谐(具体表现为天地阴阳之和)视为一个根本前提,而其他的和谐则被视为宇宙和谐的表现和“缩影”。如《周易・泰・彖》中讲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指宇宙的和谐,后半句是指社会人伦的和谐,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先后对应的关系。在《周易》看来,“和”是宇宙的本性,或者说是宇宙之“道”(即阴阳之道)的本性。换句话说,宇宙本来就是或应该是和谐的。因此它讲的“和”,是囊括了宇宙天地万物在内、并统贯天地人“三才”的“大和”。

第二,它把宇宙的和谐视为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换句话说,它是把“气”、“生”、“和”联系起来讲的。这种思想是先秦时代一个相当普遍的思想,如《荀子・天论》中说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周易》不但继承了这种思想,而且把它推衍到宇宙、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如《周易・乾・彖》中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段话所描绘的,是一幅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图景,而它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就是各安“性命”的“大和”。

第三,它是从阴阳对立转化和阴阳协调一致(包括由此引申出来的刚柔、动静、往来、顺逆、开合等的对立转化和协调一致)的规律来讲和谐的。在《周易》看来,“和”是对立面的统一,是物与物相互限制、约束的结果,是一种非极端的平衡状态。因此,《周易》中所讲的“和”,既是统贯天地人“三才”的“大和”,也是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相对应的“中和”。《周易》的“中和”概念也称为“中”(居中)、“中正”(居中而正),它的根本含义就是指阴阳、刚柔、动静、往来、顺逆、开合等对立面的统一。这一含义是《周易》对“和”的理解中最具特色的地方。

第四,它是从交感的意义上来讲和谐的。《周易・咸・彖》中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中的“交感”,本意是指阴阳二气的相互交融。同时又具有精神或情感上彼此沟通的意义。因此,“交感”这一概念,实质上更进一步赋予了天地万物以生命的意味。而所谓“和”,在此一意义上,也就指的是天地万物及一切对立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周易》对“和”的理解,尤其是它对阴阳、刚柔、动静等对立面的有机统一的理解,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也有着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

首先,《周易》所理解的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基础的,以阴阳二气的对立转化和相互交融为特征的,宇宙生命的和谐(“大和”和“中和”)是中国艺术创作中艺术构成的普遍法则。在中国艺术家看来,艺术作品既应当是一个富有生命意味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应当是一个富有秩序的和谐整体。而它之所以是一个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在结构上由各种对立要素彼此融通、相互呼应而形成的整体。如《吕氏春秋・大乐》中说:“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又如清代画家邹一桂《小山画谱》中说:“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在中国艺术家看来,艺术作品的构成如同宇宙构成的“缩影”,它的法则与宇宙构成的法则是一致的。因此,艺术作品的构成从《周易》的观点看来,就是按照阴阳变化之道所显示的规律或法则来构成,具体来说,就是按照阴阳、刚柔、虚实、动静、明暗、清浊、往来、顺逆、开合、隐显、高低、上下、远近、内外、方圆、曲直、深浅、浓淡等对立面相互统一的规律或法则来构成。由于这些对立的要素是无限的,因此它们在艺术作品的构成上也就有着无限的可能。而且,由各种对立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是一种有着内在张力与秩序的“动力形式”或动力结构。因此,艺术的“和谐”,在这种意义上也就成了既富有生命意味又富有内在秩序的、动态的和谐。

其次,《周易》所理解的“大和”和“中和”,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境界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境界是“道”的境界、“自然”的境界,同时也是“和”的境界。因为按照中国哲学的理解。“和”也像“自然”一样是宇宙本身的特性,因而也是“道”的特性。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和”的境界,虽然在不同的思想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差别(如在庄禅思想的影响下,此种境界还有“虚静”、“空灵”的特点),但最主要的――尤其是在直观的表现上,还是《周易》二气相感、生生不息、和谐圆融的天地境界或自然境界。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所说的:“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在中国艺术家看来。艺术的境界并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境界,而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境界。从形式结构上看。艺术不但要表现出静态的“结构”而且要表现出动态的“节奏”,或者说,它的结构同时也就应当是节奏化的、动态的或“一气运化”的结构(这在中国书法、绘画、建筑等所谓“静态”的艺术中也是十分明显的)。以中西绘画为例,这种看法与西方古典绘画在画面上追求“建筑”或“雕塑”般的结构是不同的,它更接近于西方近现代绘画在画面上追求“音乐”或“舞蹈”般的结构的思想。因此,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境界,是以流动而有序即动态的和谐为其根本特征的。

三、比象天地的创作原则

艺术的生命与和谐,既是艺术家“赋予”给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对天地万物本然的生命与和谐的

模拟。在中国艺术家看来,艺术俨然是一个“小宇宙”,它与外部世界的“大宇宙”同功(生化功能)、同构(自然秩序)。传王维《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这一类论述在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文献中可以说随处可见。

这些随处可见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来源和逻辑前提,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假定。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各家思想的一个共同看法。这个看法在《周易》中也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如《周易・乾・文言》中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但必须指出的是,《周易》的“天人合一”与其他各家――譬如说道家的“天人合一”是不完全一样的。虽然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首先确定了“天”的优先地位,然后强调“人”必须“合”于“天”。但道家如庄子所理解的“天人合一”,是以摒弃人为(功利欲望、日常经验、世俗情感、主观成见和刻意作为等)为前提的,也即以“无为”为前提的。而《周易》所理解的“天人合一”是以“有为”为前提的,并且也是以“有为”(即《周易-乾・象》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目的的。因此,在道家那里,“天人合一”的结果是“人”完全从属于“天”,而在《周易》那里,“天人合一”则成为一种“平行”的对应关系,其结果是“人”依“天”而行,

“天”的功能和法则落实为“人”的思想、行为和制度。换句话说,《周易》所理解的“天人合一”同时也是天人同功同构,即天、地、人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分立并且相互对应、相互贯通。这种思想在道家那里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艺术和美学中的“天人合一”和艺术与宇宙天地同功同构的思想,是从《周易》而来的。

在“天人合一”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周易》所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认为卦象符号系统是对宇宙运行规律及其构成系统的模拟(这种模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规律及其构成体系,但究其根源来说,社会也是对宇宙的模拟,而卦象符号则是社会人事模拟宇宙规律及构成的中介和象征表现)。

在《周易》看来,符号系统、社会(伦理)系统与宇宙系统之间有着相同的演化规律和相同的秩序或结构关系。《周易・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这段话讲的是卦象的秩序(卦位、爻位)、自然的秩序,同时也隐含着社会的秩序。在《周易》看来,卦象各爻的结构和卦象之间的结构,其实是自然秩序的模拟和社会秩序的表现。如《周易・序卦》中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按照《周易》的理解。社会(伦理)秩序与自然秩序之间的一致性可以在卦象的秩序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因此,宇宙间天地万物的秩序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揭示出来的。在《周易》看来,卦象符号系统就是最典型、最简洁的宇宙图式。关于卦象是模拟宇宙天地的规律和结构或自然秩序而来的思想,在《周易》的《系辞》中有非常清楚的表达,如《周易・系辞上》中说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下》中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从认为卦象符号系统是对宇宙运行规律及其构成系统的模拟这个观点出发,《周易》又推衍出一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看法,即认为“人文”源于“天文”或“人文”是对“天文”的模拟。《周易・贲・彖》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所谓“人文”,包括社会礼仪制度及人所创造的一切器物和精神文化(当然也包括卦象符号)在内,而它所说的“天文”则是自然界的规律和结构的各种感性的表现。在《周易》看来,后者源于前者并且是对前者的模拟。

《周易》的上述看法,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艺术起源、本质和特征的解释,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它影响到以下三个观点的确立。

首先,宇宙天地对于艺术而言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先地位,艺术作为“人文”的范畴也如卦象一样,是对宇宙天地的模拟。或者具体就艺术创作来说,艺术中的形象是通过效法或比象宇宙天地万物的形象而创作出来的(“效法”也叫“师法”,“比象”也叫“法象”、“取象”,“宇宙天地”也叫“造化”)。如南朝画家王微在其《叙画》中,曾引他同时代著名文学家颜延之的话说:“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绘画如同《周易》的卦象一样,是法象天地的结果,也即通过观察天地创生万物的过程和自然生成的各种事物形象而创作出来的。与王微、颜延之同生活在南朝而稍晚的齐梁时期著名文论家刘勰,则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借用《周易》的观点来论证他所谓文章起源于天地自然之文或“道之文”的看法,他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上传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究神理而设教,……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其次,艺术作为对宇宙天地的模拟,因而也具有与宇宙天地相同的作用和结构。如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画诀》中说:“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即认为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应该以天地的秩序为准则。关于这一点,清代画家唐岱《绘事发微・自然》中说得更清楚,他说:“自天地一阖一辟而万物之成形成象,无不由气之摩汤[荡],自然而成。画之作亦然,古之人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墨取气而为阳,以墨生彩而为阴。体阴阳以用笔墨,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画所以称绝也。”从郭熙和唐岱的这些看法,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处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中国艺术家从来都不认为艺术是纯粹主观的行为,或者说他从来都是把“师造化”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原则。但所谓“师造化”,并不是对外部事物表面形象的模仿(中国艺术反对“形似”、主张“神似”就是明证),而是对事物变化规律和结构的模仿,或者说是对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和阴阳变化之“道”的内在秩序(包括节奏和结构)的模仿。这种模仿,如果也算作模仿的话,应该准确地称之为“本质的模仿”和“结构性的模仿”(模拟)。

最后,艺术由于是对宇宙天地的模拟,并由于具有与宇宙天地同样或类似的功能结构,因此艺术的创造过程也如同天地造物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好的艺术,看起来就应当仿佛是“自然”完成的一样,如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脱俗章》中说的“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自然”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和艺术美的极致。这个看法最初并且最主要是从道家的思想引申出来的。但《周易》的思想在其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如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说的:“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之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刘勰的这段话和他主张的“自然成文”的思想,就主要是以《周易》“人文”源于“天文”的论点为依据的。

[参考文献]

[1][美]吉尔伯特,[德]库恩,美学史(上)[M],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M],汪受琪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方东美,方东美集[M],黄克剑,钟小霖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4][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魏长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沈宗骞,芥舟学画编[A],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清卷)[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A],艺林名著丛刊(第3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观宇宙与人有感【第四篇】

关键词:美丽的美学预言 宇宙艺术

美丽的美学具有自己的美和艺术的定义,有美的价值的判定标准与艺术价值的评价标准,甚至还给出了美和艺术创作的一般方法,那么美丽的美学就应该能够很好地指导美和艺术的创作。要是有人据此提出一个要求,即要求笔者也创作一件美或艺术品来,那这算不算是一个苛刻的要求呢?不算是。但笔者承认,由于笔者缺乏足够的对事物的情绪与情感体验,缺乏对构成美和艺术结构的物质材料的掌控的能力,缺乏对美和艺术欣赏者的了解等,因此笔者不会写诗,不会作画,不会作曲,不会编舞,不会演戏剧,不会拍电影,不会创作出任何一个象样的美和艺术品来,不过在这里,笔者还是想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这样一些读者的要求,这种方式就是提供一种预言——预言一种新的艺术种类。一方面,笔者想用这个预言来进一步说明美丽美学的观点,另一方面,则是为他人证实或证伪本书观点提供一个新的根据与材料。另外,由于在历史上,美学与艺术理论总是滞后于艺术创作的,因此,既然美丽的美学具有一般性(即普适性),那么美丽的美学应该能走到美和艺术创作的前面去,能预言一种现在还不存在而将来有可能存在的新的艺术种类或一种新的美和艺术创作的方法。美丽的美学能否做到这一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美丽的美学所预言的一种新的艺术种类。

众所周知,地球人类在我们所寓居的宇宙里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荣耀。吴晓静所主编的《宇宙未解之谜》告诉我们:“银河系由1000多亿颗恒星组成,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真像一粒沙子处于沙漠之中。”1而“我们的‘银河系’还与其他‘银河系’组成更大的星系团。目前,望远镜观测距离已达100亿光年以上,在所见的范围内,有无数的星系团存在,这些星系团不再组成更大的团,而是均匀各向同性地分布着。卫星绕着行星转动,行星、彗星则绕着恒星转动,形成一个个‘太阳系’。”2宇宙之大,实在令人惊叹,宇宙中的星系、星球与物质也多得令人不可想象,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有在地球之外发现任何生命存在的迹象。想象一下吧,我们的地球悬浮在宇宙空间里,周而复始地绕着另一个星球——太阳旋转着。但我们的地球并不寂寞,因为上面住着有智慧、有情感的人类——地球人。而其它那些无数的星球就不如地球这么幸运了,它们是那么的荒凉、寂寞与恐怖。在这样一个具有无数“太阳系”的宇宙中,竟然只有我们的地球有生命存在,有人类存在,这除了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之外,就只能增加地球人类的自豪感。

然而在一个近于无限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人类终究竟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因此,至少在现在,地球人就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着外星人,并且已经向宇宙空间发射了外星人探测器。要是在我们的太阳系之外,还有一个“太阳系”也存在生命甚至是人类,那将是一件非常令人开心的事情。因为如果在地球之外也存在人类,那么我们就可以和他们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甚至进行联姻或通婚,这是多么美妙与浪漫啊。另外,现在的地球居住着数十亿的人口,面临着诸如粮食短缺、水资源紧张、污染严重、天灾连绵、核恐怖、爱滋病、恐怖主义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时刻威胁着地球人类的安全与生存。在这些问题与困难面前,要是我们能得到外星人的帮助,那该多好啊。

虽然到目前为止,地球人类并没有发现外星人的一点蛛丝马迹,但由此断定宇宙中根本不存在外星人,这不能算是一种智慧的想法,人类的“科学发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种把人类放在宇宙中特优地位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观念。”3是啊,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等等都曾给骄傲的人类在自尊心上以沉重的打击。其实,人类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怪物,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动物也是经过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化而来的,而组成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宇宙中本来就有的,因此认为不存在外星人是没有道理的,即使我们发现在一百个象地球一样的行星上没有人类居住,我们也不能保证在第一百零一个象地球一样的行星上一定不存在生命。鉴于宇宙的近于无限的情况,我们假定外星人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

在假定外星人存在的基础上,按照美丽的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推论,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如果美和艺术的创作者们拥有足够大的力量与能量,那么美和艺术的创作们,就会把外星人所在的星系或者把我们地球人所在的太阳系进行移动,使外星人与地球人能够靠得近一点,使外星人与地球人能够很方便地进行来往、交流、合作、甚至通婚。这将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宇宙图景。

当然,如果外星人没有被找到或根本就不存在,那么这也并不能抑制美和艺术的创作者创作宇宙美景与宇宙艺术的冲动,只要美和艺术的创作者们拥有足够大的力量与能量,那么美和艺术的创作们就会通过移动星球甚至是星系的方法来改变宇宙的结构,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种类即宇宙艺术来专门激发人们的情绪与情感(包括美感)。也就是说,美丽的美学在这里作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在将来的某一天,美和艺术的创作者拥有了足够大的力量与能量,他们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宇宙艺术——来激发人们的情绪与对其它某种事物的情感,包括美化我们的星空、我们的宇宙。这个预言一旦在将来的某一天被某个美和艺术的创作者实现了,那么,人类到时候也许会把天空中的星星当作是焰火的火花,同时,美丽的美学到时也会得到最有力的证明。

人类会拥有移动星球的力量与能量吗?会的。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人类拥有的力量与能量越来越强大。一开始,人类只会运用自身肌肉的力量与能量,后来人类学会了运用石块与弓箭的力量与能量,再后来,人类又学会了运用火与火药的力量与能量。到了近代,人类又相继发明了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与热机,学会了运用蒸汽、电、煤炭、石油、水和风力的力量与能量。现在,人类又学会了运用原子的力量与能量,人类拥有的力量与能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我们知道,燃烧了几十亿年的太阳其能量是由氢核聚变而来的,而人类也已经掌握了氢核聚变的原理,这就是说人类也能够制造“太阳”。此外,人类还能够制造卫星,能够克隆动物甚至人类自身,照这样的趋势,人类能够改造宇宙甚至是再造一个宇宙也是有可能的。总之,美丽的美学认为,美和艺术的创作者能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宇宙艺术——是完全有可能的。

71 688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