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范例【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陆犯焉识》读后感范例【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陆犯焉识》读后感【第一篇】

陆犯焉识》与《归来》在我这儿有一段小小的纠结:先出现的是《陆犯焉识》,因为当时在读《巨流河》,我就将这本先放着;然后看到电影《归来》,发现前者竟是原著,虽则电影有陈道明和巩俐的演绎很动人,但是却消磨了我读《陆犯焉识》的欲望--实在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勾起我与他或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渴望。

直到秋天的某个下午,我坐在飘窗上喝着茶,看着窗外齐楼的树顶变换斑斓的色彩,我从床头翻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看,严歌苓的语言是我喜欢的,干净、温厚又带着苍凉。历史风云可以在她的笔下凝聚成生活琐碎的场面,磅礴自然可以转变成纤细的盆景,内心的波涛可以化为某个电光般的眼神--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她应该是消瘦、沉思,还该有一头细碎的白发。偶然看到她在《锵锵三人行》里做嘉宾,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卷发,白皙的皮肤,柔美的声音--我没想到她原来是那么美丽、温婉。

故事徐徐展开,被唤作“老几”的政治犯陆焉识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装结巴,沉默,警惕……一切为了“活着”。死亡成了家常便饭,活着成为最艰难的事,但还有比活着更艰难却又不可放弃的事--那就是内心对爱的体验。

那么多的寂寞,在寂寞包裹中陆焉识开始回望冯婉喻这个他一直忽视和拒绝的女人。她的惊艳的眼波,她的隐忍,她的感激,她的等待——他一直在拒绝着这个“硬塞给他的”女人,而现在这个女人的一切给了他死寂的生活里最好的精神营养,成为了让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

为了去看一眼冯婉喻,告诉她他想对她说的话,“老几”成了逃犯,冒死前行,看起来诡计多端,实则是被心中的渴望所逼生出的计策。等到他费劲千辛万苦站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看她买菜挤车跟丹珏、学锋她们一起吃饭,他觉得也该为她们做点什么了,于是选择了自首。

又是更漫长的等待,等待中冯婉喻的爱足够陆焉识慢慢品味了,他像一头牛,不自觉地吞咽下金黄的温暖的稻草,然后在寂寞的冬夜慢慢反刍,将每一根稻草里泥土的味道流水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都咀嚼一遍,甚至不放过每一个褶皱每一粒虫斑。

际遇总是给人意想不到的获得。陆焉识在这样的对爱的反刍中慢慢惊觉到了冯婉喻的美丽——容颜、书法、性情和她的带着崇拜的爱。

际遇也总是给人缺憾。陆焉识平反归来,可是冯婉喻却失忆了--这不是命运的玩笑吗?可是,这应该是命运最善意的玩笑吧?失忆的老年的冯婉喻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就是等待她的陆焉识。纯粹的等待,纯粹的爱和一个纯粹的人。

我一直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但是对待书中结尾的遗憾,我却深深喜欢,真的,没有比这样的缺憾更美丽的结局了。

合上书,再回想一下《归来》,发现两者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是名字上的“巧合”而已,害我差点错过了这本好书呢。

《陆犯焉识》读后感【第二篇】

也许对严歌苓的记忆还停留在《第九个寡妇》那本书上,平铺开来的故事总是在情节上比其他作者略胜一筹,这也是我对于她写的书都有种想拥有的冲动是为何。

陆犯焉识,一出来,似乎就成了有别于她以往小说的一部,虽然名字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但还是兴致勃勃买来看完。

这是两个月以来完整的一本小说阅读,睡前看书睡醒翻两页的习惯又找回来了。今晚饿着肚子看完最后一页后,整个人并没有松了一口气,这对于我来说不是个好的结局,只能说是一个无奈但其实对于所有人都有利好的结局。

陆焉识,曾经的风流少爷,因为当初被人追捧的才华,在中年成为了xx的无期犯人这就是他书名的缘由。书中以插叙的方式,讲述着,作者的祖父,这位老人从大草原劳改犯到年轻时留学的风流人生阶段,也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生命就是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经历过许许。

跌宕起伏,不能说明这些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内心烙印,但其实我能体会到,在那些熬不过去的日子,是什么支撑了这样一位老人,回到自己的老宅。

可更多的,是他的无奈,与社会命运给人们开的玩笑。

他无奈源自于自己生来想要不能要的自由;来自于为了见一眼妻子,向她忏悔自己两桩风流史,在途中当了逃兵吃尽苦头;他的无奈,还在于最终获得政府释放可依然顶着抹不去的污点度过晚年,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彼此为对方付出,盼望着再次见面的老两口已经不能像刚结婚时那样,相知相爱,等待已让一个人比另一个更早的活在了回忆的等待里,老年痴呆症,比任何绝症,都让人绝望。时好时坏,愈演愈烈的病情,根本不会可怜,你在她心中的地方。我也害怕自己的晚年会这样,宁可先老去,先走,也不想一个人黯然。

回到故事中,有很多是我接受不了,或者不能够理解当时的老几(陆焉识在监狱里的代号)。

在年少的时候,没有察觉到自己对于婉喻的爱,认为那是恩娘对于自己的一种束缚,在国外、在重庆,他都自由的恋爱,顾不上自己以为人夫,可为何到头来他在困境时,才发现了自己如此深爱着婉喻,是因为婉喻送来的蟹黄罐头?还是因为转移监狱时婉喻在监狱外的那一眼?

还是后来得知的婉喻在外的种种艰辛?

我最痛恨的就是不能够在当时领悟到这些,而往往要在失去后,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回味,可人生总是这样玩弄着人们看似高级的智商,让人性与环境掩盖了一切内在的东西。

还有,老几,为什么要在自己逃离大草原成为通缉犯的时候不名正言顺的见上婉喻一面?一路上的苦头不就是要及那面吗?

为什么要出现在婉喻的生活中,却不能够直接的告诉她,还好事后得知,其实婉喻都知道,她爱她爱得连他的那种气味,都记得一清二楚,也知道他的用心,也许有时候,只要两个人彼此都知道,自己是爱着的,深爱的,就够了吧。

可对于读者的我来说,多么可惜这不是一个美好的见面啊,哪怕只是正视对方一眼。

作者在结尾还要往这完全不能够看下去的小说上,撒盐,婉喻也曾经为了给陆求情,成为了戴的六小时情人,这个在她老年痴呆后最不想想起的事情,还是在她死前清晰的记起了。

命运怎么能够逼迫人们做出那么多迫不得已、舍己求全的事情呢?

其实为什么写这么多,还是因为,结尾。陆焉识在婉喻走了之后,在见到了邓指的第三个儿子之后,发现大草原也许才是他最该去的地方。

多么无奈啊,被释放之后,却依然还是回到了当初受尽惧熬的地方。

也许人生有时候会发现,苦尽甘来之后,那个所谓的“甘”,已经不是个滋味了。

那可能才是另外一个苦的开始。可是经历过的,永远都会在那里,不管物是人非,还是洗尽铅华

《陆犯焉识》读后感【第三篇】

《陆犯焉识》讲了一个“犯人”陆焉识的一生。

陆焉识有他的变与不变。

在成为犯人之前,他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爷,不情愿的娶了自己无嗣继母的侄女冯婉喻。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海外,过了一段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会四国语言,留学回来后在大学当教授。归国后和婉喻的生活在他看来很是寡味,再加上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夹缝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趣味,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生活都还算波澜不惊,一直过着学术生涯。好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陆焉识因为不愿意加入各种阵营,一味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政治上栽了跟头。在历次运动中,他的刑期多次更改,从十年到无期到死刑。他却带着自己的坚持不曾妥协,认为总有说理的地方,居然敢在当时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要求给他判刑的法官在案卷上写不再改判,于是这次判决从无期改成了死刑。

婉喻深爱焉识,她不停的运用各种能力甚至牺牲自己想要救出焉识,却最终只是换来个无期。陆焉识被判刑后前往青海,他的编号随着犯人的接连死去从2868变成278,成了严寒、饥荒、劳累里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他为了隐藏自己,假装是结巴,脑子里却仍然在分门别类的撰写各类文章,也总是回忆起和婉喻一起的生活。他和婉喻互通书信,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也看到她们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婉喻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入狱前和婉喻寡味的生活,在漫长的刑期与脑海的文章中已然变成了惊心动魄的信念。他想回去见见婉喻,他要从这里跑出去,这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成功跑出去过。但是,陆焉识成功了,他跑到了西宁,给婉喻打了第一通电话。在随后的再次联络中,焉识的女儿接了电话,劝说他自首,否则对家人很是不利,街坊都说她们一家是“敌属”。焉识想,不管怎么样,他就算是死也要再见一眼婉喻。于是,他偷偷回了上海,只是在上海的街道远远的跟了婉喻几天,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去自首了。陆焉识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熬出了头被平反放出,他可以回家了。可是,家哪还是家,已然失忆忘却了一切的婉喻,因为父亲是政治犯错失爱人成为平庸市井小市民的儿子,大龄未婚的小女儿,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风波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最终,在婉喻去世后,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不告而别。

陆焉识的变,是他在漫长的刑期中,终于看到了自己对妻子的爱。陆焉识的不变,是他年老回家后教附近孩童外语时仍然坚持学术,说新华字典上的“革命”一词解释不正确,在政治上毫无长进。对了,在焉识逃跑回上海的时候,婉喻其实早就认出了焉识,焉识的爱她一直就藏在心里。

故事就此结束,陆焉识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陆犯焉识读后感【第四篇】

其实我上大学以来,空闲时间很多,却是甚少看书的,研究生期间尤甚。亏得有个朋友,时常问我看了什么书。一次两次我还可以推说最近忙没时间看,次数多了饶是我脸皮厚的了得,也得惶惶的去看一些。

好似最近和严歌苓有些缘分。也可能因为金陵十三钗的关系她是近来的热门,所以刊登她的作品也多一些。年前年后这两本杂志上竟然都是她的小说。年前那本上是金陵十三钗,年后这本上是陆犯焉识。个人觉得金陵十三钗实在是单薄,觉得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片段,拿来拍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实在是不够分量。陆犯焉识不一样,写就写成了一部电影。

我像惯常一样,试图像个研读的人的样子,慢着性子压低看书的速度,假装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并且学习到一些什么。在这本书的前十几页,计划的实施确实是很成功的。首先题材对我来说就不很新奇。叙事的开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监狱,一个很熟悉的伤痕文学的氛围。作者很显然也谙熟这一派的套路,几个主要的角色都刻画的很成功。除了主角。根据作者对主角前半生的介绍,与此间的刻画简直大相径庭,无怪乎有之后的结局。就这个角度说,还算合理。毕竟我们无法看到他在故事外十几年颠沛流离和牢狱生活对他的摧残,脱节感还是非常清晰。作者似乎不啻把最丑陋的人性开膛破肚,然后再冷静的分析,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惯常的此类文章总是留一些生路给我们这些看客的。坏人就是坏人,人性再闪光,还是坏人。

故事被絮絮叨叨的讲出来,老陆的前半生和现在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中间还夹杂点他的情事,就着监狱敌我斗争吞咽下去,就快要淹没在一大片的伤痕文学作品里了。

老阴生少阳。我发现我无法再慢条斯理的看下去,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加速。风暴开始出现在平静而压抑的海面上。惊心动魄的越狱,九死一生的归途。作者口口声声说这是父爱,老陆对他女儿的眷恋和思念。老陆还需要这一张遮羞布吗,他分明是想从他们的结晶中看见他所爱的影子,他狗一样的活这20年不是为了这孩子。这孩子不过是他和她的见证。

风暴就这样无声息的又平静了。平息的让人觉得失落,犹受虐癖一般,这么声势浩大的风暴,怎么就这样随随便便停了,一点破坏力都没有。确实停了。无论恼恨你破坏的太多还是破坏的不够,旁的人都会报复。于是又回到了监狱,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被当成十六七的小王八蛋欺凌。

他连狗都做得不如,还要活着。他不能见她一面,都不想再活了。他见了她一面,却一定要再活着。他的爱,迟到了四十年,还会迟到更久。彼时平淡的闷极的生活,他用了四十年终于品出香醇,品成了天下独一份的滋味。那香味,从心底里骚动他,青藏高原上的苦寒生活都不能使他再平静,他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文人恬静也帮不了他,他就这样在心底里发狂,发狂似的积攒对一个女人的爱意和甜蜜。他的忍耐无疑是值得的。一个女人从第一面就开始守着他,呵护他。几十年不离不弃,狂风暴雨都吓不走她。

美好的爱情总会有美好的结局。他终于受够了所有的苦,她也熬尽了枯守,两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激动的像两个少年人。

他站在她面前的时候,她说,你是谁啊。

他多么心痛,愿意用余生唤醒她。她接受了这个陌生人的到来,愿意有他的陪伴,如他愿的嫁给了他。

她死的时候,问他,焉识回来了吗。

他叫陆焉识。她等的绝不是他。

好像严歌苓写的东西就是这样,很多地方觉得她完全可以写得再透一点,再丰满一点。她确实是只勾勒一个线条,一副画面给你。画一个婉约妇人家倚在园门口,让你自己去想她背后家室生活蜚短流长。这篇小说里涉及到的点很多,但都是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或者作者只是为了铺陈一个叙述的背景,是我看的时候太过敏感。个人感觉相当多的点上,再展开写一些也不会影响文章主线的发挥,因为毕竟是用九分功夫弹弦,用一分功夫敲锣。这都是些次要的话了。光是那两三幕就已经成就了这篇文章,催泪效果极佳。

71 447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