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第一篇】

思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台湾作家琦君故土难离,思乡的愁绪化作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回忆了故乡那些消逝了的风俗、曾经有过的童趣、不会再来的幸福――陈年的“春酒”,以此寄托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醉倒了无数的读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永嘉,品一品作者心仪的美酒,感受其中氤氲的绵绵之情。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琦君(1918-2006),女,原名潘希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以散文响誉文坛,她的散文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文笔如行云流水,不雕琢,不粉饰,舒放自然,典雅隽永。看她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读她的作品你会感觉到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的作品善于营构隽永温馨的氛围,不论写人、事、物,都以故乡为背景,以细腻的文笔,动人的情节,将读者带进时光隧道,用那些昔日的悲喜感染读者,激起共鸣。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背景介绍

琦君在《烟愁》后记中写道:“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那剪不断的故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成为琦君散文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春酒

春酒最早出现于《诗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也称冻醪。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春酒”历来为文人们十分衷情的吟咏对象。杜牧有“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元曲中有“春酒半酣千日醉,庭前还有落梅花”的唱法

美点赏读

琦君的《春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美好,抒发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追思之情。文章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集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具体表现在:

第一,风俗美。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更承载着作者对故乡民俗风情的美好记忆。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展现旧日新年风俗,什么“新年迎神拜佛”,什么“脚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什么“说话小心,多讨吉利”等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中国传统过年的风俗画卷,营造了新春喜庆热闹的气氛,为下文喝春酒做好了铺垫。另外,喝春酒,吃会酒,作为乡土民俗的一部分,也能展现江浙乡里特有的民风习俗。阅读琦君的文字,读者仿佛置身于乡土,能真切感受到这份浓浓的乡俗俚趣。

第二,人情美。甜美的春酒,融聚的是浓浓的人情。这种人情,既有“家家邀饮春酒”的乡邻好客的淳朴,又有亲情母女情深如酒的真挚。母亲是文中重点着墨的对象,文章一方面展现她酿制美酒惹我馋瘾的细节,“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生动展现对我的关心和慈爱;同时又通过她很乐意把花厅借给乡邻“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品尝助兴,“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等情节,展现母亲的善良厚道,字里行间充盈着对母亲美好的怀念和赞美。

第三,语言美。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语言生动传神。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设喻形象奇特,写出了我贪心、自在与得意,令人难忘;“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抓住细节,展现儿时的我的聪明乖巧,侧面写出春酒的吸引力。另外文章还善于引用地方方言,如“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中的“大约摸”和俗语如“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等等,文白交融,贴近乡情,自然天成,平淡中见醇厚。

知识把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 ) 门槛( ) 过瘾( ) 酬谢( )

煨炖( ) 家醅( ) 炮制( )

2.文章中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母亲担心酒太补不让“多喝”,而我却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春酒吗?

5.母亲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和自己却很少吃,这说明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6.今年我“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却被儿子挑剔不是家乡的酒,这段小插曲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类文阅读

隔一条海峡梦回童年旧事,竭毕生心力写尽故园深情,阅读琦君的文字,总能于字里行间之中读出她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缱绻的文字与真挚的情感相交融,化作一幅幅“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画面。品读完她新年的《春酒》,我们再来阅读她中秋的《月光饼》,看月光下的故乡,又发生了哪些令人怀想的往事。

月光饼

琦 君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她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但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读后一思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一事一景,一人一物,早已化作故乡的象征,珍藏在心底最柔软之处,虽容颜易改,世事多舛,但这却不会动摇心底的那份美好记忆。透过一份月光饼,我们解读出的是琦君悠长连绵的乡愁,是对消逝了的风俗、曾经有过的童趣、不会再来的幸福的眷念。想一想,文中以月光饼为题,有什么妙处?

考题回放

一、阅读上面的选文,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题)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分析画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4.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世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6.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ǒuqǐ;kǎn;yǐn;chóu;wēi;pēi;páo

2.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时间顺序。

3.用我的“偷喝”反衬出八宝酒让我难以抗拒其香醇甜美的诱惑,突出酒的好喝,儿童的天真。

4.不是,还包含着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表达了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5.淳朴、厚道、善良、热情。

6.用我刻意的炮制酒而结果并不是家乡的酒的反差来烘托对春酒、母亲酿制的春酒的缅怀和对家乡深深的眷念。

类文阅读

月光饼既是文中线索,贯穿全文,又是矛盾冲突的触发点,更是引起读者故乡之思的动因。以此作为标题,不仅点明写作的中心,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考回放

1.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2.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3.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4.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5.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第二篇】

记得当天由他们请了梅子涵出席新书会,似乎他事先没看过这套书,在会上粗粗地翻了一下就即兴发言。他讲的话也不记得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并不怎么热情肯定这套书。也就在这次与阳光姐姐会面,我答应她尽自己所能协助推广这套书。时隔不久,由我组织在上海的几所小学、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太仓朱棣文小学以及苏州市图书馆举办多场讲座,并进行了签售活动。

之后,我与伍美珍经常联系,她待人极其热忱,得知我主编的《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由同心出版社出版,主动答应在安徽的媒体为它宣传、推广。合肥《江淮晨报》以报道她的巡回讲座及签售活动为名,对《作文大世界》和这套丛书作了详尽的介绍,并荣幸地将她列为《作文大世界》作家讲师团的成员之一。

几年前,伍美珍及其好友辫子姐姐郁雨君曾来编辑部走访,我与她俩在附近的鱼味堂小酌,郁雨君却喧宾夺主,出其不意地去结了账。而后我因事去了合肥,伍美珍特地准备晚宴请我,饭后又赠送我高档白酒、茶叶等礼品。这次,伍美珍来上海参加书展,要来编辑部看我。她是书展的大红人,又怎能占用她太多的时间,遂相约由我在饭店宴请。

饭后,我写了一条微博:“正值上海书展期间,阳光姐姐伍美珍率她的刊物小编们前来参加活动,经辫子姐姐郁雨君约定在好友汇聚会。这两位红遍全国的童书作家,待人诚挚豪爽,我将她俩视为忘年交。席间,雨君赠《当时实在年纪小》给我,此乃明天出版社‘我们小时候’丛书之一。”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第三篇】

摘 要新改课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变化,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也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笔者就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积累,最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应是培养获得高考高分的作文选手,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一般写作素养,让学生能写文从字顺的规范文章,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1.感情课改,明确目标

新课改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改已经成功了,我们的教学依然存在种种误区。拿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有的老师以所谓的“创新”为目标,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演讲、小品、游戏、歌曲、影视等轮流上阵。有的老师喜欢辩论,学生抢着发言,气氛热烈,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讨论的大多与语文的核心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或下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殊不知,这些课件虽然能给学生带来视听冲击、引起他们感官的兴奋,但却占用了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和思考的时间。而有的老师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及阅读积累,于是往往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才学”。这样,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见识远大、博览群书,非常佩服;教师也在学生崇拜的眼神中变得自我满足。

其实,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解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什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黄厚江老师认为,“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必须在语文学科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我赞同他的观点。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应该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积累,最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应是培养获得高考高分的作文选手,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一般写作素养,让学生能写文从字顺的规范文章,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提倡本色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诵读,体味情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课文不同的诵读基调,读出语句的停顿,读准语速的快慢变化和语调的轻重抑扬。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全情投入到课文中,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执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美国一位鲁迅研究者说:“鲁迅风格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但是从来不曾有过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之事是爱还是恨。”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对学生的爱,对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情感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因此教学此文教师就要通过泛读和指导学生诵读来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深情,在读中品味其情感的变化过程。

3.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学生熟读、涵泳、揣摩文本,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是散文语言因作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言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成,“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只少了个逗号而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强烈悲愤之情就全然不见了。再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果把“泻”改成“照”,一是不能与流水相照应,同时也就不能表现出月光流泻无余的流动感。

4.相互交流,磨砺语意

文本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时常让学生反复走进文本。例如,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引领着学生们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和李密进行心灵的对话。他们有的联系人间百态,世道沧桑,真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有的学生情动于民族文化中亘古不变的孝敬之情在家庭,国家中的凝聚力;还有的陶醉于作者平实而生动、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的语言艺术中。并且,教师也时常让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己对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做批注。通过这样的练习,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可先从外包装考虑,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的问题上。也就是要提倡本色语文。当然,在明确教学内容之后,上课的形式也是需要考虑的,要考虑用些什么样的形式,使它更吸引人,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高峰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晓晶。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备课;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旨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师生互动变为多边互动。下面是笔者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探索运用开放式教学法的教学反思的简单总结,希望大家指正。

一、开放式备课

传统备课仅是教师的工作,上课后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教学路线听就可以了,课堂教学没有活力,更有甚者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睡觉或者看别的学科的书。因此,开放式备课应运而生。开放式备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互动,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具体做法:(1)师生公开课堂备课;(2)小组合作讨论备课。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就是备课。按2∶4∶3的比例分配课堂45分钟。前10分钟:教师先把教案模板公布于黑板上,让学生自主预习,自己整理;中间20分钟:小组合作讨论,发挥团队精神,优化小组的教学设计稿;最后15分钟,小组代表简单介绍自己小组的研讨结果,教师对小组成果简单点拨。整堂课的时间都交到学生手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结《纪念刘和珍君》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积极自主学习本节课,查找相关资料,自主体会本节课的中心思想,亲身体验鲁迅先生悲哀、气愤的复杂心情。教师要做的就是组织好课堂纪律,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活动中有组织、有纪律地讨论,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开放式教学过程

开放式教学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与老师互动,学生之间互动,使学生被动地听课转变为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基于《纪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的备课,学生对本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认知。第二、第三课时――开放式授课:根据上一课时的准备,选出最优秀的教案,按照此教案来授课。授课方式为开放式授课,具体做法:

1.“我想知”――教学导入

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导入方法(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讲故事),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我想知道刘和珍被射杀的历史背景。”“我想了解刘和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想知道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等等,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2.“我想说”――自主学习,互动解决问题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列举到黑板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寻求答案,然后积极回答,各抒己见。这样的授课不仅会带动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且讨论过程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更加体会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对大家不同意见做简单点拨。

3.“我想读”――读自己喜欢的

给学生留有阅读时间,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阅读并讲解喜欢的原因。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放式教学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很多局限性。我们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评价。

1.学生自评

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份自我评价,包括自己在课上的表现,是否充分利用好时间,学习效率等方面。这样学生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教师更要对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方面给予肯定。

2.学生互评

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在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一问题,有学生只回答道:为了纪念刘和珍。此时,教师最好不要立即点评回答得如何,可以让其他学生作出评价补充。这样既可以让第一次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失面子”,又激发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3.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即时评价

教师测评学生仅是一方面的评价,仅能了解学生的情况;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即时评价,可以了解教师需要做哪些改进,课堂教学需要如何更加优化。这样师生双方共同提高,共同创建高效课堂。

总之,追求高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进来,使“教”与“学”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G].现代教育教学,2010.

71 644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