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第一篇】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左右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在现代高科技电影制作技术的保障下,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事件重现,包括对历史画面的完美演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对音效和对白的精心剪辑撰写等等,这一切无不让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绕梁不绝乃至久久回味、如临其境!

   影片《建党伟业》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十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同样也是一部绝对官方政治色彩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的文献纪录片。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客观、真实就好。

   影片《建党伟业》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之桥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片尾代表们在红船上开完会以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歌》时,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还有就是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在火车站告别小凤仙时的那句“七尺男儿”的经典对白。

   影片《建党伟业》里面着重渲染了一下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情感故事。我以为,这也是出于对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崇敬和仰望之情使然。两人简单结婚,当晚并肩坐在床头有些经典的对白。历史证明,杨开慧同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120分钟时长的历史大片,我区区百余字还不能囊括和表述。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影院去细心品味和重温那段历史,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铿锵有力!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左右

   《建党伟业》还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建党的艰辛,更表现了革命的激情与理想。今天历史书中的人物当年正意气风发,陈独秀在北大演讲时激情澎湃,厉声斥责复辟,呼吁共和,台下的学生掌声如雷,不禁为这种激情而震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辜鸿铭在北大公开辩论,要新文化还是旧文化,让人感受到那时中国知识精英在乱世中求治国之方的精诚之心;还有走上街头的五四学生,不畏枪炮反对强权,在血祭我土的怒吼中显示中国的力量。激情和理想,是这部电影比《建国大业》更吸引人的地方。

   一个为自由、让人民当家做主而成立的政党还是需要这样的电影。历史本身充满力量,让它发声就是一种召唤,一种激励。召唤和激励现在的人们,学习前辈冲破重重困难,一心建党,试图造福天下的精神。青年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青年人有理想,国家才有未来,向九十年前的那些年轻人学习,努力,加油,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我坚信在这样先进组织的带领下,中国的前途定是一片光明。我们虽不能摆脱曾经的屈辱岁月,但一定可以开辟似锦的未来,请党组织在实践中检验我。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左右

   前几天,我观看了纪念建党__周年影片《建党伟业》,深受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触最深的是:此片内涵丰富,值得大家观看和深思。

   影片《建党建业》是一部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是一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的文献纪录片。这部影片通过描述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叙述了自虎门销烟开始,为了解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以自己的方式为救国强国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影片在片尾时,13位代表在上海南湖的红船上开完会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哥歌》时,大家的眼睛里都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深刻地记忆:这13名代表,代表着50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中国共产党的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的国运昌隆,气壮山河;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浸浸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第二篇】

[关键词] 《建党伟业》;电影叙事; 历史真实

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大量红问世,如《云水谣》《开天辟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电视剧更是层出不穷,如《潜伏》《亮剑》《雪豹》等。很明显,这些电影或电视剧的题材基本属于红色题材中的革命历史题材,讲述了建党和新中国成立前后革命前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艰辛探索与奋斗的历史。作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片,《建党伟业》以电影艺术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电影的目的是要满足观众的需求,或者让观众看到智慧的挑战,或者让观众体会到情感的冲击,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悲哀、喜悦、愤怒与感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提供的不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而且是通过视觉冲击将人们带回那个时代,感受在时代动荡中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坚守。但是,和口头的讲述与文本的描写不同,作为一种包含视听元素的大众艺术形式,电影要怎样表现这种题材才能与当下观众心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让观众觉得确实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时代的精神?《建党伟业》等影片虽是我们的主旋律片,但在全球化语境中,电影业的继续发展不会将观众仅限于内地。这是这类电影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既要将那段历史具体真实地表现出来,又要满足观众的情感与审美期待。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人们讲述出来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乃至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历史都有不同的讲述方式。众口难调,针对革命历史题材,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显得尤为突出。真实地表现这段历史,将评价留给观众,似乎是这类题材电影创作的共同指向。

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叙述

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多为描述革命先辈的奋斗经历,具有主流意识强、场面混乱、对比明显的特点。而电影艺术则包含了文本或口头叙述所没有的视听元素,用电影叙述的手法表现革命历史题材,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用视觉和听觉的表现,向观众传达革命年代的事件和精神。

从1912年到1921年,时局混乱,战争不断。为了烘托出当时的社会形势,民众思想,人物立场,影片大量采用对比的手法。鸦片战争后社会凋敝,民不聊生,影片开头的色调也一直是以灰黑为主,直到武昌起义,鲜红的旗帜在起义军手中舞动。阴暗的色调配上鲜明的红旗正是一种色彩对比,突出了红旗的鲜红,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抹亮,如同希望一般。“五四”运动一节,爱国学生身穿白色制服,手举白色条幅上街游行,整个场面被一片白色覆盖,而与此相对的则是学生心中那股冲天的悲愤。冷淡白色固然不会给我们火热的感觉,但它的运用却让人透过白色直接感受到了它所覆盖着的巨大愤怒,而那白色又为这愤怒添上了悲的含义。除了色彩方面,画面布局也多用对比表现影片的内容。袁世凯筹划天坛祭天时与蔡锷在屋内谈话,两人各站一侧,这种二分的画面布局,清楚展现出二人的不同路。再有,北大图书馆关于新文化和旧文化辩论一节,影片运用了画面分割的手法将正在辩论的两方放在同一个画面中表现,左边为新文化代表,右边为旧文化代表,左边激情洋溢,右边沉稳而坐,左边如火,右边如水,这种对比突出正是展现了当时新思想的迅速发展,表现了它蓬勃年轻的生命力和追求新思想的一代青年在探索和发现中的热情。既然电影是一种包含视听元素的艺术形式,那么除了视觉上的对比外,也少不了听觉上音乐的运用。哲学家尼采认为,音乐能直击人的灵魂,引人到达生命本真的境地。战场上,伴随着一个个镜头的闪过,爆炸,子弹,士兵牺牲,慢节奏音乐的加入让战争的残忍跃然眼前。观众不一定都经历过战争,但一定知道战争的残酷,如何引发观众的共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调动观众的情绪,让他们随着影片引发悲伤、感动。影片中也有一处轻松的音乐,在北大给新聘任的辜鸿铭颁发证书时,辜鸿铭上台,影片配上了一曲声音不大但俏皮的背景音乐,气氛顿觉轻松,它像是一种下意识的说明,给观众情绪的转变铺路。

不论是视觉上的对比还是听觉上音乐的烘托,都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方式,以此来突出产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现状和革命先辈在这条路上的不停探索与坚持。和文本需要阅读者的想象不同,电影表现出的东西是有形的。这种确定性虽然剥夺了观众对人物外貌、环境等的想象,但也提供给了电影新的维度。

由于人物的有形性,电影需要演员表演,在《建党伟业》中演员的选择和人物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庞大的明星阵容让“数星星”成了电影的看点之一,七嘴八舌评价自己喜爱的明星似乎充斥了电影院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扮演蔡锷的天王级明星刘德华,扮演罗家伦的偶像明星王力宏,扮演段祺瑞的搞笑型大忽悠等。对于主旋律电影“双效应”的特点,明星脸满足了票房的需要。虽是一部为党献礼的作品,但并不排除相当一部分人是冲着“星星”而来。除了票房效应,电影的叙述也利用了明星本身的气质。影片利用刘德华多年演艺圈的经验和形象,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蔡锷的形象,经验丰富,城府极深,不再是彷徨不定的年龄,对革命的信仰和坚持坚定之又坚定,他们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同时又因历经沧桑岁月很多事力不从心,拼命为国却也希望后起一代能更加优秀。相比对老一代革命家的塑造,在塑造富有青春和激情的社会精英时,就启用了一批年轻演员,例如汤唯、张一山等,他们身上的活力恰好为这一时代激进的青年代言。想必我们会注意到,影片中冯巩、赵本山、范伟等喜剧名人也出现在银幕上,而且他们扮演的角色几乎一致地投到了袁世凯门下,让人一看就想发笑的大忽悠居然成了皖系军阀的首领,而当时名震一时的北洋三杰、虎豹都变成了笑星,这背后隐藏的是对当时北洋军阀无能的一种极大的讽刺。

那段历史当然不会重现,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再现那段历史就要采用艺术的手法,革命历史题材在电影中的表现也无例外地通过电影叙述手段:视觉的,听觉的,内在的,外在的等,其目的都是要在表现主题、展现历史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观众的需要,在心理上、情感上引起共鸣。

客观表现历史

红色题材的影片一直是为数不少的,先不说近期的《建党伟业》《辛亥革命》,就是以前,也有大批的红,像《红色娘子军》《云水谣》《南京!南京!》等,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世界形势,电影创作的产品也要求更大的市场,从较早的《红色娘子军》到今天的《建党伟业》,影片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不断加强。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历史时段,将评价留给观众,而自己只保留了对整个时代客观的叙述。

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一反之前电影所注重的形似,而更加注重神似。据一些业内人士说,除了孙中山的扮演者外,其他的角色并不是以形似为标准来选择的,我们也可以看到冯远征、张嘉译、刘佩琦等演员在外形上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可谓是十分不相像,但我们却说他们演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陈独秀、、辜鸿铭。这对于演员来说无疑是加大了难度,他们必须了解这个人,自己先变成这个人,才能在并不形似的情况下去诠释这个人,将其神韵、精神传达出来。观众开始从神韵上去评价这个人物,并不仅仅是相貌相似。事实上,长得像并不一定就是这个人,而对历史人物神韵的模仿则会让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更加真实。相貌上的差距让观众对人物的出场有一个认识过程,虽然影片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出场时都有名字的显示,但还是留给了观众一些空间去认识这个人。比如说冯远征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时就有字幕提示这是陈独秀,但是当我们看了一会,看到冯远征饰演角色的激进,些许急躁,极端,却又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那股敢为人先的激情时,好多观众会笑着说:“啊,确实是陈独秀!”这就是一种神似的判断。这种神似的方法让人物更加立体,展示给观众更多精神和思想的方面,观众评价人物不再是像与不像,而是是与不是,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更真实。演员不是在演这个人,而是力求变成这个人而去表现他,而且这样的表现更尊重历史。影片中对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战场上,突出了他的骁勇善战。这和我们平时谈到宽厚长者的身份似乎有些出入,但历史上的就是这样一位英姿飒爽、英勇无畏的神。虽然长得不像,但演出来的那个气概就是。神似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形似。

“不虚美,不隐恶”,在细节处理上,影片也本着用艺术的手法展示真实历史的原则。火烧赵家楼一节,章宗林太太哭着说:“在日本的时候就被围,回来了还是被围。”对于这个举国愤慨的卖国贼,影片并没有把他处理得让人一看就多么令人厌恶或依靠日本人过着如何好的生活,而是道出了他在日本、中国两面被围的困境和无奈。中国国情特殊,要发展革命不可避免,而要革命首先就要转变人的思想,让人们不再受到旧思想的束缚。而在“五四”运动一节,辜鸿铭在日本办的报纸上大骂学生野蛮,在其顽固强调旧文化的保守中又能让观众体会他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对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遭到西学打击而担心中断的痛心。这些细节都力图使影片中描述的那段历史看起来更加客观,好与坏在电影中不再那么界限分明,影片只是将他们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至于孰好孰坏之类, 都留给观众去评价。这种真实并不意味着所讲述的事件都是原封不动的历史,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和旧文化的辩论会上,辜鸿铭与罗家伦的对话并不是真实的,这段对话实际发生在辜鸿铭和伊藤博文之间,这里只是引用。同样是在这场辩论中,胡适和女学生的对话也是虚构的,这段对话实际发生的时间是十年以后。选择这些对话进行艺术嫁接,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代表性,能代表当时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将它们放在辩论会中说出来则是因为在这样思想激烈交锋的语境下更能体现历史人物真实的话语意图,是对历史真实的艺术还原。

《建党伟业》在整体上体现了回归电影艺术本身的趋势。不过,虽然影片有意识地保持了客观的叙述口吻,但并不是说就抛弃了主观性。张勋复辟一节,在朝堂上张勋大喊“他们欺负皇上是个孩子”的哭相、牵着风筝在大殿前跑的滑稽和对着天上的飞机大叫“逆贼”的丑态,整个事件像一出闹剧,让人可笑、可恨、可悲。这其中包含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讽刺、挖苦、厌恶,体现了作为主旋律影片的意识形态性。但这和我们所说的真实客观并不矛盾,真实是一种趋势,是在长期的主流话语评论中对客观叙述的一种反思,是向历史真实性的一种靠拢。在主流话语中,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还会继续繁衍,而在这个过程里,电影艺术已经开始以它自己的方式突破传统,寻找一种更客观或者说更人性的方式进行叙述。

[参考文献]

[1] 孟庆枢,杨守森。西方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俊卿,李刚。论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与变迁[J].电影文学,2012(02).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第三篇】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审美教育;美育功能

电影作为现代传媒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它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电影的审美教育意义,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形态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人格襟抱,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起来,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美,更不能缺少审美的能力。审美教育是促使我们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转播工具被广泛应用。电影作为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传播媒介的大众文化,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超过其他的艺术形式。电影在艺术审美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电影中的主旋律电影,以其崇高和伟大的内涵,其弘扬主旋律和民族精神、文化的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培养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我们应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谈到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人们多是将它们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很少有人注意到主旋律影片的审美教育功能。而当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除了弘扬主流意识与主导文化的德育功能之外,其审美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创作者与接受者的重视。

一、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感兴能力的培养

主旋律电影通常是通过再现历史现实来激发人类情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感兴能力。主旋律电影不同于其他影片的一大特点即在于其更加客观而真实地重述历史和现实。2009年,中国生产出一大批以建国60周年为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其中以《建国大业》最受瞩目。影片真实地讲述了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2011年的主旋律影片《建党伟业》,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影片以、、陈独秀、蔡和森、、等最早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影片《辛亥革命》主要讲述了从1911年初到1912年初,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帝制,实现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革命事件。中国的革命党人在结束2 800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付出,赢来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这些主旋律影片,使我们认识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了解到老一辈革命者们百折不挠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主旋律电影通过描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提高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能力并非简单的认知能力,而是通过表象去感悟生命意义、体味其中真谛的能力。《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三部影片,不仅仅使受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新中国建国、建党和实现民主共和的历史,也从中深刻认识到前辈们为了心中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精神。这些主旋律影片的特殊身份使其更加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兴能力。

二、主旋律电影与审美情感的培养

当今这个时代,是情感淡漠的年代。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技术,给人们带来巨大财富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灵魂的虚空与情感的缺失。对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审美情感并不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意志与欲望,也不只满足于艺术带给我们的刺激与享受。审美情感是艺术所赋予的一种形式化的情感。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情感就是审美情感。以当代电影的发展速度和受众来说,其是最有助于培养审美情感的一门艺术。电影可以将被人们遗忘的、美好的事物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虚空灵魂的填补。

不同于其他电影,主旋律电影主要培养的是人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大都表现了祖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为了解放与和平而英勇战斗的民族英雄形象,这些影片所具有的审美教育意义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各个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用封建王朝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来激发我们树立远大理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建党伟业》通过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热爱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的领导下。《建国大业》重温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事件,使我们了解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我们更加浓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三部影片也对英雄主义作了最好的阐释。《辛亥革命》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也让我们了解到英雄人物的生活细节与情感,拉近了英雄与我们的距离,用现代人的艺术观诠释了英雄主义。《建党伟业》一改主旋律影片大量使用战争场面的传统,而是抒发汹涌澎湃的英雄之气。末世枭雄袁世凯,有勇有情蔡锷,孤胆英雄,少年才俊,英雄之气充斥整部影片,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与鼓舞。《建国大业》导演韩三平称《建国大业》是一部“英雄史诗”类电影。影片中尽数“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智慧、情怀与理想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主旋律电影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就是能够使我们观影中所产生的爱国热情和英雄崇拜升腾为观影后内心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在这个情感淡漠的年代,找回最最浓烈的审美情感。

三、主旋律电影提升审美教育功能的新举措

当下的主旋律电影较之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有了很大的改观,传统的主旋律电影政治导向性过强,题材的选择面过窄,人物刻画过于模式化,使得大众产生一种排斥和拒绝的心理。当下的主旋律电影更注重时代特征和受众的心理,从各个方面寻找突破点,以求得到更多的受众和更好的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一)审美取向的转变

主旋律不再等同于说教。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过于说教和宣传,使影片的内容和形式都显得过于模式化,导致一些年轻观众对主旋律电影产生反感,其审美教育意义也因其过于浓烈的政治性而逐渐削减。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打破了主旋律电影刻板的模式,题材的选择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大众的审美兴趣,减少政治说教意味,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2009年,我们迎来了主旋律电影审美教育的春天,大批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不断涌现。揭秘内幕的《天安门》、幽默沉重的《斗牛》、悬疑刺激的《风声》等多元化的电影题材,既丰富了银幕、提高了票房,又娱乐了大众,扭转着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几乎已经根深蒂固的认识。

主旋律电影对历史和现实的展示更加人性化。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给人的印象总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是宣传国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说教的工具,缺乏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当下主旋律电影一改往昔的概念化和说教化,更加生动感人且贴近生活。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都避免了使用大篇幅战争场面的描写,利用更多的文戏,理性而平静地把历史展示给观众;对影片中的英雄形象作了细节化的处理,他们不再是传统主旋律影片中的“神”,而是跟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是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民众的一分子。主旋律电影审美取向的转变也改变了人们对主旋律影片冷漠的态度,使主旋律影片更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大众审美心理。[JP]

(二)商业娱乐元素的注入

大众的审美兴趣决定着其对电影题材的选择,而审美兴趣又源于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当社会处于动荡变革的历史时期时,受众更希望了解的是社会事实和重大事件。但在当今社会稳定的和平年代里,受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和热情正在减少。那么在和平年代里,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该如何点燃受众的求知热情呢?

主旋律电影要想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就必须符合时代特征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当下,娱乐性较强的商业电影是最受大众欢迎的电影类型,因为商业电影更接近现代生活,贴近受众心理,且更具流行性。任何艺术形式都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够实现其艺术价值。主旋律电影也开始通过商业娱乐元素的注入来激发受众审美兴趣。商业片中经常使用的“人性化”“调侃”“反讽”等多种表现手法开始出现在主旋律电影中。艺术性、教育性再加上商业性,令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获得了喜人的票房成绩。

(三)明星和特效的引入

主旋律电影吸引大众关注的方法之一是制造明星效应,但明星偶像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明星精湛的演技给受众带来审美享受,明星的加入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影片的档次。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无一不具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建国大业》打开了明星助阵主旋律电影的新局面,影片的全明星阵容可谓是亿票房的强有力保证。接下来的《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中也都“星”光灿烂。明星的加入为主旋律电影带来了受众和商机,也将影片的审美教育意义普及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但另一方面,被明星所吸引的受众,在观影时会出现只看明星而忽略影片情节的现象。明星们走马灯似的轮番上阵,使人应接不暇,观众往往只沉浸于对明星的评头论足和对下一位明星的期待中,而无暇体味影片的审美教育意义。这也是主旋律电影在今后的创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此外,主旋律电影开始大量使用特效,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的审美冲击。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最先接触到的是电影银幕上利用声、光、影、色等技术手段所展示出来的电影画面,所以,电影特效的引进,不仅能提高受众对电影的审美能力,也可以使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辛亥革命》是今年主旋律影片中最大手笔的制作,影片共用了500多个特效镜头,其中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优质、逼真的影像画面给受众带来了审美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也吸引更多的受众来领略主旋律影片的时代魅力。

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辛亥革命》为当下的主旋律电影树立了典范。这几部影片的出现为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主旋律电影改变了以往浓烈的政治说教意味,更切合时代特征,贴近受众审美心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艺术魅力,使之为中国的审美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①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参考文献]

[1]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第四篇】

   红色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最新600字

   看完电影也不过三小时,能想起来的的片段有陈独秀的演讲,再就是李大钊比想象的胖,还有后面周迅撑伞坐在船头,远看整个嘉兴南湖非常漂亮。

   作为电影来说,这部片子真的很烂很烂。电影的标题如此,影片应该表现出来建立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但是影片没有很好的表达。思想如何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成长,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些是怎么结合起来的。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一盘散沙,感觉就是演员们都露个脸,说句话,走过场。并没有突出共产党建立的必然性。

   另一个败点是毛泽东。作为那么重要的一个人物,看完电影可能大多数人留的印象是毛泽东和杨开慧那些镜头,这些镜头和建党有什么关系?搞革命的人肯定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这么紧凑的剧情,却有那么多镜头讲这些不是很相干的事情,拿观众当傻瓜啊。拍毛泽东传的时候加入这些还差不多。

   记得大概十年前,或者更早时候看《我的1919》,那部片子拍得真不错,难得的爱国主义题材拍得很精彩。今天,我居然在《建党伟业》里面看到了《我的1919》,顿时觉得自己穿越了。 明叔还是那个明叔,场景还是那个场景,甚至连那句“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撤冷”都没差!

   最后那个周迅撑伞坐在船头的镜头,也许是想表现未来会很美好吧。实际上觉得怎么看怎么诡异,这是冒着风险去开会还是去旅游摆pose拍照的?

   总而言之,从电影角度来说是非常烂;从教育角度来说,来说,就当为了八亿票房吧。

   红色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最新600字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讲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夜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民国六年,朝廷腐败,大臣无能,敌奴趁机骚扰,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光复会的同志们好不容易才保下了这片江山,但一个七岁皇帝如何掌握这大权?只好托任给袁世凯。

   袁世凯嘴巴上虽说要使中国富强,但却是个糊涂官,给日本人咋呼几下就签下了密21条并更改国体。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坐不住了,组织起来抗义。孙文和蔡锷也商义要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就在讨伐声中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可奸臣贼子趁国家无人可用之时出卖我国的山东。青年们忍无可忍,全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经历了众多波折后,中国进步青年终于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适合中国国情。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3日,一艘小小游船上的十几个年轻人,在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神州大地有了一群引路人,中华民族有了坚韧挺拔的铁骨脊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90年的岁月。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把牢底坐穿的先驱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共产党员、那些为新中国建设而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共产党员。

   如今,全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就连我们海门这样一个普通的县市也已达到了小康水平。奥运会、世博会等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中国在国际重大问题上越来越有发言权。中国科技突飞猛进,今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的发射被人视为中国在国际间崛起的又一象征。

   作为一个21世纪的小学生,我倍感自豪。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从小立下远大志向,长大后报效伟大的祖国!

   红色电影《建党伟业》观后感最新600字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着青春、热血、激情、牺牲的故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一路曲折一路歌,足音更加坚实。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记录了自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开始,经过了许多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结束。虽然影片人物众多,但线索清晰,真实的将那段令人振奋的历史重新还原的我们眼前。

   当看到溥杰将风筝系在张勋辫子上时,我不禁失笑,笑那清王朝的腐朽与无知;当看到蔡锷与小凤仙在车站道别时,我为之感动,感动蔡锷是个重情义的大将军;当我看到宋教仁在火车站被暗杀时,我为之心痛,心痛当时社会是如此混乱,如此黑暗。

   好在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来拯救受苦受难的亿万同胞。青年学子们勇敢而果断地走上街头,高胜呼喊着“爱国无罪”。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急切救国之情溢于言表。继而学子们又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在那熊熊火光中,燃起了中华民族明天的希望!

   终于,经过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在共产国际主义的帮助下,中 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全国各地共产主义组织代表,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奔赴上海开会。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他们用满腔热血建立起了开创中国历史新篇章的中国共产党。

   影片的最后,嘉兴游船上传出的铿锵有力的歌声,在江南山水间愈飘愈远,久久荡漾……

   90年风雨路,中国共产党已由原来的13名代表,50多位党员发展到如今八千万多的党员队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而有力的支撑下,中国才能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中华民族才能一步一步走向复兴!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范文【第五篇】

观看建军大业心得体会范文1

给中国的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有多强大家喻户晓吧,可以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第三部《建军大业》即将开拍,在小鲜肉当道的影视圈,该电影会是什么阵容呢?

《建国大业》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历史电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由黄建新执导,韩三平担任制片人,云集了华语影坛百余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影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故事,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观看建军大业心得体会范文2

8月1日当天,电影《建军大业》在北京市王佐镇正式开机。开机会前,一份《建军大业》的内部演员名单在网上流传开来,其中鹿晗饰演邓小平、舒淇饰演宋美龄、郑爽饰演、马天宇饰演、王凯饰演,演员阵容令人咋舌,不少网友感叹片方用人之大胆。

目前除了马天宇饰演得到确认、演员变更为吴樾,其他演员阵容仍未得到证实,但不排除鲜肉加盟。此外,刘烨将继《建党伟业》之后再度出演,而的扮演者为朱亚文。“小鲜肉”欧豪、刘昊然则分别饰演叶挺、粟裕。

谈到为何启用年轻的面孔,导演刘伟强解释道:“领袖们和将领们在当年革命时也都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年轻和对国家的热血忠诚,才造就了建军的伟大事业。”同时,刘伟强希望这些年轻演员能让电影更具有观赏性。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将延续《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

执导了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韩三平此次担任影片总策划及艺术总监,黄建新担任影片监制,与香港导演刘伟强共同完成该片。

韩三平坦言,《建军大业》的前提是一部热血青春片,“电影里的领袖们都非常非常年轻,他们才二十多岁就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其实是非常励志的。所以我们找来了刘伟强导演,来解决我们以往同类型电影不好看的问题。”

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加盟势必会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国际化叙事,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部电影。对此刘伟强表示压力非常大,“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想要怎么拍,我也希望可以拿出年轻人的激情,拍好这部电影。”

目前除了以上提及的演员,还确定了饰演陈独秀的于和伟、饰演向警予的马伊琍、饰演瞿秋白的白客、饰演蔡和森的刘循子墨、饰演周逸群的李岷城、饰演陈赓的梁大维。

对于网上流传的名单,片方负责人表示并不准确,今天只是公布部分演员,其他演员还没定也未进组,会陆续公布,一切以官方统一出口为准。另外,据鹿晗经纪公司壹心娱乐的内部消息,鹿晗因为档期问题,可能无法接下这一角色。

观看建军大业心得体会范文3

电视剧《建军大业》,是由张多福执导,黄海冰、郭广平、李信睿、周惠林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建军大业》主要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

为真实再现19世纪20、30年代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剧组先后转战七八个拍摄场地,足迹纵贯祖国南北。

剧中,“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由李信睿扮演。相对首次出演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还是饰演鼎鼎大名的元帅,李信睿深感压力的同时也倍感荣幸。

之前他曾多次出演过军人形象,不过这次却与以往大有不同。这是他第一次出演有历史原形的人物,还是将帅之才。虽是年轻时期的聂荣臻,但也不能失了大将之风,既要有军人的礼仪形态,又要保持元帅的风范,两者兼顾,缺一不可。这对李信睿的演技是一大考验,既不能太松弛也不能太紧绷,要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现场,李信睿获得了导演的认可与肯定,等《建军大业》播出以后,是否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一起拭目以待。

观看建军大业心得体会范文4

近日,演员党伟宣布自己已经完成了重大革命历史献礼片《建军大业》中个人戏份的拍摄任务,正式杀青,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荣誉出品,汇集了众多实力演员,自开机以来便受到了万众瞩目,党伟在剧中出演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一角。

电视剧《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以、、等为代表的先驱们,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红色经典故事,党伟在剧中出演的“张太雷”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1927年12月12日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身亡,献出自己29岁的年轻生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位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在拍摄张太雷牺牲的戏份时,党伟感触良多,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烽火岁月中无悔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种感觉就是震撼,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一种威慑人心的力量”。

党伟去年收获颇丰,从《冰刃》里的侵华日官,到《杨家将》中驰骋疆场的罗华,再到《恋恋仙缘》里上演前世今生爱恨纠缠的“董永”,从古代到现代,从铁马疆场,到古今爱情,党伟凭借纯熟的演技,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党伟直言,“自己想当一名纯粹的演员,用银幕上的百变

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观看建军大业心得体会范文5

由郭广平等主演的《建军大业》已经圆满杀青。该剧由张多福导演拍摄,是为纪念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而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剧中,演员郭广平“三度”饰演伟人。

71 511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