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开头【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记叙文开头【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记叙文开头【第一篇】
溜溜梅老师说一句话,你把主语后面的词倒过来再说一遍,能说上来就算你聪明! 比如我说:我的桌子 ,你就说我的子桌。要不要试一试?
热身游戏
我脑袋 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我眼珠 我猪眼,不像话啊!
我鼻子 我子鼻。
我鼻梁子 我量鼻子,我量它干吗呀?
我嘴里有牙 我牙里有嘴,我成妖怪了!
发现了吗?顺叙PK倒叙,( )更吸引人。
深入了解一下什么叫倒叙,倒叙是把文中的一段或一个句子放到最前面,然后,再进行顺叙。也就是先倒后顺。
学倒叙,溜溜梅老师送你“三千万”,包你变成作文大富翁。
1.千万要提前
“千万要提前”指的是让自己的作文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开头,第一段就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
比如用倒叙手法写童年趣事,该把什么内容提到前面才能吸引人呢?3种:结果提前、精彩提前、提起从前。
小朋友们,快快出手,判断一下,下面3个开头分别属于哪一种呢?
A.结果提前 B.精彩提前 C.提起从前
1. 《吓死宝宝啦!》 “吓死宝宝啦!”那一刻,猪和我一定都这样想,所以猪和我一个比一个叫得惨。( )
2.《怎一个“惨”字了得》“哈哈哈……淘气包,比猪叫得还惨…… ”爸爸妈妈和奶奶又笑成一团了。( )
3.《都是大白猪惹的祸》家里有一张照片,是我最想毁掉的,我把它用纸严严实实包了五层,藏在了玩具箱的最底层。因为那张照片上的我,肿头胖脸,难看得像猪八戒。哼,都是那头大白猪害得我。( )
答案:
亲爱的作文大富翁,记住你开启作文财富之门的“倒叙秘诀1”哦:
倒叙很简单,千万要提前,把结果提前,把精彩提前,
提起了从前,开头有悬念,读者抢着看,作者笑开颜。
2.千万要过渡
溜溜梅老师继续慷慨解囊,再送你们一千万:千万要过渡。写童年趣事,需要从现在穿越到童年,千万要过渡,用“过渡桥”来铺“穿越路”。例如《舌头掉了》的开头:农村的叔叔每次来,总爱问我:“去我家吃雪糕不?”我的脸总是立刻红成了大苹果,立刻用好吃的堵住叔叔的嘴巴。记得在叔叔家“吃雪糕”那年,我才4岁……最后这句话就是“过渡桥”,直通4岁那年,穿越回童年。
挑战你们的火眼金睛啦!找一找:每一个开头里面都藏着一座过渡桥,你能迅速找到这座桥吗?
《“挂”在缸上》
姥姥家院子里有一口超级大的缸,每次看到那口缸,我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口缸盛着我5岁那年最有趣的回忆,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
《怎一个“惨”字了得》
“哈哈哈……淘气包,比猪叫得还惨…… ”爸爸妈和奶奶又笑成一团了。笑声中,一件糗(qiǔ)事像电影一样开始播放了,记得那时我8岁……
《教公鸡下蛋》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每次听到这句台词,我都会哈哈大笑,想起自己教公鸡下蛋的往事。这件趣事发生在3年前的暑假里,当时,我6岁。……
亲爱的作文大富翁,现在你已经拥有两千万啦!记住你开启作文财富之门的“倒叙秘诀2”哦:
作文用倒叙,千万要过渡;
过渡桥铺路,穿越童年处。
3.千万要呼应
第三个一千万继续送给你:千万要呼应。写作文,呼应非常重要,它能让作文从题目到结尾,有唱有和,完完整整。写《童年趣事》,呼应尤其重要,为什么呢?和倒叙有关系。倒叙的写法是带着读者走进了童年的回忆,走进了发生过的事情中,所以,结尾时还要回到现实,千万要形成呼应。
亲爱的小朋友,默念3遍开启作文财富之门的“倒叙秘诀3”吧:
倒叙下命令,千万要呼应;
记叙文开头【第二篇】
2、为下文作铺垫。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有的开头就是设置悬念的单一作用,有的和上述结合在一块。
5、结尾的作用: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6、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
记叙文开头【第三篇】
记叙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记叙文的主旨,起到揭示文章主旨和贯串全文的线索作用。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呢?
一、题目的含义
解释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理解题目的本义。题目的本义一般指其字典义或常用义。第二步,明确题目的语境义。要明确题目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第三步,探究题目的中心义。题目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题目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记叙文阅读题的设置,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从彰显记叙文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我们在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旨进行推敲,然后在此基础上顺藤摸瓜,也就会对题目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即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把握。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题目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记叙文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题目的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锤炼语言,整合答案,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题干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题目的作用
1.为什么设这个题目。
解答这类题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明确题目的字面义。题目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题目的字面义就是题目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第二步,分析记叙文的结构,考虑其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题目常常与记叙文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记叙文的行文思路――线索。第三步,概括记叙文的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从而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题目常常就是记叙文内容的浓缩。第四步,挖掘题目的中心义。设这个题目的原因,一定与记叙文的中心有关,因为记叙文的题目是不会游离于记叙文的中心之外的。理解题目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记叙文带有结论性或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涵的哲理美,当然,有的题目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2.题目和内容的关系。
分析记叙文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属于整体概括题。解答这类题也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筛选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题目在文本中隐含的信息一一找出来,找出题目和记叙文内容的关系,这和理思路的方法一致。第二步,提炼观点。分析筛选句子,概括作者在文中隐含的观点,分析题目和文中作者的关系。多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常常是层层递进,或一实一虚两层含义巧妙融合在一起。我们在提炼分析时,一定要深入思考,不能仅停留在题目含义的表层。第三步,归纳中心。好的题目,往往具有双重的提示作用,既能高度概括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又能显示或突出记叙文的主旨,因此记叙文的题目通常与记叙文的主旨有很大的关系。第四步,探究效果。题目与文章的中心有着紧密的关系,题目能够提示文章的写作内容,还能够突出、深化文章的中心。
3.更换题目好不好。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的解答要注意答题的严谨性,一般从确认、语言鉴赏、中心探究、比较阅读四个层面解答。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回答用语用“好”或“不好”“行”或“不行”。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第三步,联系记叙文中心。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记叙文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题目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第四步,比较置换题目的优劣点。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与中心的联系紧密与否、结构的安排合理与否方面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尊敬的主席先生,我有一个请求……请求您取消……取消这次宴会。”
1979年12月8日,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仁爱传教修女会德兰会长飞抵挪威首都奥斯陆。〔A〕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会主席萨涅斯亲临机场迎接,并高兴地向德兰宣布国王将在典礼宴会上接见她。
德兰一震:“宴会?”
“是领奖典礼后举行的盛大宴会,135名贵宾应邀参加,有国王、总统、总理、政要、名流。”萨涅斯如数家珍。
德兰沉思片刻:“这次宴会得花多少钱?”
“7000美元。”萨涅斯不以为然。
“什么?7000美元!”德兰睁大眼睛,目光里露出无限的惋惜。她鼓起勇气,试探着说出了开篇的那段话。
“取消典礼宴会?”主席十分惊诧,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1901年设立诺贝尔和平奖以来,第一次有人请求取消典礼宴会。
“是的,我请求主席先生取消这次宴会,把省下来的钱交给我去救助那些饥寒交迫的穷人。”德兰激动了,声音有些颤抖,“要知道,这7000美元足够3000名印度乞丐饱餐一天啊!”
德兰不敢再看萨涅斯,她低下头紧张地等待这个大人物的判决。
萨涅斯举目打量面前这个老修女。她一生为穷人服务,过度的操劳和奔波,使她那干瘪的身躯已经佝偻,深深的皱纹像刀子刻遍她那慈祥的脸,记录了她维护穷人权益的艰辛。〔B〕在寒风中她显得那样单薄,弱不禁风。那双一生的光脚板已被风寒扭曲,脚趾完全变形,可她从不舍得为自己买一双袜子……
是她没钱吗?不!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有4亿美元资产,可她的卧室却没一件现代家电。除了电灯,只有一部实在不能缺少的电话。〔C〕她没有办公室,即使是尊贵的客人也只能在走廊里接待。
萨涅斯低下头,紧紧咬着嘴唇。
德兰有些歉意:“主席先生,我的请求是不是让您为难了?”
“不,不!”主席仰起脸,热泪满面,他向德兰深深地鞠了一躬,“我亲爱的会长,您的请求深深地感动了我,感动了世界,我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和善良人谢谢您了。”
一个感动世界的请求之后,便是一个震撼世界的行动。
19万美元的奖金她一分不留地全部捐给印度麻风病基金会,7000美元捐给了穷人,就连那块至高荣誉的和平奖章也让她卖了捐给了穷人。
1997年,当她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两件换洗的粗布衣服和一双旧凉鞋,一无所有。
(选自《人民文摘》2007年第10期,有改动)
1.给选文加个恰当的标题。
2.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将德兰的话放在文首。
3.将“即使来参加这样的世界级盛会,身上穿的仍是那件伴她出入贫民窟的粗布衣服”一句,还原到选文〔A〕〔B〕〔C〕三处中最恰当的一处。
4.选文第十自然段和第十三自然段都写了“低下头”,请你揣摩一下,修女德兰和主席萨涅斯低下头各自在想什么?
参考答案
《理解记叙文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开头【第四篇】
[关键词]伪纪录片;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层次;关联式
克·麦茨在他的《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中说:“‘电影符号学家’要做的第一个选择是: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大影片(即叙事性影片),还是短片、纪录片、工艺片、教学片、广告片?”麦茨肯定了前者:“叙事性影片的研究(至少在初始阶段)就成了重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麦茨将“叙事性影片”与“纪录片”做了一个明确的区分,并且将重点放在了叙事性影片身上。“简而言之,一切广义的‘纪录片’之间只有一条名副其实的界限,‘纪录片’的各种特殊样式,一开始就抛弃了叙事的原则。”
这个区分很好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性影片,其重要特征就是虚构性。而纪录片,虽然其本身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它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即使大多数时候这是一种经过人为选择后的真实,但至少在事件本身上没有人为的虚构。而对于电影来说,“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影片。”
一边是略显乏味的真实,一边是精彩纷呈的谎言,二者在叙事上拥有的本质上的不同,使得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伪纪录片”式电影,--开始就具有了叙事上的与众不同的复杂性。
所谓的“伪纪录片”,即mockumentary,也就是mock和documentary的结合,代表了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它披着“真实纪录片”的外衣,内容却是虚构的。但它和“半纪录片”又有所不同,后者是指用纪录片风格拍摄的虚构故事,让观众产生“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印象,而且通常由一个全知观点的叙述者(旁白)来主述故事,但是,观众清楚地知道这是一部电影,它的故事是仿真实的。而伪纪录片则不同,它竭力要造成的效果就是,这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这是偶然拍下的真实事件,拍摄者不是专业的摄影师,而是在当时场景下的某个人物,他参与整个过程,并拍摄下来。
伪纪录片的目的,是要让“期待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而这种代入感,又特别适合惊悚电影、灾难电影营造气氛的需要,从《女巫布莱尔》、《死亡录像》、《鬼影实录》这些小成本惊悚片,到大制作的灾难片《科洛弗档案》,伪纪录片总是用一台摇晃的dv,看似忠实真实地记录着虚构的故事,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的谎言”。
一、伪纪录片:谁是叙述者
站在叙述学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叙述者是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电影叙事中的‘叙述人’,由于摄影机这一特殊的‘视点’机制的存在,而打上了特定的叙述特征。”李显杰老师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这本书中将电影叙述者分为两类,即“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前者指“影片叙述人以明确的语法意义上的人称‘我’、‘他’甚或‘你’的身份和语气来‘讲述’(呈现)故事。例如,《红高粱》是以画外‘我’的第一人称来展开叙事的,《青春祭》则以画内‘我’的第—人称方式来展开故事”。后者指“影片叙事本文中没有一种明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瑞安、戈德罗、查特曼等人则认为,即便没有人称叙述人出场,叙事本文中仍存在着‘非人称叙述人’或叫做‘匿名的叙述人’”。在后文中又将“非人称叙述人”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由镜头来“呈现”的“呈现式”叙述人,一种是“影像+字幕式”叙述人。
对一般电影来说,这个分类似乎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伪纪录片”的叙述者,却不属于上文提到的任何一种。
以西班牙惊悚片《死亡录像》(2007)与美国大片《科洛弗档案》(2008)为例,前者是以电视台对消防队的一次采访开始,电视台的摄影师拿着摄影机面对女记者,女记者背后是消防车的背景,女记者一边与在摄影机后面的摄影师聊天,一边开始了外景记者常规的采访开始前的那套说辞。一段普通的对消防队员的采访后,警报响起,记者与摄影师随同两名消防人员进入一栋建筑,发现建筑里的人被一种未知的病毒感染,大楼在记者一行人进入后被当局封锁,记者的摄影机记录下里面发生的一切,最后所有的人都死亡,只留下这一卷录像。《科洛弗档案》也如出一辙,首先是男主角rob将要去日本工作,在他的送别派对上由他的朋友hud负责用dv记录,而后却出现了未知的怪物袭击曼哈顿,逃亡途中,hud坚持用dv继续拍摄,最后同样是大家都死亡,这卷录影成为一份国家档案。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部伪纪录片电影中,叙述者并非拿着摄影机的摄影师或者拿着dv的hud,虽然在《死亡录像》中,一开始时女记者对着摄影机讲述消防队情况的时候,有一点像上文提到的“人称叙述人”,如果整部影片都是由她对消防队的采访,那么可以说她就是叙述人,但实际情况是,影片并非真的在对消防队做采访,女记者对消防队情况的叙述只维持了短短的时间,很快她就变成了对一切茫然不知的人群中的一员。她这段短短的叙述,只能作为低于主叙述的一段“次叙述”来看待(这一点将在后文做详细分析)。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叙述者,原本的摄影者死亡,只要还有其他人拿过摄影机继续拍摄,叙述就没有结束。甚至即使所有人都死亡,但只要摄影机还在运作,叙述都可以继续下去。那么,以这两部电影为代表的“伪纪录片”真正的主叙述者就很明显了。很简单,那就是“摄影机”或者“dv”本身。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剧情不允许,也始终会保持摄影机的打开状态,例如《死亡录像》中,记者的摄影机被前来的卫生监察员强制关闭了(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还没有人对摄影机的存在有异议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于是叙述暂停了,屏幕一片漆黑,这时,电影安排了一个好奇的小女孩,无意中打开了放在一边的摄影机,从而使叙述得以继续进行。
伪纪录片的叙述者是摄影机或者dv,这已经无疑了。那么,情况就似乎和上文提到的“非人称叙述人”中的“呈现式”叙述人一致,因为一切都是由镜头本身来呈现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伪纪录片的“镜头”,和上文“呈现式”的镜头,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呈现式”叙述人的“镜头”,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电影制作班子”的镜头:导演的镜头,专业摄影师的镜头,后期制作的镜头,作为拍摄工具的镜头……观众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不到“镜头”的存在,这个“叙述者”是完全隐身的。
而伪纪录片作为叙述者的“镜头”,却是一个显身式叙述者,它同时还作为一个“人物”出现,在上文提到的两部电影中,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它看做一个唯一劫后余生的“人”,在事件之后叙述出当时的一切。
如果将这个“镜头”看做电影中的一个人物,那么我们又能不能将它看成是“人称叙述人”呢?就像电影《情人》中老年的“我”讲述15岁的“我”的故事一样,劫后余生的摄影机讲述了它作为一个“当事人”所经历的故事。乍一看这样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电影镜头”的特殊性,伪纪录片的“镜头”既是叙述者,也是显身的人物,同时还是电影的拍摄工具。也就是说,它同时具有上文中两种叙述人的特点,既有人称叙述人的显身特性,又有非人称叙述人精巧的主观操纵。
伪纪录片“镜头”的身兼多职,正是其有别于其它影片的优势。
二、伪纪录片:价值观的一致共享
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对隐指作者、隐指读者、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人物这五种要素相互之间的关联划分出了六个关联式,伪纪录片的关联式应该属于第四种,即“五个成分挤到一起,价值观完全一致共享”。
首先,电影采用的“纪录片”方式,同追求“现实感”效果的小说类似,虽然我们给这类电影贴上的是“伪纪录片”的标签,但是它在隐指读者(期待观众)视野中呈现出的却是真正“纪录片”的外观。它让隐指作者与叙述者靠得很近,甚至作出了隐指作者与叙述者完全一致的假象,“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它直接利用摄影机作为一个‘窗口’或第二双眼睛,观众借此观察现实一一它把摄影机抓得牢牢地,只允许‘记录’正在发生的事。看这样一部影片,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正在发生的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一种涉及许多人的行为与观念的高度复杂的‘结构’。”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伪纪录片”叙述的隐指作者与叙述者看起来仿佛完全重合了,使得观众相信这是一个“完全可靠叙述”。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惊悚电影对“伪纪录片”方式青睐有加了,当下被电影、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轮番轰炸下的观众们已经被养足了刁钻古怪的胃口,茅盾先生观察到的所有人会对《火烧红莲寺》的故事坚信无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比较‘世故’的读者会拒绝站到隐指读者的位置上,这样,作品对他来说就达不到预期的感动效果。”对坐在电影院拿着爆米花和可乐悠哉的价值观千差万别的现代观众来说,审美疲劳使惊悚灾难题材已经开始走向穷途末路。追求“陌生化”效果的伪纪录片成功将隐指作者、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缩到最小,也就成功地将隐指读者,即期待观众推到了该在的位置上。
隐指作者、隐指读者、叙述者、人物,五要素中的四个在伪纪录片中无疑已经聚在一起了,那么,“叙述接受者”是谁?他在伪纪录片中存在吗?
三、伪纪录片:谁是受述者
伪纪录片的受述者,初看之下似乎是隐身的。无论是《死亡录像》还是《科洛弗档案》,似乎的确有一个隐身受述者的存在,那就是“后来看到这部分录影的人”。《死亡录像》中也许是后来进入那栋建筑并发现这卷录影带的卫生监察员、政府官员或者其他有关联的人;《科洛弗档案》则更明显,因为这卷录影最后成为国家档案,自然是有权限看到这部分档案的人是受述者。这些人,是影片中的隐身式受述者。
而实际上,显身式受述者在电影中一开始就存在,那就是摄影师或者dv拍摄者。
电影中灾难发生之前,所有人都在正常生活,正常社交,拿着摄影机或dv的人刚开始只是在做普通的记录,随后变故发生,拍摄者都怀着“我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的想法,即使在逃亡中、生命垂危时,也有“至少希望以后的人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的执着,这既是保障叙述顺利进行的需要,也保证了摄影机后“受述者”的存在。拍摄者其实是第一个看见拍摄内容的人,也就是第一个受述者。
但是,显身式受述者并没有得到完整的叙述,这和隐身式受述者相区别。两部电影中都有摄影机运作,但拍摄者不在的情况出现。《死亡录像》中,是小女孩打开摄影机那段,以及摄影师死亡,摄影机跌落,刚好拍下女记者被怪物拖走那段。《科洛弗档案》则更加复杂,除了上面的情况,只dv的拍摄者就有三个,也就是说显身式受述者不是唯一的。但这并不能抹杀“拍摄者”就是显身式受述者的结论。伪纪录片的确做到了五个成分挤在一起,价值观一致共享。
四、伪纪录片的叙述层次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伪纪录片的叙述者是片中显身的摄影机或者dv,这种方式成功地让观众产生了代入感。但是,由于视角被完全局限在摄影机能捕捉到的范围内,要做到完全流畅的叙述并不容易,因此,在摄影机这个主叙述之外,必然有各种次叙述作为补充。
《死亡录像》中始终充斥着一个悬念,就是病毒的来源。这个悬念的解答只靠摄影机的叙述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依靠片中每个人物不同的次叙述,层层拨开真相。首先是女主角随时以“记者”身份面对镜头作出的实况解说,开场对消防队的解说、变故发生时对当时情况的解说、对大楼住户的采访……当大楼被当局封锁以后,被困的人渐渐嗅出了阴谋的味道,住户之一的实习医生的次叙述说明了这是一种病毒。然后大家聚在一起,思索大楼的人员构成,每个人的次叙述为观众拼凑出大楼的结构和人员情况。在这个次叙述里还初次带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顶楼一个废弃的房间。随后,从外面进入大楼的卫生监察员在大家的逼迫下作出一段叙述,说出一部分事实。但是这些人物的次叙述虽然在渐渐补完事实,但是他们掌握的消息本身并不完整,所以,最后摄影师与记者爬上了顶楼废弃的那个房间,在房间里发现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并看到贴满屋子墙面的剪报,甚至还在老旧的录音机中发现一卷磁带。剪报与磁带自然也是次叙述,虽然作为主叙述的摄影机对它们一笔带过,但是细心的观众自然可以从这些次叙述中提取到信息。
《科洛弗档案》也使用了相同的方式。变故发生时。摄影机还没有拍摄下怪物的形态,所有人都对一切一无所知,电影两次安排了电视上的“新闻播报”来叙述,一次在rob公寓里,一次在逃亡途中的一家电器行里。除此之外,街上人们的议论,大兵的解说,都是低于主叙述的次叙述。
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dv拍摄“正常社交——变故发生”这段经历之前,dv中原本就有一段视频,那是在“当下时间”之前,关于男女主角日常生活、游玩的一段记录,这段记录总是不时插入“当下”的记录:电影刚开始时首先播放的就是这段视频,但非常短暂,随后就进入主要事件;随后的逃亡中,拍摄者hud想要倒带去看—下自己刚刚拍下的怪兽的样貌,结果却倒回到了原本的这段视频;电影最后载着他们逃离的直升机被怪兽打落,dv掉在一旁,也许是因为震荡,dv在一瞬间自行跳出这段视频的一帧。这些视频片段对主要故事的侵入是次叙述吗?我认为不是,这段视频仍然在主叙述的层次上,叙述者没有变化,仍然是dv,它的倒放和插入类似于小说中的倒叙或插叙,只是为了渲染男女主角的爱情,在其中,我们能感受到隐指作者想要通过叙述者传达给期待观众的东西,毕竟,影像结构无论呈现怎样的外在形式,它都涉及那个隐含的叙述者的行为。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提所谓的电影中的“彩蛋”,因为这可以说是隐指作者最直接的体现。最著名的彩蛋恐怕要数希区柯克电影中总会出现的导演本人了。《科洛弗档案》中有一些极难发现的短暂的画面,隐藏在正常的叙事之下,这些画面都是经典怪兽电影的一帧(比如金刚在帝国大厦击落飞机的画面出现在《科洛弗档案》飞机失事后一个模糊不清的画面里)。这其实是对同类电影前辈的致敬,但是从叙述学的角度,对电影彩蛋应该如何定位,它是否属于“元叙述”,笔者才疏学浅,自忖目前还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勉强算作是抛砖引玉,期望以后能看到学者们对此的精彩剖析。
结语
通过上文对“伪纪录片”这一新的电影形式进行的简单分析,笔者认为:
第一,“伪纪录片”是一个新的电影类型,其目的是要让“期待观众”产生强烈的代人感,这种代人感之所以能得以完成,正是由于这一电影类型做到了隐指作者、隐指读者、叙述者、叙述接受者、人物这五种要素的积聚,达到了价值观的一致共享;
第二,“伪纪录片”电影的叙述者是片中拍摄工具“摄影机”或“dv”,它是一个显身式叙述者,并应同(“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有所区别;
第三,“伪纪录片”的受述者可分为“隐身”与“显身”两种,后者是摄影师或者dv拍摄者,而前者为“后来看到这部分录影的人’;
第四,“伪纪录片”的叙述层次繁多,是一种拼图式的叙述方式。从这些叙述层次中能明显感到隐指作者的存在。
由于电影这一形式本身在叙述上的特殊性,对电影进行叙述学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其中的漏洞和缺陷,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0,44,45,225,228,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