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卢梭《爱弥儿》有感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读卢梭《爱弥儿》有感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第一篇】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大学时期,那时受到教授教育学的老师的引导,非常粗略地看过。而今再次拿起,更多的是想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让它为我所用。我们都知道,这本书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谈论对人性的教育。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读过之后,它的确给我传递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新思想,同时,也让我坚信了我原本的一些教育和管理方法。

喜欢《爱弥儿》里的“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甜的。”“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诸如此类的经典佳句,让我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认真研读了《爱弥儿》之后,结合我自己正在教三年级的小朋友,我知道了: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我也很赞同这样的观点: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也就是说,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教育所获得的效果可能是非常小的,或者可能是获得与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

可见,卢梭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他接受教育,明理懂事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求成,慢慢等待,耐心的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顺应自然规律,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相信孩子会成为真正的幸福人。

以上就是我在读过这本书之后的一些认识和收获,我非常高兴自己有如此的收获。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我遇到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的疑惑时,我会再认真地品读卢梭的《爱弥儿》,从中收获教育孩子的一些知识,为己所用,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管理水平。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第二篇】

《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本书是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稍有闲暇,我就手捧《爱弥儿》,似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思想的洗礼。

该书卷首介绍了卢梭最为著名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广义的自然教育涉及卢梭的整个教育分期:婴儿期(0—2岁0、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卢梭的教育方法便是配合这四个发展阶段而实施。这个过程就是广义自然教育过程。其中0—12岁的教育才是卢梭狭义的自然教育。这时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自然在说话,亦是一种消极教育。

看着这开头的四五页里,我就疑惑了:不教育,让自然说话,那我们教师要来做什么呢?0—12岁不进行教育怎么行,怎么可以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呢?我疑惑这样的观点怎么会被全世界认可这么久?我没有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带着问题继续在这本书中慢行,带着问题试图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寻找答案。

一、不教育中的自然

记得有一次出去旅游,与我同车的班级有几个学生没有座位,只好几个人挨一个。这时有个男生站起身来说:“坐着最不舒服了,我要站着。”并犹豫着站起身来,作为老师的我当然是反对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车里站着万一有个刹车人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隐患,何况他平时身体不太好。“不可以,坐着。”我对他说。谁知道这一说他倒反而坚定地要站着。看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本来还想继续发挥教师的威严。但是又突然觉得也许干脆就让他站着,让他品尝到因为车子启动、停下带来的不平衡,到时我不说他也会自动坐下。今天如果我强制让他坐着下次他还是要站起来,也许那时真正的危险还大一些。我默认了他的决定,自己往他那里站一站。静下来时我猛然醒悟到“自然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消极教育,不是对教育失去信心,也不是对教育不负责任,更不是向着错误的教育方向,而是有的时候当看着学生在犯错误或者在违反理想的规则做事情,教师不积极地马上采取制止策略,而是在边上留意着他的进展,让他体验到错误带来的麻烦,用自己的亲身体检发现自己的错误。到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稍微的点拨,教育的效果就很自然的达到了,而且不用担心学生会屡教不改。看似消极的背后是“不教育,让自然说话”的魅力!看来卢梭的放任不是放纵,颇有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和谐美感。

不禁想到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苦是什么苦?挑灯夜读的苦?盘旋在各种培训班的苦?不,挑灯、培训都只是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已。这个苦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错误带来的苦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只是知道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怎么做,或者发现孩子即将要犯错误的时候马上制止,学生连吃“苦”的机会都没有!换来的是孩子在家长、老师背后偷偷犯错,换来的只是我们大人口边的“屡教不改”。这原来不是孩子的错,因为他们本来就不知道错是什么!书本往后看果然有卢梭的这样一段话“我非但不小心谨慎地预防爱弥儿受伤,相反,他要是一点伤都不受,不尝一点痛苦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感到苦恼不已。遭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第一要事,也是他最需知道之事。孩子们之所以柔弱,似乎正是因为要他们遭受这些没有危险的重要教训”,我为自己能在实际教学生中找到卢梭思想的真谛而感到高兴。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理解是不是卢梭的真正理念,但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充实,《爱弥儿》为我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我对教育有了更自然、更深刻的理解,让我在孩子的错误面前有了自然的心态。

二、不教育中的自由

卢梭在《爱弥儿》中还有一个教育准则,那就是“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尽可能充分地活动,他反对捆绑儿童的四肢,要求为儿童穿上肥大宽松的衣服。”对于外在的衣服,卢梭尚且如此重视,要求是必须宽松,所以卢梭推崇的是自由式的创新教育体系。自由与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体现。不谋而合《窗边的小豆豆》中也有相同的描述“小林校长从不要求我们穿新衣服到学校,而是要提倡我们穿干净的旧衣服,这样哪怕在爬树的时候把衣服勾破也不心疼,可以尽情地玩。”,想想我们现在的学校,除了体育课学生有多少时间是在尽情地玩?玩可是孩子的特权,尽管卢梭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徘徊在我们教育者的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如今的社会竞争是热门的话题,分数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趋势所向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已经承认了“玩”是种错误,我们教师也习惯了当看见学生在玩时送上严肃的目光,以为这是在进行教育,学生以为自己在犯错误,其实我们都在犯错!而且在对待玩的问题上,往往老师犯的错误更严重!于是我对学生看见我走向教室就赶紧跑进教室、藏好自己手里的卡片、游戏立即停止这些画面感到自责和难过,虽然我还曾为此骄傲过。说得简单些我是无形地制止了玩的现象,严重些我是在制止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最根本的是扼杀了孩子的生理生命!我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在犯多么严重的错误!你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感谢《爱弥儿》指出我寻找到自己的错误,不至于让我走得太远。我想对所有大人们说:面对孩子的玩,让我们多些“不教育”,还孩子们该有的自由童年吧!

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对于一个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家长来说《爱弥儿》是一本让思维爆发革命的书,哪怕没有全部翻新,但相信肯定会有不小的进步!让我们呼吁更多的儿童们享受“爱弥儿式”的自由和谐教育,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第三篇】

《爱弥儿》,这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这样的不朽之作,令我肃然起敬。

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虽然从现代社会看来,把德、智、体的教育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以下我将讲讲让我产生共鸣的两点教育思想。卢梭最伟大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其概念比较抽象,据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这样,比如说:天冷了,窗还开着,老师不是直接提醒学生,关窗可以让你感觉温暖;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冷,并自己去关窗,让他们自己体验到通过关窗可以减小寒冷程度。这样的教育是比较依靠学生的实践和生活的,其效果速度比较慢,而且得出的规律也不成体系。从我们现在看来是太注重孩子的个性解放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传授,它是前人的丰富经验整合成的系统规律,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但缺少了孩子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所以我觉得让学生通过个人实践加上前人经验,这样可以保留一点学生的自然天性,又可以给予社会的引导,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更加完善一点呢?书中强调:“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

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要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第四篇】

谈到教育我相信大家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是教育?怎样去教育?教育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很多人的疑惑也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热点话题。前有虎妈狼爸,给幼儿园的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后有济南一博士以偷电动车为生,还有大学生抑郁症频发,高中生跳楼事件,这些目前出现的种种现状让我们思考更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也是跟着小组的选择安排我去读了《爱弥儿》这一教育著作,希望通过阅读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的第一句话。也是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反映出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社会上的一些腐化的东西使人失去了本性从而变恶,基于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的是自然教育,顺应本心。

该书创作于18世纪,而18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同样当时的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在此背景下卢梭以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为主人公,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他成长的不同时期提出对应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德智体感爱五方面的教育。共分五卷。第一卷,婴儿期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幼儿期是着重论述了对2岁~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少年期论述了对12岁~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青年期着重论述了对15岁-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爱情。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同时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也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第一卷,幼儿期卢梭首先提出了人的发展的目 的、教育的作用和原则:从自然出发,以符合自然的方式把人培养成公民,同时防止社会将人引入歧途。其实这里卢梭提倡的是不要溺爱孩子,在婴儿时期我们只需要给他必要的帮助同时注意防范,防止他偏离自然生长就好。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那么这里人是“自然的”还是“公民”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对于不同的事情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我们教育中也应该包含如何平衡这二者关系。

在第二卷幼儿期的时候,这一阶段的争议比较大,因为在这一时期对于孩子性格等的培养至关重要。谈论的是自由,卢梭提出了他著名的“消极教育”原则。

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别是少年期和青年期,少年期的潜力巨大应该进行智育,青年期会有情感懵懂应该进行德育。卢梭在德育这里倡导的是通过实际的事物来进行教育。这里也刚好反映出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缺失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过于书本化。同样在智育的时候卢梭也倡导的是不要过多的去进行理性教育。其实这里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不去进行理性教育仅仅依靠自然教育又如何能够真的使孩子了解到他们应该了解到的东西呢,这也是卢梭过于理想化也是不适用与当代社会的一点,仅仅依靠孩子自己探索是不行的,同样的现代社会孩子们更为早熟,在这种情况下,理性教育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所有的理性教育孩子都不能理解,我们要做的也是父母主要做的就是弄清孩子的特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理性教育并结合实际,言传身教这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

要想真正的使人成为人,首先对待孩子的教育要因人而异,要多关注孩子,我一直觉得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处模式可能是朋友或者说是大多数是朋友的存在。卢梭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在偏见、权威、需要、先例和社会制度的荆棘中为灵魂筑起一道围墙”那我认为,教育是要为灵魂建造滤网,给原有的灵魂上添加我们的先进知识,包容吸纳改进,这才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教育。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教育家卢梭的著作,他在书中极力倡导自然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其自然教育思想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去切身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获得他所需的知识。

“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的……所以,我们必须一般地观察问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看作抽象的人,看作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或从事不同的职业,或过着不同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特长或某些优秀的品质。从他们的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优秀的才能,这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另外,人生变化无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思维、行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要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要防止他们的思想产生谬论”。

教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交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学生,而是要他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交给学生行为准则,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做教师的我们不可能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也不可能一直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与指点。任何人都不可能依赖别人过完一生!学生的人生之路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的。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所犯的错,我们最好不要给与直接的纠正,而是对他们的言行进行稍加提点,让他们可以自己发现错误,让他们自己领悟处理该类问题的准则。一般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肯定要比别人灌输的更让人印象深刻!

“在任何事件中,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这是卢梭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是啊,相对于口训而言,行动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讲述一个深奥的道理时,任何语言对他们来说都是枯燥的。当然,如果你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的魅力,自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最多也就是让他们在那一刻激情澎湃。不过这份激情也是短暂的,只要时间一冲就冲淡了……“学生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

说到教育,我想很多人肯定也想到了另一个词——惩罚。在我们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惩罚。我们现在也是一名教育者,关于“惩罚”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学生而惩罚学生,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后果。”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纯粹的惩罚并不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错误。如果不能让他们知道错在何处,那惩罚只能起到加深学生对你怨恨的作用。当你的学生对你的怨恨加深并且不知道错在何处时,这个老师也就很失败了?得不偿失也就如此!

卢梭在书中写道:“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与子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孩子知道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尽到一个老师的义务,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学生乖乖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即使我们没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只要对学生有颗爱心,我相信,我们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