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精编4篇”作文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1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上面内容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

苏东坡传,其实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古人传记。林语堂用英文记录下了这位千古文人的一生,语言颇为新颖。毕竟,很少有人用西方人的价值观来评点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苏东坡的。

书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倾慕仰望之情溢于言表: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x、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可以说是宋代为数不多的文政兼擅的一个人,也正是这出人的才干给了他一段坎坷的人生旅途。他的文采,用林语堂的话说,堪比西方文坛巨匠莎士比亚,以人物论,有好似英国小说家萨柯雷。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倒有几分像法国的雨果,而他动人的特点又如英国作家约翰生。光从这点看,便可知苏轼此人令人捉摸不透的个性与人生。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起王安石。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二人都是宋代闻名于世的文学家,更在于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地为那段复杂的历史争论。林语堂则对王安石的认识是非常消极的,几笔把他勾勒成了一个政坛上的小丑,将北宋衰败的原因几乎全盘归结到他的身上。的确,王安石的变法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效果,林语堂是这样解释他的失败的:“任何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变革永远是打着所谓‘人民利益’的旗帜,却与人民的想法背道而驰。这样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和王安石变法的联系似乎在历史书中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比喻也许是出于为苏东坡辩护,但却令人对王安石新政有了形象的理解。

苏东坡与司马光一样,是极度反对新政的`保守派。然而,他们的命运却被改革时的当权者随意践踏,“元佑党籍碑”也榜上有名。为此,林语堂深感不平。因此,书中不仅仅否定了王安石的政治观点,连他的文化功底也不放过。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被说成是他的小儿子与一群“政治走狗”仓促编成的,而且错误百出,但参加科考的学子能否考中就取决于能否作他这本书的应声虫。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对王安石关于字源学的学问讽刺了一番。他这样形容王安石对文字的理解:“这门古怪的学问完全是幻想,最终成为了茶余酒后的笑谈。”比如说,“波”这个字触动了王安石丰富的想象力,他解释说:“波”,乃“水之皮”也。明明“波”是由意旁“氵”与声旁“皮”组成的,可他却荒唐地解释为“水之皮”。苏东坡得知后,戏谑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上的冲突造就了北宋末年的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可当历史太过精彩时,真相是谁也说不清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3

提到苏轼,我们感觉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几乎人人都学过他的诗词,对其生平也多少有些了解,可陌生的是我们几乎不了解那个时代、他的真实生平和心路历程,他的文学成就就如此耀眼以至于掩盖了他的其他头衔,他是书法家、画家、哲学家、道德家、工程师、实验者,也是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秘书、百姓的朋友,他温文尔雅、广博诙谐,有着赤子之心,载歌载舞、怡然自得。这些都是苏轼,但似乎还不足以刻画出他的面貌。

读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是喜欢上了这个近千年前的风雅才子,我想,这么多年来,对于他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书法、绘画和哲学,更重要的其实他那风高霁月的伟大人格,“云山苍茫、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几句话是范仲淹所说,但用来形容他自己和苏东坡,再合适不过。

苏东坡对他的弟弟子由说过几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是何等广博的胸怀与志趣,当然,这种胸襟让人神往,但也会让自己遭受不必要的苦难,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也多次劝诫过,不要高估人性的善良,对待朋友也要因人而异。

他的诗词读来朗朗上口,有通达人性的哲理,有看破宇宙的沧桑,有婉转凄苦的爱情,有心旷神怡的风光,有针砭时事的劝谏,有亦庄亦谐的悠扬。这样的作品读来就是享受就是愉悦。这时候才发现身为中国人的幸运,确实,文化够长、底蕴够老,而我们足够幸运。

当然,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看得出对苏轼的极大推崇和赞扬,但是对王安石的描写过于消极和负面,某些评价恐怕有失公允,而且作为传记,穿插了很多不必要的叙述,略显冗长。当然,并不影响这是值得阅读的好书。

最后摘录两首词,也是最近背诵下来的特别喜欢的两篇。

《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林语堂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4

第二次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心中的慨叹又多了几分。细究苏东坡其人其事,觉得在品性上我与他有相通之处。他若遇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我也经常因心直口快,伤了别人而不自知;他待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我也真诚与人交往,大方率直,对金钱淡漠,重精神而轻物质;他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很难作出快乐状,我也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从来不做违心之举;他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总喜欢让自然之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我也喜流连于万壑千岩之间,在韶光美景中焕发我的身心;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我也只重视别人的闪光处,常忽略他人之不足,处处能包容人;他能在每一逆境中安然度过,依然不忘享受生活,我也能面对挫折时不言失败,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心存感激热爱生活;他能在作品中流露本性,真笃而诚恳,发乎内心,我也能自得其乐,字字从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但是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他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是不可以预测的,我之所以大言不惭,与东坡自比,不过是仰其鼻息的自我陶醉罢了。

记得七年前有一段时间沉浸于临苏东坡之书,本科自考毕业论文选题为《从苏轼的书帖题跋中解读苏轼的审美倾向》。于是乎,日读其诗文,夜临其书帖,东坡居然入我梦来。时至今日此时,我依然能真切地再现当时的梦境:在黄昏的海滩边,海浪温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海边停泊着一艘小船,而我是这船上即将远行的客人。当我向远处的村庄投去深情的一瞥权作告别时,暮色中一位高颧美髯的老者正向我走来,他挥手示意要我留步。他说了一些祝我旅途顺利的吉语,我也望他珍重,最后他拿出一块丝帛,正面是他托我带给他儿子的一封家书,反面则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桔园,枝上黄澄澄的橘子殷实得可爱。

依依话别之后,船渐行渐远,在挥手的瞬间,我看到他的袖口上绣着“东坡”二字,他不就是我仰慕之至的大诗人吗?他不就是我倾倒万分的文坛巨匠吗?我心一急,脚一蹬,行了------醒后的惆怅延续了很久,与东坡的对唔实在太仓促,望其再度入梦的愿望也终未能实现,而对其才情的迷恋却涣涣如流水般一发不可收拾。林语堂曾说,“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是的,他应该是化作了星星在星际间遨游,这最符合他的个性。我喜欢望星空,因为我觉得这浩瀚中,必定有一颗是东坡。虽然他居无定所,逍遥于太空,但他肯定是最耀眼的一颗,我想我能看到他,因为我分明看到了他那双亦庄亦谐、天真烂漫的眼睛,那张洋溢着乐观闪烁着智慧的我熟悉的脸。我喜欢望月,尤其是十五的圆月,因为我总觉得当东坡将人间之月演绎得如此动人如此完美之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情有独钟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对他魂萦梦牵呢?除非我们的思想已冻结,我们的感情已麻木,我们的生命已终止。

写到此处,步出阳台,抬望眼,一弯娥眉挂于天边,夜空星疏点点,西边有一耀星,最似东坡容颜,若是有知,可否再入梦来?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