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作文(最新5篇)

冠军 分享 时间:

记忆如同一扇窗,透视过去的点滴。快乐与悲伤交织,构成生命的画卷。每一瞬间都在心中留存,成为前行的力量与指引。下面是小编给各位分享的记忆的作文,仅供参考,喜欢就支持一下啦。

记忆的作文

记忆的作文 篇1

总想写一些关于故乡的人的故事,搜肠刮肚地把思绪在故乡的每一个人的身上掠过,应该是在发现或者是突发奇想地把他们琐碎的事记录下来。

在我生活的村子里,从有人居住一直到今天,没有可以考证的文字依据(只是有些家族的族谱有简略的记录)。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无法收集,即使能找到相关的印证材料是,是十分稀罕的,也同样是封闭的,不肯与人作参考,怕被流失。

的确,每一个村子都有他们的传奇,都是一本厚重的、宝贵的生活史。因为生生不息,人气繁衍至今,许多的苦难和磨砺,历经时间的流泻才有村子今天的布局,才有创造生活的艰辛和感动之处。

每次回到村子里,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已经不多,他们口头里传下来的是村子的苦难和兴旺。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关村子的发展是一辈又一辈的人在不断追求 ,不断付出后的新面貌。

他们的故事平平淡淡,没有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只有淳朴至善的大山性格,同样把振兴家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如今的老人们谈论起上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的生活,是命运注定给他们要经历的一段磨难。

他们大多数的人家都因为贫穷而衣食没有着落,人不人鬼不鬼的拖家带口过日子,饥饿和疾病时时在威胁着,在忍饥挨饿的岁月里苦苦的挣扎,因为那时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对土地的依赖性特别的强烈,没有土地就无法耕种,就没有粮食就得挨“二两八”(饿肚子)。

那段心酸的岁月,更多的是留给他们心里的伤痛和无奈。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拼起老命地努力,设计自己的劳动能换来饱餐一顿的.愿望。

我不能不为村子里的人感动,是因为有他们的不断付出才有村子的变迁。

打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也就知道,生活在乡下的孩子,经历饥饿的时间要多一些,甚至是当今孩子们想都想不到的,也不敢去想,或者说没有意思的话题。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是金贵的。生活是富足的,心里的压力要少些。

可是,我的孩提时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只有可以帮助干活,就要被父母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放牛、打猪草、砍柴之类的事,使父母都有时间在大集体里挣工分,有时候,安排的事情没有做完,是要被父母责骂的,这也就成了父母辛劳候的泄愤的方式。是啊,父母也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能为他们或多或少地藤出手脚休息一会儿。

有些时候父母还强调,用一种严厉的方式来督促孩子完成的活,我知道,农村的孩子没有真正的闲过一天。我就是那个年代的孩子的一个缩影,历经酸甜苦辣咸的磨砺,才知道今天拥有的是多么的不容易,才倍感今天的生活的知足。

记忆的作文 篇2

人生有许许多多难忘的事情和人,当然,我也不例外。在我已走过的十几个春秋,也有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当它渐渐溜去,我才发现是那么的不舍。现在它们一个个都变成了我记忆仓库里的珍宝,让我捧出一颗来和你分享。

他,一个爱笑男孩儿,他具有我们女生羡慕不已的大眼睛、长睫毛;嘴角老是微微的向上扬,黄皮肤的脸上显现出两个不太明显的小酒窝;他的头发很黄,乍一看,特像一个美国小男孩儿。他不仅自己笑,他还时常逗别人 笑,把笑声传递给了每一个人。每当想起那张笑脸,便会回忆起我们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 经历的酸甜苦辣。

他,上课爱捣乱。每当我们认真听讲的 时候,他那天生顽皮的性格,总会驱使他发出奇怪的声响。上课时,好像凳子上有钉子似的.坐也坐不住,但如果他认真听讲,我不得不承认,他很聪明。有时,老师在他不专心时提 问他,他也能迅速回答出来,但在少数时候会 根据同学们的提示回答错。即使惹的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那天真可爱的笑脸也会自始至终。

他总是欺负我,当我准备向他爆发时,他就会朝我扮鬼脸,这时的我真是哭笑不得。还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他在旁边对我说:‘哭有什么用,能让你下次考好吗?只有你不断的努力,让下次考好,这才是重点。”

他,在我伤心落泪时,会给我递上一块手帕;他,在我遇到挫折时,会和我一起并肩作战;他,在我做事失败时,会用温暖的言辞鼓励我;他,在我遇到选择时,会给我一个最满意、最明确的答复。

记忆的作文 篇3

如花的女孩,定格的画面,在忆海里熠熠生辉。

我把与她们度过的神域时光珍重拾起,忧伤时拿出来一遍遍回想,就像星星点亮天空的眼睛,在我迷茫的青春里轻盈飞舞,照亮每一个黑暗的日子。淡淡花香,沁人心脾;定格画面,温暖我心。

葵花般的执着

寒风呼啸,小雨迎面。我俩执手奔跑,环绕操场。三圈之后,身体负荷到极限,身后的同学渐渐停住脚步,我也支撑不住,几欲放弃。这时,我看见你晶莹的汗珠顺着侧脸滴落,亮晶晶的眼神,注视着终点,势必要跑完全程。你,用时间和汗水写就跑步的旋律,用奔跑跨越挑战,用奔跑探向未来。

画面在此时定格,葵花般的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百合般的纯洁

又是一次因意见不合而元气大伤的争吵,我和她保持着沉默,我倔强的坚守心灵最后的防线,泪花在眼眶打转。终于,在她转身离开的一刹那,眼泪决堤。你逆着光,向我走来,看不清你脸上的.表情,却能感受到你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你看透了我的固执,你身高刚好,我埋在你肩头,轻声啜泣,你用你瘦弱的肩膀,支撑起我整个重量,用轻柔的话语,修补我心灵的保护墙。

画面在此时定格,百合般的纯洁,善解人意品格。

玫瑰般的热烈

静谧的午后,阳光静静透过窗户,洒进教室,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美好。“哈哈哈……”不和谐的音符从我们口中传出。我俩对视着,不停地做着微表情,终于爆笑出声。我们不顾形象地哈哈哈大笑着,丝毫不在意旁人诧异的目光。看着彼此滑稽诡异的动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爆笑。一个叉腰望天,一个捧腹看地,活脱脱的笑料。

画面在此时定格,玫瑰般的热烈,无拘无束的性格。

如果说友谊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中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心中升起的太阳。那些曾经的往事,定格的画面,就像洁白的花朵,在我们彼此最美好的时光里,寂静开放。

记忆的作文 篇4

过完春节,正月初二就匆匆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说来惭愧,虽在本县,一年到头也未能回家几次。以至于回家心切,归心似箭,搞得像“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他乡游子一般。

一个冬天没下雪,入村的那条土路早成了细土的河流,走在上面,伴随着扑哧扑哧的响声,一朵朵翻跳起来的土花直淹脚面,扑拍裤管,起一股风,黄土飞旋,扑面而来,狂抱归乡之人,也算作是我回家后得到的第一个热烈的拥抱,这样席卷式的拥抱,让我和弟弟都有些措手不及,但如此熟悉的场景,顷刻间,很多年前的画面在脑海中闪现,让我和久违的村子融为一体。

饭后我和弟弟都迫不及待的想到老院子看看,近几年,不知怎的,想起老院子的时候多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越来越是我的牵挂,朋友说这表明我老了,也许吧,但这样的老化难以阻止,只能任其自然。

不一会儿,熟悉的老院子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熟悉的庄子,窑洞,土坯墙,尽管熟悉,但院子实实在在的只剩轮廓了,院子里蒿草浓密,能有半人那么高,院墙也早已没了原来的样子,完整直立的墙面不到两米,其他的早已倒塌,与地面合为一体,上面长满蒿草,就连一边的一间土坯房,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坍塌一地,从上面的杂草看来,倒下已有多时了,只剩下那扇蓝色的木门还直直的挺立在那儿,土黄的背景下格外的显眼,门前的沟洼树木林立,草长雀飞,已经可以用荒山野岭来形容了。上年回来也不至于到此地步啊,观之恍如隔世。就在我和弟弟感叹之余,一眼瞥到了院子门前那颗老榆树,我眼前一亮,转了一大圈,看了一大圈,老榆树除了长得更加高大外,还是原来的样子,神姿犹存。

这颗老榆树从我记事起就长在那里,主干只有一米多高,上面分了岔,三个枝干从三面而出,成一个倒着的三棱锥形状。枝条细长柔美,树叶繁密。到每年大地回暖、东风拂面的时候,柔细的枝条悄悄的长出了嫩芽,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婉约,总让我们欣喜不已!

几天过后,一场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春雨使榆树上的嫩芽变成了铜钱形状的小花,像是厚厚的积雪一般依附在嫩条上,繁密拥挤,直垂到地上,母亲说这叫“榆钱子”,能吃,我们高兴的蹦跳着,揪两把,放进口中,清脆鲜嫩,像生菜又像某种幼果,一种自然的淡淡清香在口中回旋。

榆钱长出来的季节,不知有多少个夜晚,窑洞里昏黄的煤油灯下,奶奶总会给我们讲旧社会人们吃榆钱的故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是中国人不会忘记的一个时代,没有了粮食,全国闹饥荒,多少人填不饱肚子,山里的野菜都被摘的吃的精光,冬去春回,来不及等到榆树上榆钱长大成形,饥饿的人们就将其一抢而光,在那个饥饿困乏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榆钱回味过久违的吃饱的滋味。

天气越来越热,太阳渐渐的收起了春日里的温暖棉柔,将他内心的火热展现出来,浓烈的炙烤着大地,暑气弥漫,夏天来了!老榆树也不紧不慢的撑起了他浓绿的大伞,做好了避暑的准备,茂密的枝叶交错纵横,圈起了一片浓浓的阴凉,给了我们一个炎夏纳凉的好去处。

又是一个“麦覆陇黄”的割麦季节,一片片的麦田在风的煽动下,成了一波波金色的麦浪,人们都在忙着割麦子。午饭后,割了一早上的麦子的父亲、母亲,早就累的全身酸麻,饭后躺下午休了,我们这些孩子中午是睡不着的,每天这个时候都有我们自己的活动,就是凑在老榆树下做游戏,“抓子”、“踢方”、捉蚂蚁……这些土游戏都是我们的最爱。

那个没有玩具的年代应该是现在的小孩儿没法想象的,但那时正值童年的我们并没缺过“玩具”,我们的“玩具”都是取之自然的,这些土玩具带给我们童年的快乐并不比现在孩子的少。“抓子”就是带给我们无穷快乐的游戏中的一个。游戏的道具就是大一点的杏核,一般有十个就够了,全部握在一个手上,接着全部抛起来,反手接在手背上,再次抛起,抓住其中的一个,其他的都随意的散落在地上,将抓到的那一个杏核再次高高抛弃,腾空的手迅速抓揽地上的几个,两个人一组,抓到的杏核就是你赢到的,抓的多的就是最后的赢家。多少个夏日午后,总少不了我们弟兄几个在老榆树的浓荫下围城的`圈,这样一个小圈,几乎圈住了我大半个童年。老榆树下高高抛弃的杏核在空中划过的弧线是那么的纯真无邪,那是一道我童年的弧线,这样一道短短的弧线多少年来像是风筝的牵引钱一样,一直牵着我这颗漂泊的心,让我无论在哪里都知道自己从何处走来。

一个中午很快就过去了,大人们也开始忙活起来了,父亲一个手提着几把镰刀,一个手里提着磨刀石,来到了榆树的阴凉下,一边打着哈欠,一边磨着镰刀,母亲收拾着下午的干粮和水,收拾完也来到老榆树下帮父亲磨着镰刀,不一会儿,隔壁院子的二叔二审、三叔三婶也提着镰刀和磨刀石来到了老榆树下磨刀,我们就在跟前边玩边给父母打下手,绘成了一副有声有色、安静和谐的农家图画。就这样,大人们磨着镰刀、聊着土地庄稼,孩子们也忙着、玩着,人们一下午的劳作在老榆树的浓荫下开始了……

转眼间,一个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天气渐渐的凉爽,风也没有夏日里那样的火热灼人,但清爽的秋风却使榆树的叶子一天天变黄,掉落,洒的满地都是,夏日里干净浓密的阴凉已是一片狼藉。

一场淅淅沥沥秋雨过后,榆树枝顿时成了光溜溜的枝条,父亲割下一些长的枝条,在雨天农闲的时候,总要用榆树的枝条编筐,到了秋末,那个放杂物的偏窑里总少不了父亲用榆树枝编的几个新筐,这样的榆树筐结实耐用,父亲还特意给我们兄弟几个每人都编过一个小筐,是我们几个孩子提上摘黄花、捡杏子才用的,我们特别喜欢,提上干活都像做游戏那样兴致勃勃。

冬天的老榆树,早晚都是麻雀的天堂。再飘一晚上的雪,第二天清晨,老榆树像是穿了雍容华贵的演出服,满树银装,白色细而长的雪枝直垂到地上,像是白色的水流一般,舒展着她优美的身姿,“助演”队伍也毫不甘逊色,上百只麻雀在枝头上你追我赶,此起彼伏,叽叽喳喳,自鸣自唱,将村子大雪清晨的第一首曲子早早清脆奏响。这样白色天地间的自然表演,我们百看不厌。

渐渐的,突然觉得“渐渐的”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词语,他就像时间手中一个用之不竭的橡皮擦,模糊了多少美好,抹掉了多少年华,多少人事都是在“渐渐的”中灰飞烟灭,消失的无影无踪。

但就是渐渐的,不知不觉中,我们兄弟三人一个接一个的走出了童年,走过了少年,考上了大学,挥洒过青春,参加了工作,在工作的地方买了房子,结了婚,有了孩子,就连对土地有着至纯至真感情的父亲也离开家好多年了,而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个装满了我们或高兴或辛酸的成长故事的老院子,这颗带给我们多少欢乐的老榆树,都渐渐的离我们远了,如今,窑洞、房子、院墙也都塌的没有了原来的样子,但这颗老榆树,只有这颗老榆树,依然挺立,依然茂盛,像一个守护神一样默默的站在院子门口,用它高大的身躯守护者老院子,守护者我们过往的一点一滴,守护者我们的根。

想到这些,我心中顿时产生对老榆树的肃然敬意,以至于近些时日,更是常常想起老榆树,甚至经常有想回去看看的冲动,不知哪天还在梦里梦到了十几年前在老榆树下玩耍的场景,一种回归的安静与纯真,让人深深眷恋,久久回味。

秋风扫落叶,但“叶落”最终还是“归根”。这何尝不是一场厚重的人生,人生在秋风般岁月和生活的吹刮下,泛黄枯萎,像秋叶一样慢慢掉落,老去,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灵魂越来越迷恋泥土的芬芳,越来越追捧儿时的味道,你越来越喜欢阳光雨露、田间地头,喜欢深深草木、鸟语花香,喜欢沐浴春雨秋风,喜欢一个人在雪野中漫步、放歌……也许当我们的灵魂开始寻根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平静与自然,才会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高远境界略有所悟。才会明白人和草木一样,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消逝于自然,自然天地就是我们的根。

人是有根的,寻根是人生静静的流淌,是一种自然沉淀,我们最终像落叶一样“归根”,化为泥土,回到原点,归于平静,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所谓的“圆满”吧!

记忆的作文 篇5

我的记忆存在于这个不大的教室里,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也不缺乏悲伤和失落。但它是忠于我的,它始终不会离我而去,不会在某个清晨突然从我脑海里溜走,向被橡皮擦擦掉一般无影无踪。它甚至会忠于我的友人,它不会让我忘却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我的记忆,是从懵懂的年纪开始。

少不经事的我们就这样聚在一了一起,首先是隔着一层薄薄的雾,开始了一段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脚步匆匆的时光就像是暖阳,悄悄的把这薄雾蒸融了。我们这一张张白纸,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为自己画上了独特的性格颜色,也告诉了大家自己最不同的一面。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改变也越来越大,也快要到了这个时刻——分别。

这是第一次与这样一群感情深厚的人面临分别吧,幼儿园时的分别并未有人在意,我的记忆也没在那时多加逗留。可是这里的伙伴们,相处了如此长时间的伙伴们,就这样突然而硬生生的分开了,会是怎样的不适应与不舍。

记忆中又浮现了那段熟悉的话:“以前听很多人说过,毕业就是一窗玻璃,我们要撞碎它,然后擦着凛冽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开始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应该不会是这样的残酷,第一次的分别会让我们懂得更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短暂的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聚。有的时候会听见大人说,小学的同学并没有多重的意义,说不定到了初中可能就会淡忘他们,以后可能还会有样貌的改变。可能时光用“五年之后”匆匆带过,街头的我们再碰面时,还会互相认得对方吗?我想不会是这样的,因为我的记忆永远都忠于我。

我的记忆,它又带着我回到了一个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场景。

它轻轻地停留在黑板上,我眼前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场景,早晨的班长拿着粉笔记下了班里的纪律情况,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本重点;它停在有着小小“伤疤”的.桌子,我们端端正正坐着,打起了精神认真听讲;它停在窗户上,这里每天都有认真的同学擦拭着;它停在门上,这里有68个同学以及各位老师进进出出着;它停在这个小小教室的每一处,我的眼前也出现了一幕幕不同的场景,这些像一部没有台词、没有剧本的电影,只是靠着我们所有的这些主角尽情的自有发挥着,演绎出了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电影。

不仅仅是对同学们有着不舍,对两位老师也有万般情绪。两位老师,和张老师在一起的时间长一些,和李老师在一起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这样一位幽默、民主、教导有方的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好、很深的印象。或许不仅仅是不舍吧,甚至还有了那么一丝丝的心疼,本身我们班的成绩并不优秀,但是两位老师一直都尽职尽责、呕心沥血的教育着我们,她们不只是给予了我们知识,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我的记忆,请你别让我在哪一天忘却了这两位恩师。

我的记忆呀,请你把这段时光牢牢的锁好,别让它们跑掉,你可以带着它们随时来访,我永远都会欢迎。

我的一群性格迥异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把这一段时光珍藏,也能把剩下为数不多的日子变得更加精彩,也请你们保存好自己的记忆,别等到哪一天它偷偷溜走时,再追悔莫及吧!

71 402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