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教学引入公共英语教学的意义【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英语文学教学引入公共英语教学的意义【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文学英语论文【第一篇】

1、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

学生在上英语课程的过程中,是学到了很多的英语知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却不知道怎样运用,对于学过的英语知识而且忘记的也很快,更不用说在实践中使用了,即使有的学生对于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了使用,但在实践中却是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表情也不自然,也就是说,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才没体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运用。

2、远离生活,课堂枯燥乏味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的英语教材上的英语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有很大联系,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却视而不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机械地停留在“教教材”上,导致学生积极性并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说话成了复述课文内容。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英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们根据日常的生活来投入到学习英语中来,然后进行反复的运用。

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按照大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大学英语教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英语教师要创作出能够带动让学生增加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教学办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英语问题和英语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要把英语教师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呆板单一的授课现象改变的目的。

2、英语教师要开展多种评价方法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自我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过程是学生认识思维提高以及自我“领悟”英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学生有没有进步。“领悟”的到来促使学生对英语运用知识的了解不断的进行深化,学习效果事半功倍。“领悟”是英语教师给予不了的,而是学生自我努力、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达到英语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其次,教师激励性评价。通过英语教师激励性评价来巩固大学生学习成果。更能体现出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评价所起的作用。最后,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通过教师的及时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评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彼此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吸取更好的学习方法。

3、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应用写作能力

每学期都应为学生安排一定学时的有关英语写作的讲解,主要讲授英语写作技巧和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文,如求职信、感谢信、致歉信、求学申请信、英文简历、工作日程安排解释说明等)的写作特点。同时,从选词、短语、句子结构和语篇结构等方面来讲解如何提高文章的可欣赏性。并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践活动,例如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假期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亲自去学校附近的厂矿企业、乡村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写出英文调查报告。或鼓励、要求学生利用暑假去兼职工作,用英语写工作总结及心得体会。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现实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上课提问是启发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带动学生去思考,回忆,去创新,促使学生的思维紧随老师的讲解步伐,从而更好地与老师沟通。第二,情境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入角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

5、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

英语文学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英语文学;翻译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伴随着日常的运用进入到千家万户,新媒 客观地说,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和便捷;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优势在于海量大数据的运用。新媒体就是媒体的融合,就是世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新媒体视域下,英语文学也进入到了全新的时期,尤其是英语文学的翻译在新媒体视域下更是要和传统的英语文学翻译有所不同。因为新媒体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的融合。英语文学的产生是结合了地域差别和民族差别的,并且也有历史的烙印,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沟通,英语文学翻译思维也开始多元化和相关联起来。在新媒体的视域下,契合地方文学和市场需求,通过这种翻译思维翻译出来的英语文学,必然会受到大众的喜欢和接受。

一、新媒体视域下的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相关联性

传统的英语文学翻译是根据自己文学的特色和民族的特色来进行翻译的,也是根据英语文学作品本身的写作习惯和写作风格来进行翻译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些翻译好的文学作品在走向国际的时候,有些说话方式和语气甚至民族特色和文化是很难被外地人接受和认知的,这就很难得到世界各地的认同和理解。新媒体是时代,新媒体是快速传播的工具,也是可以迅速地把文化和地域特色一目了然知晓的,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文化在融合发展,跨文化差异的英语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掌握世界各地的相关联性的翻译思维。也就是说,针对性的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是有利于世界接受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其关联性的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了解各地的风俗和文化特征,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用关联性的思维来翻译文学作品,尽最大能力让跨文化区域的读者能够了解英语文学的优势和魅力,能够明白英语文学的民族特色和英语文学作品的精髓。这种相关联性的翻译思维有很大优势的,首先,关联性可以把英语文学自有的特色和跨文化区域的特色想融合起来,可以让更多读者了解作品的表达情感;其次,关联性的翻译思维采取的方法是替代性、同质性的方法,力求把异质性的文学内容同质化,目的是让人更加便于理解和认可。新媒体视域下的英语文学翻译的思维相关联性立足是在不同的跨文化背景、跨地区特色的条件下产生的,对于关联在于相同和相近,也在于有一定联系,因此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去分析这种相近和相同,找准关联翻译的精髓,才能更好地翻译出来好的作品,才能把英语文学的精髓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读者。

二、新媒体视域下的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创造性适应

长期以来,英语文学的翻译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涉及到翻译,必然就涉及到跨时间、空间和跨地域认同。一直以来,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但是因为翻译思维带来的局限性,不能全世界的共享和享有,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遗憾。英语文学作品,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早已经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并且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和表现方式进行了传播,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媒体视域下,会让更多的优秀的英语文学呈现在世界大众的面前,并且被大家认知和认同。对于跨区域和文化的英语翻译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需要创造性的适应,创造性适应的翻译原则也是英语文学翻译思维的重点。首先,英语文学反映的是英美地区的文学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坚持创造性适应的思维,必然不能够适应其他各地的思维;其次,文学的东西,是文化的体现,只有创造性的去适应各地文化,融合文化,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新媒体正好给了英语文学翻译思维创造性适应翻译的空间,以前的翻译,因为翻译的局限性,可能翻译者并不见得能了解文化和发展趋势,也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适应当地的文化。但是,新媒体便于翻译者查询翻译地的风俗特征,从翻译地区去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紧紧的结合市场需求,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带来好的英语文学作品做出努力。

三、结语

综上,英语文学的翻译思维在新媒体时代,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变化,也可以突破传统的翻译思维更好地让世界各地的读者认同和理解,让英语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精髓成为世界各地读者精神食粮,更好的奠定英语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的位置,便于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更好的学习和研究英语文学。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莫言英译作品美国译介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4月。

[2]董海雅,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5月。

[3]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以《今日中国》的英译为个案,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5月。

[4]崔艳秋,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吉林大学,2014年5月。

英语文学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化;疆界;人物形象

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作家在进行英语文学创作的时候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他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使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些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异域风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传统的英美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的思维特征、文化特质大相径庭。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需要进行跨界研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家本身的民族文化和其生活轨迹。下面本文将就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问题进行探讨。

一、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的变迁与重构

从英语文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在20世纪中期之前英美作家在英语文学界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对整个发展潮流起到引领作用。除了印度作家泰戈尔和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之外,欧美白人作家几乎囊括全部的世界重大文学奖项。然而随着世界英语文学的迅猛传播,进行英语文学创作的作家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亚非拉地区的作家的英语创作水平迅速提高,开始参与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重大文学奖项的角逐。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更多从事英语文学作品创作的作家具备了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背景。到了20世纪末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中非欧美裔作家人数甚至过半。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出现重大变迁,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对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进行重构。对世界文化疆界的划分方式按照作者写作所使用的语言和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在通常情况下,这两者之间是保持一致的。然而当前的产生跨界的英语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方面采用英语作为艺术文化创作的工具,它在语言形式上符合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民族传统、表达方式、风土人情、思想观念[1]。然而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属于作者本身的民族,其人物形象所生活的背景明显具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物的活动特点也会打上明显的地域烙印。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奈保尔出生于南美洲西印度群岛,家族信奉印度教,出身于婆罗门家庭。1948年,奈保尔从西班牙港女皇学院毕业之后,到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主要攻读当代英国文学。他从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在英国的广播公司工作,并在英国结婚定居。奈保尔遍游世界,这些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因为奈保尔的祖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形成独特的社会环境。在这样一个社会政治复杂的环境里,奈保尔拥有较为多元的文化意识,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奈保尔的文学作品多采用讽刺的写作手法,用较为诙谐的语调介绍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从已有的英语文学作品来看,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为多元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提供了有效的媒介,为英语文学疆界的重构提供了可能。非欧美裔的作家在用英语阐释人物形象时可以呈现出文化多元化趋势。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读者既可以领略到英语文学的语言魅力,又可以欣赏到西印度群岛的社会文化生活。

二、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民族特性

作者一旦完成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对人物形象的控制力就向读者转移了。读者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再创造。世界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取审美上的愉悦感,并能够受到道德上的熏陶。文学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建立起来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所使用的语言载体就可以忽略,而人物形象的民族特性也会和人性的共性融合在一起,因此就有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点。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戏曲学家,其作品是世界文学典范,而不仅仅属于欧洲文学。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既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适性,因此就为文学形象在全球范围内跨界传播提供了可能[2]。文学形象更像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既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文化意境的传播,是“形”和“意”的巧妙结合。在美国诗人庞德的诗歌中借鉴了中国古典诗中的意象,将美国诗歌关注的中心从形象转移到意境。形象学也将研究的重点由表层意象转移到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意象派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多采用自由体的方式,突出形象的多变,使读者跟着诗人所建立的意象而进行思维的转换。当诗歌所描写的意象透射到读者的头脑之中后,读者就获得该意象所代表的民族特征的经验感知。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以将对意象的感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所以对人们在体会语言表述意义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康拉德曾经对隐喻中的语言和审美体验进行过区分。隐喻中的语言所塑造的是形象,而审美则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作者破除语言的藩篱,使文学形象跨越民族的疆界,使其精神向全世界传播,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主要宣扬的是自由、平等和博爱,具有鲜明的美利坚民族的精神特征,它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跨越民族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中国诗人郭沫若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激昂和个性,从而在其诗歌中体现出了张扬的个性,开创中国现代诗歌的浪漫主义先河。英语文学中的形象塑造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比如哈金小说中对中国人的形象塑造就是将语言载体作为他者,而将人物形象作为自我,两者之间的文化互动形成了跨界文学作品。然而美国诗人庞德的诗歌则是相反,它是将语言载体作为自我,将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作为他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两类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语言载体和人物形象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文化疆界的突破。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中的共性促使了异质文化的跨界传播,实现了异域文化的本土化。在文化迁移的过程中,英语语言中所具有的特质能够促进不同地域文化间的沟通。193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作家泰戈尔,可以同时使用英语和孟加拉语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许多作品用双语写作,在世界范围内� 比如泰戈尔的作品《吉檀迦利》将当时欧洲所流行的人道主义和古印度《奥义书》中所宣扬的泛神论思想结合起来,既体现出作者对本民族人们的命运的关切,又展现出对整个人类的前途思考。从这个角度说,《吉檀迦利》是英语文学的典范,又是世界的文化遗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跨越了民族文化的疆界,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英语文学和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所交融,现在所看到的英语文学作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欧美文学,而是世界文化融合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英语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各种文学人物形象通过英语语种的塑造,都会打上英语文化发展的烙印。在工业革命之后,英语随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步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同时也将欧美文化推向亚洲,在与东方文化的冲突和互动过程中实现交流[3]。我们通常所说的英语文学包含了所有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的文学作品,既包括英美文学,又包括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加拿大、非洲、亚洲英语文学。所以对英语文学的考察应当采用全球化视野,将英语文学中所塑造的不同民族的经典人物形象都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三、英语文学中跨文化作品的人物形象实例分析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南非著名小说家,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羞耻》中描述了南非白人教授卢里一家的生活状况。生活在黑人聚居地之中,卢里和他的女儿感到耻辱,小说描述了后殖民时期社会矛盾的发展状况,展现了种族之间的冲突。这部作品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以非洲本土文化为写作背景,重塑了当地白人的族裔身份与社会地位。卢里虽然是一位白人,但是随着经济来源的丧失,其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她的女儿甚至成为了黑人的帮工和小妾。作品通过对当地黑人文化特征的揭示和对人物命运转变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转型期的社会深层矛盾。在以往的英语文学作品中,白人从来都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在《羞耻》中白人却成为了弱势群体,实现了人物形象民族特征重构。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用具有优势感的英语来塑造非洲本土文化形象,也是对英语的一种“羞辱”。从该作品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在对东方民族进行文化殖民的同时,也会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成为一个为自己预设的文化陷阱。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定位,完全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之上的,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重新界定了白人在非洲的文化身份。因此,库切通过文学人物形象实现了在英语环境中的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重塑。作品完全没有了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殖民痕迹,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非洲文化形象。通过英语来了解非英语文化背景中的人物,读者更容易体会出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奈保尔的小说《比斯瓦斯的房屋》的主人公比斯瓦斯的原型是作者的父亲。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人物的生活历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社会中小人物在奋斗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痛苦与无奈。该作品深受英美国家读者的喜爱,后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小说中,主人公比斯瓦斯出生于特立尼达殖民地的一个普通劳工之家,因为先天性的手指缺陷受尽人们的歧视,其父 然而他却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最� 比斯瓦斯的长子阿兰德和他一样是一位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去英国留学。比斯瓦斯因为长期劳累而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学成归来的阿兰德要面临一个更加窘困的家庭环境。在该作品中,人物之间充满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既是家庭生活冲突的表现,也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奈保尔以写实的手法重塑了印度族裔和当地白人的社会形象,透视了印度社会文化的时代背景。主人公比斯瓦斯通过奋斗拥有了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却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比斯瓦斯的长子阿兰德因为生活轨迹的差异,其命运和家中其他人的命运形成对比,揭示了殖民地特有的社会矛盾。该作品用独特的方式阐述了印度族裔和当地族裔人民之间的关系。殖民地的非白人族裔成为英语文学的主人公,英语作为一种载体具有更强的世界性,形成了与英语文学宗主国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以“反叛者”的角色实现了西方文学文化疆界的突破[4]。海明威在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渔夫桑提亚哥,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全人类的共同体现[5]。海明威用桑提亚哥的勇敢和坚强来展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对渔夫形象塑造时,作者完全可以选择一个青年人,这样更能够给人以勇往直前的想象空间,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位年老体衰的渔夫,希望能够通过渔夫的身体和精神的对比,来塑造出一个硬汉的形象。这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在带给人们灾难的同时也赋予了他冒险精神。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作者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同时也赋予其作品独特的时代文化魅力。世界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出现融合,从而揭开新的历史篇章。英语作为世界各国交流最为常用的语言,其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状况,传统以欧美文化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逐步向以全球文化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转变。世界各国的作家在用英语进行人物形象阐释可以推动本土文化向世界传播。我们在进行文学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要注重从人物所处的文化背景进行考虑,从民族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宁.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7):48-52.

[2]李勇.阐释的边界及其可变性[J].学术研究,2016(01):14-20.

[3]金健人,许心宏.基于文字的中西思维差异新解[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03):64-74.

[4]江宁康.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J].南京社会科学,2004(2):77-81.

英语文学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英语文学;隐喻;应用;探析

在英语文学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隐喻的研究,隐喻不再只是单纯的人们惯常使用的修辞方法那么简单,现如今,隐喻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广大学着认为是人类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因为隐喻反映了人们整个认知生动的发展过程,所以是语义文学中令人熟知的概念,它可以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来对世界认识的更深刻。隐喻与明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隐喻这种表达方式在英文作品中屡见不鲜,简单说,明喻是一种具有隐藏性比较的修辞手法,而隐喻更强调认知性。

一、隐喻概念分析

隐喻,与之同名的说法还有“暗喻”或“简喻”,这种手法比较常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隐喻分成两类,狭义隐喻以及广义隐喻。侠义的隐喻,即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见解时,通常用一物代替另一物的方法。广义的隐喻,又称根本隐喻,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既是人类所特有的思考方式,又是一种用于言语表达的重要形式。通俗地说,隐喻就是具有暗示性的、不是很明显的一种比喻。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隐喻,都有本体和喻体两部分组成,区别就是这两部分的构成是否明显,是否隐藏在字面含义之后。从结构角度来理解,隐喻就是指具有两个类似性质事物之间的映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表达还是很常见的,实际上人际交流时的语言表达以及思维活动无时无刻不流露着隐喻性质的语句。所以我们在日常英语文学的学习和分析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研究隐喻的特点,进而做到更准确的抓住作者在贯穿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在英语文学中应用隐喻的意义

隐喻的派别主要包含四种: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洛克的“白板说”隐喻;令人熟知的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隐喻以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隐喻,灵活使用这些隐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丰富研究内容

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学内容,属于非常普遍的修辞格,这种修辞格的作用就是可以让英语文学作品所研究描述的内容更贴近于实际、更丰富。众所周知,在语言文学中认知问题是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人们有必要对认知研究的更深入,但是人们的发展和成长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这方面非常缺乏相关的文字表述,只是简单的观察事物的表现形式,不能能够准确的描述人们的真正所想,不能科学的把握内心活动。如果使用隐喻的表达方式,就可以通过巧妙的本体与喻体的结合,使得语句更加丰富有内涵,将内心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2、激发读者英语阅读积极性

当人们在阅读相关英语书籍的时候,具有隐喻性质的语句总是让人有新鲜感与好奇感,这也是使得作品更生动有力的地方,引起读者阅读的积极性,让读者产生继续阅读的迫切欲望,读者的思维充分的感受到文学作品内容的冲击力。有效结合作者纯熟的写法与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感受到英语文学学习的乐趣。

3、促使人们对英语文学的认知

研究隐喻于思维方式表达和语言表达为一体,有显著的文化韵味。隐喻对于加强作者所描述内容的时代背景和精神文化方面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有利于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透彻的分析。将隐喻的修辞手法嵌入到文学作品中,倘若读者熟练掌握隐喻性质的语言,那么对认知特点和过程的理解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准确抓住作品中的认知表现。除此之外,在英语文学中使用隐喻的修辞方法,可以激励读者更加主动的洞察作者正在描述的精神世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文学内涵,让读者通过学习文学获得极大的精神震撼。

4、有助于读者把握英语文学本质

将隐喻贯穿于英语文学作品中,可以更加充分的展示作者预期的文化研究目的,与此同时把作者认� 通过有关隐喻内容的阅读,对英语文学作品的认知度会被潜移默化般的提高,令读者感觉生动形象,进一步加强读者对世界的新认识。隐喻的运用可以让英语文学表达出来的效果更富有感染力、让文学内涵更丰富,而且认知度较高的隐喻性质的语句可以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更科学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三、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根据实践分析得知,如果隐喻在语言教学中得到熟练运用,将会对教学成果和方法带来巨大的改变,英语的词汇教学也会因此而得到良好的改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的传统套路。概念性质的相关隐喻理论被用来解释表达方式不同的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会更具有系统性,隐喻还可以很好的解释词汇演化关系和过程。如果在教学中遇到比较抽象的词汇或者概念,相较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授方式,隐喻教学方式显示出了其优越性,通过易懂、学生乐于接受。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隐喻性质语句的运用会引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无形的激发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对新知识的见解。

四、结语

隐喻在语言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的认知方式之一。这种隐喻性质的表达方式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同,隐喻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加阅读趣味性,还可以加强人们对文学的认知理解。掌握英语文学中的隐喻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品位英语语言的唯美,理解隐藏着的文化内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隐喻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有利于学生的词汇拓展以及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志华。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策略研究——从跨文化的视角切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0-62.

[2]王月宾。试论英语文学中的隐喻与词汇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5:326.

71 3249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