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写景作文:夏天的夜晚实用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五年级写景作文:夏天的夜晚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咏雪文言文翻译1
一、激发学习兴趣,切忌单调枯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活泼,上课激发学生兴趣可分三步走:开头导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好奇入场;中间过程设置竞赛,给学生表现才华的机会;结束语营造氛围,让学生回味无穷。如《童趣》的导入,可让学生欣赏歌曲《童年》;《〈论语〉十则》的导入,可让学生观看关于孔子的视频;《山市》的导入,可让学生看有关海市蜃楼的图片;《〈世说新语〉两则》的导入,可播放动漫图片,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寓言四则》的导入,可给学生讲守株待兔、南辕北辙的故事,还有古希腊神话等。丰富多彩的图片、扣人心弦的故事,使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强。好的导入是学生学习劲头的源泉。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能激起儿童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学生有了积极的情绪表现,就会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就会开展指向一定事物的自我活动,教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间课堂主要是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学生因要竞赛而间接产生兴趣,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我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背诵诗歌比赛、诵读接龙比赛、查找通假字比赛、实词虚词例句比赛、课文改成故事比赛、增添故事结尾比赛、课文知识检测比赛等,竞赛后计算总分,优胜者给予加分奖励。学生在玩中得到快乐,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准备下课,结束教学前,也要给学生一些题外话,以拓展他们的能力,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如《寓言四则》的结尾,可给学生增添配有《滥竽充数》的图片文章,拓展学生课外文言文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山市》的结尾,可给学生补充山市形成原因的科学原理,及拿破仑在1788年率军进攻埃及,行军途中偶遇海市蜃楼而惊慌失措的故事,继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论语〉十则》的结尾,可给学生拓展阅读孔子的其他语录;《童趣》的结尾,可让学生读李白的诗歌《长干行》,知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由来,让学生谈谈童年趣事,思考怎样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和爱学。学会就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会学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授之以渔”;爱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有效地学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地会学,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能保持学习的劲头。正如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所说的:“必须承认保持青年的快乐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二、明确学习方法,切忌杂乱无章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言文年代久远,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非常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去学习,然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将会终身受益。
1.听
首先,多听课文朗诵录音,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听,是摄取语言信息,多听课文朗诵,才能积累知识,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如《童趣》的“趣”,就要通过多听来体会作者的物外之趣——看飞蚊,神游草林虫兽间,鞭蛤蟆,其情感变化多样;《咏雪》要听出谢太傅的“笑”和“乐”;《陈太丘与友期》要听出陈元方与父亲朋友的对话,感知陈元方的机智聪明;《观沧海》要听出诗人想称雄天下的远大抱负;等等。一句话,听,不但要听准字音,还要很好地感知作者的感情变化。其次,以听促写。每节课坚持十分钟听写,分三个内容:重点字词的音和义;重点句子的翻译;诗歌词句的听写。
2.说
用自己的语言串讲课文。说,是输出语言,不但能翻译课文,还能深刻理解课文,加上自己的观点,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方面加强训练:一是复述课文内容;二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我要求学生用两个字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诚信;用景物名词来概括《山市》里的海市蜃楼的变化,即孤塔——禅院——宫殿——城郭——危楼——常楼;教学诗歌《钱塘湖春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初春景象等。这样,学生学得好,记忆也加深,起到消化吸收知识的作用。
3.读
(1)读注解,背诗文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文言知识基础的人阅读起来也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阅读注解的习惯是必要的,只有认真阅读浅显易懂的注解,才能很好地解决生字词,初步达到“了解课文”的要求,为听扫平障碍,为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解的习惯,还可以提高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方法有仿读、朗读、背诵竞赛等。固定的形式是:每上课前背三首诗;午读朗诵诗文。技术要求:一是投入感情;二是注意抑扬顿挫;三是在课文上做标记。这样,对文章速度的变化、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形成很好的语感。
4.写
找规律,做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言文很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不能学一课背一课,然后就丢一课。这需要教会学生找出实词虚词的规律、特殊句式的特点,再拿个本子把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要求一课一总结,一单元一检测。
学生的听、说、读、写缺一不可,且在初一的时候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听、说、读、写在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加强这四项内容的训练,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就会提高,其整体素质就能相应地提升。
三、精讲文言文的美,切忌面面俱到
文言文教学不应只是读读课文、解词译句那么单一,文言文中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瑰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有着令人钦佩的宽广胸襟,这些才是文言文学习真正的精髓。不能把文言文教学孤立起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重视把握“美点”,从而让学生感受美,不再觉得枯燥乏味。写人的文章要突出人的美,写景的诗文要突出景的美。
1.品赏语言的魅力
教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品赏语言的魅力。如《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新燕”是早春的象征物,都是描写早春的绝佳切入点,加上动词“争”“啄”的使用,就让画面变得立体、动态而又喧哗热闹,表现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景美,人也心情爽朗。《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绘的景色: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升起朝阳,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表现时序的交替,但“日”与“春”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2.感受人性之美
教学生将古人的警句与现代人生的智慧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感受人性之美。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凡事只有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理解尊重,和谐共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懂得学习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随地都能向别人请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3.领略美好高尚的情趣
教学生欣赏人物,领略美好高尚的情趣。如《童趣》中的作者天真可爱,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把蚊子飞翔想象为青云白鹤观,把草丛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神游其中”。《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元方敢与父亲的朋友据理力争,当面指责他失信无礼,陈元方的表现极为机智聪明。《咏雪》中的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显示出其惊人的才华。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只要我们适当地点拨,就能让他们领略人性之美、景物之美,感受到古人对文字强大的驾驭能力,就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就会学得兴趣盎然。
四、鼓励学生多问,切忌嘲笑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生观察事物和生活的角度都和成人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往往幼稚可笑,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学生。文言文的内容距离我们年代久远,不说学生,我们成人都有许多疑问,所以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他们就会学得更快,也会更好学。学生的提问方式有:一是随堂或课后提问;二是书信提问。教师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回答,不会的就先记下来再查资料,然后共同学习。如《童趣》中作者把蚊子想象为白鹤,虫子、蚂蚁想象为野兽,草丛想象为树林,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土块低凹的部分当成山沟等,想象极其丰富,但对现在经常接触网络的学生来说,却觉得作者是“无聊”,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解说和引导。
咏雪文言文翻译2
关键词 以学定教 文言文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
Abstract From primary school to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eventh grade on the semester as the beginning of a small rise in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ow to learn the situation to help students successfully from enjoy and recite poetry in ancient literature transition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validity of the maximum degre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concept definition,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research strategy from four angles, the theme of a practical study.
Key words confirm teaching by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effective teaching
1 问题提出
今年暑假我校如期组织小升初文化学科摸底考试,与往年不同,今年语文摸底考试新增了文言文部分的试题,其中包括四个文言虚词的释义填空。批改试卷后,笔者发现,很多小升初考生的文言文试题部分一分未得,特别是在笔者看来最基础的这四个文言虚词释义填空也形同虚设。文言文竟成了七年级新生们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文言知识学习到底给小升初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小学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又在于何?
2 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把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3 学情分析
情绪状态
入学三个月来,在与不少初中新生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直接面临中考压力,日常作息跟小学阶段明显不同,作业时间长了、睡眠时间短了、学习上的难点也多了。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脸上没了笑容”。
不少学生表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科中最令他们担忧的内容。小学时,文言文只要求背诵;到了初中,文言文要进行词语解析、翻译。担忧学业情绪状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认知水准
经过了小学六个年级的培养,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脑,一些新事物或者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可以让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并愿意接受新知识。
预习程度
小学语文多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内容相对简单,难度不大,教学要求大多为简单识记和浅显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多不要求预习,很多学生虽知晓预习二字,却不知其精髓,也不会预习,更难提预习到何种程度。
我校学情
我校是我区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接收来自本镇的四所小学及周边镇街的小学的个别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学,知识能力基础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小部分学生连一些常用字也不会书写,而大部分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如“的”、“得”、“地”不知如何区分。还有个别的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而这些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则更为薄弱了。不管是摸底考试出现的文言虚词填空形同虚设的情况,还是平时的作业、检查、测验,只要题目是课内未曾涉足过的,基本都全军覆没。学生反映小学六年古诗词背了不少,文言文也接触过三年,但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真的毫无印象。
我校大部分七年级新生的文言注释和理解的能力如同一张白纸。学生对文言文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习七上的文言文非常可贵。
4研究策略
循序渐进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兴趣
六年级到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即渐进而有序。初涉文言文注释和理解,培养兴趣是第一要旨。根据七年级新生好奇心强,喜欢猎奇的认知特点,在正餐之前来点“开胃汤”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步以现代文的古诗为依托,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讽刺寓言是这个时期教学辅助内容的首选。笔者就在曾在七年级上的文言文课外阅读中选择了《铁杵磨针》这样的简短故事。全文75字,补充“逢”、“方”、“卒”这三个浅易字词,文意通晓明了。延续学生小学时的阅读习惯,挖掘一个他们已经掌握了的人生哲理,帮助他们树立走出第一步的信心。
第二步,我们也可以补充《马价十倍》、《吴人孙山》、《东食西宿》、《一钱莫救》等浅显精悍、妙趣横生的短文供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些阅读富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幽默智慧的故事精髓,让学生不知不觉对古人产生了敬意,一点一滴对文言文产生的兴趣。
第三步,在积累了一定的简单文言文字词以后,慢慢在教学中补充一些让学生可以独立解读的类似《曾子烹彘》、《乐羊子妻》、《闵子骞挽留后母》、《黠鼠》、《诈言马死》的文言文。不过在补充辅助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备好学情,不应把难度太大的字词句留给初学的学生,也可以留少量的难度适中的字词给他们。如笔者实行第三步骤,补充学生阅读《曾子烹彘》时,认为“待父母而学者也”一句,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吃力,就在注释中补充解释了。而认为“妻适市来”的“适”,学生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义推测出来,因此并未注释。
我们在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时一定要兼顾到七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教学,确定学生们能够理解、可以接受,但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动机。
新七年级上册教材只有5篇文言课文,补充一定的辅助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积累和巩固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正面积极情绪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学习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我们教师应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积极情绪评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不应该仅关注其回答水平优劣,同时应该注意学生情绪变化,无论成绩高低,都应给予学生鼓励性的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课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来自老师,另一方面也来自学生。因此,我们不论是在合作学习的环节还是在展示成果环节,都应要求学生之间同样使用积极的互评,尽量避免烦躁、羞愧等情绪,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情绪。
自主、合作扫除文言阅读障碍,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导,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手头的工具书,解惑、质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甚至可以质疑书本注解,特别是词语手册。任何人读文言文都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的,“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已经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两个“者”字的座位“……的人”的用法。当我们再阅读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时,学生也发现,如果再解释为“……的人”与“善者”作为“好的方面”的解释并不符合。于是,根据“好的方面”这个语境推知,“者”作为“……的方面”的用法。这一结论是学生自己推知的,这一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还发现了文言文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功的乐趣。
当然,也不可能全凭独立解读完成所有文言文的注解。在班内,文言文注解能力呈阶梯状。文言文理解如果能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提优补差的范围和效果都要好于传统教学。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充分的自主预学。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及充分展示,笔者也会采取同桌对话的方式。
积极合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文化、人文和审美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我区语文教学积极探索出一条“文言――文章――文化”的教学之路,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缕春风。文言文文化内涵的确定与该学段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需求有关。
七上也是整个初中教材的第1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咏雪》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歌颂了少女的聪慧、机智。《陈太丘与友期》塑造了一重诚信、讲礼仪的少年元方。七年级新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他们在学习中不觉会产生一种代入感。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歌颂这两位优秀少年,也能把他们身上的品质继续发扬下去。《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多与学习、为人、处事有关,教学时应推崇孔子的“仁义”、“仁爱”。《虽有嘉肴》是对教学相长的精辟诠释,在新课程改革推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显得尤为必要。《河中石兽》和《寓言四则》都通过浅显的文言文向学生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可把七上文言文课文当作文化典籍来学习,依赖作品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所呈现的价值观、哲学观、生命意识、生活观、自然观等因素,理解先哲思想,继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刘倩。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养鱼日记3
我还记得刚开始接触到“鱼”是小学三年级,那时我正骑着新买的脚踏车四处乱晃,不意间发现一旁的水沟有许多小鱼悠游自在的游来游去,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原来是大肚鱼。就是刚见到这新奇的动物,我就对牠一见锺情,开始起研究“鱼”。
到了五年级,我第一次去水族馆参观,一进去就发现有非常多五颜六色的鱼儿,让我看得眼花潦乱不知道要购买哪一种鱼,后来我问老板甚么鱼可以养在户外,老板给我介绍了“盖斑斗鱼”,他说这种鱼的适应环境能力非常强,牠的栖地刚好和孑孓一样是静水区域,所以既有观赏价值又可以消灭蚊虫,简直就是一举两得啊,之后我就开开心心把牠们带回家放进我的鱼缸,看着鱼儿们游来游去,整个疗癒人心呢。养了一、二个月,某一天我看见鱼缸的角落有一层厚厚的泡泡,还以为鱼是不是生病了,紧张的冲去问老板,他仔细得向我解释一翻,我才知道我的鱼有喜了,原来那个泡泡是公鱼吐的泡巢,为了保护**卵不被其他鱼吃掉,经过了我细心的呵护,几十只的小斗鱼出生了,当时我真超级开心!
虽然说小鱼是出生了没错,但最辛苦的就是照顾小斗鱼了,光牠们的伙食就要花好多钱,而且平时还要注意是否有长青苔,因为青苔会把小鱼困住导致窒息,同时还须要注意水的酸硷度,小鱼对水质的要求也是很高,诺是有一死鱼出现就有很高的机率会倒缸。辛苦了两个月我终于成功的将牠们抚养到成年了,养到现在已经将近一百多只了呢!
经过这次的养鱼经验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也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养鱼的乐趣,今后我更会尝试难度更高的鱼种,来学习更多的养鱼技术,好来提升我对于这种生物的认知。
咏雪文言文翻译4
关键词:农村初中;七年级;文言文现状;策略
一、问题调查与分析
农村初中七年级的学生文言文学得怎么样?他们是否喜欢文言文?这是我们每个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个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阅读的整体水平。
(一)问题调查
七年级学生作为初中段起始年级,刚从小学毕业。小学课文中几乎没有什么文言文,到了初中才开始接触和学习文言文,面对这种相对来说晦涩难懂的词句,学生会在接受程度、兴趣学习上产生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一种排斥感和厌恶感。
为了了解目前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状况,笔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题,对350名学生(其中女生182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问题
1.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学习文言文的?
A.幼儿园 B.小学 C.初中
2.你喜欢读文言文的课文吗?
A.喜欢 B.不喜欢
3.你觉得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句子读不懂,不理解。B.年代太久远,不了解背景。
C.很多字不认识,有些字读音和今天不一样。
D.以前从没学习过,学习上感到有压力。
4.在平时你是如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A.把老师课堂讲的字词翻译全都记下来。
B.就是读几遍,课文学完就不管了。
C.借助课外辅导书,在老师的讲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并把课文背诵下来。
D.老师上与不上一个样,我都不懂。
5.除了课内所学的文言文,你会坚持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书籍吗?
A.会 B.偶尔会 C.不会
调查结果
(1)90%的学生在初中以前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只有8%的学生在小学里背诵过一些国学书籍文章,还有2%的学生在幼儿时期开始背诵国学相关书籍。
(2)85%的学生觉得不喜欢文言文,对文言文一点也不感兴趣。
(3)有80%的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读不懂句子意思,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也根本理解不了。这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等一些常见文言字词用法,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
(4)平时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75%的学生选择A,表示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把翻译记录下来,如果是先自学的,就根据课外辅导资料进行摘录句子翻译。如果是要求背诵的,就死记硬背地把它背下来。
(5)对于会坚持阅读课外文言文,有87%的学生表示不会去阅读。
(二)问题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受家庭、社会及学校因素的影响,在上初中之前几乎很少接触文言文。在农村,家长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因此,很少有家长会让孩子去诵读一些国学经典或坚持让孩子诵读经典。
2.在农村中,现在的一些家里的家谱、村里的宗祠或文物古迹都消失殆尽,孩子在平时生活中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文言文。
3.进入初中以后开始学习文言文,他们从心理上都感到陌生、害怕和恐惧。犹如一堵厚厚的墙挡在前面,因此,就对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感,甚至是厌恶学习文言文。在这样没有基础、没有学习氛围、思想上又处于被动的状况下学习文言文,难度可想而知。
4.在课堂中,一些教师的文言文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接受,缺少文言文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策略
(一)努力设良好学习环境
1.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创造温馨的家庭文言文学习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场所。一个家庭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动力及学习成绩的波动。如何创设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书籍、没有一些藏书的家庭,往好处说,对学校教育没有任何帮助,而往坏处说,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使儿童变得头脑迟钝,会限制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学校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去补偿家庭智力兴趣的这种缺陷。因此,要借助家长学校作用,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告诉家长家里应有一些书籍或有一些藏书,要多陪孩子一起阅读。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著作,例如《诗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学校可以要求家长买书给孩子看,最好是能陪着孩子一起看。让孩子能静下心来读书,父母的一起陪伴阅读是最好的方法。而要让孩子学会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多读文言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在父母的监督和陪伴下让孩子去读去看相关文言书籍,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学生就有了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和兴趣。
2.利用社会现有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文言文学习氛围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而文化精髓部分都是以文言形式出现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许多地方的文化古迹已不见踪影。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言学习氛围,对学生文言水平提升有相当的促进作用。要发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到自己所在的村里去寻找和发现古代名人和文化古迹。有的村在古桥的石头上有一些古文字记载,有的村里会有一些古碑,上面会有一些古代人和事的记载。有些村还保留有祠堂,里面有宗族的族谱。把这些古文字记录下来编成小册子,既能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又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精致的校园文言文学习环境和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打造校园精品文化,主要还是要依靠古文化的力量,要着力宣扬我国古代先哲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的思想文化。例如,可以把《论语》中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句子做成宣传牌悬挂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既能时刻提醒学生的行为习惯,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水平。
学校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国学知识学习、培训和比赛。比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也可以请一些有国学研究的专家教师给学生上上课,讲讲国学知识。
这样既形成了育人的氛围,也能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文言知识。
(二)构建优质高效的文言文学习课堂
充分利用一些农村资源,给学生在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课堂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阵地。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学习课堂,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应致力研究的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也都是一些较浅易的文言文。农村初中学生初次接触这些文言文会感到陌生和好奇。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教材中所选的基本都是名篇精品,教师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作者资料或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材料故事。如,学习纪昀的《河中石兽》,纪昀这一人物已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展现过,不少学生也看过,对这一人物并不陌生。可以要求学生说一说有关纪晓岚的故事。利用课文下的注释:纪昀,名昀,字晓岚,他住的房子叫草堂,因此,他的一本著作叫《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本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一些片段内容,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
再比如,学习《咏雪》这篇课文时,里面提到了许多名人,如东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让学生去搜集这些人的故事资料到课堂中来讲一讲,学生的兴趣会大为激发。
通过讲故事、搜集相关资料等形式,学生既可了解相关文史知识,又能掌握好文学常识。这为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朗读背诵是文言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手段
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学习文言文。学生通过不断地朗读背诵,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另一方面可以不断积累文言文词句。初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然后一句一句教读,学生跟读。这样首先可以让学生分清字词的读音,尤其是一些通假字;其次可以让学生感受句子的停顿,有助于学生正解理解句意。接下让学生自由朗读,读通顺,读流畅。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适当点评,学生齐读课文。通过这样一些形式的朗读,学生基本上对文章熟悉了,像简短一些的文言文如《咏雪》《虽有嘉肴》等课文有的也基本上能当堂成诵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文言疑难问题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要解决文言疑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模式,先让学生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后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来,全体学生讨论或教师课堂讲解指导。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师生共解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基本上能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文言文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很多。
4.以课堂检测形式,积累和巩固文言字词
在学生都觉得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文意都能疏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文中一些重点文言词句,利用课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适当组织课堂检测。检测手段可以灵活多样,例如“以师考生”“以生考生”等等。通过检测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一直以来为学生所怕,尤其是农村学生。很多学生因此而“谈文言色变”。有些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学,有些学生甚至因此而弃学了。但文言文我们又必须得学。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说过:“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教师肩上担子和压力是非常大的,作为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做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好一些农村特有的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农村的孩子,在初中初学文言文的时候,就能爱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熊等。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杜有围。让文言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M].教育导刊,2006-06.
[3]黄群英。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形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咏雪文言文翻译5
怎么办呢?有没有巧妙的方法让初中生热爱文言文,喜欢学习文言文呢?
笔者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有一个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时从人物切入,首先让文言中死气沉沉的人物“活”起来。
为什么从人物切入呢?原因有二:
1.初中课内文言课文中人物资源丰富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内篇章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形式多样,故事十分精彩。从形式上讲,有人物传记,如《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有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两则》选录的《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个小故事;有历史人物故事,如《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神话人物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从内容上来讲,有表现人物思想的诸子文论,如《〈论语〉十则》《公输》《〈孟子〉两章》《〈庄子〉故事两则》;有表现战争策论的人物故事,如《隆中对》《出师表》《曹刿论战》;还有寄寓文人情怀的山水小品和游记,如《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人物资源多多,可以信手拈来,随化随用。
2.有人物必有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文言文的兴趣
写人就离不开记事,有故事可听,学生就感兴趣,这些分散于各册教材的文言人物之间有时又互相联结,故事之间有因果关系,教师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吃透人物生平背景,关联人物的奇闻轶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对深入理解人物和文章要义有积极作用。
从人物切入有这些便利之处,但在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人物资源的拓展并不是常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大多还是呈按部就班的冷冰冰的教学态势,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和课文的背诵上,等这些都落实好了,课堂的尾声再点评一下人物,最多也只是关乎人物的生平、背景、性格,看起来似乎有扩充拓展,但其实还是僵化静止的程式知识,人物始终还是冷冰冰的纸上存在。
那么怎样让冷冰冰的文言人物“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备课和教学两个层面实施。
备课时教师要注意平时就养成博览国学、搜集精粹的习惯,做到在知识的宽度上有所拓展积累,在备课时努力挖掘国学中的精粹,并选取与课文人物有关的资料,有机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以《咏雪》的备课为例,说明备课时挖掘选取人物资源的种类。
《咏雪》出自《世说新语》,是初中阶段的第1篇课内文言文。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此文通常的备课思路是:常识介绍后朗读正音,落实词句后进行人物比较分析,即将兄子胡儿的回答和兄女的回答进行优劣比较,再问学生,你赞同哪种比拟?为什么?课外引申也不过是引入“咏絮之才”这个成语。
这样的备课思路下,课堂上学生学完此篇,对“兄女”知道了什么呢?哦,知道了她名叫谢道韫,有咏絮之才,一个古代才女,仅此而已。这样的认知,人物眉眼模糊不说,人物的才情志气也欠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应付眼前的考试确实不成问题。但是若干年后,背的课文和记的知识连残骸都不剩的时候,留下来的还有什么?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缺缺,更让原文中拥有的大量的人物素材形同虚设,付之东流。
分析一下此文中的人物素材,可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课文出处其他有趣人物故事的链接。
比如《世说新语》中众多人物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二作为导入激趣使用。笔者在授课时选取了以下二则: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T衣,诸君何为入我T中!”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这两个人物,一个是放浪不羁的才子,一个是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加上一个如东施效颦般的有才丑男,多么鲜活有趣的人物故事,放在课堂导入部分,一下子就使学生对《世说新语》这部妙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再读《咏雪》,绝不会抱着干巴巴仰望的姿态。
第二种是课文人物其他相关故事的链接。
比如介绍谢安时引一则谢安小时候的故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拓展这则故事,不但可以让学生窥见谢安善良的品性,也对课文中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有更真实的感受。
比如在给最后一句划分朗读节奏时介绍谢道韫和王凝之的婚姻,最后一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朗读停顿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王凝之”的“之”字理解为助词“的”,从而造成朗读停顿错误,这时候就有必要介绍王凝之这个人物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凝之和谢道韫的婚姻是王谢两大贵族家庭的联姻产物,婚姻幸福指数如何呢?可以引入下文: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样一段故事,让学生对谢道韫这位才女所托非人产生遗憾之情,也让谢道韫的才女面貌更温和亲近了很多。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这则故事还让学生见识了谢道韫的勇毅镇定和慨然自若,才女的性情如此多面,举动如此壮烈动人,读完这些故事,学生对《咏雪》中这位女主角的评价就不仅仅限于“聪慧”这一个方面了。
第三种是佐证课文情感或思想倾向的故事。
比如《咏雪》中主要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可引入这个故事予以佐证:
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晋书》中的这则小故事用另一个才子王献之――王凝之的弟弟的“词理将屈”进行对比,反衬出谢道韫口才出众,印证了她的才华横溢,胜于须眉。
这样的故事拓展,让我们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喜怒哀愁、一颦一笑,触摸到他的神态、举止、气质、性情,了解他们的出身背景、生长脉络,让人物有温度,让人物有棱角,让人物触手可及。
那么,备课时挖掘的这些丰富的人物资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人物资源的选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同的人物资源有不同利用价值,有些可用来激趣,有些可用来丰富人物形象,有些是用来佐证观点或倾向,要根据教学目标适当选用,不能以讲故事代替课文解读,以免喧宾夺主。拓展故事要用文言形式呈现,一举两得,既是拓展,又是积累。
以下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为例,具体说说怎样让人物“活”起来,减少与学生的疏离感,使文言人物可亲可感。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山海经》: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则神话故事文字实在简省,《山海经》里也多是用这样简洁的语言介绍山川、国度和神怪,从几行有限的文字看,短文仅仅介绍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起因和结果,教学时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解释古代天宇地貌成因的文章,因为此文中的主要人物共工,形象实在不怎么鲜明突出。但如果仅仅这样教,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神话人物的强大魅力,因而难以对文言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于这样精短的文言文,应该让文言中的人物有外形可感,有性格可探,有评价可析,让人物立体起来,让学生感知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
一、赋予人物以眉眼
文言文记人叙事像是绘画中的粗笔勾勒,十分精简,刻画的人物只见轮廓,不见眉眼,让人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共工怒触不周山》无一字涉及人物外貌,很多学生对上古的神本就缺乏认识,如果一带而过,自然毫无印象,所以,本课的教学要补充共工的外貌形象,《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再引用些图片,共工样貌便清晰起来,人脸蛇身红头发。还可以补充共工的身份地位,共工是北方的水神,当时世界的形势是陆地占十分之三,海洋江河湖泽池沼占十分之七,共工用水的优势控制天下。
二、赋予人物以背景
课文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只是节选,学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前因后果缺少了解,因而难以理解人物为什么这么做、这么说。《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为什么发怒?从课文来看,是“共工和颛顼争为帝”,共工是炎帝的后裔,颛顼是黄帝的后裔,他们的战争,说起来是炎黄大战的继续和余波,是共工起兵,继蚩尤、刑天之后为失败的炎帝复仇。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点炎黄战争的背景故事,以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赋予人物以褒贬
文言文对传记人物往往会有简短的评述议论,但很多课内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没有评述议论的,当然有些文章行文中会有一定的褒贬倾向,如《公输》中墨子和公输盘、楚王的善恶对比,《惠子相梁》中庄子和惠子的天壤之别。但有些课文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就短短两三行字,学生理解到的共工只是个暴怒有力的神,性格比较单一,学生对人物的行动摸不着头脑,况且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给人民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我们对此人物应如何褒贬呢?教学时如果结合“日月星辰移焉”一句,提问学生:日月星辰本来不就是会“斗转星移”吗?激发学生思考这个很容易被疏漏的问题,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在颛顼统治期间,曾经有过许多暴政,其中有一项暴政就是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栓系在北方的天空上,让它们永远固定在那里,丝毫也不能移动。这样一来,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得连眼睛都睁不开,有的地方却永远生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人民感觉非常不便,万分痛苦。所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使本来牢牢固定在北方的日月星辰向西方转移,这样来说,共工的行动虽然使天地失衡,但他至少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昼、黑夜永夜的苦难,那么共工即使失败了,也是个一腔豪气的大无畏的英雄,他打破了颛顼统治时期的死气沉沉。传说后人还曾经在大荒北野和北方海外各修建了一座台,叫作共工台,以表示对共工的纪念。经过阅读资料,学生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共工是失败的英雄。
上一篇:二年级感恩的作文(实用3篇)
下一篇:顽强的生命力作文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