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精选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理想国》读后感(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理想国》读后感【第一篇】
在理想国里一直有个叫色拉叙的人是对不正义推崇的。可能我为了简述结论,所以写的只有那么简要。关于色这个的想法,bella当时的说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说色这个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色拉叙提出的是不正义的人总是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苏格拉底反驳,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么其实不会是真正的获得利益,同理统治者亦是。然后色拉叙提出,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遵守约定的正义之人所得到的利益并不如不遵守约定的利益正义者。
这段其实也是我很喜欢的,正义的人获得利益总是从不正义之人寻求,而不正义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寻求利益。可以说,正义之人需胜过异类,而不正义之人需要胜过世界。因此,不正义之人需要的聪明和好,却比正义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聪明又好得人,并不是总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医生并不会要求自己在厨艺超过厨师,如果能和医生。而只有蠢人,才会想超越聪明人和蠢人,因为不自知。那么这样的结论就是,正义反而是有益的。
虽然不正义的城邦会一开始靠不正义来征服,但是最后却需要的是正义来维稳。同理盗贼团虽然会不正义的方式抢夺,但是他们在分配财务的时候却是最正义的,否则也无法维稳。因此不正义,与个人会使人结下仇怨,与团体,会彼此为敌。
苏格拉底是真心诚意的认为正义是比不正义本身要好的,然而一个格劳的人想反驳苏格拉底,色拉叙已经失败。他问苏格拉底是否承认,有一种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快乐本身,我们要的就是快乐的欢愉。而第二种善,是为了本身和后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种善,那就是赚钱之类。虽然赚钱中会获得痛苦,比如有劳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带来的利益。
于是格认为,正义是没有人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追求正义中获得的名和利,可是并不是想要获得正义本身,是尽量回避的。格对合同契约其实有其他的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会遇到不正义之事后想要规避,遇到正义的甜头后想要继续,因此人们才想要签订合约,才需要守法。正义并不是最好,当然不是最坏,正义是折中的,。因为它本身不为善,而只是防止做恶,但其实这个条约本身是对不作恶的人的束缚,因为真正会作恶的人不会和任何人签订条约。做正义的事情的人只是因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罢了。如果没有条约,任何人都会做不正义之事,为了从正义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后格一直不断重复不正义的必要,最后苏格拉底觉得没有必要争执个人的正义,转而争执城邦的正义,想以大见小。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从正义可以了解到最初的三权分治思想。
《理想国》读后感【第二篇】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的中期对话。本书分为十卷,在柏拉图的着作中,不仅篇幅最长,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的政治哲学、认识论等有详细的讨论。《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x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
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作为一本影响深远的书籍,《理想国》内容不可谓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来的书!
理想国卷一读后感【第三篇】
首卷开头就引出苏格拉底与格劳康在本狄斯女神节日庆典的集会上,被波策玛尔科挽留并邀请到家中,在波策玛尔科家,苏格拉底遇到了波策玛尔科的父亲–––凯帕洛,并与凯帕洛一起讨论关于老年的烦恼。
凯帕洛认为:随着年老,愈是别的有并肉体的快乐渐渐消减,也就愈是欲求朋友间的讨论交谈,并且愈是感到它的欢乐和愉快。当被苏格拉底问及他到了“处在老年的门槛上”时有没有觉得是生活中的一个痛苦的历程时,他回答说大部份老年人喜欢惋惜和渴念那些在青年时代中的快乐,回忆和追思往昔的女色欢爱、饮酒作乐、华筵盛会以及一切其他与此相烦的事,似乎在那时候才算是真正的生活,甚至于家人亲属,由于他们的年龄而对他们产生的轻慢和凌辱,他们哀叹、埋怨,认为是老年是造成他们一切不幸的万恶之源。
凯帕洛的观点非常贴切表达出了人一旦步入“老年人的门槛”里所表现出的行为与思想,仔细观看一下身边的老人家,你也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和凯帕洛的描述如此相似,他们因为年老,无法再像年青时怀着梦想,通过努力工作和生活,就可以撑起一个家或者改善生活。如今每日看着钟表时针过日子,少了年青的精彩缤纷,不少老年人因此消沉下去,并喜欢不停的回忆以前。
但是,老年的生活真的只有追忆、哀叹、埋怨吗?
老年生活未必不精彩,善于经营,老年人的日子也可以活出不一样
52岁的外婆上了热搜!52岁的外婆张玉环已有外孙女,但她坚持每周健身5次,每天晨跑,身材似少女。因为有规律的生活与健身,加上合理的饮食,身体素质大大提高了,4年以来只感冒过一次,她说:“女人到了50岁有的更年期问题,身体和心理的不适,我真的没碰到过”她也说:“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学习加健身,是保持健康和年轻最好的组合”。回看她48岁的时候,被朋友认为是50多岁,如今到了50多岁,朋友们反而认为她连40岁都没有。不得不说,如果不是心有所追求,张玉环能够逆生长吗?
有一个名为“KBG84”的女团风靡日本,听到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以为是“AKB48”姐妹团,但其实,这个团的成员们都已经80多岁了,是个不折不扣的奶奶团。“KBG84”取名十分有意思,中文意思是“小滨岛老奶奶合唱团”,“KBG”取自“小滨岛老奶奶合唱团”的日语首字母,“84”指她们平均年龄有84岁。如果有人想要加入这个组合,首要条件是年龄必需在80岁以上,70岁下都认为资历太浅,还有待摸爬滚打历练后再来,如确实十分渴望加入,降低的最低要求也必需是70岁以上加研究生学历。你可不要认为,一群80多岁以上的老奶奶组团唱歌,顶多是在固定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坐着唱唱歌,诵读一下经典或者参加一下社区活动而已。事实上却出人意料之外:她们走的是偶像派路线,原创歌曲,出CD,有组织有规律,认真排练,没多久就发布了第一个原创单曲MV《Come on and Dance小滨岛》并在小岛上进行了公开表演,几年来,她们以团队的形式,携着充足的医疗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到东京、大阪等地进行日本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甚至被邀请远渡重洋去新加坡演出。乐观年轻的心态,真挚灿烂的笑容,可爱的歌舞,超高的人气,一度登上了英国BBC官网的首页。
组合中有位成员奶奶目前已经94岁,经历了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痛苦得一度想到自杀。加入合唱团后,每天忙碌的练习歌曲,化妆,排练,朋友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精彩。
对于这些老奶奶来说,“人生,80岁以后才更有趣”,步入老年,减少了欲望,也相对停止逼迫和肆虐,平和,驰缓下来,随和知足。再设定和年龄相当的追求与梦想,实实在在的去实现,即使老年,也只是略有不便而已。
理想国读后感【第四篇】
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
苏格拉底打比方: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当原主头脑不正常的时候,无论如何不该还给他。
这样看来,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的。如果双方是朋友,又,如果把钱归还原主,对收方或还方是有害的,这就不算是还债了。那么,我们欠敌人的要不要归还呢?
有人理解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与人为恶。敌人对敌人所欠的无非是恶,因为这才是恰如其份的。
苏格拉底理解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就是他所谓的“还债”。
至此一段,可看作暂时对“什么是正义”的认可。
而接下来,则是渐进讨论“正义有用与无用的时候”。
苏格拉底得出的一观点:正义平时在“订立合同契约,合伙关系”在满足这些需要,获得这些好处上是有用的。
苏格拉底把“正义有用的时候”趋向于“静”的状态,或者可以说是“和平”的状态。他让对话者的思想纠结:当你要妥善保管钱、盾、琴或者其他东西暂时“静”的时候,人们合伙,正义的人才是一个较好的伙伴,但在利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商人、军人、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可以认为,正义在你所信任的人或事物上是有用的,像联友。
因此苏格拉底反问道: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的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那么正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了。
至此,我看的还是有点不着边际,似是而非。难道正义不能存在于“对抗”“分歧”“战争”的状态。尽管,确实很多战争的发生从第三方态度来说没有谁方正义之战说。所有战争的发生,都没有“正义”存在可言?
接着,苏格拉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刚好跟西蒙尼得的意思相反了。
苏格拉底看似自然而然,毫无痕迹地把“敌人”和“朋友”放大了。这样看来,这里的关系是绝对的一对一,是两边的位置,不存在任何中立方。举例说:A和B是对抗方,C、D、E……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A方,要么在B方?
上一篇:《幻城》读后感【实用5篇】
下一篇:《惊天危机》观后感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