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议论文的结构:在具体分析中深化1
“三要素”理论的缺陷还在于暗示着按论点、论据、论证的顺序展开,似乎是议论文唯一的结构模式。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导。从根本上说,结论不是思考的开始,而是分析的结果,是在正面证明、反面证伪的过程中得出的。经典议论文很少是先有结论再加以论证的,而是先提出问题,再加以层层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理是个过程,具体分析、论证的过程比之结论更为重要。故《过秦论》中,结论只有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则有占了文章百分之九十的篇幅,且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却毁在一芥草民之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鲁迅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也一样。文章就抓住“自信”加以分析:第一,不断反反复复地揭示潜在的矛盾;第二,从正面到反面,揭示矛盾是如何转化的。原来我们相信地大物博,这应该是“自信”。但分析的结果不是自信,而是“信地”。后来,日本打进东三省,又把希望寄托在“国联”,这也不是“自信”,而是“他信”。这两个层次,把分析放在自信的“自”上,都不是信自己。然后提出近来的求神拜佛,就把分析的重点放到了“信”上,连“他信”都不如,而是自“欺”。鲁迅的分析严密而深刻,用的是关键词的具体分析方法,从正面肯定轻而易举地分析出反面。以上均属质的分析。鲁迅并未罢休,接着更进一步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这是公开的文字、表面的现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也就是在量上占了“优势”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不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鲁迅的结论是:“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如果鲁迅采取“三要素”的方法,先说我们中国存在着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举些例子,文章就没有分析的过程,也就没有活气了。
以层层具体分析达到结论,可以说是议论文活的灵魂。
从“我思故我在”到“我分析故我在”2
其实,议论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并不完全在作文,而在于“作人”。西方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我不思故我不在”。一所著名大学新闻系的课本中有这么一个论断:中国发明了火药,火药传到欧洲之后,便冲破了欧洲中世纪封建的堡垒。一位将军觉得这是笑话:你发明的火药冲破了人家的封建堡垒,你自己的封建堡垒怎么没被冲破,反而更加坚挺?这位将军当然算是有独立之思想,有自由的精神的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具体分析二者的反差。这一点鲁迅在《近代木刻小引》(收录在《集外集拾遗》)中倒是说过,“中国古人所发明,而现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风水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他们就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
善于具体分析,不仅是作文的水平、为人的高度,而且是口语交际的素质。有的人在正规的会议上离开了事先准备的讲话稿每每就失语、不能即兴应对,问题就出在不善于现场随机具体分析,以自己超群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尤其是在将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反例)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正例)时,更需要思想的高度自由和生命的高度张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我思故我在”不但可以引申出“我不思故我不在”,而且可以引出“我反思故我在”、“我分析故我在”。
议论文三要素3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拥有了自我生存的智慧,才能活得从容,活得灿烂。
树木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知道只有在秋、冬牺牲自己的叶子,才能够在来年春天生长的更加生机勃勃。含羞草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知道只有在适当时掩盖自己的美丽,才能在以后绽放更加美丽的光环。大雁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知道只有在秋天迁徙到南方去,才能够让自己生存的更加长久……
自然界中尚有这么多生存的智慧,作为人类的我们,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自己主持事业更日日蒸上时,却放弃了这份工作,反而选择去国外学习进修。对此,只有让自己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在以后走的更远,飞的更高。我想,这种适时的放弃,就是她生存立足的一个智慧。
曾令人念念不忘的许三多,他并不像其他士兵那样聪明亦或有背景,他知道,有些愚笨的自己只有通过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做够比别人多的努力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好的士兵。事实证明,他做到了,甚至比加紧人做的更好。我想,这种笨鸟先飞的精神,始至不渝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就是许三多——一个普通士兵的生存智慧。
我国著名歌作家、剧作家阎隶老先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歌曲,如今已经年过七旬的他仍然坚持创作。他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我想,天道酬勤就是他老人家的生存智慧。
中国最年轻女总裁——董思阳,当她自己为孙燕姿的经纪人所选中,要栽培她时,她并没答应。在这推崇明星的时代里,很多人都为她感到惋惜。但她并不觉的遗憾,因为她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她选择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只为积累更多经验。上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她开创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总裁。我想,选定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就是董思阳的生存智慧。
议论文三要素4
“我能”是一种自信,自信是成功地基础,拥有自信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今人云:“我能,无限可能。”
我想做下一个比尔盖次,因为我相信我能;我想做下一个达。芬奇,因为我相信我能;
我能是什么?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一股永不放弃的信念,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
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有可能实现梦想。
议论文三要素5
“铁杵成针”的故事我在小学语文课本就读过,说的是唐代诗人李太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一次在小河边游玩,看到一位老婆婆在一块大石头上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打探老婆婆,问磨这么粗的铁棒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做针,李白很惊讶,说天哪,这要磨到哪一天?老婆婆说铁棒总会越磨越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天长日久不间断地磨,总有一天会变成绣花针的。这个故事对少年的李白启示很大,从此李白就开始刻苦读书,后来便成流传千古的诗仙。
要说这个故事编在小学课本中还行,利用这个哲理来教育小朋友认真读书还可。但要是认真从深处体会,或者用成年的思维来理解就有点站不住脚了,也就是只能用童话的眼光去看待,要现实看待未免有点太令人可笑,我这里想做一根针为什么偏偏要拿一根粗铁棒做原料呢?
其实,从汉代起就开始有了铁器,唐代早就有了铁器铸造业。难道老婆婆身边就没有像铁丝这样的铁器,用铁丝磨针也比铁杵方便多了。就是铁杵能磨成针,那针鼻儿又如何处理呢?给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好多遗憾的疑问。有人会批评我是在钻牛角尖,在地老天荒的古代,那老婆婆就是那种思维,是不可以用现代思维来对等衡量,用现代眼光来看待古老已经成事实的问题不可取,我们能用现代的评判思维对待古人吗?不要说多远,那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就够今天人可笑了,很荒漠的农村依靠不识字的农民也能全面开花建锅炉炼钢铁吗?
“铁杵成针”,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的天长日久,为了一根绣花针花那么久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这老婆婆的生活来源是什么,那时候还没有政府养老,即使儿女们对她孝敬,她也不需要做这样艰苦的游戏,可能这根针还没有磨出来她就死了,对于她来说这根针已经失去了实用的价值也就变成无意义的劳动,总不会再叫她的儿女再来继续地磨下去,就像那愚公移山,再说那愚公移山还有一种造福的义举,而这磨针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再言之,单花费的功夫和时间不说,用铁杵磨针确实太浪费资源,或者说太浪费原材料了,也太不值得了。我们总不能为了做一根牙签去锯一棵大树吧。我不理解李白那种浪漫飘然的思维怎么就耿耿于怀地记住这一点,也许他是在一个很小的细节中寻找思维奔放的闪光点,诗人总是喜爱把很微小的生活哲理发展到无穷大,成为社会定向的。思维,成为千古的真理,哎,对于这一点,我居然能与斗酒百篇的诗仙较劲,也真有点自不量力了。
关于教育方式教育模式在建国后被党和政府强行改革转化了,早年那种私塾死读书的教育体制被彻底取缔,从我们接受教育起就是现代知识的课本灌输了,之所以把铁杵成针的故事编进语文课本,我想这也是转合期一些教育家们还在对古代教育的留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也就是教育向来是一种被定型为花死功夫的工程,记得我读书时就有语文老师是遵循这种方式教学的,他机械地要求我们无论课文篇幅的长短,一律要求背诵,每天几乎要花好长时间读书背书,早读课教室里一片依依呀呀的读书声,“琅琅读书声”成了校园的单一风景。其实这种机械教育效果是很差的,有一些思维反映迟钝的同学读几十遍都不会背,只好天天鼻子靠墙受罚,这样他还有别的时间学其它知识吗?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改革进化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我听说江苏省教育厅就有明文规定,学前幼儿教育期间幼儿园不得教幼儿认字、数学及其它需要强记的知识,如果对幼儿过早地加压知识,是对幼儿智力的一种伤害。只能让他们做一些游戏,快乐地玩耍,让他们快乐活泼地成长,到入学后再接受知识效果会更好,也就是说那种铁杵根本不需要幼儿花时间和功夫去磨它,看样子对于铁杵成针的道理与观念我们还真不能单方面以功夫为理由,进行对儿童强行灌输这种观念和思想,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这种抽象说教了。
建国初的好多程式教育模式早已被淘汰,现在讲究启发教育、素质教育,看样子教育观念还是要不断更新为好,就像当年的私塾升格为国学,再升格为系统的学府教育一样,现代的教育模式总是代表一种先进思想,我们没有理由抱着铁杵成针的教育理念不放,应该把一根铁杵还是当着铁杵使用,如果用铁杵磨针这就更是一种愚蠢行为,因为铁杵里钢的成分太少,没有钢即使磨到针细,也还是被折断,那就前功尽弃了。
再说即使那铁杵全部是钢筋的质量,它完全可以制造千千万万根绣花针,我相信如今那些很微小的产品,只要很小的边角料去做就可以了,大的钢材还有其它正规用途,这位老太婆如此地傻,一个名振千古的诗仙李太白一辈子还耿耿于怀这件事,似乎就更不值得了,也许我读的唐诗太少,对诗仙留存至今千余首的诗篇中我也没有看到关于铁杵成针的感叹,是不是后人在有意借名人逸事来大做文章呢,一切皆有可能。我这里还是要表述,如果把铁杵磨针当恒心和意志来比喻可以,但把它当着智慧和实践来示意那就不可取了,即使是诗仙的理论和看法我也不予赞同。因为不需要把铁杵磨成针。
上一篇:[500字]学生寒假周记精彩4篇
下一篇:可爱的小白兔作文(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