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教语文》的读后感(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不拘一格教语文》的读后感(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不拘一格教语文》的读后感1
毕业以来,我一直教语文,却越来越迷茫,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更好?我在阅览室里挑了《正本清源教语文》这本书,看了这个书名,下意识里觉得它能给我指点迷津。
赵希斌教授在这本书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语文教学中,面对1篇课文,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与本质是——如何对文本进行分析。
感悟一:要怀着敬畏之心细读文本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文本解读到位,那么语文课一定不会上的差。语文教学源于对文本真正的关注,源于对文本的敬畏之心。于漪老师曾说她备课时细读文本,感觉“字都立起来和她对话一般”。那些方块字静静地立在那里,不言不语,只为等待有识之士的到来,方诉说它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我何曾真正地阅读、探寻过1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呢?作者用心写出的结晶,却被我轻描淡写的匆匆一瞥,我轻慢地对待着一个个文字,怎会发现1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呢?作为语文教师应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像婴儿般无知地读,像文学家般思考着读,像教育家般辩证地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练就一双慧眼,才能看清楚文字背后有着怎样无穷无尽的内涵,才能找准提升孩子语文素养的训练点。
感悟二:立足于语言文字,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不能弱化工具性,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现在有人排斥工具性,排斥字词句的基本功,空谈人文性,课堂上只是一个劲儿地煽情,置“语”和“文”于不顾。
立足语言文字,首先要让学生读好文本,整体感受文章内容,还原和欣赏文本中的人、事、境,这是孩子初识事物的规律。教学前,如果不让学生美美地读书,那么一切举措都显得没有意义。其次,教师要善于抓大入微,即心中明确主要目标和教学线索,但在具体操作上,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从表达方法,从文章的体例中,抓关键词句段,去辨析,去品赏,去体验,去感悟。在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将理解步步引向深入。最后,还要回到语言文字上,即在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过程中要让语文的知识技能训练蕴含其中。如:识字教学要落在实处,就要要求学生不但“认读”,而且会“书写”,不但能写“对”,而且要写“美观”,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
感悟三、语言文字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灵魂的工具。
读写结合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紧密结合教材,深挖教材重视读写结合的'地方,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但要明白一点:“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写作教学中,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指导,他们更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思想。如果华美的语言是1篇文章的漂亮外衣的话,那么支撑这件外衣的必定是一个有灵魂的骨骼。这样说来,课堂应该引领学生抵达思维的最深处,触动学生的心灵。
阅读完本书,我从根本上对语文学科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在课堂中要将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只有这样扎实的教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不拘一格教语文》的读后感2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崔老师强调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基于这样的思考,阅读工作室的共读书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吴忠豪),收获很大。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采用专题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结合小学各年级的具体课例,汇集而成了12个研究课例。全书共分四章,每章都有一个研究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载体”。话虽这么说,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仍然行走在“教课文”的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拿到1篇课文,针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析是老师们的常态教学。和“繁琐的内容分析说‘再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读了这本书,我厘清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语文课究竟教什么?也就是要处理好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
(2)要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这里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按照儿童认识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来确定。
《不拘一格教语文》的读后感3
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1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古人说:“开卷有益”。勤于阅读必是对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经验往往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作为教师多读教育书籍,从名师身上学教学技巧,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长起来,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更好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上一篇:感恩的心观后感(精编5篇)
下一篇:简爱英文版读后感(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