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观后感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流浪地球2观后感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第一篇】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电影《流浪地球2》。里面的情节令我十分震憾,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故事讲了在太阳将要毁灭时,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在地表建造出了巨大的推进器,并在众人的努力下成功逃离了太阳系,使地球踏上了流浪之旅。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代表周喆直对外国代表说过的一句话,他说:“15000年前,大腿骨折是致命的,只能等在原地被野兽吃掉。但,这根股骨愈合了。它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这根股骨的愈合说明有人在为他提供食物,保护他,才使他没有受到了野兽的攻击。15000年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要互帮互助,共同渡过难关的意识。现在,我们的家园——地球受到了危险,我们是否应该效仿古人,全世界团结起来,合力渡过难关呢?”

是呀,只有团结起来,互帮互助,才能渡过难关!未来末日是这样,现在又何尝不是呢?记得有几句话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说的不就是这种道理吗?

团结,才有力量。新中国的成立就是靠着团结,靠着团结中国人民解放军才会取得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长征时,红军靠着团结翻越五岭,急跨乌蒙,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路。

团结是可以延续的。自2019年12月起,原本宁静的中国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很多老百姓都被感染,甚至夺去了生命。这个时候,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各地志愿者冲上了“战疫”第一线,与病毒作战,抢救人们的生命。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再一次佐证了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齐心协力,一起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流浪地球2观后感700字【第二篇】

作为被安利过《流浪地球1》的人,我对《流浪地球2》还是报了很大期望,它最终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我以前看电影关注的东西比较表面,现在不太一样,但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可能也聊得不太清楚,我就只谈几个非常吸引我的点以及感受。

1。人类的大团结:有一句话叫做”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无数有头脑有技能好看又聪明的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活下去、拯救世界而牺牲了自己,他们带来的结果不管是否符合预期,他们的精神就是文明的延续。面对困境我们团结一致,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从疫情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不管是普通人、志愿者、医护人员、科研人员、领导……团结可以克服未知的恐惧。我自己的感想就是:在人生只有这么几十年时光的背景下,不要浪费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再因为催婚问题和爸妈吵架,不要再因为情绪问题和对象闹别扭(如果有对象的话),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注重细节,学会感恩和尊重,珍惜时间。

2。未知的科技:全片拍出了”史诗感“和”世界感“,视觉效果很震撼,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力也很刺激,数字生命计划违背伦理、拥有不可预测性,虚拟世界的自我意识产生让人又欣喜又害怕,550系列的研究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剧情……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对未知科学的`探索,学习永无止境,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有利于社会的研究,也算是自我价值意义的实现。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现在的我来说,深度学习、思考科学就是我最喜欢做的事。

3。本片还出现了一些词语,比如”地月洛希极限“、”脑机接口“、”氦闪危机“……感兴趣私下也可以查一查相关资料,这里我就不详细讲解了。

看了这部剧,再加上自己最近在读《对白》这本书,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剧组每个人的努力,不管是荧幕上看到的还是没看到的,可以看出每个对白的交错都有推动场景发展。感谢所有人的付出,

最后,我要对自己说,永远不要忘记初心,要去努力追求未来的无限可能。

流浪地球2观后感700字【第三篇】

大年初一看《流浪地球2》,电影拍的很震撼,但其实没看太懂,近3个小时,看得脑袋发胀。半夜睡不着,便坐起来重看原著和影评,才算有那么一点拨云见日,不吐不快。

原本为了应对危机的措施,成为了危机本身。

这是流浪地球计划所遇到的最大的麻烦。也是整部电影的矛盾点。想必过去的疫情三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悟。

比起美国倡导的方舟计划,让极少数有地位有钱的人得以逃离,绝大多数人留在地球等死,很显然,中国科幻界所要追求的价值观是一定要带着地球跑,哪怕要付出几代人受苦受难的代价,至少跟我同年同月生的又是济宁老乡的导演郭帆是这么拍的。

你是想降低自己当下生活的质量,去应对一场可能百年以后才会遇到的危机?还是选择活在当下,享受这片刻的。愉悦?

如果有一天告诉你,要让你受苦一生,才能求得人类文明的延续,你愿意牺牲你这一生吗?很多声音会说,凭什么要牺牲我,人类文明延续不延续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一直悲观地认为,当下世界的年轻人是属于躺平的一代,这些人甚至连下一代都不想生了,他们会在乎以后会不会还有人类文明?

其实可以思考一下,人类文明的存在,是为了部分个体的满足还是为了广大人类群体的幸福?危机来临,是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来保障少数人的生活质量,还是说为了绝大多数个体的存活,而牺牲少数人的生活质量?

刘慈欣老师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周喆直先生在联合政府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万五千年前,大腿骨骨折是致命的,一旦大腿骨折就只能任由被其他动物吃掉。但是,人们考古发现了一根一万五千年前愈合了的大腿骨,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受伤之后,有人照顾他,有人给他喂水和食物,就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只有互相帮助,团结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文明。

整部《流浪地球2》,说到底不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关于这个话题,放在当下的世界环境,一切才刚刚开始。

流浪地球2观后感【第四篇】

下午到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电影不错,票价贵了点,但是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全程场面宏达,故事节奏感极佳,没有多少拖泥带水的“划水”镜头。所以觉得还是价有所值。

从时间顺序看,《流浪地球2》其实是一个“前传”。讲述的是《流浪地球》之前发生的故事。这就明显可以看出来,由于《流浪地球》票房的成功,以及流浪IP的增值,这一次制片方投入了更为高昂的制作成本,花了更大的心思。

在钱用到刀刃上,在这个大的前提之下,大IP、大投入、大制作带来了大进步。

如果说,《流浪地球》第一部,大家多少还带着一些包容的心态,愿意为国产科幻片提供点“良心支持”。其实大家也多少明白,流浪地球1大致也就是好莱坞基线水准。但是,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疼,好莱坞制作效果再好,讲的也是美国故事,或者是美国式思维的故事。

要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人的科幻故事,讲中国人对世界、对宇宙的责任、思考和担当,那只能是中国的科幻片。

时隔四年,《流浪地球2》相对于之前作品的进步,不仅仅是显而易见,严格地算来,可以说是巨大飞跃。预算的充足,可以从每一帧画面都看出来。无论是从商业片、科幻片、故事片、爆米花片,甚至是科普片等角度,这都是一部合格或者说优秀的作品。

如果联想更丰富一些,《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两部大片,上映时隔四年。中间的三年,正好是疫情封控比较长的时间。我的写作正好也记录这几年的魔幻时光,因此在看电影的时候,疫情这三年,各种魔幻场景,也交替和剧情关联着想起。

和第一部作品相比,我觉得是经过这几年的疫情教育,大家对“国际主义”思维也有了“不过如此”的看法。体现在剧情里,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做主角,甚至说是中国人带着“主角光环”完成拯救人类的故事。

这当然是现在的超级大国,不愿意看到的,《新乡时报》似乎还发了评论,说流浪地球的。故事,走得太远—— 无非是故事里,现在的超级大国不仅不重要,而且甚至有某种“拖油瓶”的感觉。

这世界好莱坞拯救得,美国人拯救得,中国人就拯救不得?《流浪地球2》,可不惯这个毛病。你们干不来的,干不动的,撂挑子的,中国人来干,而且还能够干好。

所以,这个故事好就好在这里,他甚至映射了很多现实的东西。当然,也有遗憾,这个遗憾,就是把反对的力量,过多集中在街面上、集中在对抗冲突中,实际上更应该是“舆论”。没有反映出“舆论战”的残酷性、真实性,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破坏作用,这毫无疑问,有点不接“互联网地气”,也缺了互联网时代的反对精髓。

照我看,《流浪地球2》就该有各种网红专家在网络上表演的桥段:

—— “太阳都多少亿年了,哪有什么太阳老化?”

—— “氦闪就是个太阳小周期爆发,和一般的太阳黑子有什么区别!”

—— “氦闪未必会死人,但是流浪地球一定要死很多人的。”

—— “人家美国人要退出什么行星发动机计划,日子过得像花一样,反观我们。”

......

网络舆论战的争夺,没有写入剧本中反映在剧情里,当然不符合现实。不过我也理解,电影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战场。约束条件极多,尺度也不好把握。也只能说有一点遗憾。

当然,电影里的装备、科技,确实很酷炫很现代。比如,一开始的无人机大战,我觉得就场面感来说,就丝毫不逊色于以前看的美国《星球大战系列》.......

所以,这电影很值得一看。看热闹也好,看门道也好,安心去思考一些东西也好,都有不少的“看头”,配得上中国科幻巨片的进阶作品。

顺便说一声,最近的《三体》剧,也拍得不错,春节期间也可以追一追。

电影《流浪地球2》观后感【第五篇】

昨夜刚刚把流浪地球Ⅱ看完,有些感触,先简略的说一下吧。

《流浪地球2》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为《流浪地球》的前传。流浪地球二为什么主要排的是前传,而非后记,个人认为,可能是后接的笔法太过犀利吧,很有可能是过不了审。当然,它比第一部特效更棒,同时内涵更胜一筹。还有一部分人士认为,吴京所饰演的刘培强,不能� 这个观点个人不敢苟同,很不符合现实了。但考虑多种因素,所以这个后记迟迟没有开始,拍拍的就是前传了。《流浪地球2》讲的是《流浪地球1》发生之前的故事,该片以提出计划将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的时代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太阳危机”即将来袭,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类将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影里设计各种的矛盾很突出,故事节奏也比1更加紧凑,地球面临的三次危机(太空电梯危机、月球坠落危机、太阳氦闪危机),特效比第一部更震撼,师徒情、父女情、夫妻情、情怀杀、战友情等感人至深,人情内核让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3小时时长,层层铺垫、多线索交错,后半部分高潮爆发、酣爽淋漓,紧张刺激,看片体验爽爆。《流浪地球2》在不仅故事性上更加完整与完美,人物形象塑造也很完美。通过对一系列配角的刻画,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危难当前,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团结互助才有希望,不舍不弃,一起守护家园。彰显了故土情怀和大国担当。目光聚焦于国际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团结、生命与希望,格局更宏大。李雪健有句台词:人类的团结,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

也许,这正是《流浪地球2》想要表达的。不过不管是1还是2都在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我想这是更加重要的思想。每一部影片都是很多人心血的结晶,希望我们能吸收其营养,从中得到启发,有利于我们走更好的人生。

昨晚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意犹未尽,特意又找到刘慈欣老师流浪地球原版书籍,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在微信读书上面去搜索一下,这只是1篇短篇小说只有2万三千字左右,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在看了电影之后再去读这部小说的话,你可能会略有失望,因为你会发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和原著差别挺大。从载体的角度来说一个是小说,一个是影视。他们的侧重点本身并不相同,电影的。根本是讲好一个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二部不仅达标而且达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地步,互联网上对第二部的评价明显比第一部要高,尽管第一步已经是中国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观影后我简单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评价,在一众的表扬声中不乏一些批评,这也身实属正常,毕竟每一位观众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是在“秀智商”觉得电影当中的某些细节有bug,且时不时“抖机灵”,我觉得就没有太大必要了(毕竟这部影片导演明确说请了中科院相关的专家进行了顾问指导),这让我想起来了大刘在三体当中的那句名言: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对人与人工智能区别的思考人和人工智能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而人工智能则是纯粹理性计算的结果,从输入出发经过精密的计算之后返回给人类一个冷冰冰的事件概率和“最优决策”。任正非经常引用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夜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指引着你的队伍前进。”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我读到了如下的文字: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在郭帆导演拍摄的电影版本中,更是将有关“信念”“希望”展现的淋漓尽致,哪怕未来渺茫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不止。正像小说中的地球派哪怕要经过一百代人的努力,哪怕在流浪的过程中遭遇不测,正如小说中写的:人类将自豪地去� 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没有独立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不得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同时一不小心就会伤及我们自身。就像第一部中Moss对人类的评价一样“经过计算,保存人类文明的最好方式就是消灭人类自身,因为人类自身有着太多的缺陷,比如冲动、感性”,这在第二部中得到了完美的回应“没有人类的文明将毫无意义”,哪怕人有着众多的缺陷,可是归根到底我们是人而非机器。

71 3271420
");